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四卷 (2)
四卷 (2)
1. 三焦火篇
少師曰:三焦無形,其火安生乎?岐伯曰:三焦稱腑,虛腑也。無腑而稱腑,有隨寓為家之義。故逢木則生,逢火則旺,即逢金逢土,亦不相仇而相得,總欲竊各臟腑之氣以自旺也。少師曰:三焦耗臟腑之氣,宜為各臟腑之所絕矣,何以反親之也?岐伯曰:各臟腑之氣,非三焦不能通達上下,故樂其來親而益之以氣,即有偷竊,亦安焉而不問也。少師曰:各臟腑樂與三焦相親,然三焦樂與何臟腑為更親乎?岐伯曰:最親者,膽木也。
白話文:
少師問:三焦沒有形狀,它的火氣是怎麼產生的?
岐伯答:三焦屬於腑,是一種虛腑。說是虛腑,是因為它沒有固定的形體,而是一種可以隨時寄居於其他臟腑的性質。
所以,當它遇到木臟(肝),就會產生火氣;遇到火臟(心、小腸),就會火氣旺盛。即使遇到金臟(肺、大腸)或土臟(脾、胃),也不會相互仇視,反而還能相互相得益彰。它們總是想要偷偷吸取各臟腑的氣血來壯大自己。
少師又問:三焦會消耗各臟腑的氣血,應該會被各臟腑排斥才對,為什麼反而會親近它呢?
岐伯答:各臟腑的氣血如果不通過三焦,就無法上下流通。所以,各臟腑樂於接納三焦,並且還給三焦補充氣血。即使三焦有偷竊的行為,各臟腑也安然無恙,不會追究。
少師再問:各臟腑都樂於跟三焦親近,但三焦跟哪個臟腑最親密呢?
岐伯答:最親密的是膽木(肝)。
膽與肝為表裡,是肝膽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無家而寄生於母家,不無府而有府乎?然而三焦之性喜動惡靜,上下同流,不樂安居於母宅,又不可謂肝膽之宮竟是三焦之府也。少師曰:三焦,火也,火必畏水,何故與水親乎?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親水而喜入於水也。
白話文:
膽囊和肝臟是表裡關係,肝膽是三焦的根本,也就是三焦的家。三焦沒有自己的家,寄住在肝膽這個母家中,難道不像是沒有宮殿卻有宮殿嗎?但是三焦的性質喜動厭靜,上下流通,不喜歡安居在母家中,也不能說肝膽的宮殿就是三焦的宮殿。少師說:三焦是火,火怕水,為什麼它和水親密呢?岐伯說:三焦的火最善於控制水,並不是親近水而是喜歡進入水中。
蓋水無火氣之溫則水成寒水矣,寒水何以化物,故腎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火與水合,實有既濟之歡也。但恐火過於熱,制水太甚,水不得益而得損,必有乾燥之苦也。少師曰:然則何以治之?岐伯曰:瀉火而水自流也。少師曰:三焦無腑,瀉三焦之火,何從而瀉之?岐伯曰:視助火之臟腑以瀉之,即所以瀉三焦也。少師曰:善。
白話文:
