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七卷 (1)
七卷 (1)
1. 四時六氣異同篇
天老問曰:五臟合五時,六經應六氣,然《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於六經,《四時刺逆從論》以六經應四時而終於五臟,《診要篇》以經脈之生於五臟而外合於六經,《四時刺逆從論》以經脈本於六氣而外連於五臟,何也?岐伯曰:人身之脈氣,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盡也,故彼此錯言之耳。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異,不善讀之,吾恐執而不通也。
白話文:
天老詢問:五臟與五時相合,六經與六氣相應,但在《診要經》最後一章中,卻將六氣與五臟相應,最後又回到了六經;《四時刺逆從論》中,將六經與四時相應,最後又回到了五臟;《診要篇》認為經脈源於五臟,並與六經相合;《四時刺逆從論》認為經脈源於六氣,並與五臟相連,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人體的脈氣,上通天,下合地,無法用一言一語解釋清楚,所以彼此才會說出不同的話。
天老說:章句相同,但意思不同,如果解釋得不好,恐怕會執著於字面上而不能理解其真正含義。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立論,不知天,何知地,不知地,何知人,脈氣循於皮肉筋骨之間,內合五行,外合六氣,安得一言而盡乎,不得不分之以歸於一也。天老曰:請問歸一之旨。岐伯曰:五時之合五臟也,即六氣之合五臟也;六氣之應六經也,即五時之應六經也。知其同,何難知異哉。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何嘗異,何必求同,何嘗同,不妨言異,人惟善求之可耳。
白話文:
岐伯說:醫學把天地人和諧統一作為理論基礎,不瞭解天,怎麼瞭解地?不瞭解地,怎麼瞭解人?脈氣運行在皮肉筋骨之間,內部和五行相合,外部和六氣相合,怎麼能用一句話說得完呢,不得不把它們分開來說,最後又歸為一體。天老說:請教一下歸為一體的道理。岐伯說:五時和五臟相合,也是六氣和五臟相合;六氣和六經相應,也是五時和六經相應。知道了它們的相同點,知道它們的不同點有什麼難的呢?
2. 司天在泉分合篇
天老問曰:司天在泉,二氣相合,主歲何分?岐伯曰: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天老曰:司天之氣主上半歲乎?在泉之氣主下半歲乎?岐伯曰:然。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主上半歲也?岐伯曰:春夏者,天之陰陽也,陽生陰長,天之氣也,故上半歲主之。
白話文:
天老問道:「司天在泉,二氣相合,這一年該怎麼分呢?」岐伯回答:「上半年由天氣主導,下半年由地氣主導。」天老接著問:「司天之氣主導上半年嗎?在泉之氣主導下半年嗎?」岐伯回答:「是的。」天老又問:「司天之氣為什麼主導上半年呢?」岐伯回答:「春夏是天的陰陽,陽生陰長,屬於天的氣,所以上半年由它主導。」
天老曰:在泉之氣何以主下半歲也?岐伯曰:秋冬者,地之陰陽也,陰殺陽藏,地之氣也,故下半歲主之。天老曰:一歲之中,天地之氣截然分乎?岐伯曰:天地之氣,無日不交。司天之氣始於地之左,在泉之氣本乎天之右,一歲之中,互相感召,雖分而實不分也。天老曰:然則司天在泉何必分之乎?岐伯曰:不分言之,則陰陽不明,奚以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義乎。
白話文:
天老問道:在泉之氣為什麼只主宰下半年?
岐伯答道:秋冬時節,是天地陰陽交替的時候,陰氣盛而陽氣斂藏,這是地之氣的作用,所以下半年由在泉之氣主宰。
天老接著問道:那麼一年之中,天地之氣是截然分開的嗎?
岐伯答道:天地之氣,沒有哪一天不交互作用的。主宰天象之氣從地之左方開始,在泉之氣則源於天之右方,一年之中,天地之氣互相感應,雖然分為兩半,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分開。
天老又問道: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將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分開呢?
岐伯回答道:如果不加以區分,那麼陰陽之理就不明確了,又如何能體現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道理呢?
