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分經》~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
1. 高麗參
氣味略似人參,而性較溫。初服似有力,數日後便不覺矣。野者不可得,種者愈大愈佳。東洋參,野者皮白,狀類西洋參而色香味無異人參,性則微涼,近皆種者,形似人參而性溫,聞種時皆用硫黃故也。若以之代黨參,較為輕清,非可代人參也。
白話文:
中藥黨參氣味略似人參,但性情較溫和,服用時起初會感覺有力氣,但幾天後,就會感覺不到了。野生的黨參很難找到,人工種植的黨參,越是生長大,越好。東洋參,野生的皮是白色的,形狀跟西洋參類似,顏色、香味和人參相差不大,性情則微涼。市面上都是人工種植的,形狀像人參而性情溫和,聽說種植時都用過硫磺,所以纔有這樣的性情。如果用黨參來代替黨參,黨參會比較清淡,不能代替人參。
2. 黃精
甘平,補氣血而潤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風濕。
白話文:
性味甘平,補氣血滋潤五臟,使脾胃健旺,心肺滋潤,精髓充足,筋骨強健,祛除風濕。
3. 大棗
甘溫,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調營衛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脾病人宜食之。加入補劑與薑並行,能發脾胃升騰之氣。風疾痰疾俱非所宜。紅棗功用相仿,而力稍遜。南棗不入藥。生棗甘辛,多食生寒熱。
白話文:
-
甘溫:味道甘甜,性溫暖。
-
補中益氣:補益中氣,增強元氣。
-
滋脾土潤心肺:滋養脾胃,潤澤心肺。
-
調營衛通九竅:調節營衛之氣,通利九竅。
-
助十二經,和百藥:幫助十二經脈氣血運行,調和百藥,增強藥效。
-
脾病人宜食之:脾胃虛弱的人適合食用。
-
加入補劑與薑並行,能發脾胃升騰之氣:加入補益脾胃的藥物和生薑一起服用,可以發散脾胃的升騰之氣,增強脾胃功能。
-
風疾痰疾俱非所宜:風疾、痰疾的人不適合食用。
-
紅棗功用相仿,而力稍遜:紅棗的功效與大棗相似,但效力稍弱。
-
南棗不入藥:南棗不作為藥物使用。
-
生棗甘辛,多食生寒熱:生棗味道甘辛,吃多了容易引起寒熱。
4. 面
甘溫,補虛養氣,助五臟厚腸胃,北產陳麥良,新麥熱,南產壅氣助濕熱。
白話文:
性質甘溫,能補虛養氣,有助於強健五臟和腸胃。北方產的陳年小麥品質上乘,而新小麥性熱;南方產的小麥會導致腹脹和濕熱。
5. 鹿肉
甘溫,補中強五臟,通脈益氣力。
白話文:
甘溫補中,強健五臟,疏通經絡,益氣增力。
6. 羊肉
甘熱,屬火,補虛勞益氣力,開胃壯陽道,能發痼疾及瘡。羊胲結成羊腹中者,治反胃。羊角明目殺蟲。生羊血治血暈,解一切毒。
白話文:
甘熱,五行屬火,能補虛勞、增強氣力、增進食慾、壯陽。還能發散淤積的疾病和瘡。在羊腹部形成的羊胲,可以治療反胃。羊角可以明目、殺蟲。生羊血可以治療血暈,解一切毒。
7. 鱔魚
甘大溫,補五臟,去風濕,能走經絡。
白話文:
甘大溫,補五臟,去風濕,能走經絡。
8. 淡菜
甘鹹溫,補五臟益陽事,治虛勞消瘻氣。
白話文:
性質:甘、鹹,溫和。
功效:滋補五臟,振奮陽氣,治療虛弱勞損,消散腫塊和積氣。
9. 人乳
甘鹹,純陰無定性,潤五臟補血液,清煩熱理噎膈,利腸。有孕之乳為忌乳,最有毒。
白話文:
甘鹹味,純陰性質,性質不固定,能潤澤五臟,補益血氣,清熱解煩,理順噎膈,通利腸道。懷孕婦女切勿食用其乳汁,因為其毒性最強。
10. 人氣
治下元虛冷,日令童男女以時隔衣進氣臍中,甚良。或身體骨節痹痛,令人更互呵熨,久久經絡通透。
白話文:
治療下半身虛寒,可以讓小孩男女隔著衣服在肚臍處吸氣,效果很好。如果身體骨頭關節疼痛,可以互相用口呵氣溫敷,久而久之經絡就會通暢。
11. 紫河車
甘鹹溫,大補氣血而補陰之功尤為極重,治一切虛勞損極,大有奇效,且根氣所鍾必達元海。病由膀胱虛者用之尤宜。清水洗至淨白,用鉛壺隔湯煮極爛,連汁入藥。或煮略熟文火焙乾用,有胎毒者傷人,須以銀器試之。
白話文:
甘草和鹽是溫和的,可以大補氣血,並且有極強的補陰功效,可以治療所有虛弱和損傷,效果顯著,並且能將根本之氣集中在人體的精氣所藏之處。對於因膀胱虛弱引起的疾病,使用甘草和鹽尤其合適。將甘草洗淨至顏色潔白,用鉛壺隔著熱水煮至極爛,連同汁液入藥。或者將甘草煮至略熟,用文火烘乾後使用,如果甘草有胎毒會傷害人體,必須用銀器測試。
12. (和)甘草
味甘,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生用氣平,補脾胃、瀉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入涼劑則瀉熱,入峻劑則緩急,入潤劑則養血,能協和諸藥,使之不爭。頭湧吐,消上部腫毒。梢達莖中。
白話文:
味道甘甜,能通行十二經絡,解除各種藥物的毒性。生用時性平,能補益脾胃、瀉除心火、生髮肺金;炙用時性溫,能補益三焦的元氣和散除表寒。加入滋補藥品中可以起到補益的作用,加入發汗藥品中可以解表肌,加入清熱藥品中可以瀉除熱量,加入攻下的藥品中可以緩解急症,加入潤養藥品中可以養血。能夠調和各種藥物的藥性,使它們的藥效互不排斥。可以治療頭暈、噁心、嘔吐,消除上部的腫脹和毒瘡。梢達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