如果水沒有火氣的溫暖,那麼水就會變成寒水。寒水怎麼能夠化解物品呢?因此,腎臟中的水需要得到三焦的火氣才能產生,膀胱中的水需要得到三焦的火氣才能轉化。火氣和水氣結合,確實就像既濟卦象中那樣和諧相處。但如果擔心火氣太過旺盛,過度控制水氣,導致水氣無法得到滋潤反而受損,那麼必定會出現乾燥的痛苦。少師問道:「那麼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讓火氣減少,水氣自然就會流動。」少師說:「三焦沒有臟器,如何讓三焦的火氣減少呢?」岐伯說:「針對那些幫助火氣的臟腑進行瀉火,這樣就可以讓三焦的火氣減少了。」少師說:「好。」
陳士鐸曰:三焦之火附於臟腑,臟腑旺而三焦旺,臟腑衰而三焦衰,故助三焦,在於助各臟腑也,瀉三焦火,可置臟腑於不問乎?然則二焦盛衰,全在□□□腑也。
白話文:
陳士鐸說:三焦之火依附於臟腑,臟腑旺盛,三焦也旺盛;臟腑衰弱,三焦也衰弱。所以,幫助三焦,在於幫助各臟腑。瀉掉三焦之火,就可以置臟腑於不顧嗎?既然這樣,二焦的盛衰,完全取決於□□□腑。
2. 膽木篇
少師曰:膽寄於肝,而木必生於水,腎水之生肝,即是生膽矣,豈另來生膽乎?岐伯曰:腎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膽。然肝與膽皆腎子也,腎豈有疏於膽者乎?惟膽與肝為表裡,實手足相親,無彼此之分也。故腎水旺而肝膽同旺,腎水衰而肝膽同衰,非僅肝血旺而膽汁盈,肝血衰而膽汁衰也。
白話文:
少師說:膽依附於肝,而木(肝臟)必定生於水(腎臟),腎臟的水生肝臟,就等於生膽臟,難道膽臟還有其他來源嗎?岐伯說:腎臟的水生木(肝臟),必定先生肝臟,肝臟再分出自己的水來生膽臟。但是肝臟和膽臟都是腎臟的兒子,腎臟怎麼會偏心膽臟呢?只有膽臟和肝臟是表裡一體的,就像手足親近,沒有彼此之分。所以腎臟的水旺盛,肝臟和膽臟就都旺盛,腎臟的水衰竭,肝臟和膽臟就都衰竭,不僅僅是肝臟的血旺盛,膽汁才充足,肝臟的血衰竭,膽汁才會衰竭。
少師曰:然,亦有腎水不衰,膽氣自病者,何也?岐伯曰:膽之汁主藏,膽之氣主泄,故喜通不喜塞也。而膽氣又最易塞,一遇外寒,膽氣不通矣,一遇內郁,膽氣不通矣,單補腎水,不舒膽木,則木中之火不能外泄,勢必下克脾胃之土,木土交戰,多致膽氣不平,非助火以刑肺,必耗水以虧肝,於是膽郁肝亦郁矣,肝膽交郁,其塞益甚,故必以解鬱為先,不可徒補腎水也。少師曰:肝膽同郁,將獨解膽木之塞乎?岐伯曰:郁同而解鬱,烏可異哉。
白話文:
少師問道:是的,也有腎水沒有衰竭,但膽氣自己生病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答道:膽汁的作用是儲藏,膽氣的作用是疏瀉,所以喜疏通不喜鬱滯。但是膽氣又最容易鬱滯,一旦遇到外寒,膽氣就不通暢了,一旦遇到內部鬱結,膽氣就不通暢了。如果只補腎水,不疏通膽木,那麼木中的火氣就不會外泄,必定會向下剋制脾胃的土氣,木土相爭,更容易導致膽氣不平和。如果用火氣來刑傷肺氣,必定會耗損水液以虧損肝氣,這樣一來,不僅膽氣鬱結,肝氣也會鬱結。肝膽鬱結交加,其鬱滯就會更加嚴重。所以一定要先疏通鬱結,不能只補腎水。
少師問道:肝膽同時鬱結,難道只疏通膽木的鬱滯嗎?
岐伯答道:鬱結是相同的,疏通鬱結當然也是一樣的,怎麼能不同呢?