司天之氣始於地而終於天,在泉之氣始於天而終於地,天地升降環轉不息,實有如此,所以可合而亦可分之也。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始於地?在泉之氣何以始於天乎?岐伯曰:司天之氣始於地之左,地中有天也;在泉之氣始於天之右,天中有地也。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司天在泉,合天地以論之,才是善言天地者。
白話文:
控制天氣的氣始於地而終於天,來自地下水的氣始於天而終於地。天地之間的氣息不斷升降循環,實際情況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可以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也可以將它們分開。天老問道:控制天氣的氣為什麼始於地?來自地下水的氣為什麼始於天呢?岐伯回答說:控制天氣的氣始於地之左,因為地中也有天;來自地下水的氣始於天之右,因為天中也有地。天老說:好。
3. 從化篇
天老問曰:燥從熱發,風從燥起,埃從風生,雨從濕注,熱從寒來,其故何歟?岐伯曰:五行各有勝,亦各有制也。制之太過,則受制者應之,反從其化也。所以熱之極者,燥必隨之,此金之從火也。燥之極者,風必隨之,此木之從金也。風之極者,塵霾隨之,此土之從木也。
白話文:
天老問道:燥氣是從熱氣而來,風從燥氣而起,塵埃從風中而生,雨水從濕氣而降,熱氣從寒氣而產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道:五行之間,各有相生的關係,也有相剋的關係。相剋過度,被剋制的一方就會反彈,轉而順應相生的變化。因此:
- 熱極則燥隨之,這是金生火。
- 燥極則風隨之,這是木生金。
- 風極則塵埃隨之,這是土生木。
濕蒸之極者,霖雨隨之,此水之從土也。陰寒之極者,雷電隨之,此火之從水也。乃承製相從之理,何足異乎。天老曰:何道而使之不從乎?岐伯曰:從火者潤其金乎,從金者抒其木乎,從木者培其土乎,從土者導其水乎,從水者助其火乎,毋不足,毋有餘,得其平而不從矣。
白話文:
濕氣過度旺盛,就會伴隨暴雨,這是水勢從土中滲出的表現。陰寒過度,就會伴隨雷電,這是火勢從水中爆發的表現。這是遵循了相生相剋的原理,有什麼好奇怪的。天老說: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它們不相互影響呢?岐伯說:生火,就可以潤澤金;生金,就可以疏通木;生木,就可以培育土;生土,就可以疏導水;生水,就可以幫助火。讓五行之間沒有缺失或過剩,達到平衡狀態,它們就不會相互影響了。
天老曰:潤其金而金仍從火,抒其木而木仍從金,培其土而土仍從木,導其水而水仍從土,助其火而火仍從水,奈何?岐伯曰:此陰陽之已變,水火之已漓,非藥石針灸之可療也;
陳士鐸曰:言淺而論深。
白話文:
天老說:滋潤金臟,金臟依然受火臟影響;滋養木臟,木臟依然受金臟影響;培護土臟,土臟依然受木臟影響;疏通水臟,水臟依然受土臟影響;幫助火臟,火臟依然受水臟影響。怎麼辦?
岐伯說:這是陰陽已經轉變,水火已經衰敗,不是藥物、針灸等手段可以治療的。
4. 冬夏火熱篇
胡孔甲問於岐伯曰:冬令嚴冷凜冽之氣逼人肌膚,人宜畏寒,反生熱症,何也?岐伯曰:外寒則內益熱也。胡孔甲曰:外寒內熱,人宜同病,何故獨熱?岐伯曰:腎中水虛,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發也。人生無臟非火,無腑非火也,無不藉腎水相養,腎水盛則火藏,腎水涸則火動。
白話文:
胡孔甲問岐伯:「冬天寒氣逼人,人們應該畏寒才對,為什麼反而產生熱症?」
岐伯回答:「外在寒冷,反而會導致內在更加發熱。」
胡孔甲疑惑:「外寒內熱,人們應該都得同樣的病,為什麼有些人只發熱?」
岐伯解釋:「這是因為腎臟的水分虛弱,無法抑制體內的火氣,所以受到外寒刺激而讓火氣發作。人體所有的臟腑都離不開火氣,也離不開腎水的滋潤。腎水充足,火氣就會被抑制;腎水不足,火氣就會活躍。」
內無水養,則內熱已極,又得外寒束之,則火之鬱氣一發多不可救。胡孔甲曰:火必有所助而後盛,火發於外,外無火助,宜火之少衰,乃熱病發於夏轉輕,發於冬反重何也?岐伯曰:此正顯火鬱之氣也。暑日氣散而火難居,冬日氣藏而火難泄。難泄而泄之,則鬱怒之氣所以難犯而轉重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部缺少水分滋養,就會導致體內熱量極高,加上外部的寒氣束縛,那麼鬱結的火氣一旦發作,往往難以挽救。胡孔甲說:火勢必定要有幫助才會旺盛,如果火熱發於外部,外部沒有助火之物,那麼火熱應該會逐漸減退。但是,熱病在夏季發作時較輕,而在冬季發作時反而加重,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這正是因為鬱結的火氣而導致的。在炎熱的夏季,氣機發散,火氣難以停留;而在寒冷的冬季,氣機斂藏,火氣難以宣洩。由於火氣難以宣洩,一旦宣洩出來,鬱結暴怒之氣就會難以控制,導致病情加重。
