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六卷 (3)
六卷 (3)
1. 三才並論篇
鬼臾區問曰:五運之會,以司六氣,六氣之變,以害五臟,是五運之陰陽,即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也。夫子何以教區乎?岐伯曰:子言是也。臾區退而作《天元紀》各論,以廣五運六氣之義。岐伯曰:臾區之言,大而肆乎?雖然,執臾區之論概治五臟之病,是得一而失一也。
臾區曰:何謂乎?岐伯曰:五運者,五行也。談五運即闡五行也。然五行止有五,五運變成六。明者視六猶五也,昧者眩六為千矣。臾區曰:弟子之言非歟?岐伯曰:子言是也。臾區曰:弟子言是,夫子有後言,請亟焚之。岐伯曰:醫道之大也,得子言,夫乃顯,然而醫道又微也,執子言,微乃隱,余所以有後言也。雖然,余之後言,正顯子言之大也。
臾區曰:請悉言之。岐伯曰:五運乘陰陽而變遷,五臟因陰陽而變動。執五運以治病,未必有合也,舍五運以治病,未必相離也。遺五運以立言,則醫理缺其半,統五運以立言,則醫道該其全,予故稱子言之大而肆也。鬼臾區曰:請言缺半之理。岐伯曰:陰陽之氣,有盈有虛,男女之形,有強有弱。
盈者虛之兆,虛者盈之機,蓋兩相伏也。強者弱之媒,弱者強之福,蓋兩相倚也。合天地人以治邪,不可止執五運以治邪也。合天地人以扶正,不可止執五運以扶正也。鬼臾區曰:醫道合天地人者,始無敝乎?岐伯曰:人之陰陽,與天地相合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未嘗異也。
世疑陰多於陽,陰有群陰,陽無二陽也,誰知陽有二陽乎。有陽之陽,有陰之陽。君火為陽之陽,相火為陰之陽。人有君火相火,而天地亦有之,始成其為天,成其為地也。使天地無君火,萬物何以昭蘇,天地無相火,萬物何以震動。天地之君火,日之氣也;天地之相火,雷之氣也。
雷出於地而轟於天,日臨於天而照於地,蓋上下相合,人亦何獨不然。合天地人以治病則得其全,執五運以治病則缺其半矣。鬼臾區稽首而嘆曰:大哉聖人之言乎!區無以測師矣。
陳士鐸曰:六氣即五行之論,知五行即知六氣矣。世不知五運,即不知五行也,不知五行,即不知六氣矣。
白話文:
鬼臾區提問說:五運的運行規律,主宰著六氣的變化,而六氣的變換,影響著我們五臟的健康。這五運中的陰陽之分,就像是萬物的綱紀,是所有事物變化的源頭,也是生命存活與消亡的根本。老師,您能指導我嗎?岐伯回答:你的理解很對。鬼臾區在聽完後,寫作了《天元紀》,深入探討五運和六氣的理論。岐伯接著說:鬼臾區的想法很大膽啊。但只依賴他的理論來治療五臟疾病,這就太片面了。
鬼臾區疑惑地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解釋:五運就是五行,談論五運就是在講五行。五行只有五種,但在五運的變化下,五行會衍生出六種狀態。聰明的人會把這六種視為五行的衍生,但糊塗的人可能就會被這六種狀態搞混。鬼臾區說:那我的理論是錯誤的嗎?岐伯答:你的理論是對的。鬼臾區說:如果我的理論正確,那麼老師的補充,請允許我燒毀它。岐伯說:醫學是一個宏大的領域,有了你的理論,醫學才得以彰顯,但醫學又是一個微妙的領域,只依賴你的理論,就會忽略了其他的微妙之處,所以我才會有補充。
雖然這樣,我的補充正是為了讓你的理論更加全面。鬼臾區說:那請你詳細解釋一下。岐伯說:五運隨著陰陽的變化而變化,五臟也因陰陽的影響而變動。僅僅依賴五運來治病,不一定會有效果,不依賴五運來治病,也不一定就不對。如果忽略五運來建立理論,醫學的知識就會缺失一半,但如果能把五運融入理論中,醫學的知識就能全面。所以我才說你的理論很大膽。
