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分經
《本草分經》是清代醫學家姚瀾撰寫的一部獨具匠心的中醫藥學著作。此書的核心目的在於 簡化傳統本草經典的繁雜記錄,並創新性地 以經絡理論為核心 對藥物性味和應用進行精準分類和分析。這使得該書不僅能為中醫藥的臨床應用提供具體指導,也極大地便利了醫學從業者和初學者的學習與應用,成為清代醫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著作背景與核心目的:以經統藥,化繁為簡
在清代,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本草著作數量繁多,內容浩瀚。姚瀾在 「序」 和 「原例」 中闡述了其撰寫《本草分經》的初衷。他指出,雖然《本草綱目》等經典已大備,但其「卷帙浩繁,艱於記誦」,使得學者「難於會通而酌其宜」。市面上流通的《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等雖然力求簡化,卻又「絕不及經圖,徒掇拾破碎」,難以達到「針芥相投之效」。
姚瀾認為,僅僅了解藥物的性味和功能不足以應對臨床需求,必須將藥物與人體的經絡系統直接聯繫起來。因此,他提出了 以經絡為核心的創新分類方法,旨在為學習和應用中藥提供一條「捷徑」。他強調,藥物的性味、歸經與功效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繫,理解這些關係,有助於醫者避免「誅伐無過」的用藥錯誤,實現「針芥相投」的精準療效。
書中特別提及,姚瀾本人「中年鬚髮盡脫,因自號維摩和尚」,而後「精力不衰」,「殆即按經服藥之明效歟」。這不僅暗示了其學說的實踐依據,也為其著作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核心內容與獨特特色:經絡為綱,藥品為目
《本草分經》的核心內容圍繞其創新的經絡分類體系展開,並在藥物闡述上注重精煉實用。
1. 經絡分類的創新體系:綱舉目張,直指病所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創新的藥物分類體系。姚瀾將藥物按照 十二經絡(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以及奇經八脈 進行歸類。在每個經絡類別下,又細分了 補益、和解、攻伐、散寒、散熱 等功能性藥物,形成一個綱目清晰、便於查閱的體系。
- 手太陰肺經:作為十二經脈之首,其下收錄了人參、黃精、黃耆等補益肺氣之藥;阿膠、白芨等潤肺止咳之藥;以及桔梗、麻黃等散寒清肺之藥。這種分類方式,使醫者能夠快速定位與肺經相關的藥物,針對肺系疾病進行辨證施治。
- 足陽明胃經:其下則側重於大黃、枳實等消食導滯、攻伐實熱之藥;半夏、厚朴等和胃化濕之藥;以及石膏、竹茹等清胃瀉熱之藥。
- 足少陰腎經:涵蓋了熟地、肉蓯蓉等補益腎陰之藥;附子、肉桂等溫補腎陽之藥;以及知母、黃柏等清瀉腎火之藥。
這種以經絡為綱,藥品為目的分類體系,極大地簡化了中藥的學習和應用,使醫者能夠更便捷地從經絡病症角度思考用藥,避免了傳統本草書中藥物散亂、不易歸納的弊端。
2. 藥物性味與功效的精準分析:兼顧病機與應用
姚瀾在書中對每種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及禁忌都進行了精準的描述。他不僅關注藥物的基本屬性,更注重其在臨床中的實際應用和可能引起的變化。
- 人參:性「甘溫微苦」,強調其「大補肺中元氣」,能「生陰血亦瀉虛火」,適用於氣虛、血虛、虛火等複雜情況,並提及「服參不投者服山楂可解」,暗示其補氣易滯的副作用及解救方法。
- 甘草:味「甘」,能「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生用「瀉火」,炙用「補脾胃」,其調和諸藥、緩急、補中、瀉熱、養血等多重功效都被明確闡述,同時也指明其頭湧吐、梢達莖中的部位特點。
- 大棗:性「甘溫」,能「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調營衛通九竅」,強調其「助十二經,和百藥」的廣泛作用,但同時提醒「風疾痰疾俱非所宜」,避免其甘壅助濕的弊端。
- 石膏:性「甘辛淡寒」,歸「足陽明、手太陰、少陽經」,主治「解肌發汗,清熱降火,生津止渴」,其適用於「傷寒疫症,陽明頭痛,發熱惡寒,狂熱發斑」等實熱症,但明確指出「胃弱氣虛,血虛發熱者,禁用」,並特別強調「勿疑過寒而概用火煅」,避免其寒涼傷正。
這些詳細而精準的描述,不僅幫助醫者理解藥物的基本屬性,更能掌握其在不同病機和體質下的應用與禁忌,使藥物使用更加安全有效。
3. 經絡與病症的對應關係:強化辨證施治
《本草分經》的一大特色是強調藥物與經絡、經絡與病症的對應關係。書中通過經絡分類,直接引導醫者針對特定經絡的病變選擇藥物。
- 肺經疾病:凡涉及咳嗽、氣喘、胸滿等肺系病症,書中會推薦人參、黃耆等補益肺氣藥,川貝母、款冬花等潤肺化痰藥,以及麻黃、桔梗等宣肺散寒藥。
- 肝經疾病:針對肝火上炎(如目赤、頭痛)、肝陰不足(如筋攣)等,書中列舉了當歸、白芍等養血柔肝藥,龍膽草、青黛等清瀉肝火藥,柴胡、秦艽等疏肝理氣藥。
- 腎經疾病:對於腰膝痠痛、遺精、耳鳴等腎虛症狀,則強調熟地、肉蓯蓉等滋陰補腎藥,附子、肉桂等溫補腎陽藥,以及知母、黃柏等清瀉腎火藥。
這種經絡導向的用藥體系,幫助醫者從宏觀的經絡病機入手,精準選擇微觀的藥物,實現辨證與辨藥的高度統一。
4. 注重藥物製備與配伍:提升用藥精準度
書中對 藥物的製備方式和配伍禁忌 給予了高度重視,這對於保證藥效和用藥安全至關重要。
- 熟地黃:明確指出需「九蒸九曬」,強調其炮製對於發揮「滋腎補肝」功效的重要性,並指出未經充分炮製的熟地可能「損胃陽,傷胃氣」。
- 甘草:作為調和諸藥的要藥,書中詳細列舉了其「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相畏反使關係,提醒醫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
