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分經》~ 序
序
1. 序
考《漢書·藝文志》,分醫經與經方而二之。而隋書經籍志則統以醫方。乃讀其論,則均有味乎諺所謂有疾弗治。適得中醫云云蓋誠見夫醫或失宜,熱以益熱,寒以增寒,轉傷於內,與其授權於庸醫,固不若聽命於造物,以不治治。然瞑眩瘳疾載在書,醫師率屬,十全為上,亦著於周官,安得廢醫,夫亦曰審之而已。
《神農本草》,《漢志》未登,肇見之《隋書》,嗣而《唐書》新舊,而《宋史》悉錄之,即國朝《四庫全書》,採醫家言至九十七種,言本草者亦十餘種。在神農初,藥分三品,共三百六十種。迨雷公桐君,增其族類,廣其主治,而書益著,而醫經資之達其用,而經方之名,因以立。
所以由漢而隋,史氏遂統以醫方稱也。且夫醫書之存於今者,亦僅矣。夫《針經》、《素問》,古所謂《黃帝內經》也,次若《難經》、《靈樞》,與夫《甲乙經》,所採錄明堂孔穴、十二經脈、五臟諸圖,乃與針灸家所共援,以察榮衛部位臟腑脈法、經絡腧穴。是史論醫經,所謂原人、血脈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慎度所施。
而後之人,有因以暢其說者,如《金匱要略》、《傷寒論》,及《病源候》,及三因五運六氣等論,皆醫經之遺也。余則各本草,乃史論經方,所謂本草木之寒溫,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因氣感之宜,以通蔽解結。而後之人,有因以善製造者,如《千金》、《百一》、《和劑局方》,及《全生》、《衛生奇疾》等方,皆經方之類也。
即至意見有偏,門戶各立,有若河間易州金華,或主瀉火,主滋陰,莫不各先研經圖後,依於本草而講修治。然則經圖及本草,其醫之始事歟。今諸醫經,既難率購,而《四庫》所錄諸本草,坊間亦少刊布。即所市有《本草備要》從新各編,又絕不及經圖,徒掇拾破碎,未易會通而酌其宜。
山陰友人姚建霞茂才來省,其兄清如於靖安署,示予以本草分經一編。編中略採錄諸經脈圖,具列諸藥總目,再析列通行分行,不循經絡各類中,各以補和攻散寒熱,自為其類。不務詳核,而尚簡當,甚便檢閱。熟審之,依論為方,當不至益熱增寒,而疾可瘳,十全可幾。惜板毀於兵,無從復購。
因為正其次序,復付手民公諸世,增名為《本草分經》審治。審之者誰?閱此者事也。編著者誰?實建霞同堂曾王父諱瀾號涴云廣文先生也,而名以和尚,則以晚年寡發,故又冠以維摩。維摩詰?蓋深入法門,明瞭眾生,能斷眾生病者,想諸經圖其究之精矣。乃若本草,實醫之始事也,是編之著。
不過如藥王藥上王子,嘗世界草木金石,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是冷是熱有毒無毒。如《楞嚴經》所云,爾維摩學佛,服行無量功德,當不僅以是編。狎視之,維摩有知,其將亦點首乎。黃梅梅雨田。
白話文:
考究《漢書·藝文志》,將醫學典籍分為「醫經」和「經方」兩類,而《隋書·經籍志》則將其統稱為「醫方」。細讀其中的論述,都讓人感到古諺所說「有病不治,反而適得其中醫」的道理。這實在是因為,醫生有時用藥不當,熱症反而用熱藥,寒症反而用寒藥,反而加重了內部的損傷。與其將性命交給庸醫,不如順應天意,不去治療反而可能自癒。雖然「瞑眩反應」可以使疾病痊癒的說法記載在書上,而且醫師也大多以追求十全十美為目標,這也記載在《周禮》中,但怎麼能因此就廢棄醫療呢?關鍵還是在於仔細審慎地判斷而已。
