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七卷 (1)

回本書目錄

七卷 (1)

1. 七卷

2. 四時六氣異同篇

天老問曰:五臟合五時,六經應六氣,然《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於六經,《四時刺逆從論》以六經應四時而終於五臟,《診要篇》以經脈之生於五臟而外合於六經,《四時刺逆從論》以經脈本於六氣而外連於五臟,何也?岐伯曰:人身之脈氣,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盡也,故彼此錯言之耳。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異,不善讀之,吾恐執而不通也。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立論,不知天,何知地,不知地,何知人,脈氣循於皮肉筋骨之間,內合五行,外合六氣,安得一言而盡乎,不得不分之以歸於一也。天老曰:請問歸一之旨。岐伯曰:五時之合五臟也,即六氣之合五臟也;六氣之應六經也,即五時之應六經也。知其同,何難知異哉。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何嘗異,何必求同,何嘗同,不妨言異,人惟善求之可耳。

白話文:

天老詢問道:五臟與五季相配合,六經與六氣相對應,然而在《診要經終篇》中,是以六氣來對應五臟,最後歸結到六經;而在《四時刺逆從論》中,則是以六經來對應四季,最後歸結至五臟;《診要篇》認為經脈由五臟生成,而外在與六經相連;《四時刺逆從論》則認為經脈源自六氣,而外在與五臟相連,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人體的脈氣,向上通達天空,向下結合大地,這種複雜的關係並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所以古籍中會用不同的角度來描述這種關係。天老點頭說:同樣的章節句子,背後的含義卻可能不同,如果不善於理解,恐怕會死板地堅持一種解釋,而無法融會貫通。

岐伯進一步解釋:醫學是綜合天地人三個層面來建立理論的,不懂得天,如何能懂地,不懂地,又如何能懂人。脈氣在皮肉筋骨間運行,內部與五行相合,外部與六氣相應,怎麼可能簡單的一句話就能概括完呢,所以不得不分開來,再歸結到一個核心上。天老問:請問歸結的核心是什麼?岐伯回答:五季與五臟相合,實際上就是六氣與五臟相合;六氣與六經相應,實際上就是五季與六經相應。明白了這一點,還難以理解其他的差異嗎?

天老表示贊同。陳士鐸則評論:事物本來就不存在絕對的相同或不同,不必刻意尋求一致性,也無需避免提及差異,關鍵在於人們是否能夠正確理解和把握。

3. 司天在泉分合篇

天老問曰:司天在泉,二氣相合,主歲何分?岐伯曰: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天老曰:司天之氣主上半歲乎?在泉之氣主下半歲乎?岐伯曰:然。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主上半歲也?岐伯曰:春夏者,天之陰陽也,陽生陰長,天之氣也,故上半歲主之。

天老曰:在泉之氣何以主下半歲也?岐伯曰:秋冬者,地之陰陽也,陰殺陽藏,地之氣也,故下半歲主之。天老曰:一歲之中,天地之氣截然分乎?岐伯曰:天地之氣,無日不交。司天之氣始於地之左,在泉之氣本乎天之右,一歲之中,互相感召,雖分而實不分也。天老曰:然則司天在泉何必分之乎?岐伯曰:不分言之,則陰陽不明,奚以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義乎。

司天之氣始於地而終於天,在泉之氣始於天而終於地,天地升降環轉不息,實有如此,所以可合而亦可分之也。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始於地?在泉之氣何以始於天乎?岐伯曰:司天之氣始於地之左,地中有天也;在泉之氣始於天之右,天中有地也。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司天在泉,合天地以論之,才是善言天地者。

白話文:

天老詢問道:「主管天空與主管地泉的兩種氣息相融合,它們分別主導一年中的哪個部分?」岐伯回答:「一年的一半以上,由天空的氣息主宰,一年的一半以下,由地面的氣息主宰。」

天老再問:「天空的氣息真的只主導上半年嗎?地泉的氣息真的只主導下半年嗎?」岐伯答應:「確實如此。」天老追問:「為何天空的氣息能主導上半年?」岐伯解釋:「春夏季節,是天空的陰陽轉換期,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這是天空的氣息,因此主導上半年。」