鬼臾區說:那缺失的一半的理論是什麼?岐伯回答:陰陽之氣有盛有衰,人的體質也有強有弱。盛的可能是衰的預兆,衰的可能是盛的契機,這是互相制約的關係。強的可能是弱的媒介,弱的可能是強的福報,這是互相依存的關係。要綜合考慮天、地、人的因素來治療疾病,不能只依賴五運。同樣,要綜合考慮天、地、人的因素來調養身體,不能只依賴五運。鬼臾區問:將醫學和天、地、人結合起來,是不是就能避免所有的問題?岐伯回答:人的陰陽,和天地的陰陽是一致的。陽到極限會轉化為陰,陰到極限會轉化為陽,這是不會改變的規律。
世人都認為陰比陽多,因為陰有很多種,而陽只有一種,但他們不知道陽其實也有兩種。有純陽,也有帶陰的陽。心火是純陽,肝火是帶陰的陽。人有心火和肝火,天地也有這樣的原理,這就是天地形成的原因。如果天地沒有心火,萬物如何生長;如果天地沒有肝火,萬物如何活躍。天地的心火,就像太陽的能量;天地的肝火,就像雷電的能量。
雷電從地面升起,在天空中轟鳴,太陽在天空中照耀,光芒普照大地,這是天地的上下相合,人體的陰陽也是這樣的道理。如果能將天、地、人的原則應用在治病上,就能得到全面的效果,但如果只依賴五運來治病,就會失去一半的效果。鬼臾區恭敬地感嘆:聖人的話真是偉大啊!我無法揣測老師的深奧。
陳士鐸說:六氣的理論,其實就是五行的理論,理解了五行,也就理解了六氣。世人如果不懂五運,就無法理解五行,不懂五行,就無法理解六氣。
2. 五運六氣離合篇
鬼臾區問曰:五運與六氣並講,人以為異,奈何?岐伯曰:五運非六氣則陰陽難化,六氣非五運則疾病不成,二者合而不離也。夫寒暑濕燥風火,此六氣也;金木水火土,此五運也。六氣分為六,五運分為五,何不可者。詎知六氣可分而五運不可分也。蓋病成於六氣,可指為寒暑濕燥風火,病成於五運,不可指為金木水火土。
以金病必兼水,水病必兼木,木病必兼火,火病必兼土,土病必兼金也。且有金病而木亦病,木病而土亦病,土病而水亦病,水病而火亦病,火病而金亦病也。故六氣可分門以論症,五運終難拘歲以分門,誠以六氣隨五運以為轉移,五臟因六氣為變亂,此分之不可分也。
鬼臾區曰:然則何以治六氣乎?岐伯曰:五運之盛衰,隨五臟之盛衰為強弱,五臟盛而六氣不能衰,五臟強而六氣不能弱,逢司天在泉之年,寒暑濕燥風火有病有不病者,正五臟強而不弱也,所以五臟盛者,何畏運氣之侵哉。鬼臾曰:善。
陳士鐸曰:六氣之病因五臟之不調也,五臟之不調即五行之不正也,調五行即調六氣矣。
白話文:
鬼臾區提問說:「對於五運和六氣一起討論,人們常認為它們是不同的,這該怎麼解釋呢?」岐伯回答:「如果沒有六氣,五運中的陰陽變化就會難以理解;同樣地,如果沒有五運,由六氣導致的疾病也就無法完整解釋。因此,五運和六氣是相輔相成,彼此聯繫而無法分割的。六氣指的是寒、暑、濕、燥、風、火;五運指的是金、木、水、火、土。看似六氣和五運可以各自獨立討論,但實際上五運是不可單獨分割的。
因為金的病症必然會影響到水,水的病症必然會影響到木,木的病症必然會影響到火,火的病症必然會影響到土,土的病症必然會影響到金。而且,當金發生病症時,木也可能同時出現問題;當木發生病症時,土也可能同時出現問題;當土發生病症時,水也可能同時出現問題;當水發生病症時,火也可能同時出現問題;當火發生病症時,金也可能同時出現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將六氣的病症分門別類來討論,但是對於五運的病症,就難以按照年份來分門別類,因為六氣會隨著五運的變化而變化,而五臟又會因為六氣的影響而產生變化,這就是五運和六氣無法分割的原因。
鬼臾區接著問:「那麼,如何治療六氣的病症呢?」岐伯回答:「五運的旺盛或衰退,會隨著五臟的強弱而變化。如果五臟旺盛,六氣的影響就不會使其衰弱;如果五臟強壯,六氣的影響就不會使其減弱。即使在寒、暑、濕、燥、風、火等氣候因素都可能致病的年份,有些人仍然能免於疾病的困擾,這正是因為他們的五臟強壯,不會被這些外在因素所侵襲。」鬼臾區表示理解。
陳士鐸進一步闡述:「六氣的病因,往往是因為五臟的失調所導致的。而五臟的失調,其實就是五行的失衡。因此,調理五行,也就是調理六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