- 附子:作為辛熱大毒之品,書中明確指出了其「畏人參、黃耆、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反貝母、半夏、栝蔞、白芨、白蘞」等嚴格禁忌,並強調炮製的重要性,以減輕毒性。
這些細節的強調,反映了姚瀾對藥物精微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對臨床用藥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嚴謹態度。
5. 適用性的考量與靈活應用:簡明扼要,方便實踐
姚瀾在編寫《本草分經》時,充分考慮到了醫學從業者和初學者的需求。他力求內容「不務詳核,而尚簡當」,使之「甚便檢閱」。
- 簡潔性:書中避免了過於冗長的理論闡述,直接呈現藥物的核心性味、功效和歸經,使讀者能夠快速掌握要點。
- 實用性:將藥物分類與臨床辨證緊密結合,提供具體的用藥建議,使理論知識直接轉化為實踐指導。
- 通俗性:在藥名和字體上「概從時俗」,如將「薏苡仁」作「米仁」,「惡實」作「牛蒡子」,使內容更貼近日常語言,便於查閱和理解。
這種編寫風格,使得《本草分經》成為一部既有理論深度又極具操作性的中藥學工具書。
與其他本草著作的比較:創新視角,突出經絡
與《本草綱目》等傳統本草書籍相比,《本草分經》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其獨特的 經絡分類視角。
- 經絡為核心的創新分類:這是《本草分經》區別於其他本草書的標誌性特點。傳統本草多按草、木、金石、蟲魚等自然屬性分類,而姚瀾以人體經絡為綱,將藥物與其作用的臟腑經絡直接掛鉤,使醫者能夠從病症的經絡歸屬入手選擇藥物,這種分類更具辨證論治的指導意義。
- 簡明實用性:姚瀾在保留藥物核心信息的前提下,減少了冗長描述,使其更適合快速查閱和臨床應用。
- 強調安全性與製備:對藥物禁忌和炮製方法的強調,補充了傳統本草學在用藥細節上的不足,提升了用藥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對後世的影響:深遠的啟迪與指引
《本草分經》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推動經絡與本草學的深度結合:該書將經絡理論與本草學有機融合,為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了辨證施治的精細化。
- 提高中醫教育的實用性和效率:簡潔的分類與記錄方式,使得《本草分經》成為學習本草學的重要教材,有助於醫學生更高效地掌握中藥知識,縮短了理論到實踐的距離。
- 增強臨床用藥的精確性:對經絡和藥物的精確描述,以及對配伍和禁忌的重視,幫助醫者提升了辨證用藥的能力,使臨床治療更加精準有效。
- 啟發後世醫家:姚瀾的創新思維和實證精神,啟發了後世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發展中醫藥學。
結語
《本草分經》以其獨特的經絡分類體系,對中藥理論進行了創新性的整理和精準的分析,是中醫藥學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著作。姚瀾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與豐富的實踐經驗,成功地將複雜的本草知識系統化、實用化,為中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書不僅是清代醫學的學術瑰寶,對於現代中醫藥的研究和應用,尤其是在理解藥物與經絡關係、提高臨床用藥精確性方面,仍具有深遠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序
原敘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4)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5)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6)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7)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8)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9)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0)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1)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2)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3)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4)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5)
- 蚺蛇膽
- (熱)肉果
- 紅豆蔻
- 蘄艾
- 烏頭
- 桂心
- 吳茱萸
- 川椒
- 乾薑
- 手陽明大腸
- (補)慄
- 牛乳
- 羊乳
- 豬腸
- 阿膠
- (和)砂仁
- 連翹
- 土茯苓
- 旋覆花
- 榆白皮
- 訶子
- 杏仁
- 薤白
- 罌粟殼
- 赤石脂
- 禹餘糧
- 龍骨
- (攻)大黃
- 皂角
- 雷丸
- 桃仁
- 元明粉
- 芒硝
- 朴硝
- (散)升麻
- 秦艽
- 白芷
- 麻黃
- (寒)黃芩
- 白頭翁
- 漏盧
- 鮮生地
- 木通
