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四卷 (4)

回本書目錄

四卷 (4)

1. 膀胱水篇

少師曰:水屬陰,膀胱之水謂之陽水,何也?岐伯曰:膀胱之水,水中藏火也。膀胱無火水不化,故以陽水名之。膀胱腑中本無火也,恃心腎二臟之火相通化水,水始可藏而亦可泄。夫火屬陽,膀胱既通火氣,則陰變為陽矣。少師曰:膀胱通心腎之火,然親於腎而疏於心也。

心火屬陽,膀胱亦屬陽,陽不與陽親何也?岐伯曰:膀胱與腎為表裡,最為關切,故腎親於膀胱,而膀胱亦不能疏於腎也。心不與膀胱相合,毋怪膀胱之疏心矣。然心雖不合於膀胱,而心實與小腸為表裡,小腸與膀胱正相通也。心合小腸,不得不合膀胱矣。是心與膀胱,其跡若遠而實近也。

少師曰:然則膀胱親於心而疏於腎乎?岐伯曰:膀胱,陽水也,喜通陰火而不喜通陽火,似心火來親,未必得之化水。然而腎火不通心火,則陰陽不交,膀胱之陽火,正難化也。少師曰:此又何故歟。

岐伯曰:心火下交於腎,則心包三焦之火齊來相濟,助胃以化膀胱之水,倘心不交腎,心包三焦之火各奉心火以上炎,何敢下降以私通於腎,既不下降,敢代君以化水乎?少師曰:君火無為,相火有為,君火不下降,包絡相火正可代君出治,何以心火不交相火,亦不降乎?岐伯曰:君臣一德而天下治,君火交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化,君火離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乾。雖君火恃相火而行,亦相火必藉君火而治。

腎得心火之交,又得包絡之降,陰陽合為一性,竟不能分腎為陰、心為陽矣。少師曰:心腎之離合,膀胱之得失,如此乎?岐伯曰:膀胱可寒而不可過寒,可熱而不可過熱。過寒則遺,過熱則閉,皆心腎不交之故也,此水火所以重既濟耳。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膀胱本為水腑,然水中藏火,無水不交,無火亦不交也。故心腎二臟皆通於膀胱之腑,膀胱不通,又何交乎。交心腎正藏水火也。

白話文:

[膀胱水篇]

少師問道:水性屬陰,但為何膀胱中的水被稱為陽水呢?岐伯解釋說:膀胱中的水,是在水中藏著火的。若膀胱中沒有火,水就無法被轉化,因此我們稱之為陽水。但實際上膀胱本身並無火,它依賴心臟和腎臟兩臟的火氣相連,才能轉化水份,使水份得以儲存或排出。火屬陽,既然膀胱能與火氣相通,那麼陰性也就轉變為陽性了。

少師接著問:膀胱與心臟和腎臟的火氣相通,但為什麼更親近腎臟而較疏遠心臟呢?岐伯回答:膀胱與腎臟互為表裡,關係密切,因此腎臟與膀胱關係親密,而膀胱也不能與腎臟疏遠。心臟並非與膀胱相合,因此膀胱與心臟的疏遠也不足為奇。然而,心臟雖不與膀胱相合,但它確實與小腸互為表裡,而小腸與膀胱又相互聯繫。因此,心臟與膀胱間的聯繫看似遙遠,實際上卻很近。

少師追問:那麼膀胱更親近心臟而疏遠腎臟嗎?岐伯回答:膀胱是陽水,喜歡與陰火相通而不喜歡與陽火相通。心臟的火氣雖然接近,但不一定能有效轉化水份。然而,如果腎臟的火氣不能與心臟的火氣相通,那麼陰陽就不能交合,膀胱中的陽火就很難轉化水份。

岐伯進一步解釋:當心臟的火氣與腎臟相交時,心包和三焦的火氣也會一起來幫助,協助胃部轉化膀胱中的水份。但如果心臟不與腎臟相通,心包和三焦的火氣就會各自跟隨心臟的火氣向上燃燒,怎麼可能下降去私自與腎臟相通呢?這樣一來,心臟的火氣自然不會代替君主去轉化水份。

少師又問:君火無所作為,相火有所作為,當君火不下降,包絡相火本可以代替君火去治理,但為何心臟的火氣不與相火相通,也不下降呢?岐伯回答:君火與相火同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當君火與相火相通,相火下降,膀胱得到火氣,水份就能被轉化;反之,當君火與相火分離,即使相火下降,膀胱得到火氣,水份也可能會乾涸。君火需要相火才能運行,而相火也必須依靠君火才能進行治理。

當腎臟與心臟的火氣相通,包絡也下降,陰陽合為一體,我們甚至無法再區分腎臟為陰,心臟為陽。少師問:心臟與腎臟的分合,以及膀胱的得失,就是如此嗎?岐伯回答:膀胱可以冷卻但不能過於冷卻,可以加熱但不能過於加熱。過冷會導致尿瀦留,過熱則會導致閉塞,這都是因為心臟與腎臟不能相交的緣故。這正是水火相濟的重要性所在。少師表示贊同。

陳士鐸補充:膀胱本質上是個儲水的器官,但其中藏著火氣,若沒有水與火的交換,也就無法進行轉化。因此,心臟和腎臟都與膀胱相通,如果膀胱無法與它們相通,又怎能進行交換呢?交換心臟和腎臟的火氣和水氣,正是膀胱的功能。

