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六卷 (1)

回本書目錄

六卷 (1)

1. 診原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五臟六腑各有原穴,診之可以知病,何也?岐伯曰:診脈不若診原也。雷公曰:何謂也?岐伯曰:原者,脈氣之所注也。切脈之法繁而難知。切腧之法約而易識。雷公曰:請言切腧之法。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陰陽。氣來清者陽也,氣來濁者陰也,氣來浮者陽也,氣來沉者陰也。

白話文:

雷公問岐伯說:「五臟六腑都有各自對應的原穴,診斷原穴可以知道疾病,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診斷原穴比診斷脈搏更好。」

雷公問:「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原穴是脈氣匯集的地方。切脈的方法繁瑣難懂,而切原穴的方法簡便易識。」

雷公說:「請您講一講切原穴的方法。」

岐伯說:「切原穴的方法不外乎陰陽。氣息通暢清晰的是陽氣,氣息渾濁不清的是陰氣;氣息浮於表面的是陽氣,氣息沉於內部的是陰氣。」

浮而無者,陽將絕也;沉而無者,陰將絕也。浮而清者,陽氣之生也;沉而清者,陰氣之生也。浮而濁者,陰血之長也;浮而清者,陽血之長也。以此診腧,則生死淺深如見矣。

陳士鐸曰:診原法不傳久矣,天師之論真得其要也。

白話文:

漂浮而沒有氣的,表示陽氣將要衰竭;沉下去而沒有氣的,表示陰氣將要衰竭。漂浮而清澈的,表示陽氣正在生發;沉下去而清澈的,表示陰氣正在生發。漂浮而混濁的,表示陰血旺盛;漂浮而清澈的,表示陽血旺盛。根據這些浮沉狀況進行診斷,就能夠明顯地看出患者的生死與病情輕重。

2. 精氣引血篇

力牧問於岐伯曰:九竅出血何也?岐伯曰:血不歸經耳。力牧曰:病可療乎?岐伯曰:療非難也。引其血之歸經則瘥矣。力牧曰:九竅出血,臟腑之血皆出矣,難療而曰易療者,何也?岐伯曰:血失一經者重,血失眾經者輕。失一經者,傷臟腑也,失眾經者,傷經絡也。力牧曰:血已出矣,何引而歸之?岐伯曰:補氣以引之,補精以引之也。

白話文:

力牧問岐伯說:「九竅出血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這是血液不能回到經脈中。」力牧說:「這種病可以治療嗎?」岐伯說:「治療並不困難,只要把血液引導回經脈中就痊癒了。」力牧說:「九竅出血,臟腑中的血液都流出來了,很難治療,你為什麼說容易治療呢?」岐伯說:「失血一條經脈的比較嚴重,失血多條經脈的反而較輕。失血一條經脈是損傷臟腑,失血多條經脈是損傷經絡。」力牧說:「血液已經流出來了,怎麼引導它回去呢?」岐伯說:「可以用補氣的方法引導它回去,也可以用補精的方法引導它回去。」

力牧曰:氣虛則血難攝,補氣攝血,則余已知之矣,補精引血,余實未知也。岐伯曰:血之妄行,由腎火之亂動也,腎火亂動,由腎水之大衰也,血得腎火而有所歸,亦必得腎水以濟之也。夫腎水腎火,如夫婦之不可離也。腎水旺而腎火自歸,腎火安而各經之血自息,猶婦在家而招其夫,夫既歸宅,外侮輒散,此補精之能引血也。力牧曰:兼治之乎?抑單治之乎。

白話文:

力牧說:「氣虛就會導致血液難以收攝,補氣就能收攝血液,這點我已經知道了。但是,補精來引導血液,我還不太清楚。」

岐伯說:「血液亂流,是由於腎火過於活躍所致。腎火過於活躍,又因為腎水嚴重不足所致。血液依賴腎火有去處,但也一定需要腎水來滋養。腎水和腎火,就像夫妻一樣,不可分離。」

