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二卷 (4)

回本書目錄

二卷 (4)

1. 臟腑闡微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臟止五乎?腑止六乎?岐伯曰:臟六腑七也。雷公曰:臟六何以名五也?岐伯曰:心肝脾肺腎,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臟。胞胎非五行之正也,雖臟不以臟名之。雷公曰:胞胎何以非五臟之正也?岐伯曰:心,火也;肝,木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一臟各屬一行,胞胎處水水之歧,非正也,故不可稱六臟也。

雷公曰:腎中有火,亦水火之歧也,何腎稱臟乎?岐伯曰:腎中之火,先天火也,居兩腎中而腎專司水也。胞胎上繫心,下連腎,往來心腎接續於水火之際,可名為火,亦可名為水,非水火之正也。雷公曰:然則胞胎何以為臟乎?岐伯曰:胞胎處水火之兩歧,心腎之交,非胞胎之系不能通達上下,寧獨婦人有之,男子未嘗無也。吾因其兩歧,置於五臟之外,非胞胎之不為臟也。

雷公曰:男女各有之,亦有異乎?岐伯曰:系同而口異也。男女無此係,則水火不交,受病同也。女系無口則不能受妊,是胞胎者,生生之機,屬陰而藏於陽,非臟而何。雷公曰:胞胎之口,又何以異?岐伯曰:胞胎之系,上出於心之膜膈,下連兩腎,此男女之同也。惟女下大而上細,上無口而下有口,故能納精以受妊。

雷公曰:腑七而名六何也?岐伯曰:大小腸膀胱膽胃三焦包絡,此七腑也,遺包絡不稱腑者,尊帝耳。雷公曰:包絡可遺乎?岐伯曰:不可遺也。包絡為脾胃之母,土非火不生,五臟六腑之氣,咸仰於心君,心火無為,必藉包絡有為,往來宣布,胃氣能入,脾氣能出,各臟腑之氣始能變化也。

雷公曰:包絡既為一腑,奈何尊帝遺之?尊心為君火,稱包絡為相火,可乎?請登之外經,咸以為則。

陳遠公曰:臟六而言五者,言臟之正也;腑七而言六者,言腑之偏也。舉五而略六,非不知胞胎也;舉六而略七,非不知包絡也。有雷公之問,而胞胎、包絡昭於古今矣。

白話文:

雷公向岐伯詢問說:臟器只有五個嗎?腑器只有六個嗎?岐伯回答:事實上,臟器有六個,腑器有七個。雷公追問:那為什麼只稱五臟呢?岐伯解釋:心、肝、脾、肺、腎,這五個是根據五行理論的核心,所以被命名為五臟。但胞胎並不在五行理論的核心內,雖然它也算是一種臟器,但我們不會將它列為五臟之一。

雷公再問:為什麼胞胎不算在五臟的核心內呢?岐伯解釋: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每個臟器都有其五行的屬性,而胞胎的屬性處於水與火的交界,並非五行的正統,因此不能算作第六臟。

雷公又問:腎臟裡有火,這也是水和火的交界,為什麼腎臟可以被稱為臟呢?岐伯回答:腎臟中的火,是先天的火,它位於兩個腎臟之中,而腎臟主要負責水的運作。胞胎上端與心臟相連,下端連接腎臟,在水和火之間穿梭,既可以被稱為火,也可以被稱為水,但並非水或火的正統。

雷公再問:那麼,胞胎為什麼會被視為臟器呢?岐伯回答:胞胎處於水和火的交界,位於心臟和腎臟的交匯處,若不是胞胎的存在,上下的連接無法順利進行,不只女性有胞胎,男性也有。因為胞胎處於兩者交匯的特殊位置,所以我們將它放在五臟之外,但並非不認為它是臟器。

雷公再問:男性和女性都擁有胞胎,但它們有什麼不同嗎?岐伯解釋:他們的聯繫方式相同,但出口不同。如果男性和女性沒有這種聯繫,水和火就無法交流,他們受到的疾病也會一樣。女性的胞胎沒有出口就不能懷孕,由此可見,胞胎是生命誕生的關鍵,雖然屬於陰性,卻藏在陽性之中,如果不稱之為臟器,那還能稱之為什麼呢?

