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瀾

本草分經

《本草分經》是清代姚瀾所撰的一部重要中醫藥學著作,成書於清代,旨在通過經絡理論對藥物性味和應用進行精準分類和分析,為中醫藥的臨床應用提供具體指導。以下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和重點分析。


一、著作背景與目的

姚瀾創作《本草分經》的初衷是簡化《本草綱目》等經典中的複雜記錄,提出以經絡為核心的分類方法,便於學習和應用。該書注重將藥物的性味、歸經與功效直接聯繫,幫助讀者理解經絡與藥物之間的作用關係,避免藥物使用中的錯誤搭配或過度應用。

二、核心內容與特色

1. 經絡分類的創新體系

書中按照十二經絡(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等)以及奇經八脈對藥物進行歸類,每類下再細分補益、和解、攻伐、散寒、散熱等功能性藥物。例如:

  • 手太陰肺經:記載補益肺氣的藥物如人參、北沙參,以及潤肺止咳的藥物如百合、川貝母。
  • 足陽明胃經:側重於消食導滯、清胃熱的藥物,如大黃、枳實。

這種體系的優勢在於讓醫者能快速找到與特定經絡相關的藥物,方便辨證施治。

2. 藥物性味與功效的詳細分析

每種藥物都附有詳細的性味描述和功能說明。例如:

  • 人參:性甘溫,能大補肺中元氣,對虛損體質效果顯著。
  • 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補脾胃的作用,生用瀉火解毒,炙用則補氣和中。

這些記錄既考慮了藥物的基本性味,也涵蓋了其臨床應用與禁忌。

3. 經絡與病症的對應關係

《本草分經》強調不同經絡對應的病症,並提供針對性的用藥建議。例如:

  • 肺經疾病:針對咳嗽、氣喘等,推薦潤肺清熱的藥物如桑白皮、枇杷葉。
  • 肝經疾病:對於肝火上炎或陰虛內熱,推薦用地骨皮、山豆根等。

這一部分幫助醫者從經絡角度理解病症,進一步選擇合適的藥物。

4. 注重藥物製備與配伍

書中特別強調藥物的製備方式和配伍禁忌。例如:

  • 熟地黃需經過多次蒸曬才能發揮滋陰補血的作用。
  • 甘草與大戟、甘遂等同用會導致藥性相克,需謹慎使用。

這些細節不僅提升了用藥的安全性,還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藥效的發揮方式。

5. 適用性的考量與靈活應用

書中特別考慮到初學者和實踐者的需求,將藥物分類簡明扼要,避免過於繁瑣。例如,將常用藥物如大棗、黃芩、柴胡等放在突出位置,並對其使用方法進行簡單明確的說明。


三、與其他本草著作的比較

與《本草綱目》等經典相比,《本草分經》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經絡為核心的分類方式:幫助讀者快速找到經絡病症與對應藥物之間的聯繫。
  2. 簡明實用:減少冗長描述,強調藥物的核心特性和臨床應用。
  3. 強調禁忌與製備:特別關注藥物的安全性與合理性,補充了傳統本草學的不足。

四、對後世的影響

  1. 推動經絡與本草學的結合:該書將經絡理論與本草學融合,為中醫藥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
  2. 提高中醫教育的實用性:簡潔的分類與記錄方式,使該書成為學習本草學的重要教材。
  3. 增強臨床用藥的精確性:對經絡和藥物的精確描述,幫助醫者提升辨證用藥的能力。

五、結語

《本草分經》以經絡理論為基礎,對藥物進行創新性的分類和分析,是中醫藥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姚瀾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實踐經驗,為中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書不僅是清代醫學的學術瑰寶,對現代中醫藥的研究和應用亦具有深遠意義。


原敘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4)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5)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6)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7)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8)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9)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0)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1)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2)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3)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4)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5)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6)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7)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8)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9)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0)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1)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2)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3)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4)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5)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6)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7)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8)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9)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0)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1)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2)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3)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4)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5)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6)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7)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8)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9)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40)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41)

同名附考 (1)

同名附考 (2)

同名附考 (3)

同名附考 (4)

同名附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