「腎水充足,腎火自然歸位。腎火安穩,全身各經絡的血液就會自然平息。就像妻子在家裡召喚丈夫,丈夫回來後,就沒有外患來侵擾了。這就是補精能夠引導血液的原因。」

力牧說:「這是同時治療腎精和腎火嗎?還是單獨治療其中一個?」

岐伯曰:先補氣,後補精,氣虛不能攝血,血攝而精可生也。精虛不能藏血,血藏而氣益旺也。故補氣必須補精耳。力牧曰:善。雖然血之妄出,疑火之祟耳,不清火而補氣,毋乃助火乎?岐伯曰:血至九竅之出,是火盡外泄矣,熱變為寒,烏可再泄火乎?清火則血愈多矣。力牧曰:善。

白話文:

岐伯說:先補氣,再補精。氣虛無法收斂血液,血液收斂了,精華才能產生。精虛無法儲藏血液,血液儲藏了,氣血才會更旺。所以補氣必須同時補精。力牧說:對。雖然出血過多,懷疑是火氣所致,如果不先治療火熱,就補氣,不是會讓火氣更旺嗎?岐伯說:血液從九竅流出,表示火氣已經完全外泄了,熱已經變成了寒,怎麼可能再瀉火呢?治療火氣,出血反而會更多。力牧說:對。

陳士鐸曰:失血補氣,本是妙理,誰知補精即補氣乎。補氣寓於補精之中,補精寓於補血之內,豈是泛然作論者。寒變熱,熱變寒,參得箇中趣,才是大羅仙。

白話文:

陳士鐸說:失血後應補氣,這是很好的道理,但誰會想到補精就能補氣呢?補氣蘊含在補精之中,補精又蘊含在補血之內,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寒性轉熱性,熱性轉寒性,參透其中的奧妙,才能成為得道之人。

3. 天人一氣篇

大撓問於岐伯曰:天有轉移,人氣隨天而轉移,其故何也?岐伯曰:天之轉移,陰陽之氣也,人之氣亦陰陽之氣也,安得不隨天氣為轉移乎。大撓曰:天之氣分春夏秋冬,人之氣惡能分四序哉?天之氣配日月支幹,人之氣惡能配兩曜一旬十二時哉。岐伯曰:公泥於甲子以論天也。

白話文:

大撓問岐伯說:「天體會運轉變化,人體之氣也會隨之而變,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岐伯回答說:「天體的運轉變化,是由陰陽之氣所致,人體之氣也是陰陽之氣所組成,怎麼可能不隨著天氣而變化呢?」大撓說:「天之氣可以區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人體之氣怎麼能區分為四季呢?天之氣可以配合日月、十二地支,人體之氣怎麼能配合日月、十干十二時辰呢?」岐伯說:「你太拘泥於甲子(陰陽曆)來論述天體的變化了。」

天不可測而可測,人亦不可測而可測也。天之氣有春夏秋冬,人之氣有喜怒哀樂,未嘗無四序也。天之氣有日月,人之氣有水火,未嘗無兩曜也。天之氣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人之氣有陽蹻陰蹻帶衝任督陽維陰維命門胞絡,未嘗無一旬也。天之氣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人之氣有心肝脾肺腎心包膽胃膀胱三焦大小腸,未嘗無十二時也。

白話文:

天空雖然浩瀚無邊,但還是可以探索的;人的身體也是一樣,雖然複雜深奧,但還是可以瞭解的。

天空中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氣息,人的身體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這就如同四季的交替。

天空中有太陽和月亮,人的身體也有水火兩種氣,這就如同太陽和月亮一樣。

天空中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人的身體也有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足少陰、手太陰、足太陰、任脈、督脈、陽維脈、陰維脈、命門、胞絡等十二條經絡,這就如同十個天干一樣。

天空中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人的身體也有心、肝、脾、肺、腎、心包、膽、胃、膀胱、三焦、大腸、小腸等十二個臟腑,這就如同十二個地支一樣。

