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六卷 (1)
六卷 (1)
1. 六卷
2. 診原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五臟六腑各有原穴,診之可以知病,何也?岐伯曰:診脈不若診原也。雷公曰:何謂也?岐伯曰:原者,脈氣之所注也。切脈之法繁而難知。切腧之法約而易識。雷公曰:請言切腧之法。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陰陽。氣來清者陽也,氣來濁者陰也,氣來浮者陽也,氣來沉者陰也。
浮而無者,陽將絕也;沉而無者,陰將絕也。浮而清者,陽氣之生也;沉而清者,陰氣之生也。浮而濁者,陰血之長也;浮而清者,陽血之長也。以此診腧,則生死淺深如見矣。
陳士鐸曰:診原法不傳久矣,天師之論真得其要也。
白話文:
雷公向岐伯詢問說:五臟六腑各自有相對應的原穴,通過診察這些穴位,可以瞭解病情,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診察脈象不如診察原穴那麼直接。雷公又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解釋說:所謂的"原",就是脈氣聚集的地方。診察脈象的方法繁複且難以掌握,而診察腧穴的方法則簡明易懂。
雷公再問:那請你講解一下診察腧穴的方法吧。岐伯回答說:診察腧穴的方法,主要基於陰陽理論。如果氣質清澈的是屬於陽,氣質混濁的是屬於陰。氣質輕浮的是屬於陽,氣質沉重的是屬於陰。
如果輕浮但卻空無,是陽氣將要衰竭的徵兆;如果沉重但卻空無,是陰氣將要衰竭的徵兆。輕浮而清澈,是陽氣開始旺盛的表現;沉重而清澈,是陰氣開始旺盛的表現。輕浮而混濁,是陰血正在增長;輕浮而清澈,是陽血正在增長。通過這種方法診察腧穴,就能像親眼看到一樣,清楚地判斷出病人的生死和病情的輕重。
陳士鐸評論說:診察原穴的技巧已經很久沒有傳承了,天師的理論確實抓住了精髓。
3. 精氣引血篇
力牧問於岐伯曰:九竅出血何也?岐伯曰:血不歸經耳。力牧曰:病可療乎?岐伯曰:療非難也。引其血之歸經則瘥矣。力牧曰:九竅出血,臟腑之血皆出矣,難療而曰易療者,何也?岐伯曰:血失一經者重,血失眾經者輕。失一經者,傷臟腑也,失眾經者,傷經絡也。力牧曰:血已出矣,何引而歸之?岐伯曰:補氣以引之,補精以引之也。
力牧曰:氣虛則血難攝,補氣攝血,則余已知之矣,補精引血,余實未知也。岐伯曰:血之妄行,由腎火之亂動也,腎火亂動,由腎水之大衰也,血得腎火而有所歸,亦必得腎水以濟之也。夫腎水腎火,如夫婦之不可離也。腎水旺而腎火自歸,腎火安而各經之血自息,猶婦在家而招其夫,夫既歸宅,外侮輒散,此補精之能引血也。力牧曰:兼治之乎?抑單治之乎。
岐伯曰:先補氣,後補精,氣虛不能攝血,血攝而精可生也。精虛不能藏血,血藏而氣益旺也。故補氣必須補精耳。力牧曰:善。雖然血之妄出,疑火之祟耳,不清火而補氣,毋乃助火乎?岐伯曰:血至九竅之出,是火盡外泄矣,熱變為寒,烏可再泄火乎?清火則血愈多矣。力牧曰:善。
陳士鐸曰:失血補氣,本是妙理,誰知補精即補氣乎。補氣寓於補精之中,補精寓於補血之內,豈是泛然作論者。寒變熱,熱變寒,參得箇中趣,才是大羅仙。
白話文:
在「精氣引血篇」中,力牧向岐伯請教:「為什麼人會有九竅出血的情況?」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血液沒有正常地循著脈絡流動。」力牧接著問:「這種疾病可以治療嗎?」岐伯表示:「治療並非難事。只要讓血液回歸正常的脈絡流動,病情就能得到改善。」
力牧不解地問:「九竅出血,意味著臟腑中的血液都流失了,你卻說這種難治的疾病很容易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解釋道:「如果血液只從一個脈絡流失,病情會比較嚴重;但若從多個脈絡流失,病情反而較輕。只從一個脈絡流失,表示傷害到了臟腑;而從多個脈絡流失,則只是傷害到脈絡本身。」
力牧又問:「血液已經流失了,要如何讓它們回到脈絡中?」岐伯回答:「透過補充氣和精來引導血液回歸。」
力牧表示:「氣虛時,血液不易被控制,補氣以控制血液的道理我已經明白,但補精引血的道理我還不清楚。」岐伯解釋:「血液異常流動,是由於腎火的不穩定所致,而腎火的不穩定,是因為腎水的大量衰弱。血液獲得腎火的指引才能歸位,同時也需要腎水來滋潤。腎水和腎火就像夫妻一樣,彼此不能分開。腎水充足,腎火自然就會穩定;腎火安穩,各脈絡中的血液也會平靜下來。這就像是妻子在家裡等待丈夫,丈夫回到家,外面的騷擾就會消失。這就是補精能夠引導血液的道理。」
力牧接著問:「那我們該如何治療呢?是同時進行還是單獨治療?」岐伯回答:「應先補氣,後補精。氣虛無法控制血液,但當血液得到控制,精氣就能再生。精虛無法儲存血液,但當血液得以儲存,氣氣就會更旺盛。所以補氣必須與補精相結合。」力牧表示贊同。
然而,力牧又提出疑慮:「雖然血液異常流動可能是火氣作祟,但如果不清除火氣而直接補氣,是否會助長火氣呢?」岐伯解釋:「當血液從九竅流失,這表示火氣已經完全外洩,身體轉為寒性,此時怎麼可能再清除火氣呢?清除火氣反而會使血液流失更多。」
