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五卷 (4)
五卷 (4)
1. 三關升降篇
巫咸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閭。巫咸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巫咸曰:請問生死之義?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於後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後天之氣不交於先天,則後天之氣不化,二氣必晝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然而後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
先交而後生,而先天之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於各臟腑。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巫咸曰:氣衰安旺乎?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巫咸曰:善。
陳士鐸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後天也。篇中講後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而惡死,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白話文:
巫咸問道:人體中的三關,是在哪條經脈上呢?岐伯回答:所謂的三關,就是指河車之關,也就是人體能量流動的三個關鍵點。這三個點分別是頭部的玉枕穴、腰部的腎脊穴,以及尾骶部的尾閭穴。
巫咸接著問:為什麼這三關會影響人的生死呢?岐伯解釋:因為它們掌控著生死,所以被稱為「關」。巫咸又問:能否詳細解釋一下生死的意義呢?岐伯回答:命門穴是人體中水中火的概念,水火之中蘊含著先天之氣,這是生命的根本。脾胃之氣則是後天之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通過飲食獲取的能量。如果先天之氣不能與後天之氣交換,那麼先天之氣就無法得到滋養而無法成長;同樣,如果後天之氣不能與先天之氣交換,那麼後天之氣就不能得到轉化。這兩種氣必須日夜交換,生命才能持續不斷。但是,後天之氣必須首先得到先天之氣的補充。
先天之氣必須從下向上提升,下降到脾胃,然後再分散到各個臟腑。三關就是先天之氣運行的通道。當氣旺盛時,其上下運行順暢無阻;當氣衰弱時,通道就會受阻,人就會生病。巫咸問:氣衰了怎麼能使之旺盛呢?岐伯回答:只要加強命門穴的火氣,滋養腎陰的水氣,氣自然就會旺盛。巫咸聽後表示贊同。
陳士鐸補充說:人之所以有生死,是因為存在三關。然而,真正的生死關鍵其實在於先天之氣,而非後天之氣。文中提到,只有讓後天之氣返回到先天之氣,才能從死亡回到生機,這並不是對生的追求和對死的恐懼。如果人們能夠長期保持先天之氣的充沛,又何必害怕先天之氣會導致死亡呢。
2. 表微篇
奚仲問於岐伯曰:天師《陰陽別論》中有陰結、陽結之言,結在臟乎?抑結在腑乎?岐伯曰:合臟腑言之也。奚仲曰:臟陰腑陽,陰結在臟,陽結在腑乎?岐伯曰:陰結、陽結者,言陰陽之氣結也,合臟腑言之,非陽結而陰不結,陰結而陽不結也。陰陽之道,彼此相根,獨陽不結,獨陰亦不結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剛與剛之言,言臟乎?言腑乎?岐伯曰:專言臟腑也。陽陰氣不和,臟腑有過剛之失,兩剛相遇,陽過旺陰不相接也。奚仲曰:臟之剛乎?抑腑之剛乎?岐伯曰:臟剛傳腑則剛在臟也,腑剛傳臟則剛在腑也。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陰搏、陽搏之言,亦言臟腑乎?岐伯曰:陰搏、陽搏者,言十二經之脈,非言臟腑也。雖然十二臟腑之陰陽不和,而後十二經脈始現陰陽之搏,否則搏之象不現於脈也。
然則陰搏、陽搏言脈而即言臟腑也。奚仲曰:善。
陳士鐸曰:陽結、陰結,陰搏、陽搏,俱講得微妙。
白話文:
奚仲向岐伯詢問說:在天師的《陰陽別論》裡提到的陰結、陽結,這些結是在臟器上嗎?還是出現在腑上呢?岐伯回答:這是結合了臟腑一起講的。奚仲接著問:臟屬陰,腑為陽,所以陰結是在臟器上,陽結是在腑上嗎?岐伯解釋:所謂的陰結、陽結,是指陰陽二氣的凝結,當我們談到臟腑時,並不是隻有陽會結,陰就不會結,或者陰結了,陽就不會結。陰陽之道,相互依存,單純的陽或陰,都不可能單獨結。
奚仲又問:《陰陽別論》裡還提到的剛與剛,這是在講臟器,還是腑呢?岐伯回答:這是專門在講臟腑的。當陰陽二氣不協調,臟腑會出現過度剛烈的情況,兩種剛烈的力量相遇,就會導致陽氣過旺,而陰氣無法相接。奚仲再問:是臟器的剛烈,還是腑的剛烈呢?岐伯回答:如果臟器的剛烈影響到了腑,那剛烈就在臟器上,相反的,如果腑的剛烈影響到了臟器,那麼剛烈就在腑上。
奚仲接著問:《陰陽別論》裡提到的陰搏、陽搏,這也是在講臟腑嗎?岐伯回答:陰搏、陽搏,是在講十二經脈的情況,並非直接在講臟腑。然而,當十二臟腑的陰陽失去平衡,十二經脈才會開始顯現出陰陽搏動的現象,否則這種搏動的現象不會出現在脈搏上。然而,講到陰搏、陽搏,即使是在講脈搏,但也間接地講述了臟腑的狀態。
奚仲聽後表示:講得好。
陳士鐸評論:對於陽結、陰結,陰搏、陽搏的解釋,都講解得非常精妙。
3. 呼吸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岐伯曰:天地人同之。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腎肝也,何有時呼出不屬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天而吸應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呼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
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也,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故呼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而俱出矣。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
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隔也。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岐也。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白話文:
在「呼吸篇」中,雷公向岐伯詢問:人的呼吸是否與天地的運作相呼應?岐伯回答說:天地與人是相同的。
雷公又問:心肺主管呼氣,腎肝主管吸氣,那麼呼出的是心肺的功能,吸入的是腎肝的功能,但為什麼有時候呼出不歸屬於心肺反而歸屬於腎肝,吸入不歸屬於腎肝反而歸屬於心肺呢?
岐伯解釋:每一次呼氣不會再呼一次,同樣地,每一次吸氣也不會再吸一次,所以在呼氣中包含著吸氣,吸氣中也包含著呼氣。
他進一步說明:呼出是陽氣的散發,吸入是陰氣的進入,因此呼氣與天相應,吸氣與地相應。在呼氣中,雖然看似只是呼出,實際上還包含了吸氣的成分,同樣地,在吸氣中,除了吸入,也包含了呼出的成分。所以呼氣可以看作是心和肺的活動,與天相應;吸氣可以看作是腎和肝的活動,與地相應。但反過來,呼氣也可以看作是腎和肝的活動,與地相應;吸氣也可以看作是心和肺的活動,與天相應。
因為單純的陽氣無法生成,所以呼氣中包含了吸氣,代表了陽中有陰;同樣地,單純的陰氣無法持續,所以吸氣中包含了呼氣,代表了陰中有陽。如果天上的氣不下降,地上的氣就無法上升;地上的氣不上升,天上的氣也就無法下降。天氣下降就是天氣呼出,地氣上升就是地氣吸入。因此,當我們呼出心肺的氣息,那是陽氣,但同時腎肝的陰氣也會跟隨著一起被呼出。當我們吸入腎肝的氣息,那是陰氣,但同時心肺的陽氣也會跟隨著一起被吸入。
所以,陰陽之氣雖然在呼吸中來回轉換,但陰陽的根本並沒有任何間隔。在呼吸之間,雖然有氣息的進出,但陰陽的本質並沒有分歧。雷公聽後表示贊同。
陳士鐸評論:在呼氣中有吸氣,吸氣中有呼氣,這既是同一過程,也是兩個過程,人類的生命力可以比擬天地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