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七卷 (2)

回本書目錄

七卷 (2)

1. 營衛交重篇

雷公問曰:陽氣出於衛氣,陰氣出於營氣。陰主死,陽主生。陽氣重於陰氣,宜衛氣重於營氣矣。岐伯曰:營衛交重也。雷公曰:請問交重之旨。岐伯曰:宗氣積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蓋有天,有陽氣,有陰氣,人稟天地之二氣,亦有陰陽。衛氣即陽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於上焦,從陰出陽也。

白話文:

雷公詢問:「陽氣產生於衛氣,陰氣產生於營氣。陰氣主導死亡,陽氣主導生命。陽氣比陰氣重要,那麼衛氣也應該比營氣重要吧?」

岐伯回答:「營氣和衛氣交替運行。」

雷公說:「請教我交替運行的原理。」

岐伯說:「宗氣積聚在上焦,營氣產生於中焦,衛氣產生於下焦。天地有天、有陽氣、有陰氣,人體稟承天地的兩氣,也有陰陽。衛氣就是陽氣,它從下焦到中焦,再上升到上焦,這是從陰中生出陽。」

營氣即陰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於下焦,從陽入陰也。二氣並重,交相上下,交相出入,交相升降,而後能生氣於無窮也。雷公曰:陰陽不可離,予既已知之矣,但陰氣難升者謂何?岐伯曰:陰氣精專,必隨宗氣以同行於經隧之中,始於手太陰肺經太淵穴,而行於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而又始於手太陰肺經。蓋陰在內,不在外。

白話文:

營氣就是陰氣,從中焦升到上焦,再降到下焦,這是陽中生陰。陰陽兩氣並重,交替而行,既升降交替,又能出入相接,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雷公說:「陰陽不能分離,我已經知道這個道理,可是陰氣難以上升,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陰氣精純凝聚,必定只能跟著宗氣一起運行在經脈中。從手太陰肺經太淵穴開始,經由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因為陰氣在內,不在外。」

陰主守內,不主衛外。紆折而若難升,實無咎之不升也。故營衛二氣,人身並重,未可重衛輕營也。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營衛原並重也,世重衛而輕營者,不知營衛也。

白話文:

陰氣主司內部,不主司防衛外部。曲折迴旋好像難以上升,實際上並不是不能上升而沒有問題。因此,營氣和衛氣這兩種氣息,對於人體來說同樣重要,不能過於重視衛氣而輕視營氣。雷公說:說得好。

2. 五臟互根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余既知之矣,然論陰陽之變遷也,未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有定位乎?岐伯曰:陰陽互相根也,原無定位,然求其位亦有定也。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此陽中有陰,陰居陽位也。

白話文:

雷公問岐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我知道。但是,討論陰陽的變化時,我不確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它們也有固定的位置嗎?」岐伯說:「陰陽是相互根源的,本來沒有固定的位置。但是,如果要找它們的位置,也是有規定的。肺通過鼻子呼吸,心通過舌頭發聲,脾通過嘴巴進食,肝通過眼睛看東西,腎通過耳朵聽聲音。厥陰經脈和督脈在頭頂交會,這是在陽中有陰,陰在陽位上的例子。」

肝與膽為表裡,心與小腸為表裡,腎與膀胱為表裡,脾與胃為表裡,肺與大腸為表裡,包絡與三焦為表裡,此陰中有陽,陽居陰位也。雷公曰:請言互根之位。岐伯曰:耳屬腎而聽聲,聲屬金,是耳中有肺之陰也。鼻屬肺而聞臭,臭屬火,是鼻中有心之陰也。舌屬心而知肺味,味屬土,是舌中有脾之陰也。

白話文:

肝臟和膽囊是表裏關係,心臟和小腸是表裏關係,腎臟和膀胱是表裏關係,脾臟和胃是表裏關係,肺臟和大腸是表裏關係,胸膜等組織和三焦是表裏關係。這表示陰中含有陽,陽寄居在陰之處。

雷公問:請說明相互根源的位置。

岐伯回答:耳朵屬於腎,能聽聲音,聲音屬金,所以耳朵裏含有肺的陰氣。鼻子屬於肺,能聞氣味,氣味屬火,所以鼻子裏含有心的陰氣。舌頭屬於心,能辨別肺的食物氣味,食物氣味屬土,所以舌頭裏含有脾的陰氣。

