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二卷 (10)

回本書目錄

二卷 (10)

1. 包絡配腑篇

天老問於岐伯曰:天有六氣,化生地之五行,地有五行,化生人之五臟。有五臟之陰,即宜有五腑之陽矣,何以臟止五腑有七也?岐伯曰:心包絡,腑也,性屬陰,故與臟氣相同,所以分配六腑也。天老曰:心包絡即分配腑矣,是心包絡即臟也,何不名臟而必別之為腑耶?岐伯曰:心包絡非臟也。天老曰:非臟列於臟中,毋乃不可乎?岐伯曰:臟稱五,不稱六,是不以臟予包絡也。

腑稱六,不稱七,是不以腑名包絡也。天老曰:心包絡非臟非腑,何以與三焦相合乎?岐伯曰:包絡與三焦為表裡,二經皆有名無形,五臟有形,與形相合,包絡無形,故與無形相合也。天老曰:三焦為孤臟,即各為臟,豈合於包絡乎?岐伯曰:三焦雖亦稱臟,然孤而寡合,仍是腑非臟也。舍包絡之氣,實無可依,天然配合,非勉強附會也。

天老曰:善。

雷公曰: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此天合也。三焦與心包絡相合,恐非天合矣。岐伯曰:包絡非臟而與三焦合者,包絡里,三焦表也。雷公曰:三焦腑也,何分表裡乎?岐伯曰:三焦之氣本與腎親,親腎不合腎者,以腎有水氣也,故不合腎而合於包絡耳。

雷公曰:包絡之火氣出於腎,三焦取火於腎,不勝取火於包絡乎?岐伯曰:膀胱與腎為表裡,則腎之火氣必親膀胱而疏三焦矣,包絡得腎之火氣,自成其腑,代心宣化,雖腑猶臟也。包絡無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更親,是以三焦樂為表,包絡亦自安於里。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

雷公曰:善。

應龍問曰:包絡。腑也,三焦亦自成腑,何以為包絡之使乎?岐伯曰:包絡即膻中也,為心膜鬲,近於心宮,遮護君主,其位最親,其權最重,故三焦奉令,不敢後也。應龍曰:包絡代心宣化,宜各臟腑皆奉合矣,何獨使三焦乎?岐伯曰:各腑皆有表裡,故不聽包絡之使,惟三焦無臟為表裡,故包絡可以使之。

應龍曰:三焦何樂為包絡使乎?岐伯曰:包絡代心出治腑與臟,同三焦聽使於包絡,猶聽使於心,故包絡為里,三焦為表,豈勉強附會哉。應龍曰:善。

陳士鐸曰:包絡之合三焦,非無因之合也。包絡之使三焦,因其合而使之也。然合者仍合於心耳,非包絡之司為合也。

白話文:

[包絡配腑篇]

天老向岐伯提問說:“天上有六氣,轉化生成地上的五行,地上的五行又轉化生成人的五臟。既然有五臟的陰,就應有五腑的陽,但爲什麼五臟只有五個,而五腑卻有七個呢?”岐伯回答:“心包絡,它雖然屬於腑,但性質屬陰,所以和臟器的氣質相同,這就是它被歸類在六腑中的原因。”

天老問:“如果心包絡已經算是腑了,那它豈不是就是髒了嗎?爲什麼它不被稱作髒,而非要另外歸類爲腑呢?”岐伯解釋:“心包絡並非髒。”天老說:“一個不是髒的東西,卻排在髒之中,這難道不會有問題嗎?”岐伯說:“髒被稱爲五,而不是六,這就說明我們並不將包絡算作髒。”

“腑被稱爲六,而不是七,這就說明我們並沒有把包絡當作腑。”天老問:“心包絡既不是髒也不是腑,爲什麼它會和三焦相結合呢?”岐伯回答:“包絡和三焦是表裏關係,兩者都有名無形,五臟有形體,與有形體的臟器相合,而包絡無形體,所以它與無形的三焦相合。”

天老問:“三焦是個獨立的髒,如果各自爲髒,怎麼會和包絡相合呢?”岐伯說:“雖然三焦也被稱作髒,但它孤立且少與其他臟器相合,其實質上還是腑,而不是髒。除了包絡的氣,它實際上沒有其他可依賴的,這種天然的配合,並非勉強附會。”

天老說:“很好。”

雷公說:“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這些都是天生的相合。但三焦與心包絡相合,恐怕並非天生的相合吧。”岐伯說:“包絡不是髒,但和三焦相合,是因爲包絡是裏,三焦是表。”

雷公問:“三焦是腑,爲什麼還要分表裏呢?”岐伯解釋:“三焦的氣本來和腎很親近,但它之所以不和腎相合,是因爲腎有水氣,因此,它沒有和腎相合,而是選擇了包絡。”

雷公問:“包絡的火氣來源於腎,三焦從腎那裏取火,爲何不直接從包絡那裏取火呢?”岐伯回答:“膀胱和腎是表裏關係,那麼腎的火氣必然會更親近膀胱,而對三焦疏遠,包絡得到了腎的火氣,形成了自己的腑,代替心臟進行代謝,雖然它是腑,但功能上更像髒。包絡沒有其他腑的依賴,得到三焦的依靠,使得它更親近於三焦,因此,三焦願意成爲表,包絡也自然安於裏,孤獨的不再孤獨,自然相合的永遠相合。”

雷公說:“很好。”

應龍問:“包絡是腑,三焦也是腑,爲什麼它要作爲包絡的使者呢?”岐伯回答:“包絡其實就是膻中,它是心的膜膈,靠近心宮,保護心臟,它的位置最親,權力最重,所以三焦聽從命令,不敢落後。”應龍問:“包絡代替心進行代謝,所有的臟腑都應該服從它,爲什麼只有三焦是它的使者呢?”岐伯回答:“每個腑都有對應的髒,所以它們不聽從包絡的命令,只有三焦沒有對應的髒,所以包絡可以命令它。”

應龍問:“三焦爲什麼會樂意成爲包絡的使者呢?”岐伯回答:“包絡代替心管理腑和髒,三焦聽從包絡的命令,就像聽從心的命令一樣,所以包絡是裏,三焦是表,這並不是勉強的附會。”

應龍說:“很好。”

陳士鐸說:“包絡和三焦的結合,並非無緣無故的結合。包絡命令三焦,是因爲它們的結合。然而,這種結合實際上仍然是和心的結合,而不是由包絡主動促成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