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三卷 (4)

回本書目錄

三卷 (4)

1. 肝木篇

少師曰:肝屬木,木非水不養,故腎為肝之母也,腎衰則木不旺矣。是肝木之虛,皆腎水之涸也。然而肝木之虛不全責腎水之衰者何故?岐伯曰:此肝木自郁也。木喜疏泄,遇風寒之邪,拂抑之事,肝輒氣鬱不舒,肝鬱必下克脾胃,制土有力,則木氣自傷,勢必求濟腎水,水生木而鬱氣未解,反助剋土之橫,土怒水助,轉來剋水,肝不受腎之益,腎且得土之損,未有不受病者也。腎既病矣,自難滋肝木之枯。

肝無水養,其鬱更甚,郁甚而剋土愈力,脾胃受傷,氣難轉輸,必求救於心火,心火因肝木之郁,全不顧心,心失化源,何能生脾胃之土乎?於是憐土子之受傷,不敢咎肝母之過逆,反嗔肺金不制肝木,乃出其火而克肺,肺無土氣之生,復有心火之克,則肺金難以自存,聽肝木之逆,無能相制矣。

少師曰:木無金制,宜木氣之舒矣,何以仍郁也?岐伯曰:木性曲直,必得金制有成,今金弱木強,則肝寡於畏,任郁之性以自肆,土無可克,水無可養,火無可助,於是木空受焚矣,此木無金制而愈郁也。所以治肝必解鬱為先,郁解而肝氣自平,何至剋土。土無木克,則脾胃之氣自易升騰,自必忘克腎水,轉生肺金矣。

肺金得脾胃二土之氣,則金氣自旺,令行清肅,腎水無匱乏之憂,且金強制木,木無過旺,肝氣平矣。少師曰:肝氣不平,可以直折之乎?岐伯曰:肝氣最惡者郁也,其次則惡不平,不平之極,即郁之極也,故平肝尤尚解鬱。少師曰:其故何也?岐伯曰:肝氣不平,肝中之火過旺也。

肝火過旺,由肝木之塞也。外閉內焚,非爍土之氣,即耗心之血矣。夫火旺宜為心之所喜,然溫火生心,烈火逼心。所以火盛之極,可暫用寒涼以瀉肝火;郁之極,宜兼用舒泄以平肝也。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木不鬱則不損,肝木之郁,即逆之之謂也。人能解鬱,則木得其平矣,何郁之有。

白話文:

[肝木篇]

少師表示:肝臟屬木,木需水養,所以腎臟對於肝臟來說就像母親一樣,當腎功能衰退時,肝木也就無法旺盛。因此,肝木虛弱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腎水的乾涸。但是肝木虛弱不能完全歸咎於腎水衰弱,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解釋說:這是由於肝木自身的鬱悶。木性喜自由,一旦遇到風寒或抑鬱的事物,肝臟就會氣鬱不暢,肝氣鬱結必然會影響到脾胃,使肝木對脾土的剋制過度,導致自身受傷,進而向腎水尋求幫助。但即使水生木,鬱氣也未必能化解,反而會助長對脾土的剋制,脾土反撲,轉而剋制腎水,肝臟無法從腎臟得到好處,腎臟也會受到脾土的損傷,這樣下去,身體必定會生病。腎臟生病後,很難滋養肝木。

肝臟缺乏腎水滋養,鬱悶更重,鬱悶加重又會更劇烈地剋制脾土,脾胃受傷,氣血難以運轉,只得向心火求助。心火因肝木鬱結,無法顧及心臟,心臟失去化生之源,如何能滋養脾胃的土呢?這時,我們只能同情脾胃受傷,不敢責怪肝臟的過度剋制,反而責備肺金未能抑制肝木,於是心火剋制肺金,肺金得不到脾胃土氣的滋養,又有心火的剋制,肺金難以自保,任由肝木逆反,無法控制它。

少師問:如果木沒有金來制約,木氣應該會更加舒展,為什麼還是鬱悶呢?岐伯回答:木的特性是曲直,必須有金來制約才能成長,現在金弱木強,肝臟就少了敬畏,任由鬱悶的性情肆意發展,脾土無可克,腎水無法滋養,心火無法助長,於是木氣空受焚燒,這就是木沒有金制約反而更鬱悶的原因。因此,治療肝臟疾病時,首先必須解決鬱悶,鬱悶解除,肝氣自然平和,不會再剋制脾土。脾土沒有肝木的剋制,脾胃氣血自然容易上升,自然不會再剋制腎水,轉而滋養肺金。