天有氣,人即有氣以應之,天人何殊乎?大撓曰:天之氣萬古如斯,人之氣何故多變動乎?岐伯曰:人氣之變動,因乎人亦因乎天也。春宜溫而寒,則春行冬令矣:春宜溫而熱;則春行夏令矣;春宜溫而涼,則春行秋令矣。夏宜熱而溫,則夏行春令也;夏宜熱而涼,則夏行秋令也;夏宜熱而寒,則夏行冬令也。

白話文:

天地都有氣,那麼人體就有氣呼應天地之氣,人與天又有何差別呢?大撓問:天上的氣息萬世不變,為什麼人體的氣息會有這麼多變化呢?岐伯回答:人氣的變化,既與人自身有關,也與天有關。春天的天氣應該是溫和的,如果遇到寒冷,那麼春天就是按照冬天的規律運行;春天的天氣應該是溫和的,如果遇到酷熱,那麼春天就是按照夏天的規律運行;春天的天氣應該是溫和的,如果遇到涼爽,那麼春天就是按照秋天的規律運行。夏天的天氣應該是炎熱的,如果遇到溫和,那麼夏天就是按照春天的規律運行;夏天的天氣應該是炎熱的,如果遇到涼爽,那麼夏天就是按照秋天的規律運行;夏天的天氣應該是炎熱的,如果遇到寒冷,那麼夏天就是按照冬天的規律運行。

秋宜涼而熱,非秋行夏令乎?秋宜涼而溫,非秋行春令乎?秋宜涼而寒,非秋行冬令乎?冬宜寒而溫,是冬行春令矣;冬宜寒而熱,是冬行夏令矣;冬宜寒而涼,是冬行秋令矣。倒行逆施,在天既變動若此,欲人臟腑中不隨天變動,必不得之數矣。大撓曰:天氣變動,人氣隨天而轉移,宜盡人皆如是矣,何以有變有不變也?岐伯曰:人氣隨天而變者,常也;人氣不隨天而變者,非常也。大撓曰:人氣不隨天氣而變,此正人守其常也,天師謂非常者,予不得其旨,請言其變。

白話文:

秋天應該涼爽而炎熱,難道秋天運行著夏天的氣候嗎?秋天應該涼爽而溫和,難道秋天運行著春天的氣候嗎?秋天應該涼爽而寒冷,難道秋天運行著冬天的氣候嗎?冬天應該寒冷而溫和,這是冬天運行著春天的氣候;冬天應該寒冷而炎熱,這是冬天運行著夏天的氣候;冬天應該寒冷而涼爽,這是冬天運行著秋天的氣候。倒行逆施,在自然界中變化如此,想要人的臟腑不隨自然界變動,肯定是做不到的。大撓說:天氣變動,人體的氣機隨著天氣而轉變,人人都應該是這樣,為什麼有的變有的不變呢?岐伯說:人體的氣機隨著天氣而變,這是正常的;人體的氣機不隨著天氣而變,這是異常的。大撓說:人體的氣機不隨著天氣而變,這正是人體遵循它自己的規律,老師說這是異常現象,我不明白它的意思,請您說出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宜變而不變,常也,而余謂非常者,似其異於常人也。斯人也,必平日固守元陽,未喪其真陰者也。陰陽不凋,隨天氣之變動,彼自行其陰陽之正令,故能不變耳。大撓曰:彼變動者,何以治之?岐伯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鬱則達之,熱則寒之,寒則溫之,如此而已。

陳士鐸曰:天人合一,安能變乎,說得合一之旨。

白話文:

岐伯說:應該因應天氣變化而變化,但又不改變,纔是常態。但我認為有的人不同於常人,他們平時一定堅守元陽,沒有失去真陰。陰陽不衰竭,隨著天氣變化而變化,他們自行遵循陰陽的正道,因此能不變。大撓問:那些善於變動的人,應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有餘的就瀉掉,不足的就補,鬱結的就疏通,熱的就用寒涼來治療,寒的就用溫熱來治療,就這樣而已。

