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七卷 (3)
七卷 (3)
1. 營衛交重篇
雷公問曰:陽氣出於衛氣,陰氣出於營氣。陰主死,陽主生。陽氣重於陰氣,宜衛氣重於營氣矣。岐伯曰:營衛交重也。雷公曰:請問交重之旨。岐伯曰:宗氣積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蓋有天,有陽氣,有陰氣,人稟天地之二氣,亦有陰陽。衛氣即陽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於上焦,從陰出陽也。
營氣即陰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於下焦,從陽入陰也。二氣並重,交相上下,交相出入,交相升降,而後能生氣於無窮也。雷公曰:陰陽不可離,予既已知之矣,但陰氣難升者謂何?岐伯曰:陰氣精專,必隨宗氣以同行於經隧之中,始於手太陰肺經太淵穴,而行於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而又始於手太陰肺經。蓋陰在內,不在外。
陰主守內,不主衛外。紆折而若難升,實無咎之不升也。故營衛二氣,人身並重,未可重衛輕營也。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營衛原並重也,世重衛而輕營者,不知營衛也。
白話文:
雷公問道:陽氣源自衛氣,陰氣源自營氣。陰氣主死亡,陽氣主生存。既然陽氣比陰氣重要,那是否表示衛氣應比營氣更為重要呢?岐伯回答:實際上,營氣與衛氣是相互依存的。
雷公追問:請解釋這相互依存的道理。岐伯解釋:宗氣在上焦積聚,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則源自下焦。自然界中有天、陽氣和陰氣,人體秉承天地的二氣,也有陰陽之分。衛氣即為陽氣,它從下焦到中焦,再上升到上焦,這是從陰氣轉化為陽氣的過程。
營氣即是陰氣,它從中焦到上焦,再下降到下焦,這是從陽氣進入陰氣的過程。二氣同等重要,互相上下,互相出入,互相升降,這樣才能無窮盡地產生生命活力。雷公說:陰陽兩氣不可分割,我已經理解了,但為什麼陰氣難以提升呢?
岐伯解釋:陰氣精純專一,必須跟隨宗氣一起在經絡中運行,起始於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然後經過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因為陰氣在內,不在外。
陰氣主要守護內部,並不負責保護外部。它的曲折運行看似難以提升,實際上並無問題。因此,營氣和衛氣對人體同等重要,我們不能只重視衛氣而忽視營氣。雷公點頭稱許。
陳士鐸補充:營氣與衛氣本來就是同等重要的,世人之所以重視衛氣而輕視營氣,是因為他們不瞭解營氣與衛氣的真實關係。
2. 五臟互根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余既知之矣,然論陰陽之變遷也,未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有定位乎?岐伯曰:陰陽互相根也,原無定位,然求其位亦有定也。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此陽中有陰,陰居陽位也。
肝與膽為表裡,心與小腸為表裡,腎與膀胱為表裡,脾與胃為表裡,肺與大腸為表裡,包絡與三焦為表裡,此陰中有陽,陽居陰位也。雷公曰:請言互根之位。岐伯曰:耳屬腎而聽聲,聲屬金,是耳中有肺之陰也。鼻屬肺而聞臭,臭屬火,是鼻中有心之陰也。舌屬心而知肺味,味屬土,是舌中有脾之陰也。
目有五輪,通貫五臟,腦屬腎,各會諸體,是耳與腦有五臟之陰也。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胃俞在脊十二椎旁,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膽俞在脊十椎旁,膀胱俞在中膂第二十椎,三焦俞在腎俞之上,脊第十三椎之旁,包絡無俞,寄於膈俞,在上七椎之旁,是七腑陽中有陰之位也。惟各有位,故其根生生不息也,否則虛器耳,何根之有哉。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無位而有位者,以陰陽之有根也。
白話文:
雷公向岐伯詢問說:在陽之中藏有陰,而在陰之中也藏有陽,對於這點我已經理解了。但是關於陰陽的變化,我還不清楚在陰之中藏有的陽,以及在陽之中藏有的陰,是否也有特定的位置呢?