肺金得到脾胃土氣的滋養,金氣自然旺盛,執行清肅之職,腎水無需擔心匱乏,且金強制木,肝木不會過旺,肝氣也就平和了。少師問:肝氣不平,可以直接抑制嗎?岐伯回答:肝氣最怕的就是鬱悶,其次是不平,不平到了極點,就是鬱悶到了極點,所以平肝最重要的是解決鬱悶。少師問: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肝氣不平,是因為肝中的火氣過旺。

肝火過旺,是因為肝木堵塞。外部封閉,內部燃燒,不是消耗脾胃的氣血,就是消耗心血。火旺本應為心臟所喜,但溫和的火生心,猛烈的火逼迫心臟。所以,火氣旺盛到極點時,可以暫時使用寒涼藥物來抑制肝火;鬱悶到了極點,應該同時使用疏肝理氣的方法來平肝。少師表示贊同。

陳士鐸說:如果木不鬱悶,就不會受損,肝木鬱悶,就是逆反的意思。人如果能夠解決鬱悶,那麼木就能得到平衡,又何來鬱悶呢。

2. 腎水篇

少師曰:請問腎水之義?岐伯曰:腎屬水,先天真水也。水生於金,故肺金為腎母。然而肺不能竟生腎水也,必得脾土之氣薰蒸,肺始有生化之源。少師曰:土剋水者也,何以生水?岐伯曰:土貪生金,全忘剋水矣。少師曰:金生水,而水養於金何也?岐伯曰:腎水非肺金不生,肺金非腎水不潤。

蓋肺居上焦,諸臟腑之火咸來相逼,苟非腎水灌注,則肺金立化矣,所以二經子母最為關切,無時不交相生,亦無時不交相養也。是以補腎者必須益肺,補肺者必須潤腎,始既濟而成功也。少師曰:腎得肺之生,即得肺之損,又何以養各臟腑乎?岐伯曰:腎交肺而肺益生腎,則腎有生化之源,山下出泉涓涓,正不竭也。

腎既優渥,乃分其水以生肝,肝木之中,本自藏火,有水則木且生心,無水則火且焚木,木得水之濟,則木能自養矣。木養於水,木有和平之氣,自不剋土,而脾胃得遂其升發之性,則心火何至躁動乎,自然水不畏火之炎,乃上潤而濟心矣。少師曰:水潤心,固是水火之既濟,但恐火炎而水不來濟也。

岐伯曰:水不潤心,故木無水養也。木無水養,肝必乾燥,火發木焚,爍盡脾胃之液,肺金救土之不能,何暇生腎中之水。水涸而肝益加燥,腎無瀝以養肝,安得餘波以灌心乎。肝木愈橫,心火愈炎,腎水畏焚,因不上濟於心,此腎衰之故,非所謂腎旺之時也。少師曰:腎衰不能濟心,獨心受其損乎?岐伯曰:心無水養則心君不安,乃遷其怒於肺金,遂移其火以逼肺矣。

肺金最畏火炎,隨移其熱於腎,而腎因水竭,水中之火正無所依,得心火之相會,翕然升木,變出龍雷,由下焦而騰中焦,由中焦而騰上焦,有不可止遏之機矣。是五臟七腑均受其害,寧獨心受損乎。少師曰:何火禍之酷乎?岐伯曰:非火多為害,乃水少為炎也。五臟有臟火,七腑有腑火,火到之所,同氣相親,故其勢易旺,所異者,水以濟之也。

而水止腎臟之獨有,且水中又有火也,水之不足,安敵火之有餘,此腎臟所以有補無瀉也。少師曰;各臟腑皆取資於水,宜愛水而畏火矣,何以多助火以增焰乎?岐伯曰:水少火多,一見火發,惟恐火之耗水,竟來顧水,誰知反害水乎,此禍生於愛,非惡水而愛火也。少師曰:火多水少,瀉南方之火,非即補北方之水乎?岐伯曰:水火又相根也,無水則火烈,無火則水寒。火烈則陰虧也,水寒則陽消也。

