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七卷 (2)
七卷 (2)
1. 冬夏火熱篇
胡孔甲問於岐伯曰:冬令嚴冷凜冽之氣逼人肌膚,人宜畏寒,反生熱症,何也?岐伯曰:外寒則內益熱也。胡孔甲曰:外寒內熱,人宜同病,何故獨熱?岐伯曰:腎中水虛,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發也。人生無臟非火,無腑非火也,無不藉腎水相養,腎水盛則火藏,腎水涸則火動。
內無水養,則內熱已極,又得外寒束之,則火之鬱氣一發多不可救。胡孔甲曰:火必有所助而後盛,火發於外,外無火助,宜火之少衰,乃熱病發於夏轉輕,發於冬反重何也?岐伯曰:此正顯火鬱之氣也。暑日氣散而火難居,冬日氣藏而火難泄。難泄而泄之,則鬱怒之氣所以難犯而轉重也。
胡孔甲曰:可以治夏者治冬乎?岐伯曰:辨其火熱之真假耳,毋論冬夏也。胡孔甲曰:善。
陳士鐸曰:治郁無他治之法,人亦治鬱而已矣。
白話文:
胡孔甲向岐伯詢問說:冬天寒冷刺骨,人應該會怕冷,反而出現熱病,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身體外面感受到寒氣,裡面的熱度就會增加。胡孔甲問:外面冷裡面熱,人應該都會有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卻只有熱病?岐伯解釋:腎中的水分不足,無法控制體內的火氣,由於外面的寒冷刺激,導致體內的火氣爆發。
人體中每個器官都有火氣存在,無一例外,都需要依靠腎臟的水分來滋養,腎臟水分充足,火氣就會被藏匿,腎臟水分乾涸,火氣就會活躍。
如果體內缺乏水分滋養,體內的熱度達到極點,再受到外界的寒氣束縛,那麼體內鬱積的火氣一旦爆發,往往會非常嚴重,難以救治。胡孔甲問:火氣必須有助力才會旺盛,如果火氣從體內爆發,體外並沒有火氣助力,火氣應該會稍微減弱,為什麼熱病在夏天發生時會比較輕微,冬天發生時反而更嚴重呢?岐伯回答:這正是顯示了體內鬱積的火氣。炎熱的天氣,氣息容易散發,火氣難以聚集;寒冷的天氣,氣息容易收斂,火氣難以釋放。在難以釋放的情況下強行釋放,體內鬱積的火氣就會更加嚴重。
胡孔甲問:用治療夏季熱病的方法來治療冬季的熱病可以嗎?岐伯回答:關鍵在於分辨火熱的真假,而不是看季節。胡孔甲表示贊同。
陳士鐸說:治療鬱積的火氣,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只需解決鬱積的問題即可。
2. 暑火二氣篇
祝融問於岐伯曰:暑與火皆熱症也,何六氣分為二乎?岐伯曰:暑病成於夏,火病四時皆有,故分為二也。祝融問曰:火病雖四時有之,然多成於夏,熱蘊於夏而發於四時,宜暑包之矣。岐伯曰:火不止成於夏,四時可成也。火宜藏,不宜發。火發於夏日者,火以引火也。
其在四時雖無火之可發,而火蘊結於臟腑之中,每能自發,其酷烈之勢較外火引之者更橫,安可談暑而不談火乎。祝融曰:火不可發也,發則多不可救,與暑熱之相犯有異乎?岐伯曰:暑與火熱同而實異也,惟其不同,故夏日之火,不可與春秋冬之火共論。惟其各異,即夏日之暑不可與夏日之火併舉也。
蓋火病乃臟腑自生之熱,非夏令暑熱所成之火,故火症生於夏,仍是火症,不可謂火是暑,暑即是火也。祝融曰:暑火非一也,分二氣宜矣。
陳士鐸曰:暑與火不可並論,獨土至理。
白話文:
【暑火二氣篇】
祝融向岐伯詢問道:「暑氣和火氣都是表現為熱的病症,為什麼在六氣中卻被分為兩種呢?」岐伯回答:「暑病主要發生在夏季,但火病則在四季中都有可能出現,因此它們被區分為兩種。」
祝融又問:「雖然火病在四季都有,但是大多數還是發生在夏天,熱量在夏天積蓄,然後在四季中爆發,應該可以將火病歸納在暑病中吧?」岐伯回答:「火病不只是在夏季形成,四季都有可能。火應該隱藏,不應該輕易爆發。如果在夏天發生火病,那是因為火氣引發了火病。」
即使在四季中沒有明顯的火病爆發,但火氣會在內臟中積聚,隨時都可能自行爆發,其猛烈的程度往往比由外界火氣引發的更強烈,我們怎能只討論暑病,而不提火病呢?
