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二卷 (6)
二卷 (6)
1. 考訂經脈篇
月主陰,日主陽。似腎乃水臟,宜應月不宜應日。然而月之中未嘗無陽之氣,日之中未嘗無陰之氣,腎配日月,正以其中之有陰陽也。陰藏於陽之中,陽隱於陰之內,疊相為用,不啻日月之照臨也。蓋五臟七腑各有水火,獨腎臟之水火處於無形,乃先天之水火,非若各臟腑之水火,俱屬後天也。夫同是水火,腎獨屬之先天,實有主以存乎兩腎之間也。
主者,命門也。命門為小心,若太極之象,能生先天之水火,因以生後天之水火也。於是裁成夫五臟七腑,各安於諸宮,享其奠定之福,化生於無窮耳。
雷公曰:肝經若何?岐伯曰:肝屬足厥陰,厥陰者,逆陰也。上應雷火,脈起足大指叢毛之際,故以足厥陰名之。雷火皆從地起,騰於天之上,其性急不可制抑。肝之性亦急,乃陰經中之最逆者,少拂其意,輒厥逆而不可止。循跗上,上踝,交出太陰脾土之後。上膕內廉,循腹入陰毛中,過陰器,以抵於小腹,雖趨肝之路,亦趨脾之路也。
即趨於脾,必趨於胃矣。肝之系既通於脾胃,凡有所逆,必先犯於脾胃矣,亦其途路之熟也。雖然肝之系通於脾胃,而肝之氣必歸於本宮,故其系又走於肝葉之中。肝葉之旁有膽附焉,膽為肝之兄,肝為膽之弟,膽不絡肝,而肝反絡膽者,弟強於兄之義也。上貫膈者,趨心之路也。
肝性急,宜直走於心之宮矣,乃不直走於心,反走膜鬲,布於脅肋之間者,母慈之義也。慈母憐子,必為子多方曲折以厚其藏,脅肋正心宮之倉庫也。然而其性正急,不能久安於脅肋之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於目系,上出額間而會督脈於巔項,乃木火升上之路也。其支者,從目系下頰,環唇,欲隨口舌之竅以泄肝木之鬱火也。
其支者,又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畏肺金之剋木,通此經為偵探之途也。
雷公曰:五臟已知其旨矣,請詳言七腑。岐伯曰:胃經亦稱陽明者,以其脈接大腸手陽明之脈,由鼻額而下走於足也。然而胃經屬陽明者,又非同大腸之謂。胃乃多氣多血之腑,實有日月並明之象,乃純陽之腑,主受而又主化也。陽主上升,由額而遊行於齒口唇吻,循頤頰耳前而會於額顱,以顯其陽之無不到也。
其支別者,從頤後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行足少陰之外,下膈通腎與心胞之氣。蓋胃為腎之關,又為心包之用,得氣於二經,胃始能蒸腐水穀以化精微也。胃既得二經之氣,必歸於胃中,故仍屬胃也。胃之旁絡於脾,胃為脾之夫,脾為胃之婦,脾聽胃使,以行其運化者也。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而入氣街。氣街者,氣衝之穴也,乃生氣之源,探源而後氣充於乳房,始能散布各經絡也。其支者,起於胃口,循腹過足少陰腎經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街而合,仍是取氣於腎,以助其生氣之源也。由是而胃既得氣之本,乃可下行以達於足,從氣街而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循脛下跗,入中指之內庭而終者,皆胃下達之路也。
白話文:
月亮主導陰,太陽主導陽。腎臟如同水臟,應該對應月亮而不是太陽。然而月亮之中並非完全沒有陽氣,太陽之中也並非完全沒有陰氣,腎臟搭配日月,正是因為其中有陰陽。陰氣藏在陽氣之中,陽氣隱藏在陰氣之內,互相作用,就像日月的光輝照耀一樣。五臟六腑都有各自的水火,唯獨腎臟的水火是無形的,屬於先天的水火,不像其他臟腑的水火,都屬於後天的。同樣是水火,腎臟獨屬於先天,實際上是因為有命門在兩腎之間主導著。
所謂主導者,就是命門。命門就像一個小型的太極,能夠產生先天的水火,進而產生後天的水火。因此成就了五臟六腑,讓它們各安其位,享受奠定基礎的福氣,化生出無窮無盡的變化。
雷公問:肝經是如何運行的呢?岐伯回答說:肝屬於足厥陰經,所謂厥陰,就是逆陰的意思。它向上對應雷火,脈絡起始於腳大拇指叢毛的邊緣,所以稱為足厥陰。雷火都從地面升起,騰躍到天空之上,它的性質急躁難以抑制。肝的性質也很急,是陰經中最為逆行的,稍不如意,就容易氣血逆亂而難以停止。它沿著腳背向上,經過腳踝,交錯在太陰脾經的後面。再向上經過膝蓋內側,沿著腹部進入陰毛中,經過陰部,到達小腹。雖然這是肝的路徑,但也經過脾的路徑。
既然經過脾,必然也經過胃了。肝的脈絡既然和脾胃相通,凡是氣機逆亂,必然先侵犯脾胃,這是因為它路徑已經很熟悉了。雖然肝的脈絡和脾胃相通,但是肝的氣血最終要回歸本宮,所以它的脈絡又進入肝葉之中。肝葉旁邊附著著膽,膽是肝的兄長,肝是膽的弟弟,膽並沒有包絡肝,反而是肝包絡著膽,這是弟弟強過兄長的道理。向上穿過膈膜,是通向心臟的路徑。
肝的性質急躁,應該直接走向心臟的宮殿,卻沒有直接走向心臟,反而走向橫膈膜,分佈在脅肋之間,這是母親慈愛的表現。慈母疼愛孩子,必定會為孩子多方迂迴來加厚它的儲藏,脅肋正是心宮的倉庫。然而它的性質實在太急了,不能長久安於脅肋之間,它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到眼睛的脈絡,再向上到達額頭,在頭頂與督脈相會合,這是木火向上升發的路徑。它的一個分支,從眼睛的脈絡向下經過臉頰,環繞嘴唇,想要隨著口舌的孔竅來宣洩肝木的鬱火。
它的一個分支,又從肝分出來穿過橫膈膜,向上注入肺中,這是因為害怕肺金剋制肝木,打通這條經脈是為了探查情況。
雷公說:五臟的道理我已經了解了,請詳細說說七腑的情況。岐伯說:胃經也稱為陽明經,因為它的脈絡連接大腸手陽明經的脈絡,從鼻子額頭向下走向足部。然而胃經屬於陽明,又和單純的大腸有所不同。胃是多氣多血的腑,實際上具有日月並明的徵象,是純陽之腑,主要負責接受和消化。陽氣主導上升,從額頭遊走於牙齒口唇,沿著下巴臉頰耳前匯聚到額頭,顯現它的陽氣無所不到。
它的一個分支,從下巴後面下行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在足少陰經的外側行走,向下穿過橫膈膜,連通腎臟和心包的氣。胃是腎的關卡,又是心包所用的,從這兩條經脈中得到氣,胃才能夠蒸煮腐化水穀,以化生精微。胃既然得到了這兩條經脈的氣,必然會歸於胃中,所以仍然屬於胃。胃的旁邊連接著脾,胃是脾的丈夫,脾是胃的妻子,脾聽從胃的指揮,來運行它的運化功能。
它直接下行的部分,從缺盆向下到乳房內側,挾著肚臍進入氣街。氣街,是氣衝之穴,是生氣的源頭,探求根源之後,氣才能夠充盈於乳房,才能夠散佈到各個經絡。它的一個分支,起始於胃口,沿著腹部經過足少陰腎經的外側,在本經的裡面,下行到氣街會合,仍然是從腎臟獲取氣,來幫助它生氣的源頭。由此,胃既然得到了氣的根本,就可以向下到達足部,從氣街向下經過髀關,到達伏兔,再向下經過膝蓋骨,沿著小腿下行到腳背,進入中指的內庭穴而結束,這些都是胃向下到達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