陰陽兩平,必水火既濟矣。少師曰:火水既濟,獨不畏土之侵犯乎?岐伯曰:土能剋水,而土亦能生水也。水得土以相生,則土中出水,始足以養肝木而潤各臟腑也。第不宜過於生之,則水勢汪洋,亦能沖決堤岸,水無土製,變成洪水之逆流,故水不畏土之克也。少師曰:善。

白話文:

[腎水篇]

少師詢問:「請問腎水的意義是什麼?」岐伯回答:「腎臟屬於水,是先天的真水。水由金生成,因此肺金是腎的母親。然而肺金無法單獨生成腎水,必須得到脾土之氣的薰陶蒸發,肺金纔有了生成和轉化的源泉。」

少師問:「土剋水,為什麼還能生水?」岐伯回答:「土貪戀生成金,完全忘了剋制水。」少師又問:「金生水,水卻由金養育,這是為什麼?」岐伯解釋:「腎水沒有肺金就無法生成,肺金沒有腎水就無法得到滋潤。」

肺在上焦,受到其他臟腑之火的威脅,如果沒有腎水的滋潤,肺金就會被消耗殆盡。因此肺腎兩臟互相滋養,互相影響。補腎必須滋潤肺,補肺必須滋養腎,才能達到調和的效果。

腎得到肺的滋養,但同時肺也可能消耗腎,那麼腎臟如何再滋養其他臟腑呢?岐伯回答:「腎與肺相交,肺可以滋養腎,這樣腎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水源,就像山下流出的泉水,永不停歇。」

腎水充足後,會分出一部分去滋養肝臟。肝臟中原本就有火,有了水,木才能生長,若無水,火就會燒毀木。當木得到水的滋潤,木就能自我滋養。木由水養育,木有了平和之氣,就不會剋制土,脾胃也因此能順利運作,心火也就不會躁動,水自然可以潤澤心臟,平衡火氣。

然而,如果水無法潤澤心臟,木也就無法得到水的滋養。木得不到水的滋養,肝臟就會乾燥,火就會燒掉木,同時也會消耗脾胃的津液,肺金無法救濟土,更無法滋養腎中的水。水枯竭,肝臟更加乾燥,腎臟無法滋養肝臟,又怎麼能滋潤心臟呢。肝木越橫行,心火越旺盛,腎水越害怕被燒掉,因此不會上升滋潤心臟,這就是腎衰的原因,並非腎旺的時候。

如果腎衰弱,無法滋潤心臟,心臟是否會受損?岐伯回答:「心臟缺乏水的滋養,心臟的主宰就會不安,將怒氣轉移到肺金,將火氣逼向肺部。」

肺金最怕火的侵襲,會將熱量轉移到腎,而腎因水竭,其中的火無處寄生,遇到心火,便會迅速升騰,從下焦衝向上焦,形成不可控制的局面,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傷害,心臟豈能獨自承受。

火災的破壞力是巨大的,但問題不在於火太多,而是水太少。五臟有臟火,六腑有腑火,火勢所及,氣味相投,所以容易旺盛。不同的是,水可以調和火勢。

然而,水只有腎臟獨有,而且水中還有火,水不足,怎能抵擋火的過剩,這就是腎臟需要滋補而不是清除的原因。各臟腑都取資於水,應該愛水而畏火,為什麼會助長火勢呢?

岐伯解釋:「水少火多,一旦火起,只擔心火會消耗水,於是前來保護水,卻不知反而害了水,這是因愛而生的禍,不是厭惡水而喜愛火。」

如果火多水少,清除了南方的火,不就是滋補了北方的水嗎?岐伯回答:「水火相依存,無水火就旺盛,無火水就寒冷。火旺盛陰就會虧損,水寒冷陽就會消失。陰陽平衡,水火才能相濟。」

火水相濟,就不怕土的侵犯嗎?岐伯回答:「土可以剋水,但也能生水。水得到土的滋養,就可以滋潤肝木和其他臟腑。但是,土不能過度滋養水,否則水勢洶湧,也可能沖垮堤壩,成為洪水,因此水不怕土的剋制。」

陳士鐸總結:「五行得到水就潤澤,失去水就損耗,尤其是取資多而分散少的情況。因此,水是五行中最珍貴的,不能不多。講述了水的益處,讓人明白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