膽鬱而肝亦郁,肝舒而膽亦舒,舒膽之後,濟之補水,則水蔭木以敷榮,木得水而調達,既不絕肝之血,有不生心之液者乎?自此三焦得木氣以為根,即包絡亦得膽氣以為助,十二經無不取決於膽也,何憂匱乏哉。少師曰:善。
白話文:
膽氣鬱結會導致肝氣鬱結,肝氣舒暢了,膽氣也會舒暢。舒通膽氣後,再配合補水,可以滋潤肝木,促進其生長發育,肝木得到水氣滋養,就能調節代謝,既不會耗損肝血,也不會產生心液不足。這樣,三焦就能得到肝木之氣的滋養,包絡也可以得到膽氣的幫助,所有經絡都取決於膽氣,所以不用擔心氣血虧虛。少師說:「好。」
陳士鐸曰:肝膽同為表裡,肝盛則膽盛,肝衰則膽衰,所以治膽以治肝為先,肝易於郁,而膽之易郁又寧與肝殊乎?故治膽必治肝也。
白話文:
陳士鐸說:肝膽就像裡外相通的兩面,肝氣旺盛則膽氣旺盛,肝氣衰弱則膽氣衰弱。因此,治療膽病必須先治療肝病。肝氣容易鬱結,膽氣也容易鬱結,難道膽氣鬱結與肝氣鬱結無關嗎?因此,治療膽病一定要兼治肝病。
3. 膀胱水篇
少師曰:水屬陰,膀胱之水謂之陽水,何也?岐伯曰:膀胱之水,水中藏火也。膀胱無火水不化,故以陽水名之。膀胱腑中本無火也,恃心腎二臟之火相通化水,水始可藏而亦可泄。夫火屬陽,膀胱既通火氣,則陰變為陽矣。少師曰:膀胱通心腎之火,然親於腎而疏於心也。
白話文:
少師問道:水屬陰,而膀胱中的水卻稱為陽水,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膀胱中的水是水中藏著火的。膀胱本身沒有火,水不能化解,所以稱它為陽水。膀胱腑器中本來沒有火,而是依賴心臟和腎臟的火氣相互溝通來化解水,這樣水才能被儲藏,也能夠排泄。
火屬陽,膀胱與心腎之火相通,所以陰轉化成了陽。
少師補充道:膀胱與心腎之火相通,但是與腎更親近,與心較疏遠。
心火屬陽,膀胱亦屬陽,陽不與陽親何也?岐伯曰:膀胱與腎為表裡,最為關切,故腎親於膀胱,而膀胱亦不能疏於腎也。心不與膀胱相合,毋怪膀胱之疏心矣。然心雖不合於膀胱,而心實與小腸為表裡,小腸與膀胱正相通也。心合小腸,不得不合膀胱矣。是心與膀胱,其跡若遠而實近也。
白話文:
心臟屬陽,膀胱也屬陽,陽性不能與陽性親近,這是為什麼?岐伯說:膀胱與腎臟是表裡一體,關係最為密切,所以腎臟親近膀胱,而膀胱也不能疏遠腎臟。心臟與膀胱不親和,也就不怪膀胱疏遠心臟了。然而,儘管心臟與膀胱不親和,但心臟卻與小腸是表裡一體的,而小腸與膀胱正好相通。心臟與小腸相通,就不得不與膀胱相通了。所以,心臟與膀胱雖然表面上看似遙遠,但實際上卻很接近。
少師曰:然則膀胱親於心而疏於腎乎?岐伯曰:膀胱,陽水也,喜通陰火而不喜通陽火,似心火來親,未必得之化水。然而腎火不通心火,則陰陽不交,膀胱之陽火,正難化也。少師曰:此又何故歟。
白話文:
少師問道:「既然如此,膀胱與心關係密切,卻與腎疏遠嗎?」
岐伯回答:「膀胱屬於陽水,喜歡與陰火相通,而不喜歡與陽火相通。雖然看起來心火與膀胱親近,但並不能保證心火能夠化水。然而,如果腎火不能與心火相通,那麼陰陽失衡,膀胱的陽火就難以化水。」