胡孔甲曰:可以治夏者治冬乎?岐伯曰:辨其火熱之真假耳,毋論冬夏也。胡孔甲曰:善。
陳士鐸曰:治郁無他治之法,人亦治鬱而已矣。
白話文:
胡孔甲說:可以用治療夏季的方法來治療冬季的疾病嗎?岐伯回答:關鍵在於辨別火熱是真是假,不用考慮季節是冬季還是夏季。胡孔甲說:好。
陳士鐸說:治療鬱症沒有其他的方法,只需治療鬱症本身就可以了。
5. 暑火二氣篇
祝融問於岐伯曰:暑與火皆熱症也,何六氣分為二乎?岐伯曰:暑病成於夏,火病四時皆有,故分為二也。祝融問曰:火病雖四時有之,然多成於夏,熱蘊於夏而發於四時,宜暑包之矣。岐伯曰:火不止成於夏,四時可成也。火宜藏,不宜發。火發於夏日者,火以引火也。
白話文:
祝融問岐伯:「暑症和火症都是熱證,為什麼六氣會把它們分為兩個呢?」岐伯說:「暑病在夏季形成,而火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所以把它們分為兩個。」祝融問道:「雖然火病四季都會出現,但大多數在夏季形成,夏天蓄積的熱力在四季發作,應該把暑症包括在火症裡啊。」岐伯說:「火病不僅在夏季形成,一年四季都可以形成。火氣應該潛藏,不應該發作。在夏季發作的火症,是因為火氣引發火氣造成的。」
其在四時雖無火之可發,而火蘊結於臟腑之中,每能自發,其酷烈之勢較外火引之者更橫,安可談暑而不談火乎。祝融曰:火不可發也,發則多不可救,與暑熱之相犯有異乎?岐伯曰:暑與火熱同而實異也,惟其不同,故夏日之火,不可與春秋冬之火共論。惟其各異,即夏日之暑不可與夏日之火併舉也。
白話文:
儘管在四季中沒有外界的火可以引發,但火氣會積聚在臟腑之中,隨時可能自行發作。這種火勢猛烈,比外界引發的火更加難以控制,怎麼能在談論暑熱時不談論火氣呢?祝融說:火氣不能發作,一旦發作,往往難以挽救,這與暑熱的侵襲不是一樣的嗎?岐伯說:暑熱和火熱既相同又不相同,正因為它們不同,所以夏季的火氣不能與春秋冬的火氣相提並論。由於它們各不相同,即使是夏季的暑熱也不能與夏季的火氣並列。
蓋火病乃臟腑自生之熱,非夏令暑熱所成之火,故火症生於夏,仍是火症,不可謂火是暑,暑即是火也。祝融曰:暑火非一也,分二氣宜矣。
陳士鐸曰:暑與火不可並論,獨土至理。
白話文:
所謂的火熱疾病,是臟腑自己產生的熱,不是夏季的暑氣所造成的火,因此雖然火熱病症在夏季發作,仍然是火熱病症,不能認為火就是暑,暑就是火。但祝融說:暑氣和火熱不是同一個東西,應該將它們分成兩種不同的氣。
6. 陰陽上下篇
常伯問於岐伯曰:陽在上,陰在下,陽氣亦下行乎?岐伯曰:陰陽之氣上下相同,陽之氣未嘗不行於下也。常伯曰:寒厥到膝不到顛,頭痛到顛不到膝,非陰氣在下,陽氣在上之明驗乎?岐伯曰:陰氣生於陽,陽氣生於陰,蓋上下相通,無彼此之離也。陽氣從陰出於經脈之外,陰氣從陽入於經脈之中,始得氣血貫通,而五臟七腑無不周遍也。
白話文:
常伯問岐伯:「既然陽氣在上面,陰氣在下面,那麼陽氣也會往下走嗎?」
岐伯答:「陰陽二氣上下相通,陽氣不會只在上面運行。」
常伯說:「可是,寒氣可以到膝蓋,但不會到頭頂;頭痛會到頭頂,但不會到膝蓋,這不正說明瞭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嗎?」
岐伯答:「陰氣由陽氣而生,陽氣由陰氣而生,陰陽貫通上下,沒有截然的分界。陽氣從陰氣中產生,運行在經脈之外;陰氣從陽氣中產生,運行在經脈之中。這樣,氣血才能貫通全身,五臟七腑才能得到滋養。」
寒厥到膝,陽不能達也,非陽氣專在上而不在下也。頭痛到顛,陰不能降也,非陰氣專在下而不在上也。天地不外陰陽,天地之陰陽不交,則寒暑往來、收藏生長咸無准實,人何獨異哉。
白話文:
寒氣到了膝蓋部位,是因為陽氣無法到達那裡,並不是陽氣只在上半身而不存在下半身。頭痛到了頭頂,是因為陰氣無法下降,並不是陰氣只在下半身而不存在上半身。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都離不開陰陽,天地之間的陰陽不協調,就會導致寒暑交替、季節變遷沒有規律,人體也是如此。
陳士鐸曰:陽宜達,陰宜降也,二者相反,則達者不達,降者不降矣。論理陽之達有降之勢,陰之降有達之機,總貴陰陽之不可反也。
白話文:
陳士鐸說:人體陽氣應該上升,陰氣應該下降,這兩個氣機相反,如果陽氣上升不暢,陰氣下降不順,那麼就會出現陽氣不升,陰氣不降的情況。從道理上來說,陽氣的上升有下降的趨勢,陰氣的下降也有上升的時機,總的原則是陰陽不能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