雷公再問:那麼,胞胎的出口為什麼會不同呢?岐伯解釋:胞胎的聯繫,上端穿透心臟的隔膜,下端連接兩個腎臟,這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特點。但只有女性的下端較大且上端較細,上端沒有出口,下端卻有,因此才能接受精子以達到懷孕的目的。

雷公又問:腑器有七個,但為什麼只稱六腑呢?岐伯解釋:大小腸、膀胱、膽、胃、三焦和包絡,這些都是腑器,但我們不把包絡列為腑器,那是對皇帝的尊重。雷公再問:包絡可以被遺忘嗎?岐伯回答:不可以。包絡是脾胃的母親,土沒有火就不能生長,五臟六腑的氣血,都要依賴心臟的主導,如果心臟的火無所作為,必須依靠包絡有所作為,才能宣佈到全身,這樣胃氣才能進入,脾氣才能出去,各臟腑的氣血才能轉化。

雷公再問:既然包絡也算一個腑器,為什麼要尊重皇帝而遺忘它呢?我們可以將心臟稱為君火,將包絡稱為相火,這樣可以嗎?岐伯同意,並建議將這個觀點寫入外經,作為後人的參考。

陳遠公總結:我們稱五臟,是因為這五個是核心的臟器;我們稱六腑,是因為這是其他腑器的輔助。我們提到五臟而略過第六臟,並不是不知道胞胎的存在;我們提到六腑而略過第七腑,也不是不知道包絡的存在。由於雷公的提問,胞胎和包絡的存在終於在古往今來得到了明確的認識。

2. 考訂經脈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十二經脈,天師詳之,而所以往來相通之故,尚未盡也。幸宣明奧義,傳諸奕祀可乎?岐伯曰:可。肺屬手太陰,太陰者,月之象也。月屬金,肺亦屬金,肺之脈走於手,故曰手太陰也。起於中焦胃脘之上,胃屬土,土能生金,是胃乃肺之母也。下絡大腸者,以大腸亦屬金,為胃之庶子,而肺為大腸之兄,兄能包弟,足以網羅之也,絡即網羅包舉之義。循於胃口者,以胃為肺之母,自必遊熙於母家,省受胃土之氣也。

肺脈又上於鬲,胃之氣多,必分氣以給其子,肺得胃母之氣,上歸肺宮,必由鬲而升,肺受胃之氣,肺自成家,於是由中焦而脈乃行,橫出腋下,畏心而不敢犯也。然而肺之系實通於心,以心為肺之君,而肺乃臣也,臣必朝於君,此述職之路也。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者,又謁相之門也。

心主即心包絡,為心君之相,包絡代君以行事,心克肺金,必借心主之氣以相刑,呼吸相通,全在此係之相聯也。肺稟天王之尊,必奉宰輔之令,所以行於少陰心主之前,而不敢緩也。自此而下於肘中,乃走於臂,由臂而走於寸口魚際,皆肺脈相通之道。循魚際出大指之端,為肺脈之盡。

經脈盡,復行,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乃旁出之脈也。

雷公曰:脾經若何?岐伯曰:脾乃土臟,其性濕,以足太陰名之。太陰之月,夜照於土,月乃陰,象脾屬土,得月之陰氣,故以太陰名之。其脈起於足之大指端,故又曰足太陰也。脾脈即起於足下,下必升上,由足大指內側肉際,過橫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乃入肝經之路也。夫肝木克脾,宜為脾之所畏,何故脈反通於肝。

不知肝雖剋土,而木亦能成土,土無木氣之通,則土少發生之氣,所以畏肝而又未嘗不喜肝也。交出足厥陰之前,圖合於肝木耳。上膝股內前廉,入腹者,歸於脾經之本臟也。蓋腹,脾之正宮。脾屬土,居於中州,中州為天下之腹,脾乃人一身之腹也。脾與胃為表裡,脾內而胃外,脾為胃所包,故絡於胃。

脾得胃氣,則脾之氣始能上升,故脈亦隨之上鬲,趨喉嚨而至舌本,以舌本為心之苗,而脾為心之子,子母之氣自相通而不隔也。然而舌為心之外竅,非心之內廷也。脾之脈雖至於舌,而終未至於心,故其支又行,借胃之氣,從胃中中脘之外上鬲,而脈通於膻中之分,上交於手少陰心經,子親母之象也。

雷公曰:心經若何?岐伯曰:心為火臟,以手少陰名之者,蓋心火乃後天也。後天者,有形之火也。星應熒惑,雖屬火而實屬陰,且脈走於手,故以手少陰名之。他臟腑之脈皆起於手足,心脈獨起於心,不與眾脈同者,以心為君主,總攬權綱,不寄其任於四末也。心之系五臟七腑,無不相通,尤通者,小腸也。