岐伯回答:陰陽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原本並沒有固定的定位,然而如果要尋找它們的位置,也是有一定規律的。肺部通過鼻子來感知外界,心臟通過舌頭來感知味道,脾臟通過口腔來感知食物,肝臟通過眼睛來感知視覺,腎臟則通過耳朵來感知聲音,這是陽中有陰,陰居於陽的位置。
肝臟和膽囊互為表裡,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脾臟和胃互為表裡,肺臟和大腸互為表裡,包絡和三焦互為表裡,這是陰中有陽,陽居於陰的位置。
雷公問:請解釋一下互根的位置。岐伯回答:耳朵屬於腎臟,用來聽聲音,聲音的特性屬金,這表示在耳朵中藏有肺臟的陰性。鼻子屬於肺臟,用來嗅氣味,氣味的特性屬火,這表示在鼻子中藏有心臟的陰性。舌頭屬於心臟,用來品嘗味道,味道的特性屬土,這表示在舌頭中藏有脾臟的陰性。
眼睛有五個部分,分別對應五臟,大腦屬於腎臟,統合所有感官,這表示在耳朵和大腦中藏有五臟的陰性。大腸的腧穴位於脊椎第十六節旁邊,胃的腧穴位於脊椎第十二節旁邊,小腸的腧穴位於背部第十八節,膽囊的腧穴位於脊椎第十節旁邊,膀胱的腧穴位於腰背第二十節,三焦的腧穴位於腎腧穴上方,脊椎第十三節旁邊,包絡並無特定的腧穴,寄生在膈俞穴上,位於上七節椎骨旁邊,這都是七腑中陽中有陰的位置。因為各自都有固定的位置,所以它們的根能生生不息,否則只是一個空洞的器官,又哪來的根呢。
雷公說:你講得真好。
陳士鐸評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種看似無定位置卻又有定位置的關係,正是因為陰陽之間有根的緣故。
3. 八風固本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八風出於天乎?出於地乎?抑出於人乎?岐伯曰:八風出於天地人身之五風,合而成病,人無五風,天地之風不能犯也。雷公曰:請問八風之分天地也。岐伯曰:八風者,春夏秋冬東西南北之風也。春夏秋冬之風,時令之風也,屬於天。東西南北之風,方隅之風也,屬於地。
然而地得天之氣,風乃長,天得地之氣,風乃大,是八風屬於天地,可分而不可分也。雷公曰:人之五風,何以合天地乎?岐伯曰:五風者,心肝脾肺腎之風也,五臟虛而風生矣。以內風召外風,天地之風始翕然相合。五臟不虛,內既無風,外風何能入乎?雷公曰:風既入矣,祛外風乎?抑消內風乎?岐伯曰:風由內召,不治內將何治乎。
雷公曰:治內風而外風不散奈何?岐伯曰:內風不治,外風益入,安得散乎?治臟固其本,治風衛其標,善治八風者也。雷公曰:何言之善乎!請志之傳示來者。
陳士鐸曰:小風之來,皆外感也。外感因於內招,故單治內不可也,單治外亦不可也,要在分之中宜合,合之中宜分也。
白話文:
雷公向岐伯詢問說:八種風邪,是來自天界嗎?還是來自地面?還是產生在人體內部呢?岐伯回答說:八風其實源自天地和人體內的五種風,它們結合在一起就形成疾病。若人體內沒有這五種風,天地間的風邪便無法侵犯到人。
雷公再問:那可以詳細解釋一下,八風如何分為天地兩部分嗎?岐伯解釋說:所謂的八風,指的是春、夏、秋、冬,以及東、南、西、北等季節和方位的風。春夏秋冬的風,是依照季節時序的風,屬於天界的範疇。東西南北的風,則是根據地理方位的風,屬於地界的範疇。
然而,地界的風因為得天界之氣,所以風力才得以持久;同樣的,天界的風因為得地界之氣,風力纔能夠強大。因此,八風雖然分屬於天地,但實際上卻是互相交織,難以分割的。
雷公又問:那麼,人體內的五種風,又是如何與天地的風相結合的呢?岐伯回答說:人體內的五風,指的是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產生的風。當五臟虛弱時,風邪就會產生。內部的風會引來外部的風,於是天地的風才會結合在一起。若五臟不虛弱,體內沒有風邪,外部的風又如何能夠進入體內呢?
雷公問:如果風邪已經進入體內,該如何驅除體外的風呢?還是應該消除體內的風呢?岐伯回答說:風邪是由體內引發的,如果不先治理體內的問題,那又該如何治理其他呢?
雷公又問:若只治療體內的風,體外的風卻無法消散,該怎麼辦呢?岐伯回答說:如果不治療體內的風,體外的風會更肆意入侵,又如何能夠消散呢?治療五臟是固守根本,治療風邪是保護表面,這纔是治療八風的正確方法。雷公讚嘆道:你講得真好啊!我會記下這些知識,傳授給後來的人。
陳士鐸補充說:小的風邪侵襲,通常是因為外部感染。但是,外部感染往往是因為體內先有風邪的召喚,因此,單單治療體內或體外都是不夠的。重點在於,在區分的過程中應尋求統一,在統一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