2. 大腸金篇

少師曰:金能生水,大腸屬金,亦能生水乎?岐伯曰:大腸之金,陽金也,不能生水,且藉水以相生。少師曰:水何能生金哉?岐伯曰:水不生金而能養金,養即生也。少師曰:人身火多於水,安得水以養大腸乎?岐伯曰:大腸離水,實無以養,而水苦無多,所冀者,脾土生金,轉輸精液,庶無乾燥之虞,而後以腎水潤之,便慶濡澤耳。是水土俱為大腸之父母也。

少師曰:土生金而大腸益燥何也?岐伯曰:土柔而大腸潤,土剛而大腸燥矣。少師曰:土剛何以燥也?岐伯曰:土剛者,因火旺而剛也。土剛而生金更甚,然未免同火俱生。金喜土而畏火,雖生而實克矣,安得不燥哉。少師曰:水潤金也,又善蕩金者何故歟?岐伯曰:大腸得真水而養,得邪水而蕩也,邪正不兩立,勢必相遇而相爭。邪旺而正不能敵,則沖激澎湃,傾腸而瀉矣。

故大腸尤宜防水。防水者,防外來之水,非防內存之水也。少師曰:人非水火不生,人日飲水,何以防之?岐伯曰:防水何若培土乎。土旺足以制水,土旺自能生金,制水不害邪水之侵,生金無愁真水之涸,自必火靜而金安,可傳導而變化也。少師曰:大腸無火,往往有傳導變化而不能者,又何故歟?岐伯曰:大腸惡火,又最喜火也。惡火者,惡陽火也。

喜火者,喜陰火也。陰火不同,而腎中之陰火尤其所喜。喜火者,喜其火中之有水也。少師曰:腎火雖水中之火,然而剋金,何以喜之?岐伯曰:肺、腎子母也,氣無時不通,肺與大腸為表裡,腎氣生肺,即生大腸矣。大腸得腎中水火之氣,始得司其開闔也,倘水火不入於大腸,開闔無權,何以傳導變化乎?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大腸無水火,何以開合,開合既難,何以傳導變化乎,可悟大腸必須於水火也。大腸無水火之真,即邪來犯之,故防邪仍宜潤正耳。

白話文:

[大腸金篇]

少師問道:「金能生水,大腸屬金,那大腸也能生水嗎?」岐伯回答:「大腸的金性,是陽性的金,不能生水,而且需要藉助水來滋養。」少師又問:「水如何能滋養金呢?」岐伯解釋:「水不直接生成金,但能滋養金,滋養即是生成。」

少師再問:「人體內火多於水,如何能有足夠的水來滋養大腸呢?」岐伯說:「大腸如果缺乏水,實際上就無法得到滋養,但是體內的水並不多,我們期望的是脾土能生成金,轉運精微物質,這樣才能避免大腸乾燥,然後再用腎水來滋潤大腸,使其保持濕潤。所以,水和土都是大腸的父母。」

少師問:「脾土生金,為什麼大腸反而會更乾燥?」岐伯解釋:「土質柔軟時,大腸就會潤滑;土質堅硬時,大腸就會乾燥。」少師再問:「土質堅硬為什麼會使大腸乾燥?」岐伯回答:「土質堅硬是因為火太旺盛。土質堅硬生出的金更多,但是也會和火一同生成。金喜歡土,卻害怕火,即使生成了,實際上也會被剋制,怎能不乾燥呢?」

少師問:「水可以滋養金,為什麼又會破壞金呢?」岐伯解釋:「大腸得到真水的滋養,得到邪水的破壞,邪正不能共存,勢必會發生衝突。如果邪水太強,正水無法抵抗,就會造成腸胃劇烈攪動,引起腹瀉。」

因此,大腸特別需要防止邪水的侵擾。防止邪水,是指防止外來的邪水,不是指防止體內原有的水。少師問:「人沒有水和火就不能生存,人每天都要喝水,為什麼要防禦?」岐伯回答:「防禦邪水不如培養脾土。脾土旺盛可以剋制邪水,脾土旺盛自然能生成金,剋制邪水就不怕邪水的侵擾,生成金就不怕真水的枯竭,這樣就能讓火平靜,金安穩,大腸的運作功能也能正常發揮。」

少師問:「大腸沒有火,常常會有運作功能失常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大腸雖然討厭火,但又非常喜歡火。討厭的火是陽火,喜歡的火是陰火。特別是腎臟中的陰火,大腸特別喜歡。大腸喜歡火,是因為火中有水。」

少師問:「腎火雖然在水中,但是會剋制金,為什麼大腸還會喜歡?」岐伯回答:「肺和腎是母子關係,氣息無時無刻不在相通。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腎氣生肺,也就等於生大腸。大腸得到腎臟中水火的氣息,才能控制開合。如果水火不進入大腸,開合就會失去控制,又如何能正常運作呢?」少師點頭稱讚。

陳士鐸說:「大腸沒有水火,如何能控制開合,開合困難,又如何能正常運作呢?這告訴我們,大腸必須有水火。大腸沒有真正的水火,邪氣就會侵擾,所以防禦邪氣還是要滋潤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