白話文:

雷公問岐伯說:「十二經脈,您之前詳細說明了,但它們之間如何相互聯繫、流通的原因,還沒有完全講清楚。希望您能闡明其中的奧妙,讓後人也能明白,可以嗎?」岐伯說:「可以。肺屬於手太陰經,太陰代表月亮的形象。月亮屬金,肺也屬金,肺的脈絡走向手,所以稱為手太陰經。它的起始於中焦胃脘之上,胃屬土,土能生金,所以說胃是肺的母親。向下聯絡大腸,因為大腸也屬金,是胃的庶子,而肺是大腸的兄長,兄長能包容弟弟,就像網羅一樣將其包含在內,‘絡’就是網羅包舉的意思。它循著胃口,因為胃是肺的母親,自然要遊走於母親的居所,接受胃土之氣。

肺脈又向上經過橫膈膜,胃的氣多,必須分氣給它的孩子,肺得到胃母之氣,向上回到肺的所在,必然要從橫膈膜上升,肺接受胃的氣,肺自己形成了體系,於是從中焦開始行走,橫向延伸到腋下,因為畏懼心臟而不敢侵犯。然而肺的系統實際上與心臟相通,因為心臟是肺的君主,而肺是臣子,臣子必須朝見君主,這是履行職責的道路。向下沿著上臂內側行走,在手少陰心經前面,這又是去拜見宰相的道路。

心主就是心包絡,是心君的宰相,心包絡代替君主來行事,心臟克制肺金,必須借助心包絡的氣來互相制約,呼吸相通,全靠這系統的聯繫。肺秉承天子的尊貴,必須遵奉宰相的命令,所以行走在手少陰心經的前面,而不敢怠慢。從這裡向下到肘部中間,然後走到手臂,由手臂走到寸口魚際,都是肺經相通的道路。沿著魚際走到大拇指的末端,是肺脈的終點。

經脈終止後又會重新開始運行,從手腕後直出食指內側,這是旁出的脈絡。

雷公說:「脾經又是怎麼樣的呢?」岐伯說:「脾是土臟,其性潮濕,所以用足太陰來命名它。太陰之月,夜晚照耀大地,月亮屬陰,象徵脾屬土,得到月亮的陰氣,所以用太陰來命名它。它的脈絡起於腳的大拇指末端,所以又稱為足太陰經。脾脈從腳下開始,向下必然上升,由腳大拇指內側的肌肉邊緣,經過橫骨後方,向上到內踝前緣,上到小腿肚內側,沿著脛骨後面,與足厥陰肝經交錯,這是進入肝經的道路。肝木克脾土,本來應該是脾所畏懼的,為什麼脈絡反而與肝相通呢?

你不知道,肝雖然克制土,但木也能夠成土,土若沒有木氣的流通,就會缺乏生發之氣,所以既畏懼肝,又並非不喜歡肝。與足厥陰經交錯,是為了與肝木相合。向上到膝蓋內側前緣,進入腹腔,這是回到脾經的本臟。腹部,是脾的正宮。脾屬土,位於中州,中州是天下的腹地,脾是一身的腹部。脾與胃互為表裡,脾在內而胃在外,脾被胃包裹,所以與胃相連。

脾得到胃氣,脾的氣才能夠開始上升,所以脈絡也跟著向上通過橫膈膜,到達喉嚨,再到舌根,因為舌根是心臟的苗,而脾是心臟的兒子,子母的氣自然是相通而不阻隔的。然而舌頭是心臟的外在孔竅,並非心臟的內部,脾的脈絡雖然到達了舌頭,但終究沒有到達心臟,所以它的分支又行走,借助胃氣,從胃的中脘外側向上穿過橫膈膜,脈絡通向膻中,向上交於手少陰心經,這是兒子親近母親的象徵。

雷公說:「心經又是怎麼樣的呢?」岐伯說:「心臟是火臟,用手少陰來命名它,是因為心火是後天之火。後天之火,是有形之火。星星對應熒惑,雖然屬火,但實際上屬陰,而且脈絡走向手,所以用手少陰來命名它。其他臟腑的脈絡都起於手腳,只有心脈獨自起於心臟,不與其他脈絡相同,是因為心臟是君主,總攬大權,不將責任委託給四肢末端。心臟的系統與五臟六腑無不相通,尤其相通的是小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