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瀾

《本草分經》~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6)

回本書目錄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6)

1. 槐實

即槐角,苦寒純陰,清肝膽,涼大腸,瀉風熱。槐花苦涼,瀉熱涼血,功同槐實,陳者良。

白話文:

就是槐角,苦寒純陰,清肝膽、涼大腸、瀉風熱。槐花苦涼,可瀉熱涼血,功效與槐實相似,陳年者療效更佳。

2. 川楝根

見肝寒注。

3.

見肺寒。

白話文:

肺寒

肺寒多因感受風寒之邪,或久咳不愈,或勞倦過度,或久居濕地,或素體虛寒,以致肺氣不宣,衛表不固,寒邪乘虛而入,遂成肺寒。

症狀

咳喘,痰稀色白,惡寒,身冷,鼻塞流涕,舌質淡白,脈浮緩。

治療

宜溫肺散寒,宣肺止咳。方用麻黃湯、小青龍湯、荊防敗毒散等。

4.

見肺寒。

5. (熱)肉果

見脾熱。

白話文:

脾熱

症狀: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 腹脹,大便乾結或腹瀉
  • 身體發熱,口渴,口臭
  • 面色發黃,小便發紅

原因:

  • 飲食不節,過量食用辛辣、油膩之品
  • 脾虛運化失常,導致濕熱內生
  • 情志不舒暢,鬱悶化熱

治療:

  • 清熱利濕:如黃連黃芩湯
  • 健脾化濕:如參苓白朮散
  • 瀉火清熱:如牛黃清心丸

6. 蓽茇

見胃熱。

白話文:

患者出現胃熱的症状。

7. 吳茱萸

見肝熱。

8. 石硫黃

酸毒大熱,補命門真火不足,而又能疏利大腸,暖精壯陽,殺蟲療瘡,救危之藥,服之多發背疽。土硫黃辛熱腥臭,止入瘡藥,不堪服食。

白話文:

酸毒太過會引起發熱,可以用來治療命門真火不足的疾病,又能利於大腸通便,溫暖腎精,壯陽,殺蟲,治療瘡瘍,是搶救危重病人的藥物,但服用過多會導致背部長出疽瘡。土硫磺辛熱腥臭,只能作為治療瘡瘍藥,不能服用。

9. (補)黨參

見脾補。

白話文:

如果發現脾胃虛弱,就要著手補脾。

10. 黃精

見通行補。

11. 黃耆

見肺補。

白話文:

看到肺部有問題,就要著手補益。

12. 天生術

見脾補。

白話文:

脾補

脾者,土也,濕土也,故喜燥惡濕。脾為陰土,受後天水穀之精。脾統血,運化水穀,生化氣血,滋養四肢,濡養五臟,主營運四肢百骸。

脾主運化水穀,升清降濁,精微上輸於肺,濁者下輸於腎。脾運化失職,水穀精微不能上輸於肺,則生痰飲,氣血化生不足,則生貧血。脾運化失職,濁者不能下輸於腎,則生水腫,水濕內停,四肢倦怠,不能運化水穀,則生腹脹。

脾虛:脾虛之證,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寒涼,或勞倦內傷,或久病失於調養所致。脾虛之證,症見形體虛弱,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細弱。

脾陽虛:脾陽虛之證,多由久病虛損,或稟賦不足,或過食生冷寒涼,或老年脾胃虛弱所致。脾陽虛之證,症見面色萎黃,脣白,神疲乏力,食慾不振,腹脹大便溏薄,肢體倦怠,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脈細弱。

脾陰虛:脾陰虛之證,多由久病耗損,或過食辛燥熱物,或老年脾胃陰液虧虛所致。脾陰虛之證,症見面色萎黃,口乾咽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慾不振,大便乾結,肢體倦怠,失眠多夢,舌紅苔少,脈細數。

脾不統血:脾不統血之證,多由脾虛弱,或過食生冷寒涼,或過食辛燥熱物所致。脾不統血之證,症見皮膚瘀斑,肌肉萎縮,月經不調,崩漏,鼻衄,牙齦出血,舌質淡紫,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細弱。

13. 益智仁

見脾補。

白話文:

如果發現脾胃虛弱,就要想辦法補益脾胃。

14. 甘薯

見脾補。

白話文:

如果發現脾胃虛弱,就要著手補益脾胃。

15. 韭菜

見腎補。

白話文:

看到腎臟的狀況,就要及時補充。

16. 米仁

甘淡微寒,而力和緩,益胃健脾,滲濕行水,清肺熱,殺蛔。

白話文:

味道甘甜微涼,藥性溫和,能調養脾胃,利濕利水,清肺熱,驅殺蛔蟲。

17. 扁豆

甘平中和,輕清緩補,調脾和胃,通利三焦,降濁升清除濕,能消脾胃之暑,專治中宮之病,炒則微溫,多食壅氣。葉治霍亂吐瀉。

白話文:

甘平中和,清淡平緩地補益,調整脾胃,疏通三焦,祛除濁氣,升發清陽,清除濕氣,能夠消除脾胃的暑熱,專治中焦的疾病,炒後微溫,多食壅氣。葉子可治霍亂吐瀉。

18. 秈米

見脾補。

19. 燕窩

見肺補。

20. 野鴨

甘涼,補中益氣,平胃消食,大益病人,治熱毒療瘡癤,能殺臟腹蟲。

白話文:

甘涼味,補中益氣,平胃消食,大益病人,治熱毒療瘡癤,能殺臟腹蟲。

21. 牛乳

見大腸補。

白話文:

如果看到大腸的狀況,就要補充它。

22. 羊乳

見大腸補。

白話文:

大腸補

治大腸虛寒,腹痛,泄瀉,裏急後重,五更泄瀉,大便溏薄,氣短懶言,面色黯黑。

用生地黃一斤,山藥半斤,當歸四兩,白朮四兩,茯苓一斤,山茱萸半斤,肉桂一兩,炮薑一兩。右八味,水煎服。

23. 豬肚

見脾補。

白話文:

脾補

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或泄瀉不已,形神疲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

方劑:

五積散

  • 黨參三錢
  • 白朮三錢
  • 茯苓三錢
  • 山藥三錢
  • 蓮子三錢
  • 芡實三錢
  • 薏苡仁三錢
  • 山楂三錢

用法:

上藥共研末,每次三錢,米湯送服。

功效:

補脾益氣,健脾止瀉。

24. (和)甘草

見通行和。

25. 蒼朮

見脾和。

白話文:

脾和

脾主運化,統攝氣血。脾和則氣血調和,面色紅潤,四肢溫暖,神清氣爽,食慾良好,大便成形。

症狀

  • 胸腹滿脹
  • 食慾不振
  • 大便溏瀉
  • 肢體倦怠
  • 面色不華

病因

  • 飲食不節,傷及脾胃
  • 情志失調,氣滯血瘀
  • 久病體虛,脾氣虛弱

治療

  • 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湯、理中丸
  • 活血化瘀:四君子湯、歸脾丸
  • 補脾固澀:香砂六君子湯、補脾益腎丸

26. 三七

甘苦微溫,散瘀定痛,能損新血,治吐衄癰腫金瘡杖瘡,大抵陽明厥陰血分之藥。

白話文:

味道甘微苦而溫。能散瘀血,止痛。能損耗新血,治療吐血、鼻血,以及因膿瘍、金瘡、杖瘡而產生的腫痛。總的來說,是陽明、厥陰血分之藥。

27. 馬蘭

見脾和注。

白話文:

請參閱脾經的相關註解。

28. 砂仁

見脾和。

白話文:

表示脾臟功能正常。

29. 白豆蔻

見肺和。

白話文:

看到肺部就感覺舒服。

30. 草豆蔻

見脾和。

白話文:

看到脾臟氣血調和。

31. 半夏

辛溫,體滑性燥,和胃健脾,兼行膽經,發表開鬱,下氣止嘔,除濕痰利二便,能行水氣以潤腎,燥和胃氣而通陰陽,治一切脾濕之症,血家渴家汗家慎用,肺燥者不可誤服,須制用,亦有造麴者。

白話文:

辛溫的藥材具有身體滋潤而不燥熱的特性,可以調和胃氣、健全脾臟,還可以經過膽經發散鬱悶的症狀,並且止住嘔吐、消除濕氣痰液,並且使大小便通暢。它們能夠促進水液的運行,使腎臟滋潤,並且乾燥和調和胃氣,使陰陽通暢。辛溫的藥材適用於治療因脾臟濕氣過重引起的各種疾病,但是對於血虛、口渴多汗和患有肺部乾燥症狀的人,則應慎用。同時,服用這些藥材時需要根據病情和體質具體調整用量,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不可誤服和過量服用。在日常生活中,辛溫的藥材也常用於製造麴,是一種發酵劑。

32. 土茯苓

見大腸和。

白話文:

大腸和

脾和則大腸和,心和則小腸和。心脾和則腹脹,腹脹則為大便不通。心脾不和,心血不足,不能榮養大腸而致大便閉結,故腹脹。心火亢盛,灼傷大腸,則大便祕結,腹脹痛。心脾血虛,不能濡養大腸,則大便乾燥,腹脹不通。

33. 萆薢

甘苦平,入肝胃,祛風去濕,以固下焦,堅筋骨,凡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者,此能去濁分清,有黃白二種,白者良,名粉萆薢。

白話文:

甘草味甘,性微寒,入肝、胃經,可以祛風、除濕、固護下焦、增強筋骨。凡是陽明經濕熱流入下焦,甘草可以清除濁氣、分清濁,有黃、白兩種,白色的質量好,稱為粉萆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