《外經微言》~ 五卷 (2)
五卷 (2)
1. 小心真主篇
為當問於岐伯曰: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陽,火也;陰,水也。二者在身,藏於何物乎?岐伯曰:大哉問也。陰陽有先後天之殊也。後天之陰陽藏於各臟腑,先天之陰陽藏於命門。為當曰:命門何物也?岐伯曰:命門者,水火之源。水者,陰中之水也;火者陰中之火也。
白話文:
弟子向岐伯請教:「萬物的誕生,是由陽氣催化;萬物的成熟,是由陰氣完成。陽氣猶如火,陰氣猶如水。這兩種能量在人體中,儲藏在什麼地方呢?」
岐伯回答:「這是個了不起的問題。陰陽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後天的陰陽,儲藏在五臟六腑之中。先天的陰陽,則儲藏在命門。」
弟子接著問:「命門是什麼?」
岐伯說:「命門是水火之源。水,是指陰中之水,也稱元陰。火,是指陰中之火,也稱元陽。」
為當曰:水火均屬陰,是命門藏陰不藏陽也,其藏陽又何所乎?岐伯曰:命門藏陰,即藏陽也。為當曰:其藏陰即藏陽之義何居?岐伯曰:陰中之水者,真水也;陰中之火者,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水生於火者,火中有陽也;火生於水者,水中有陽也。
白話文:
當日的看法:水火都屬於陰,那是因為命門儲藏陰,不儲藏陽;另外,命門儲藏陽又是為了什麼呢?
岐伯說:命門儲藏陰,就是儲藏陽。
當日的看法:儲藏陰就是儲藏陽的道理何在?
岐伯說:陰中的水是真水;陰中的火是真火。真火是由真水產生的;真水是由真火產生的。水生於火,是因為火中有陽;火生於水,是因為水中有陽。
故命門之火謂之原氣,命門之水謂之原精,精旺則體強,氣旺則形壯。命門水火,實藏陰陽,所以為十二經之主也,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命門之精氣盡則水火兩亡,陰陽間隔,真息不調,人病輒死矣。為當曰:陰陽有偏勝何也?岐伯曰:陰勝者,非陰盛也,命門火微也;陽勝者,非陽盛也,命門水竭也。
白話文:
因此,命門中的火氣稱為原氣,命門中的水液稱為原精。精氣旺盛,身體就強壯;氣血充足,形體就會健壯。命門的水火,實際上蘊藏著陰陽,因此是十二經脈的主宰。主宰,就是十二官的化生根源。命門的精氣耗盡,水火兩亡,陰陽隔絕,真正的氣息不能調和,人就會很快死亡。應該說,為什麼陰陽會有偏勝的現象呢?岐伯說:陰勝的,不是陰氣盛,而是命門火氣衰微;陽勝的,不是陽氣盛,而是命門水液枯竭。
為當曰:陰勝在下,陽勝在上者何也?岐伯曰:陰勝於下者,水竭其源則陰不歸陽矣;陽勝於上者,火衰其本則陽不歸陰矣。陽不歸陰則火炎於上而不降,陰不歸陽則水沉於下而不升。可見命門為水火之府也,陰陽之宅也,精氣之根也,死生之竇也。為當曰: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寄於何臟?岐伯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門也。
白話文:
現在你問:為什麼陰盛在下面,陽盛在上面呢?
岐伯回答:陰盛於下面是因為水源枯竭,所以陰氣無法回歸陽氣;陽盛於上面是因為火氣衰竭,所以陽氣無法回歸陰氣。陽氣無法回歸陰氣,則火氣在上面燃燒而不下降;陰氣無法回歸陽氣,則水氣沉在下面而不上升。可見命門是水火之源,是陰陽之居,是精氣之根,是死生之竅。
現在你問:命門是十二官的主人,寄屬於哪個臟腑?
