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三卷 (1)

回本書目錄

三卷 (1)

1. 三卷

2. 膽腑命名篇

胡孔甲問於岐伯曰:大腸者,白腸也。小腸者,赤腸也。膽非腸,何謂青腸乎?岐伯曰:膽貯青汁,有入無出,然非腸,何能通而貯之乎,故亦以腸名之。青者,木之色,膽屬木,其色青,故又名青腸也。胡孔甲曰:十一臟取決於膽,是腑亦有臟名矣,何臟分五而腑分七也?岐伯曰:十一臟取決於膽,乃省文耳,非腑可名臟也。

孔甲曰:膽即名為臟,而十一臟取決之,固何所取之乎?岐天師曰:膽司滲,凡十一臟之氣,得阻氣滲之,則分清化濁,有奇功焉。孔甲曰:膽有入無出,是滲主入而不主出也,何能化濁乎?岐伯曰:清滲入則濁自化,濁自化而清亦化矣。孔甲曰:清滲入而能化,是滲入而仍滲出矣。

岐伯曰:膽為清淨之府。滲入者,清氣也。遇清氣之臟腑,亦以清氣應之,應即滲之機矣,然終非滲也。孔甲曰:臟腑皆取決於膽,何臟腑受膽之滲乎?岐伯曰:大小腸膀胱皆受之,而膀胱獨多焉。雖然,膀胱分膽之滲而膽之氣虛矣,膽虛則膽得滲之禍矣。故膽旺則滲益,膽虛則滲損。

孔甲曰:膽滲何氣則受損乎?岐伯曰:酒熱之氣,膽之所畏也,過多則滲失所司,膽受損矣。非毒結於腦,則涕流於鼻也。孔甲曰:何以治之?岐伯曰:刺膽絡之穴則病可已也。孔甲曰:善。

陳士鐸曰:膽主滲,十一臟皆取決於膽者,正決於滲也。膽不能滲,又何取決乎。

白話文:

胡孔甲向岐伯詢問說:大腸被稱作白腸,小腸被稱作赤腸,但膽並非腸道,為什麼又被叫做青腸呢?岐伯解釋道:膽儲存的是青色的膽汁,只進不出,雖然它不是腸道,但是若不以腸命名,又怎能形容它既通暢又能儲存的功能呢?因此,它也被稱為腸。青色是木的顏色,膽屬木,其顏色為青,所以又被稱為青腸。

胡孔甲又問:十一臟器的運作都取決於膽,這樣看來,腑也有臟的名字了,為什麼臟分為五臟,腑卻分為七腑呢?岐伯答道:十一臟器的運作取決於膽,這只是簡化的說法,並不是腑可以被稱為臟。

孔甲接著問:膽既然被稱為臟,而十一臟器的運作又取決於膽,那麼膽到底在什麼方面影響這些臟器呢?岐伯解釋:膽負責調節體內濕度,所有十一臟器的氣血,經過膽的調節,就能夠分清濁,發揮出驚人的功效。

孔甲又問:膽只進不出,這樣看來,調節只負責進,不負責出,那麼它如何能夠去除體內的濁氣呢?岐伯回答:當清氣進入,濁氣自然就會被轉化,濁氣轉化了,清氣也會被轉化。

孔甲又問:清氣進入後能轉化,這樣看來,清氣進入後還是會出來。

岐伯解釋:膽是清淨的腑,進入的都是清氣,當遇到清氣的臟腑,也會以清氣回應,這就是調節的機制,但最終並不是真正的排出。

孔甲又問:所有臟腑的運作都取決於膽,那麼臟腑是如何接受膽的調節的呢?岐伯答道:大小腸和膀胱都會接受膽的調節,其中膀胱接受的最多。然而,膀胱接受了膽的調節,膽的氣血就會變得虛弱,膽虛弱就會導致調節功能受損。所以,膽健康時,調節功能會增強,膽虛弱時,調節功能就會減弱。

孔甲再問:膽的調節功能受到什麼影響會受損呢?岐伯回答:過多的酒精和熱氣是膽最害怕的,過多的話,膽的調節功能就會失靈,膽也會受到傷害。如果不影響到腦部,就會影響到鼻子,產生流鼻涕的症狀。

孔甲問:那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刺激膽絡的穴位,病症就可以得到緩解。孔甲表示贊同。

陳士鐸指出:膽負責調節,十一臟器的運作都取決於膽,其實就是在取決於膽的調節功能。如果膽無法進行調節,那麼其他的臟器又該如何取決呢?