少師又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岐伯曰:心火下交於腎,則心包三焦之火齊來相濟,助胃以化膀胱之水,倘心不交腎,心包三焦之火各奉心火以上炎,何敢下降以私通於腎,既不下降,敢代君以化水乎?少師曰:君火無為,相火有為,君火不下降,包絡相火正可代君出治,何以心火不交相火,亦不降乎?岐伯曰:君臣一德而天下治,君火交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化,君火離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乾。雖君火恃相火而行,亦相火必藉君火而治。
白話文:
岐伯說:心火下傳到腎臟,就會刺激心包和三焦之火一同前來相助,幫助胃部消化膀胱之水。如果心火與腎火不交合,心包和三焦之火就會各自奉承心火向上炎燒,哪敢向下運行,與腎火私通呢?既然不向下運行,又怎麼敢代替君火(心火)來消化水分呢?少師說:君火(心火)無所作為,相火(心包和三焦之火)有其作為。君火不向下運行,心包和三焦的相火正可以代替君火出來做功。為什麼心火不與相火交合,也不下行呢?岐伯說:君臣同心才能治理好天下,君火與相火交合,相火才會下行,膀胱得到火氣就會化水。如果君火與相火分離,相火才會下行,膀胱得到火氣就會乾枯。雖然君火依賴相火才能運行,但相火也必須依靠君火來調控。
腎得心火之交,又得包絡之降,陰陽合為一性,竟不能分腎為陰、心為陽矣。少師曰:心腎之離合,膀胱之得失,如此乎?岐伯曰:膀胱可寒而不可過寒,可熱而不可過熱。過寒則遺,過熱則閉,皆心腎不交之故也,此水火所以重既濟耳。少師曰:善。
白話文:
腎臟得到心臟之火的溫養,又得到包絡(胸膜)的下降功能的幫助,陰陽二氣融合為一體,竟然無法分別出腎是陰、心是陽了。少師問道:心腎的離合,膀胱的得失,就是這樣嗎?岐伯回答道:膀胱可以寒,但是不能過度寒;可以熱,但是不能過度熱。過度寒則會導致小便失禁,過度熱則會導致小便閉塞,這都是因為心腎無法交合的緣故,這就是水火交融的道理。少師說:說得好。
陳士鐸曰:膀胱本為水腑,然水中藏火,無水不交,無火亦不交也。故心腎二臟皆通於膀胱之腑,膀胱不通,又何交乎。交心腎正藏水火也。
白話文:
陳士鐸說:膀胱本來是貯藏水液的臟腑,但是水液中含有火,水火相交,缺一不可。因此,心和腎這兩個臟腑都通向膀胱這個臟腑,如果膀胱不通暢,心腎怎麼相交呢?相交的正是心臟中的水和腎臟中的火。
4. 大腸金篇
少師曰:金能生水,大腸屬金,亦能生水乎?岐伯曰:大腸之金,陽金也,不能生水,且藉水以相生。少師曰:水何能生金哉?岐伯曰:水不生金而能養金,養即生也。少師曰:人身火多於水,安得水以養大腸乎?岐伯曰:大腸離水,實無以養,而水苦無多,所冀者,脾土生金,轉輸精液,庶無乾燥之虞,而後以腎水潤之,便慶濡澤耳。是水土俱為大腸之父母也。
白話文:
少師說:金能生水,大腸屬金,它也能生水嗎?
岐伯回答:大腸的金,是陽金,不能生水,反而需要水來幫助它生長。
少師說:水怎麼能生金呢?
岐伯回答:水不能生金,但能滋養金,滋養就是生長。
少師說:人體中的火多於水,哪裡來的水來滋養大腸呢?