岐伯回答:在胸椎旁,有顆小小心臟,它就是命門。
為當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謂歟?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絡也,非言小心也,小心在心之下,腎之中。
白話文:
古代說法:橫膈膜上,中間有父母,這難道不是說小心嗎?岐伯說:橫膈膜上,中間有父母,指的是三焦包裹著的空間,並不是說小心。小心在心臟下方,腎臟之中。
陳士鐸曰:小心在心腎之中,乃陰陽之中也。陰無陽氣則火不生,陽無陰氣則水不長,世人錯認小心在鬲肓之上,此命門真主不明也,誰知小心即命門哉。
白話文:
陳士鐸說:小心臟位於心和腎之間,是陰陽的中心。沒有陽氣滋潤陰氣,心火就不會旺盛;沒有陰氣滋養陽氣,腎水就不會充足。世人錯誤地認為小心臟位於橫隔膜上,這是因為不瞭解命門(腎中陽氣)的真正主宰者。其實小心臟就是命門。
2. 水不剋火篇
大封司馬問於岐伯曰:水剋火者也,人有飲水而火不解者,豈水不能制火乎?岐伯曰:人生於火,養於水。水養火者,先天之真水也。水剋火者,後天之邪水也。飲水而火熱不解者,外水不能救內火也。大封司馬曰:余終不解其義,幸明示之。岐伯曰: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寅實有火也。
白話文:
大封司馬問岐伯說:「水克火,可是有些人生病發熱,喝了很多水,但是體內的熱氣卻退不下去,難道水真的無法控制火氣嗎?」
岐伯回答:「人出生時帶有火氣,成長後靠水來滋養。能滋養火氣的水是人先天帶來的真水,而能剋制火氣的水是後天侵入的邪水。喝水卻無法退燒,是因為外來的水無法撲滅體內的火氣。」
大封司馬說:「我還是不懂,請您再詳細說明。」
岐伯接著說:「天在子時打開,地於醜時展開,人在寅時出生,寅時本就帶著火氣。」
天地以陽氣為生,以陰氣為殺。陽即火,陰即水也。然而火不同,有形之火,離火也;無形之火,乾火也。有形之火,水之所克;無形之火,水之所生。飲水而火不解者,無形之火得有形之水而不相入也,豈惟不能解,且有激之而火熾者。大封司馬曰:然則水不可飲乎?岐伯曰:水可少飲以解燥,不可暢飲以解氛。
白話文:
天地萬物都是由陽氣而生,由陰氣而終結的。陽氣就像火,陰氣就像水。但火有不同的種類,有形體的火,就像離火;無形體的火,就像乾火。有形體的火,會被水剋制;無形體的火,則會被水滋生。喝水後仍然感覺口乾舌燥,是因為無形體的火遇上了有形體的水,但兩者卻無法相融。不僅不能解熱,反而會激發火氣更加旺盛。大封司馬問道:「那我們是不是不可以喝水呢?」岐伯回答道:「可以少喝一點水來緩解口乾,但不能暢快地喝水來解熱。」
大封司馬曰:此何故乎?岐伯曰:無形之火旺則有形之火微,無形之火衰則有形之火盛,火得水反熾,必多飲水也,水多則無形之火因之益微矣,無形之火微而有形之火愈增酷烈之勢,此外水之所以不能救內火,非水之不剋火也。大封司馬曰:何以治之?岐伯曰:補先天無形之水,則無形之火自息矣。
不可見其火熱,飲水不解,勸多飲以速亡也。
白話文:
太尉說: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無形之火旺盛,有形之火就會衰微;無形之火衰弱,有形之火就會強盛。火遇到水反而會更旺,所以一定要多喝水。水多了,無形之火就會因此而越來越弱。無形之火變弱,有形之火就會越來越強盛。除此之外,水不能撲滅內火的緣故,並不是因為水不能剋制火。太尉說:那要怎麼治療呢?岐伯說:補充先天無形之水,無形之火就會自行熄滅了。
陳士鐸曰:水分有形無形,何疑於水哉。水克有形之火,難克無形之火,故水不可飲也。說得端然實理,非泛然而論也。
白話文:
陳士鐸說:水既有形,又有無形,這在水裡有什麼可懷疑的呢?水只能剋制有形的火,難以剋制無形的火,所以水是不可以喝的。這說法確實有道理,並不是隨便亂說的。
3. 三關升降篇