《神農本草經》沒有被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最早出現在《隋書》中,後來《唐書》新舊兩版都有記載,到了《宋史》則全部收錄了。即使是當今朝代的《四庫全書》,也採納了醫家九十七種著作,其中關於本草的也有十餘種。在神農氏時期,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總共有三百六十種。到了雷公、桐君時代,又增加了藥物的種類,擴大了它們的治療範圍,於是藥學著作更加興盛。而醫經依靠這些藥物來發揮其作用,「經方」的名稱也因此確立。
因此,從漢朝到隋朝,史官就都用「醫方」來稱呼醫學。而且,現今保存下來的醫學書籍也已經不多了。《針經》、《素問》,是古代所說的《黃帝內經》。其次是《難經》、《靈樞》,以及《甲乙經》,這些書中採錄的明堂孔穴、十二經脈、五臟等圖,都是針灸家所共同引用的,用來觀察人體的氣血運行、臟腑位置、脈象規律以及經絡穴位。這也是史官論述醫經時所說的,要探究人的本源、血脈陰陽表裡,從而了解疾病的根本、生死的界限,謹慎地選擇治療方法。
後人也有因此而闡發其理論的,例如《金匱要略》、《傷寒論》以及《病源候論》,還有關於三因、五運、六氣等方面的論述,這些都是醫經的遺留。至於各類本草著作,則是史官論述「經方」時所說的,要辨別草木的寒熱屬性,區分五味和六辛,以調和水火,順應氣候變化,從而疏通阻滯,解除鬱結。後人也有因此而擅長製作藥劑的,例如《千金方》、《百一方》、《和劑局方》以及《全生指迷方》、《衛生奇疾方》等,這些都屬於經方的範疇。
即使到了後來,人們的見解出現偏差,形成了不同的醫學流派,例如河間、易州、金華等學派,有的主張瀉火,有的主張滋陰,但他們都先研讀經脈圖,然後根據本草的理論來進行治療和藥物炮製。由此可見,經脈圖和本草是醫學的基礎。現在,各類醫經已經很難購買到,而《四庫全書》收錄的各種本草著作,市面上也難以找到。即使市面上有些《本草備要》之類的書,也都是重新編排的,而且沒有經脈圖,只是收集一些零碎的知識,難以融會貫通,做出恰當的判斷。
我山陰的朋友姚建霞茂才,來到省城,他的哥哥清如在靖安署工作,給我看了一本《本草分經》的書籍。這本書中簡略地收錄了一些經脈圖,列出了各種藥物的總目錄,然後再按照通行和分行的經絡,將藥物歸類,分為補益、調和、攻伐、疏散、寒涼、溫熱等不同的類別。本書沒有追求詳細的考證,而是注重簡明扼要,方便查閱。仔細審視後,如果能依據其理論來開方,應該就不至於犯下熱病用熱藥、寒病用寒藥的錯誤,疾病也可以痊癒,接近十全十美的效果。可惜這本書的印版在戰亂中被毀,無法再次購買。
因此,我重新整理了它的次序,又交付印刷,公諸於世,並命名為《本草分經審治》。誰來審視呢?是閱讀此書的人的事。誰是編著者呢?是建霞的同堂曾祖父,名為瀾,號涴云的廣文先生,而被人稱為和尚,是因為他晚年頭髮稀疏,所以又冠以維摩的稱號。維摩詰嗎?他是深入佛法、明瞭眾生的人,能解除眾生的病痛,可以想見他對經脈圖的探究是何等的精深了。至於本草,則是醫學的基礎,這本書的編寫。
就像藥王、藥上王子,曾經品嚐過世間的草木金石,完全了解它們的苦、酸、鹹、淡、甘、辛等各種味道,以及各種配伍的效果,是寒是熱、有毒無毒。正如《楞嚴經》所說,維摩詰學佛,修行無量的功德,肯定不僅僅是靠這本書。如果對這本書輕視,維摩詰如果知道,也會點頭贊同吧。黃梅梅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