岐伯回答:大腸離不開水,但是水卻很少,所以需要脾土生金,輸送精液,這樣才能避免乾燥,然後再用腎水潤澤,大便才會通暢濕潤。所以水和土都是大腸的根本。
少師曰:土生金而大腸益燥何也?岐伯曰:土柔而大腸潤,土剛而大腸燥矣。少師曰:土剛何以燥也?岐伯曰:土剛者,因火旺而剛也。土剛而生金更甚,然未免同火俱生。金喜土而畏火,雖生而實克矣,安得不燥哉。少師曰:水潤金也,又善蕩金者何故歟?岐伯曰:大腸得真水而養,得邪水而蕩也,邪正不兩立,勢必相遇而相爭。邪旺而正不能敵,則沖激澎湃,傾腸而瀉矣。
白話文:
少師問:「金是由土生出來的,但大腸卻很乾燥,為什麼?」
岐伯回答:「土屬性柔軟,大腸才會滋潤;土屬性剛硬,大腸才會乾燥。」
少師再問:「土屬性剛硬,為什麼會乾燥?」
岐伯回答:「土屬性剛硬,是因為火旺造成的。土屬性剛硬而生金更甚,但難免一同被火生出來。金喜歡土,卻怕火,雖然生出來卻實質上被剋制,怎麼能不乾燥呢?」
少師又問:「水滋潤金,還擅長沖洗金,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大腸得到真水才能滋養,得到邪水反而會被沖洗。正邪不容並存,必然互相遇到而爭鬥。邪水旺盛而正水無法抵抗,就會衝擊、翻湧,大腸傾瀉而出。」
故大腸尤宜防水。防水者,防外來之水,非防內存之水也。少師曰:人非水火不生,人日飲水,何以防之?岐伯曰:防水何若培土乎。土旺足以制水,土旺自能生金,制水不害邪水之侵,生金無愁真水之涸,自必火靜而金安,可傳導而變化也。少師曰:大腸無火,往往有傳導變化而不能者,又何故歟?岐伯曰:大腸惡火,又最喜火也。惡火者,惡陽火也。
白話文:
所以大腸特別需要防範水氣。所謂「防範水氣」,是指防範外來的水液,而不是防止體內已經儲存的水液。少師問:「人沒有水火就無法生存,人們每天都要喝水,怎麼能防範水氣?」岐伯說:「防範水氣就像培育土地一樣。土地強盛足以制約水氣,土地強盛就能自然生出金氣,制約水氣不會損害正常的體液,生出金氣就不必擔心真正的水液耗盡,自然會讓陽火安靜,金氣安穩,可以傳導變化。」少師又問:「大腸中沒有陽火,卻往往不能傳導變化,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大腸討厭陽火,同時又十分喜愛陽火。討厭陽火,是指討厭過於旺盛的陽火。」
喜火者,喜陰火也。陰火不同,而腎中之陰火尤其所喜。喜火者,喜其火中之有水也。少師曰:腎火雖水中之火,然而剋金,何以喜之?岐伯曰:肺、腎子母也,氣無時不通,肺與大腸為表裡,腎氣生肺,即生大腸矣。大腸得腎中水火之氣,始得司其開闔也,倘水火不入於大腸,開闔無權,何以傳導變化乎?少師曰:善。
白話文:
喜歡火氣的人,喜歡的是陰火。陰火性質不同,其中最喜歡的是腎中的陰火。喜歡火氣的人,喜歡的是火中帶有水的火氣。少師問:腎火雖然是水中之火,但是可以剋制金,為何會喜歡這種火氣呢?岐伯回答:肺和腎是母子關係,兩個臟腑之間的氣血隨時都可以相互流通。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腎氣滋養肺,同時也會滋養大腸。大腸得到腎中的水火之氣的滋潤,才能正常開合運作。如果水火之氣不能進入大腸,大腸就無法正常開合,如何能進行食物的傳導和轉化呢?少師說:很好。
陳士鐸曰:大腸無水火,何以開合,開合既難,何以傳導變化乎,可悟大腸必須於水火也。大腸無水火之真,即邪來犯之,故防邪仍宜潤正耳。
白話文:
陳士鐸說:大腸若沒有水火,怎麼能開合?開合都不容易了,怎麼能傳遞食物和產生變化?由此可悟,大腸必須要有水火。大腸若沒有水火之氣,邪氣就會入侵作祟,因此預防邪氣的方法,應該還是要滋潤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