巫咸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閭。巫咸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巫咸曰:請問生死之義?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於後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後天之氣不交於先天,則後天之氣不化,二氣必晝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然而後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
白話文:
巫咸問:「人體的三關,位於哪條經脈上?」岐伯答:「三關就是河車的關卡。上面是玉枕,中間是腎脊,下面是尾閭。」巫咸問:「三關為什麼與人的生死相關?」岐伯答:「因為它們影響著人的生死,所以稱為關卡。」巫咸問:「請問生死的含義是什麼?」岐伯答:「命門是水中的火。水火之中,實際上藏有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如果不與後天之氣相交,則先天之氣無法增長;後天之氣如果不與先天之氣相交,則後天之氣無法化生。這兩種氣必須晝夜交合,才能生生不息。但是,後天之氣必須得到先天之氣,才能發揮作用。」
先交而後生,而先天之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於各臟腑。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巫咸曰:氣衰安旺乎?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巫咸曰:善。
白話文:
五臟六腑的產生在前,然後纔有生命的延續。先天之氣必定從下往上運行,匯聚在脾胃,再分散到各個臟腑。三關指的是先天之氣運行的地方。氣血旺盛則升降通暢,氣血衰弱則阻滯,阻滯則人會生病。巫咸問:「氣血衰弱如何才能旺盛呢?」岐伯答道:「扶助命門之火,滋養腎陰之水,自然氣血就旺盛了。」巫咸說:「好。」
陳士鐸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後天也。篇中講後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而惡死,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白話文:
陳士鐸說:人體有三關,所以能生能死。但是生死其實是先天的,不是後天的。書中說後天的人可以返死而生,並不是因為喜歡生而厭惡死,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能一直保持先天的狀態,又何必厭惡先天所具有的死亡能力呢。
4. 表微篇
奚仲問於岐伯曰:天師《陰陽別論》中有陰結、陽結之言,結在臟乎?抑結在腑乎?岐伯曰:合臟腑言之也。奚仲曰:臟陰腑陽,陰結在臟,陽結在腑乎?岐伯曰:陰結、陽結者,言陰陽之氣結也,合臟腑言之,非陽結而陰不結,陰結而陽不結也。陰陽之道,彼此相根,獨陽不結,獨陰亦不結也。
白話文:
奚仲問岐伯:「《陰陽別論》中提到『陰結』、『陽結』,這些結是指在臟器形成的嗎?還是指在腑器形成的?」
岐伯回答:「是同時影響臟腑的。」
奚仲又問:「臟屬陰,腑屬陽,如果是『陰結』就在臟器,如果是『陽結』就在腑器嗎?」
岐伯說:「『陰結』、『陽結』是指陰陽之氣凝聚。這同時影響臟腑。並不是隻有陽氣凝聚,陰氣就不凝聚;只有陰氣凝聚,陽氣就不凝聚。陰陽之道,兩者互相依存,單獨的陽氣無法凝聚,單獨的陰氣也無法凝聚。」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剛與剛之言,言臟乎?言腑乎?岐伯曰:專言臟腑也。陽陰氣不和,臟腑有過剛之失,兩剛相遇,陽過旺陰不相接也。奚仲曰:臟之剛乎?抑腑之剛乎?岐伯曰:臟剛傳腑則剛在臟也,腑剛傳臟則剛在腑也。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陰搏、陽搏之言,亦言臟腑乎?岐伯曰:陰搏、陽搏者,言十二經之脈,非言臟腑也。雖然十二臟腑之陰陽不和,而後十二經脈始現陰陽之搏,否則搏之象不現於脈也。
然則陰搏、陽搏言脈而即言臟腑也。奚仲曰:善。
陳士鐸曰:陽結、陰結,陰搏、陽搏,俱講得微妙。
白話文:
奚仲說:在《陰陽別論》中,提到「剛與剛」的說法,這是針對臟腑說的嗎?
