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四卷 (1)

回本書目錄

四卷 (1)

1. 四卷

2. 脾土篇

少師問曰:脾為濕土,土生於火,是火為脾土之父母乎?岐伯曰:脾土之父母,不止一火也。心經之君火,包絡三焦命門之相火,皆生之。然而君火之生脾土甚疏,相火之生脾土甚切,而相火之中,命門之火尤為最親。少師曰:其故何歟?岐伯曰:命門盛衰即脾土盛衰,命門生絕即脾土生絕也。

蓋命門為脾土之父母,實關死生,非若他火之可旺可微、可有可無也。少師曰:命門火過旺,多非脾土之宜,又何故乎?岐伯曰:火少則土濕,無發生之機,火多則土乾,有燥裂之害。蓋脾為濕土,土中有水,命門者,水中之火也,火藏水中,則火為既濟之火,自無亢焚之禍,與脾土相宜,故火盛亦盛,火衰亦衰,火生則生,火絕則絕也。若火過於旺,是火勝於水矣。

水不足以濟火,乃未濟之火也。火似旺而實衰,假旺而非真旺也,與脾土不相宜耳,非惟不能生脾,轉能耗土之生氣。脾土無生氣,則赤地乾枯,欲化精微以潤各臟腑難矣。且火氣上炎,與三焦包絡之火直衝而上,與心火相合,火愈旺而土愈耗,不成為焦火得乎?少師曰:焦土能生肺金乎?岐伯日;肺金非土不生,今土成焦土,中鮮潤澤之氣,何以生金哉?且不特不生金也,更且嫁禍於肺矣。蓋肺乏土氣之生,又多火氣之逼,金弱木強,必至之勢也。

木強凌土,而土敗更難生金,肺金絕而腎水亦絕也。水絕則木無以養,木枯自焚,益添火焰,土愈加燥矣。少師曰:治何經以救之?岐伯曰: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補水則火自息,然而徒補水則水不易生,補肺金之氣,則水有化源,不患乎無本也。腎得水以制火,則水火相濟,火無偏旺之害,此治法之必先補水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脾土與胃土不同生,脾土與胃土生不同。雖生土在於火也,然火各異。生脾土必須於心,生胃土必須於包絡。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也,二火斷須補腎,以水能生火耳。

白話文:

[脾土篇]

少師詢問道:脾臟被視為濕土,而土是由火生成,這是否意味著火就是脾土的根源呢?岐伯回答:脾土的根源並非單指一種火,除了心經中的君火,還有包絡三焦和命門中的相火,這些都能生成脾土。但其中,君火對脾土的影響較為間接,相火則影響密切,特別是命門之火,與脾土關係最為親密。

少師問: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解釋:命門之火的旺盛或衰弱,直接影響脾土的盛衰,命門之火的生存或消亡,也就決定了脾土的生存或消亡。

因為命門之火對於脾土來說,是生死攸關的根源,不像其他火可以旺盛也可以微弱,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少師又問:如果命門之火過於旺盛,似乎對脾土並不適合,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火少了,土就會過於濕潤,無法生長;火多了,土就會過於乾燥,可能導致裂開。脾臟是濕土,土中含水,而命門之火,就是在水中的火。當火藏在水中,這種火就是既能滋潤又能溫暖的火,不會有過度燃燒的危險,與脾土相適應。因此,火旺盛時脾土也會旺盛,火衰弱時脾土也會衰弱,火生時脾土生,火滅時脾土滅。

但如果火過於旺盛,那就表示火勝過了水。水不足以滋潤火,這樣的火就是無法滋潤的火。這種看似旺盛實際卻衰弱的火,與脾土不相適應,不僅不能滋養脾土,反而會消耗脾土的生氣。一旦脾土失去生氣,就會變得乾燥,想要轉化精華來滋潤各臟腑就困難了。而且,火氣上炎,與三焦包絡之火一起上升,與心火合併,火越旺土越耗,最終會變成焦土。

少師問:焦土還能生肺金嗎?岐伯回答:肺金必須由土生成,現在的土已變為焦土,缺乏滋潤之氣,如何能生成肺金呢?不僅如此,焦土還會給肺帶來災難。因為肺缺乏土氣的滋養,又受到火氣的威脅,金弱木強,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木強會侵蝕土,而土敗後更難以生成金,肺金絕了,腎水也會絕。水絕了,木就無法得到滋養,木枯萎後自焚,只會增加火焰,使土更加乾燥。少師問:應該治療哪個部位來拯救這種情況?岐伯回答:這是由於火氣過剩,水氣不足。補充水氣,火氣自然會平息。然而,單純補水可能效果不佳,應該補充肺金之氣,這樣水就有來源,就不必擔心缺乏根本了。腎臟得到水來抑制火氣,就能達到水火平衡,避免火氣過度旺盛,這是治療方法中首先要補水的原因。

少師稱讚:好。

陳士鐸指出:脾土與胃土的生成方式不同,脾土與胃土的性質也不同。雖然都由火生成,但所用的火有所不同。生成脾土必須由心,生成胃土必須由包絡。心是君火,包絡是相火,這兩種火都需要補腎,因為水能生火。

3. 胃土篇

少師問曰:脾胃皆土也,有所分乎?岐伯曰:脾,陰土也;胃,陽土也。陰土逢火則生,陽土必生於君火。君火者,心火也。少師曰:土生於火,火來生土,兩相親也,豈胃土遇三焦命門之相火辭之不受乎?岐伯曰:相火與胃不相合也,故相火得之而燔,不若君火得之而樂也。