陳士鐸評論道:「對於失血的治療,補氣確實是一個好方法,但很多人不知道補精也能補氣。在補精的過程中,其實也在補氣;同樣地,在補血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在補精。這並不是隨便提出的理論。當寒性轉為熱性,或熱性轉為寒性,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才能稱得上是大羅仙。」
4. 天人一氣篇
大撓問於岐伯曰:天有轉移,人氣隨天而轉移,其故何也?岐伯曰:天之轉移,陰陽之氣也,人之氣亦陰陽之氣也,安得不隨天氣為轉移乎。大撓曰:天之氣分春夏秋冬,人之氣惡能分四序哉?天之氣配日月支幹,人之氣惡能配兩曜一旬十二時哉。岐伯曰:公泥於甲子以論天也。
天不可測而可測,人亦不可測而可測也。天之氣有春夏秋冬,人之氣有喜怒哀樂,未嘗無四序也。天之氣有日月,人之氣有水火,未嘗無兩曜也。天之氣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人之氣有陽蹻陰蹻帶衝任督陽維陰維命門胞絡,未嘗無一旬也。天之氣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人之氣有心肝脾肺腎心包膽胃膀胱三焦大小腸,未嘗無十二時也。
天有氣,人即有氣以應之,天人何殊乎?大撓曰:天之氣萬古如斯,人之氣何故多變動乎?岐伯曰:人氣之變動,因乎人亦因乎天也。春宜溫而寒,則春行冬令矣:春宜溫而熱;則春行夏令矣;春宜溫而涼,則春行秋令矣。夏宜熱而溫,則夏行春令也;夏宜熱而涼,則夏行秋令也;夏宜熱而寒,則夏行冬令也。
秋宜涼而熱,非秋行夏令乎?秋宜涼而溫,非秋行春令乎?秋宜涼而寒,非秋行冬令乎?冬宜寒而溫,是冬行春令矣;冬宜寒而熱,是冬行夏令矣;冬宜寒而涼,是冬行秋令矣。倒行逆施,在天既變動若此,欲人臟腑中不隨天變動,必不得之數矣。大撓曰:天氣變動,人氣隨天而轉移,宜盡人皆如是矣,何以有變有不變也?岐伯曰:人氣隨天而變者,常也;人氣不隨天而變者,非常也。大撓曰:人氣不隨天氣而變,此正人守其常也,天師謂非常者,予不得其旨,請言其變。
岐伯曰:宜變而不變,常也,而余謂非常者,似其異於常人也。斯人也,必平日固守元陽,未喪其真陰者也。陰陽不凋,隨天氣之變動,彼自行其陰陽之正令,故能不變耳。大撓曰:彼變動者,何以治之?岐伯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鬱則達之,熱則寒之,寒則溫之,如此而已。
陳士鐸曰:天人合一,安能變乎,說得合一之旨。
白話文:
在[天人一氣篇]中,大撓向岐伯詢問:天象會有轉換變化,人的身體狀況也會跟著天象變化,這是什麼緣故呢?岐伯回答:天象的轉換是因為陰陽二氣的交換,而人體內也有陰陽二氣,當然會隨著天象的變化而改變。
大撓又問:天氣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但人的身體狀況怎能分為四季呢?天象的運轉與日、月、支、幹相配合,人的身體狀況又怎能和這些相配合呢?岐伯解釋:你太過拘泥於甲子的計算法則來理解天象了。
天象雖然無法測量但可以被理解,人類同樣如此。天氣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的情緒也有喜怒哀樂,並非沒有四季之分。天氣中有日月,人體內有水火,並非沒有對應的日月。天象中有甲乙丙丁等十個天干,人體內有陽蹻、陰蹻、帶脈、衝脈、任脈、督脈、陽維脈、陰維脈、命門、胞絡等部位,並非沒有十個部分。天象中有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人體內有心、肝、脾、肺、腎、心包、膽、胃、膀胱、三焦、大小腸等器官,並非沒有十二個部分。
天有氣,人體內就有氣來應對,天與人有何不同呢?大撓又問:天象萬古不變,為什麼人的身體狀況會經常改變呢?岐伯回答:人的身體狀況的變化,一部分是由人自身的原因,一部分是受到天象的影響。如春天本應溫暖,如果寒冷,就是春天在執行冬天的規則;如果炎熱,就是春天在執行夏天的規則;如果涼爽,就是春天在執行秋天的規則。同理,夏天、秋天、冬天也是一樣。
當天象的規則被顛覆時,如果期望人體的臟腑不受天象的影響,這是不可能的。大撓又問:天象改變,人的身體狀況也會跟著改變,應該所有人都會這樣,但為什麼有些人會變,有些人卻不會呢?岐伯回答:人的身體狀況隨著天象變化是正常的,而人的身體狀況不受天象影響是不正常的。大撓不解,請求進一步說明。
岐伯解釋:應該變化的人卻沒有變化,這是正常的,但我認為這是不正常的,因為這種人與常人不同。這種人必定平日固守自己的元氣,未失去真陰。他們的陰陽二氣保持平衡,即使天象變化,他們也能自行調節陰陽二氣,所以才能保持不變。對於那些受天象影響而身體狀況變化的人,治療原則是:過剩的就減少,不足的就補充,鬱結的要疏通,熱的要冷卻,冷的要加溫,大致如此。
陳士鐸總結:人與天是合一的,怎能有所改變,這段話完美地闡述了天人合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