岐伯說:專門針對臟腑說的。當陽氣和陰氣不協調,臟腑就會出現過度剛健的毛病。兩個剛健的部位相遇,就會導致陽氣過於旺盛,陰氣無法相接。
奚仲說:是指臟的剛健還是腑的剛健?
岐伯說:如果臟的剛健傳遞給腑,那麼剛健的部位就在臟;如果腑的剛健傳遞給臟,那麼剛健的部位就在腑。
奚仲說:在《陰陽別論》中,還有「陰搏」和「陽搏」的說法,也是針對臟腑說的嗎?
岐伯說:「陰搏」和「陽搏」是指十二條經絡,而不是臟腑。儘管十二臟腑的陰陽不協調,但只有在十二條經絡中,才會出現陰陽相搏的現象。否則,搏動的徵兆就不會出現在脈象上。
5. 呼吸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岐伯曰:天地人同之。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腎肝也,何有時呼出不屬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雷公曰:請悉言之。
白話文:
雷公向岐伯詢問:「人體的呼吸,是否與天地萬物的呼吸相應呢?」
岐伯回答:「天地、人和諧一致。」
雷公接著說:「心肺主管呼出,腎肝主管吸入,如此一來,呼出應該歸屬於心肺,吸入應該歸屬於腎肝,為什麼有時呼出不屬於心肺而屬於腎肝,吸入不屬於腎肝而屬於心肺呢?」
岐伯解釋:「一次呼氣不會再呼一次,一次吸氣也不會再吸一次。因此,呼氣中包含吸氣,吸氣中包含呼氣。」
雷公請求岐伯詳細說明。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天而吸應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呼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
白話文:
岐伯說:呼氣是由於陽氣排出,吸氣是由於陰氣進入,所以呼氣是呼應天空,而吸氣是呼應大地。呼氣後緊接著有吸氣,吸氣中也包含著呼氣;吸氣後緊接著有呼氣,呼氣中也包含著吸氣。所以呼氣不僅呼應天空,也呼應大地;吸氣不僅呼應大地,也呼應天空。因此,呼氣是指心和肺,從天空的角度來說;吸氣是指腎和肝,從大地的角度來說。呼氣是指腎和肝,從大地的角度來說;吸氣是指心和肺,從天空的角度來說。
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也,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故呼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而俱出矣。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
白話文:
只有陽氣不能自行產生,在呼氣中伴隨著吸氣,也就是說陽氣中包含陰氣;只有陰氣不能自行增長,在吸氣中伴隨著呼氣,也就是說陰氣中包含陽氣。天上的氣如果不下降,那麼地上的氣就不會升騰,地上的氣如果不升騰,那麼天上的氣就不會下降。天上降下來的氣,就是天上的氣呼出來的,地上升騰的氣,就是地上的氣吸進去的。因此,呼出來的肺氣和心氣是陽氣,而腎氣和肝氣是陰氣,但陰氣總是隨著陽氣一起呼出。吸進去的腎氣和肝氣是陰氣,而心氣和肺氣是陽氣,但陽氣總是隨著陰氣一起吸進。
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隔也。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岐也。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白話文:
所以陰陽之氣雖然會呼吸,但陰陽的根本是沒有間隔的。在呼吸的過程中,雖然有出有入,但陰陽的本源是沒有分歧的。雷公說:好。
陳士鐸說:在呼氣中有吸氣,在吸氣中有呼氣,這是一還是二,人可以借此參照天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