少師曰:心包亦是相火,何與胃親乎?岐伯曰:心包絡代君火以司令者也,故心包相火即與君火無異,此胃上之所以相親也。少師曰:心包代心之職,胃土取資心包,無異取資心火矣。但二火生胃土則受益,二火助胃火則受禍者何也?岐伯曰:胃土衰則喜火之生,胃火盛則惡火之助也。少師曰:此又何故歟?岐伯曰:胃,陽土,宜弱不宜強。

少師曰:何以不宜強也?岐伯曰:胃多氣多血之府,其火易動,動則燎原而不可制,不特爍肺以殺子,且焚心以害母矣。且火之盛者,水之涸也。火沸上騰,必至有焚林竭澤之虞,爍腎水,燒肝木,其能免乎?少師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火盛必濟之水,然水非外水也,外水可暫救以止炎,非常治之法也,必大滋其內水之匱。內水者,腎水也。

然而火盛之時,滋腎之水,不能瀉胃之火,以火旺不易滅,水衰難驟生也。少師曰:又將奈何?岐伯曰:救焚之法,先瀉胃火,後以水濟之。少師曰:五臟六腑皆藉胃氣為生,瀉胃火不損各臟腑乎?吾恐水未生,腎先絕矣。岐伯曰:火不息則土不安,先息火,後濟水,則甘霖優渥,土氣升騰,自易發生萬物,此瀉胃正所以救胃,是瀉火非瀉土也。胃土有生機,各臟腑豈有死法乎?此救胃又所以救腎,並救各臟腑也。

少師曰:胃氣安寧,肝木來克奈何?岐伯曰:肝來克胃,亦因肝木之燥也,木燥則肝氣不平矣。不平則木鬱不伸,上克胃土,土氣自無生髮之機。故調胃之法,以平肝為重。肝氣平矣,又以補水為急,水旺而木不再郁也。惟是水不易旺,仍須補肺,金旺則生水,水可養木,金旺則制木,木不剋土,胃有不得其生髮之性者乎?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胃土以養水為主。養水者,助胃也。胃中有水則胃火不沸,故補腎正所以益胃也。可見胃火之盛,由於腎水之衰,補腎水,正補胃土也。故胃火可殺,胃火宜培,不可紊也。

白話文:

[胃土篇]

少師詢問:「脾和胃都屬於土性,但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岐伯回答:「脾是陰性的土,胃是陽性的土。陰性的土遇到火會生長,而陽性的土必須由心火來使其生長。」他進一步解釋說,心火就是君火。「少師又問:「既然土由火生,火來生土,它們彼此親近,那胃土遇到三焦和命門中的相火,難道會拒絕接受嗎?」岐伯回答:「相火和胃並不相合,因此當相火來臨時,胃會感到燒灼,不像君火來臨時,胃會感到舒適。」

少師再問:「心包也是相火,為什麼會和胃親近呢?」岐伯回答:「心包代替君火來發號施令,因此心包的相火和君火並無差別,這就是胃與其親近的原因。」少師接著說:「心包代替心臟的功能,胃從心包取得資源,等同於從心火取得資源。但為什麼二火生胃土會有益處,二火助胃火卻會帶來災禍?」岐伯回答:「胃土衰弱時,會喜歡火的生長,但胃火旺盛時,就會討厭火的助力。」

少師追問原因,岐伯回答:「胃是陽性的土,應該保持弱勢,而不是強勢。」因為胃是一個多氣多血的器官,它的火很容易被點燃,一旦點燃就無法控制,不僅會傷害肺部,甚至會傷害到心臟。而且,火勢過猛,會使水份乾涸,火勢向上騰起,可能導致森林燃燒、水源枯竭,同時也會灼傷腎臟和燒毀肝臟。

對於治療方法,岐伯表示,當火勢過猛時,必須用水來撲滅,但這裡的水並非外部的水,外部的水只能暫時阻止火焰,並不是長期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大力滋補內部的水分。內水是指腎水。

然而,在火勢過猛時,滋補腎水,無法立即降低胃火,因為火勢強烈不容易熄滅,而腎水衰弱又難以迅速恢復。對於這種情況,岐伯建議,應先降低胃火,然後再用水來撲滅。少師擔心,五臟六腑都依賴胃氣生存,降低胃火是否會損傷其他臟腑?岐伯解釋,如果不先熄滅火勢,土性就不會安穩。先熄滅火勢,再用水來撲滅,才能讓雨露充足,土氣上升,萬物生長。這樣做實際上是在拯救胃,而不是傷害它。胃土有生命力,其他臟腑怎麼可能會死亡?

對於肝木來克胃土的情況,岐伯指出,肝木來克胃土,通常是由於肝木乾燥,乾燥的肝木會導致肝氣不平,進而上克胃土,使得胃土失去生長的機會。因此,調整胃的狀態,最重要的是要平肝。當肝氣平穩時,再補充水分,水旺則木不再鬱結。補肺也可以產生同樣的效果,因為金旺則生水,水可以滋養木,金旺也能剋制木,避免木剋土。這樣一來,胃就能得到生長的機會。

陳士鐸總結:「養胃土的關鍵在於養水。養水就是幫助胃。胃中有水,胃火就不會沸騰。因此,補腎實際上就是在增強胃。由此可見,胃火旺盛是由於腎水衰弱,補腎水實際上就是在補胃土。因此,胃火可以被控制,胃火應該被培養,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