祝融接著問:「火病不能輕易爆發,一旦爆發,往往難以救治,這與暑熱的影響是否有所不同?」岐伯回答:「暑氣和火氣雖然都表現為熱,但實際上是不同的。正因為它們的不同,夏季的火病,不能與春、秋、冬三季的火病混為一談。同樣地,夏季的暑病,也不能與夏季的火病等同看待。」
因為火病是由臟腑自身產生的熱量,並不是由夏季的暑熱形成的火,所以即便火病發生在夏季,它仍然是火病,不能說火就是暑,暑就是火。祝融表示理解:「暑氣和火氣確實是兩回事,將它們區分為兩種氣是合理的。」
陳士鐸評論:「暑氣和火氣不能一概而論,這個道理非常正確。」
3. 陰陽上下篇
常伯問於岐伯曰:陽在上,陰在下,陽氣亦下行乎?岐伯曰:陰陽之氣上下相同,陽之氣未嘗不行於下也。常伯曰:寒厥到膝不到顛,頭痛到顛不到膝,非陰氣在下,陽氣在上之明驗乎?岐伯曰:陰氣生於陽,陽氣生於陰,蓋上下相通,無彼此之離也。陽氣從陰出於經脈之外,陰氣從陽入於經脈之中,始得氣血貫通,而五臟七腑無不周遍也。
寒厥到膝,陽不能達也,非陽氣專在上而不在下也。頭痛到顛,陰不能降也,非陰氣專在下而不在上也。天地不外陰陽,天地之陰陽不交,則寒暑往來、收藏生長咸無准實,人何獨異哉。
陳士鐸曰:陽宜達,陰宜降也,二者相反,則達者不達,降者不降矣。論理陽之達有降之勢,陰之降有達之機,總貴陰陽之不可反也。
白話文:
常伯向岐伯詢問說:陽氣通常在上,陰氣在下,那麼陽氣也會下行嗎?岐伯回答:陰陽二氣是上下互通的,陽氣並非只存在上方,它也會影響下方。
常伯又說:當寒冷引起的痺症影響到膝部卻未達到頭頂,頭痛能達到頭頂卻不會下至膝部,這不就是陰氣在下方,陽氣在上方的明證嗎?岐伯解釋:陰氣由陽氣生成,同樣地,陽氣也是由陰氣產生,陰陽兩氣是上下相連,相互依存,並非分開獨立的。陽氣由陰氣透過經絡向外散發,陰氣則由陽氣進入經脈之中,如此才能使氣血流通,五臟六腑得以全面滋養。
當寒冷導致的痺症隻影響到膝部,這是因為陽氣無法向下延伸,但這並不意味著陽氣只存在上方,不在下方。同理,頭痛只會影響頭頂,這是因為陰氣無法下降,但這也不表示陰氣只存在下方,不在上方。天地萬物都脫離不了陰陽的影響,若天地間的陰陽失去交流,則寒暑的更替、生命的收藏與生長都會失去平衡,人類又如何能獨自例外呢?
陳士鐸進一步闡釋:陽氣應當能順利流動,陰氣應該能順利下降,如果兩者作用相反,那麼該流動的無法流動,該下降的無法下降。根據道理,陽氣的流動包含了下降的趨勢,陰氣的下降也蘊含了上升的機制,最重要的還是保持陰陽的平衡,避免它們互相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