天老又問:「那麼,為何地泉的氣息能主導下半年?」岐伯回答:「秋冬季節,是大地的陰陽轉換期,陰氣消減,陽氣隱藏,這是大地的氣息,因此主導下半年。」天老進一步問:「一年之中,天空和大地的氣息是完全分割的嗎?」岐伯回答:「天地的氣息每日都在交互影響。天空的氣息從大地的左側開始,地泉的氣息則源自天空的右側,一年中,它們相互感應召喚,雖然表面上看來有分割,但實際上卻是不可分割的。」

天老疑惑:「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把天空和地泉的氣息區分開呢?」岐伯解釋:「如果不做區分,陰陽的概念就會變得模糊,我們如何理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道理呢?」天空的氣息起始於大地,終結於天空,地泉的氣息起始於天空,終結於大地,天地之間的氣息升騰下降,循環不息,實際上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可以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也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

天老又問:「為什麼天空的氣息起始於大地?地泉的氣息起始於天空?」岐伯回答:「天空的氣息起始於大地的左側,因為大地中蘊含天空;地泉的氣息起始於天空的右側,因為天空中包含大地。」天老點頭稱讚:「講得好。」

陳士鐸評論:「天空與地泉的氣息,合在一起討論天地的運行規律,這纔是對天地有深刻理解的言論。」

4. 從化篇

天老問曰:燥從熱發,風從燥起,埃從風生,雨從濕注,熱從寒來,其故何歟?岐伯曰:五行各有勝,亦各有制也。制之太過,則受制者應之,反從其化也。所以熱之極者,燥必隨之,此金之從火也。燥之極者,風必隨之,此木之從金也。風之極者,塵霾隨之,此土之從木也。

濕蒸之極者,霖雨隨之,此水之從土也。陰寒之極者,雷電隨之,此火之從水也。乃承製相從之理,何足異乎。天老曰:何道而使之不從乎?岐伯曰:從火者潤其金乎,從金者抒其木乎,從木者培其土乎,從土者導其水乎,從水者助其火乎,毋不足,毋有餘,得其平而不從矣。

天老曰:潤其金而金仍從火,抒其木而木仍從金,培其土而土仍從木,導其水而水仍從土,助其火而火仍從水,奈何?岐伯曰:此陰陽之已變,水火之已漓,非藥石針灸之可療也;

陳士鐸曰:言淺而論深。

白話文:

[從化篇]

天老問道:乾燥會因熱度升高而產生,風由乾燥引起,灰塵隨風而起,雨水由濕氣凝結,熱度由寒冷轉換,這是什麼道理呢?岐伯回答:五行各自有其剋制與被剋制的關係。當一方過於強大,被剋制的一方就會作出反應,反而跟隨它的變化。因此,熱到極點時,必然會跟隨著乾燥,這就是金屬跟隨火的原理。乾燥到極點時,風就會隨之而來,這是木頭跟隨金屬的原理。風力強大時,灰塵和霧霾會隨之而起,這就是土跟隨木頭的原理。

濕氣蒸騰到極點,連綿的雨就會跟隨,這是水跟隨土的原理。極端的寒冷下,雷電會隨之而來,這是火跟隨水的原理。這些都是遵循著互相剋制又相互依存的原則,有什麼值得驚訝的呢?

天老又問:那麼用什麼方法可以阻止這種跟隨的現象呢?岐伯說:若金屬跟隨火,就應該滋潤金屬;木頭跟隨金屬,就應該疏解木頭;土跟隨木頭,就應該培養土質;水跟隨土,就應該引導水流;火跟隨水,就應該增強火勢。保持平衡,不要過多也不要過少,這樣就不會出現跟隨的情況了。

天老再問:如果滋潤了金屬,金屬還是跟隨火;疏解了木頭,木頭還是跟隨金屬;培養了土質,土還是跟隨木頭;引導了水流,水還是跟隨土;增強了火勢,火還是跟隨水,該怎麼辦呢?岐伯回答:這已經是陰陽失衡,水火不調,不是用藥物、石頭或針灸可以治療的了。

陳士鐸評論:雖然話語淺顯,但其中的道理卻十分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