4. 地氣合人篇

大撓問曰:天人同氣,不識地氣亦同於人乎?岐伯曰:地氣之合於人氣,《素問》、《靈樞》已詳哉言之,何公又問也?大撓曰:《內經》言地氣,統天氣而並論也,未嘗分言地氣。岐伯曰:三才並立,天氣即合於地氣,地氣即合於人氣,原不必分言之也。大撓曰:地氣有獨合於人氣之時,請言其所以合也。

白話文:

大撓問道:「天地同源於氣,不知道地氣是否也和人氣相同?」

岐伯答道:「地氣與人氣的關係,《素問》和《靈樞》裡已經有詳細說明,先生為何又要發問?」

大撓說:「《內經》裡提到地氣,但都是和天氣一起論述的,從來沒有單獨講過地氣。」

岐伯說:「天地人三才並立,天氣自然合於地氣,地氣也自然合於人氣,本來就不用分開來說。」

大撓說:「地氣一定有單獨合於人氣的時候,請您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

岐伯曰:言其合則合,言其分則分。大撓曰:請言人之獨合於地氣。岐伯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竅,此人之獨合於地也。大撓曰:《內經》言之矣。岐伯曰:雖言之,未嘗分析之也。大撓曰:請言其分。岐伯曰:左目合冀,右目合雍,鼻合豫,左耳合揚,右耳合兗,口合徐,臍合荊,前陰合營,後陰合幽也。

白話文:

岐伯說:談到人與地的結合,則有結合;談到人與地的分合,則有分合。大撓說:請談談人與地氣之間獨特的結合。岐伯說:地球有九個洲,人有九竅,這就是人與地之間獨特的結合。大撓說:這在《內經》裡已經說過了。岐伯說:雖然說過,但還沒有詳細分析過。大撓說:請談談它們的分合。岐伯說:左眼與冀州相應,右眼與雍州相應,鼻子與豫州相應,左耳與揚州相應,右耳與兗州相應,嘴巴與徐州相應,肚臍與荊州相應,前面隱私部位與營州相應,後面隱私部位與幽州相應。

大撓曰:其病何以應之?岐伯曰:冀之地氣逆而人之左目病焉,雍之地氣逆而人之右目病焉,豫之地氣逆而人之鼻病焉,揚之地氣逆而人之左耳病焉,兗之地氣逆而人之右耳病焉,徐之地氣逆而人之口病焉,荊之地氣逆而人之臍病焉,營之地氣逆而人之前陰病焉,幽之地氣逆而人之後陰病焉,此地氣之合病氣也。大撓曰:有驗有不驗何也?岐伯曰:驗者,人氣之漓也,不驗者,人氣之固也。

白話文:

大撓問:「這種病應如何治療?」

岐伯答:「冀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左眼發病;雍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右眼發病;豫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鼻子發病;揚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左耳發病;兗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右耳發病;徐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嘴巴發病;荊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肚臍發病;營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男性生殖器發病;幽州之地氣逆上,就會導致人的女性生殖器發病。這些都是地氣與病氣相應而發生的疾病。」

大撓又問:「有的病應驗了,有的病沒有應驗,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答:「應驗的,是人體陽氣衰弱所致;沒有應驗的,是人體陽氣充足所致。」

固者多,漓者少,故驗者亦少,似地氣之不盡合人氣也。然而,合者,理也。大撓曰:既有不驗,恐非定理。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言道,烏可缺而不全乎?寧言地氣,聽其驗不驗也。大撓曰:善。

陳士鐸曰;地氣實合於天,何分於人乎?地氣有驗不驗者,非分於地氣,已說其合,胡必求其合哉。

白話文:

病情嚴重的病人較多,病情輕微的病人較少,因此治療成功的病例也相應較少,這就好比地氣不可能與人體之氣完全契合。然而,符合自然規律的,纔是真理。大撓說:既然有治不好的病例,恐怕你的理論(氣交論)不是絕對正確的吧。岐伯說:我用貫通天地人三界的方法來闡述我的理論,怎麼可能有缺失不全之處呢?還是先講地氣吧,至於效果如何,就讓事實來說話吧。大撓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