目有五輪,通貫五臟,腦屬腎,各會諸體,是耳與腦有五臟之陰也。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胃俞在脊十二椎旁,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膽俞在脊十椎旁,膀胱俞在中膂第二十椎,三焦俞在腎俞之上,脊第十三椎之旁,包絡無俞,寄於膈俞,在上七椎之旁,是七腑陽中有陰之位也。惟各有位,故其根生生不息也,否則虛器耳,何根之有哉。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無位而有位者,以陰陽之有根也。

白話文:

眼睛有五圈虹膜,與五臟相通。腦屬腎,各與臟器連接,所以耳朵和腦含有五臟的陰氣。大腸的俞穴位於脊椎第十六節旁,胃的俞穴位於脊椎第十二節旁,小腸的俞穴位於背部的第十八節椎骨,膽的俞穴位於脊椎第十節旁,膀胱的俞穴位於中線的第二十節椎骨,三焦的俞穴在腎俞穴之上,脊椎第十三節椎旁,包絡沒有俞穴,寄居於膈俞旁,位於上七節胸椎旁。這是七腑的陽中有陰的位置。由於各臟腑都有自己的俞穴,所以它們的根源才能生生不息。否則,它們只會是空虛的容器,哪裡會有根源呢?

3. 八風固本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八風出於天乎?出於地乎?抑出於人乎?岐伯曰:八風出於天地人身之五風,合而成病,人無五風,天地之風不能犯也。雷公曰:請問八風之分天地也。岐伯曰:八風者,春夏秋冬東西南北之風也。春夏秋冬之風,時令之風也,屬於天。東西南北之風,方隅之風也,屬於地。

白話文:

雷公問岐伯:“八種風是因為天造成的嗎?地造成的嗎?還是人體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八種風來自天地人體。人體的五種風,如果結合在一起就會生病。人體如果沒有五種風,天地間的風就無法入侵。”雷公說:“請告訴我八種風是如何區分天地之分的。”岐伯說:“八種風是指春夏秋冬、東西南北的風。春夏秋冬的風是季節性的風,屬於天。東西南北的風是方向性的風,屬於地。”

然而地得天之氣,風乃長,天得地之氣,風乃大,是八風屬於天地,可分而不可分也。雷公曰:人之五風,何以合天地乎?岐伯曰:五風者,心肝脾肺腎之風也,五臟虛而風生矣。以內風召外風,天地之風始翕然相合。五臟不虛,內既無風,外風何能入乎?雷公曰:風既入矣,祛外風乎?抑消內風乎?岐伯曰:風由內召,不治內將何治乎。

白話文:

天地之間,地得到天的能量,風就會增長;天得到地的能量,風就會變大。所以,這八種風屬於天地,可以分開說,但又不能完全分開。雷公問:人的五種風,怎麼會與天地之風相應呢?岐伯答道:五種風指心、肝、脾、肺、腎的風,五臟虛弱就會產生風。因為內在的風會招引外來的風,所以天地之風才會應聲而來。如果五臟不虛弱,內部就沒有風,外來的風又怎麼能進入呢?雷公又問:風既然進來了,是要祛除外風呢,還是消滅內風呢?岐伯答道:風是由內部招引進來的,如果不治療內部的風,怎麼能治療外來的風呢?

雷公曰:治內風而外風不散奈何?岐伯曰:內風不治,外風益入,安得散乎?治臟固其本,治風衛其標,善治八風者也。雷公曰:何言之善乎!請志之傳示來者。

白話文:

雷公問:如果要治療內在風熱,但外在風寒卻沒有散失,怎麼辦?

岐伯答道:內在風熱如果不治療,外在風寒就會繼續侵入,怎能散發出去呢?治療臟腑疾病是固本,治療風寒是治標,這樣纔能有效治療八種風病。

雷公稱讚道:說得真好!請把這些話記錄下來,傳授給後人。

陳士鐸曰:小風之來,皆外感也。外感因於內招,故單治內不可也,單治外亦不可也,要在分之中宜合,合之中宜分也。

白話文:

陳士鐸說:一切小風病的發生,都是外感風邪所致。但外感風邪需要內在因素相互作用,所以單純治療內部或單純治療外部都不合適,關鍵是要根據情況靈活應對,內外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