- 山豆根
- 馬兜鈴
- 薔薇根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6)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7)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8)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9)
- 人中黃
- 金汁
- (熱)肉果
- 蓽茇
- 良薑
- 白附子
- 丁香
- 炮姜
- 大茴香
- 鍾乳
- 手少陽三焦
- (補)炙甘草
- 黃耆
- 蛇床子
- 胡桃
- 扁豆
- 秋石
- (和)廣木香
- 香附
- 白豆蔻
- 藿香
- 連翹
- 萆薢
- 杏仁
- 枇杷
- 藕
- 薤白
- 蒸餅
- 百藥煎
- (攻)牽牛子
- 防己
- 蜀黍
- 青皮
- 芒硝
- 朴硝
- 蓬砂
- (散)防風
- (寒)地榆
- 黃連
- 胡連
- 黃芩
- 知母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0)
- 龍膽草
- 青黛
- 蘆根
- 栝蔞
- 木通
- 梔子
- 竹茹
- 竹葉
- 天精草
- 石花菜
- 石羔
- 滑石
- 浮石
- 足少陽膽
- (補)棗仁
- (和)川芎
- 青蒿
- 連翹
- 半夏
- 郁李仁
- 膽礬
- (攻)青皮
- (散)秦艽
- 前胡
- 柴胡
- (寒)苦參
- 黃芩
- 槐實
- 桑葉
- 豬膽汁
- 手厥陰心包
- (補)丹參
- 生地
- 鬱金
- 延胡索
- 益母草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1)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2)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3)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4)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5)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6)
- 豬脬
- (和)砂仁
- 紫菀
- 榆白皮
- 赤茯苓
- 赤小豆
- 赤石脂
- 雞肫皮
- (寒)白蘚皮
- 漏盧
- 瞿麥
- 燈心
- 鮮生地
- 木通
- 海金沙
- 車前草
- 川楝子
- 梨
- 足太陽膀胱
- (補)紫河車
- (和)烏藥
- 豬苓
- 茯苓
- 琥珀
- 蠶繭
- (攻)葶藶
- 防己
- (散)前胡
- 羌活
- 防風
- 藁本
- 麻黃
- 桂枝
- (寒)知母
- 龍膽草
- 白蘚皮
- 茵陳
- 花粉
- 澤瀉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7)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8)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9)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0)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1)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2)
- 龍膽草
- 知母
- 丹皮
- 萹蓄
- 鮮生地
- 天冬
- 旱蓮草
- 澤瀉
- 黃柏
- 女貞子
- 地骨皮
- 老鼠刺
- 蒲公英
- 敗醬
- 豬膚
- 象牙
- 牡蠣
- 蛤粉
- (熱)蘄艾
- 丁香
- 沒石子
- 原蠶蛾
- 命門
- (補)淫羊藿
- 瑣陽
- 肉蓯蓉
- 益智仁
- 蛇床子
- 仙茅
- 胡桃
- 韭子
- 陽起石
- 鹿茸
- 桑螵蛸
- (和)沉香
- (攻)牽牛子
- (熱)破故紙
- 附子
- 天雄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3)
- 胡盧巴
- 肉桂
- 川椒
- 大茴香
- 石硫黃
- 奇經八脈
- (補)當歸
- 白芍
- 鹿角
- 牛髓
- 豬脊髓
- 龜板
- (和)川芎
- 澤蘭
- 廣木香
- 香附
- 紫石英
- (攻)王不留行
- 桃仁
- (散)升麻
- 柴胡
- 羌活
- 藁本
- (寒)白薇
- (熱)附子
- 吳茱萸
- 不循經絡雜品
- (補)旋葍
- 南燭
- 榛子
- 南瓜
- 黍
- 稷
- 粱
- 小米
- 秫
- 穇子
- 高粱
- 玉蜀黍
- 菰米
- 東牆子
- 蓬草子
- 𦬣草米
- 蒒草子
- 稗
- 粥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4)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5)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36)
- 胡蘿蔔
- 紫菜
- 蓬蒿菜
- 薺菜子
- 白菜
- 油菜
- 黃花菜
- 龍鬚菜
- 葫蘆
- 茄子
- 香芋
- 芋艿
- 炊單布
- 香蕈
- 蘑茹
- 黃豆
- 豌豆
- 黎豆
- 蕎麥
- 野麥
- 穬麥
- 米醋
- 自然銅
- 古文錢
- 密陀僧
- 白礬
- 綠礬
- 煤炭
- 無名異
- 石燕
- 石蟹
- 立春節雨水
- 小滿芒種白露三節雨水
- 梅雨水
- 端午午時雨水
- 神水
- 寒露冬至大寒小寒四節雨水
- 臘日雨水
- 液雨水
- 霜
- 臘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