3. 任督死生篇

雷公問曰:十二經脈之外,有任督二脈,何略而不言也?岐伯曰:二經之脈不可略也。以二經散見於各經,故言十二經脈而二經已統會於中矣。雷公曰:試分言之。岐伯曰:任脈行胸之前,督脈行背之後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嚨,上頤循面,入目眥,此任脈之經絡也。

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際,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即前後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至鼻柱,還出別下項,循肩膊,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督脈之經絡也。雖督脈止於齦交,任脈止於承漿,其實二脈同起於會陰。止於齦交者,未嘗不過承漿,止於承漿者,未嘗不過齦交。行於前者亦行於後,行於後者亦行於前。循環周流,彼此無間。故任督分之為二,合之仍一也。

夫會陰者,至陰之所也。任脈由陽行於陰,故脈名陰海。督脈由陰行於陽,故脈名陽海。非齦交穴為陽海,承漿穴為陰海也。陰交陽而陰氣生,陽交陰而陽氣生,任督交而陰陽自長,不如海之難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經之脈絡,予已知之矣,請問其受病何如?岐伯曰:二經氣行則十二經之氣通,二經氣閉則十二經之氣塞。男則成疝,女則成瘕,非遺溺即脊強也。雷公曰:病止此乎?岐伯曰:腎之氣必假道於任督,二經氣閉,則腎氣塞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絕矣。然則任督二經之脈絡,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論也。請載《外經》,以補《內經》未備。

陳士鐸曰:任督之路,實人生死之途,說得精好入神。

白話文:

雷公問道:「在十二經脈之外,還有任督二脈,為什麼略過而不談呢?」岐伯回答:「任督二脈的重要性是不能忽略的。只是它們的影響散落在各條經脈中,因此在談論十二經脈時,任督二脈的效應已包括在其中了。」雷公說:「那麼,我們來具體地討論一下吧。」岐伯回答:「任脈行走在胸部前方,督脈則行走在背部後方。任脈起始於肚臍下方,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沿臉部上行,進入眼睛角落,這是任脈的走向。

督脈起源於小腹,向下穿過骨盆中心,女性的部分會連接到尿道口附近,其分支沿著生殖器官,匯合在尾椎間,繞過尾椎後,位於前後陰部之間,另一分支繞過臀部,到達足少陰和足太陽經的中間,結合足少陰,沿著大腿內側後方,貫穿脊椎,連結到腎臟,與足太陽經起始於眼眶內角,向上至額頭,交會於頭頂,進入腦部,然後回到鼻樑,再回轉出來,分開下行頸部,沿著肩膀,夾著脊椎,抵達腰部,進入脊椎,連接腎臟。對於男性,督脈沿著陰莖下行至尾椎,和女性的走向相同。

從小腹垂直上行的部分,穿過肚臍中心,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環繞嘴脣,再上行連接雙眼下方的中心,這就是督脈的走向。雖然督脈終點在齦交穴,任脈終點在承漿穴,但實際上兩脈都起始於會陰穴。終點在齦交的,未必不會通過承漿;終點在承漿的,也未必不會通過齦交。前面的也能在後面行走,後面的也能在前面行走。循環流動,彼此沒有阻隔。所以任督兩脈看似分開,實際上仍是一體。

會陰穴,是極度陰性的位置。任脈從陽性走向陰性,所以稱為陰海。督脈從陰性走向陽性,所以稱為陽海。並不是齦交穴就是陽海,承漿穴就是陰海。陰與陽交換,陰氣就會產生;陽與陰交換,陽氣就會產生。任督兩脈交換,陰陽就會自然增長,就像大海一樣無法衡量,所以用海來命名。

雷公說:「我已經瞭解任督兩脈的經絡了,那如果生病了會怎麼樣呢?」岐伯說:「如果任督兩脈的氣流通暢,十二經脈的氣也會通暢;如果任督兩脈的氣堵塞,十二經脈的氣也會堵塞。男性可能形成疝氣,女性可能形成瘕癥,不是出現尿失禁就是脊椎僵硬。」雷公問:「疾病僅僅如此嗎?」岐伯說:「腎臟的氣必須通過任督兩脈,如果任督兩脈的氣堵塞,腎氣也會被阻塞。女性不能懷孕,男性不能射精,人的生理功能就消失了。因此,任督兩脈的經絡,實際上是人生命存亡的道路。」

雷公說:「真是神奇啊!這個理論。請記載在《外經》中,以補充《內經》未盡之處。」

陳士鐸評論:「任督兩脈的路徑,確實是人生死的途徑,講得非常精彩,深入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