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瀾

《本草分經》~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8)

回本書目錄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8)

1. 升麻

見脾散。

白話文:

脾散

【組成】 蒼朮二兩,茯苓半兩,白朮半兩,澤瀉半兩,白芍半兩,當歸一兩,黃芪一兩,山藥一兩,甘草三錢

【功效】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主治】 脾虛濕盛,脘腹脹滿,食少納差,便溏泄瀉,小便不利

【用法】 研末,每服二錢,溫開水送服,一日二次

2. 秦艽

見肝散。

白話文:

肝散

組成:

  • 葛根
  • 芍藥
  • 川芎
  • 白芍
  • 當歸
  • 地黃
  • 赤芍
  • 紫草
  • 炙甘草

功能: 散肝鬱,調理肝氣鬱結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主治:

  • 肝氣鬱結,情志不暢,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經閉。

用法: 口服,每日 1-2 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3. 防風

見膀胱散。

白話文:

膀胱散

組成:

  • 瞿麥穗三鬥
  • 茯苓一斗
  • 豬苓二升
  • 木通三升
  • 滑石一斗
  • 澤瀉二升
  • 白朮一斗
  • 茜草三升
  • 車前子二升
  • 甘草一斗

製法:

將上述藥材共研成細末。

功效:

治療膀胱熱淋,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次一錢至三錢,溫水送服。

注意事項:

  • 本方適用於膀胱熱淋,小便不通。
  • 若有寒淋、小便不利者,應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宜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4. 白芷

見肺散。

白話文:

肺散

處方:

  • 桑白皮三錢
  • 杏仁三錢
  • 桔梗二錢
  • 甘草一錢
  • 麥冬一錢
  • 百部一錢
  • 紫菀一錢
  • 阿膠一錢
  • 葶藶子五分
  • 僵蠶五分
  • 化橘紅五分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

宣肺止咳,祛痰平喘。

適應症:

肺熱咳嗽,痰黃粘稠,胸悶氣促。

5. 葛根

辛甘平,入胃兼入脾,能升胃氣上行入肺而生津止渴,發汗解肌,散火鬱,解酒毒藥毒,治清氣下陷泄瀉、傷寒瘧痢,太陽初病勿用,恐引邪入陽明也。升散太過上盛下虛者慎之。葛花解酒毒尤良。生葛汁大寒,解溫病大熱,治吐衄。

白話文:

辛甘平,能入胃兼入脾,可以提升胃氣上行進入肺部,生津止渴,發汗解肌,散火鬱,解酒毒藥毒,治療清氣下陷引起的泄瀉、傷寒瘧痢。太陽初病時不要使用,以免引邪入陽明。升散太過上盛下虛的人要謹慎服用。葛花解酒毒尤為良藥。生葛汁大寒,可治療溫病大熱,治吐衄。

6. 辛夷

見肺散。

白話文:

肺散

組成:

  • 川貝母三錢
  • 款冬花三錢
  • 枇杷葉三錢
  • 陳皮三錢
  • 桔梗三錢
  • 百合三錢
  • 天花粉三錢
  • 麻黃三錢
  • 知母三錢

用法:

  • 將上述藥材合在一起,研磨成細粉。
  • 每服取一湯匙,以滾水沖泡,攪拌後飲用。
  • 一日服用兩次,早晚各一次。

功效:

  • 宣肺止咳
  • 化痰平喘

適應症:

  • 肺熱咳嗽
  • 痰多氣喘
  • 胸悶不適

7. 生薑

辛溫,行陽分,宣肺氣,暢胃口,散寒發表,解鬱調中,開痰下食,能散逆氣,為嘔家聖藥,又能消水氣行血痹闢瘴氣。薑汁辛溫而潤,開痰尤良。姜皮辛涼,和脾行水。

白話文:

辛溫的生薑,行於陽經,宣發肺氣,暢通胃口,能散寒發汗,解鬱調中,開痰下食,能化解逆氣,是治療嘔吐的良藥,還能消水氣,通血痹,避除瘴氣。生薑汁,辛溫而潤,化痰效果尤其好。生薑皮,辛涼,調和脾胃,運行水液。

8. (寒)知母

見腎寒。

9. 白茅根

見脾寒。

10. 白頭翁

見大腸寒。

11. 白蘚皮

見脾寒。

白話文:

脾寒

症狀:

  • 胃脘作脹,疼痛喜溫喜按。
  • 泄瀉,大便溏薄或稀爛不化。
  • 精神疲倦,體能衰弱。

病因:

  • 食入寒涼食物。
  • 過度飲冷飲。
  • 居處環境潮濕寒冷。
  • 久病體虛,陽氣不足。

治療:

  • 服用溫熱補脾胃的中藥,如附子、乾薑、黨參、茯苓等。
  • 按摩足三里、中脘、關元等穴位。
  • 戒食寒涼食物,多吃溫熱易消化食物。
  • 保持居住環境溫暖乾燥。

12. 白薇

見奇經寒。

白話文:

奇經寒

人身之奇經,乃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按《靈樞·脈度篇》雲:「奇經者,五臟六腑之別使,奇而可怪,難經而可解,從虛而出,走而不居,周流上下,遍佈肢節,治外而連內,治表而連裡。」

寒邪侵襲,則奇經受阻,氣血不暢,百病叢生。故奇經寒須及時溫之,通其氣血,調其臟腑。

  • **任脈:**起於中極穴,上至咽喉,循行腹中線,主宰女子月經、生育。任脈寒則經閉不調、腹痛腰寒。

  • **督脈:**起於長強穴,上至百會穴,循行背部正中線,主宰男子精室、一身陽氣。督脈寒則陽痿早洩、腰膝酸軟。

  • **沖脈:**起於氣海穴,上至頭頂,循行於腹股溝、乳房等處。沖脈寒則乳房脹痛、小腹疼痛。

  • **帶脈:**循行於腰腹部,繞腰一週,有束縛腰腹之功。帶脈寒則腰痛腹脹、月經異常。

  • **陰維脈:**起於足少陰腎經,上至缺盆穴,循行手少陰心經。陰維脈寒則心腎相交失調,手足麻木、心慌氣短。

  • **陽維脈:**起於足厥陰肝經,上至曲池穴,循行手厥陰心包經。陽維脈寒則肝氣鬱滯,胸悶脅痛、肩頸痠痛。

  • **陰蹺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上至曲泉穴,循行於小腹。陰蹺脈寒則小腹冷痛、遺尿頻尿。

  • **陽蹺脈:**起於足少陽膽經,上至陽關穴,循行於頭部。陽蹺脈寒則頭痛眩暈、耳鳴耳聾。

13. 麥冬

甘微苦微寒,潤肺清心,胃經正藥,瀉熱生津,化痰止嘔,治嗽行水。

白話文:

性質:甘、微苦,微寒 功效:潤肺清心,為胃經的常用藥,能清熱生津,化痰止嘔,治療咳嗽,利尿

14. 漏盧

苦鹹寒,入胃大腸,通肺小腸,瀉熱解毒,通經下乳,殺蟲療瘡。

白話文:

ERROR

15. 茵陳

見膀胱寒。

白話文:

膀胱寒

症狀:

  • 小便清長而頻
  • 尿後滴瀝
  • 小腹冷痛
  • 腰部酸軟無力
  • 舌淡苔白
  • 脈沉緊

病因:

  • 外受寒邪,侵襲膀胱
  • 過食寒涼食物,損傷膀胱陽氣
  • 久坐濕地或涉水,寒濕入膀胱

治療原則:

  • 溫暖膀胱,驅寒除濕
  • 補益膀胱陽氣

方藥:

  • 八位丸
  • 附子理中湯
  • 四神丸
  • 肉桂附子湯

16. 大青

苦鹹大寒,專解心胃熱毒,治傷寒時疾陽毒,取莖葉用。

白話文:

性味:苦、鹹,寒性強。

功效:

  1. 清熱解毒。
  2. 治療傷寒、瘟疫等熱性傳染病。

使用部位:莖、葉。

17. 鮮生地

見腎寒。

18. 蘆根

甘寒,和胃降火止嘔,清上焦熱,用逆水者。蘆筍解魚蟹河豚毒。

白話文:

甘甜而寒冷,能調和脾胃、降低火氣、止嘔吐,清熱上焦,用逆水者。蘆筍可以解魚、蟹、河豚的毒。

19. 花粉

酸甘微苦微寒,降火潤燥滑痰,生津解渴行水,治胃熱膀胱熱,療瘡毒,虛熱者宜之。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酸、甘、微苦、微寒,能消火降燥,潤滑痰液,生津止渴,利水通便。用於治療胃熱、膀胱熱,可治瘡毒。適合熱象明顯者服用。

20. 通草

見肺寒。

21. 薔薇根

見大腸寒。

白話文:

大腸寒

證: 腹內鳴轉,乾結溏滯,時有疼痛,綿綿不休。面色白,脣青,舌淡苔白厚膩。

治: 溫通下利。

方: 乾薑附子湯 乾薑 3錢 附子(炮製)2錢 人參 3錢 黃芪 3錢 炙甘草 2錢 桂枝 2錢 白芍 3錢 當歸 3錢 炮附子末 1錢

用法: 將所有藥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煎煮至藥汁濃稠,去渣取汁,溫熱後服用。

注意事項:

  1. 本方屬溫熱性藥物,不適合陰虛火旺者服用。
  2. 附子有毒,需炮製後才能使用。
  3. 孕婦、嬰幼兒及嚴重心臟病患者應避免服用。

22. 梔子

見心寒。

23. 竹茹

甘微寒,開胃郁,清肺燥,涼血,除上焦煩熱,兼清肝火,涼胎氣。

白話文:

性質微寒,能開胃益氣,清肺潤燥,涼血退熱,消除上焦煩熱,兼能清肝火,涼胎氣。

24.

甘微寒,利膈下氣,化熱爽胃,消痰而能損元。

白話文:

甘微寒,利膈下氣,化熱爽胃,消痰而能損元。

翻譯:藥性微寒甘,能通利膈氣,化解熱氣,使胃氣清爽。可以消痰,但可能會損傷元氣。

25. 枇杷葉

見肺寒。

26. 石蓮子

見心寒。

白話文:

原文:

心寒者,心氣衰也。其證脈遲,或遲而微,苔白,舌青黑。或有頭目眩暈,肢體厥逆,或四肢冰冷,或吐利清稀。或甚則昏迷不省。

翻譯:

心寒是由於心氣衰弱所導致的。它的症狀是脈搏緩慢,或緩慢而微弱,舌苔發白,舌頭青黑。或者伴有頭暈目眩,手腳發冷,或者四肢冰冷,或者嘔吐和腹瀉清稀。或者嚴重的時候會昏迷不醒。

27. 甘蔗

甘微寒,和中助脾,除熱潤燥消痰,能令胃氣下行,利二便。

白話文:

性微寒,調和中氣,幫助脾臟,去除熱氣、滋潤乾燥、化痰,能使胃氣下行,促進大小便順暢。

28.

見肺寒。

白話文:

肺寒

症狀

咳逆氣促,喘息咳聲,痰多沫多,面色蒼白,身寒不欲寐,舌質淡紅,苔白,脈浮細。

病因

外感寒邪侵襲肺氣,肺氣受損,運行不暢,肺失肅降,衛外不固,導致寒邪內侵肺部,鬱積於內,影響肺氣宣降功能。

治療

**辛溫解表宣肺:**麻黃、桂枝、荊芥、防風、蘇葉、紫蘇葉等。

**溫肺化痰散寒:**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貝母、款冬花等。

**益氣固表止咳:**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等。

29. 蒲公英

苦甘寒,入腎陽明經,瀉熱化毒,專治乳癰疔毒,亦為通淋妙品。

白話文:

苦甘寒,入腎陽明經,瀉熱解毒,專治化膿潰爛,亦為通利尿道之良藥。

30. 大豆黃卷

甘平,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破惡血,療濕痹。

白話文:

性味甘平,能去除胃中熱氣,消除水腫腹脹,化解惡血,治療風濕痹痛。

31. 石羔

甘辛淡降,體重氣輕,胃經大寒之藥,兼入肺三焦氣分,清熱降火,發汗解肌,緩脾止渴發斑疹,亦止中暑自汗,先煎。

白話文:

甘味、辛味、淡味的食物具有下降的性質,它們的重量輕,作用於胃經,具有極寒的藥性,還可以兼入肺和三焦的氣分。它們可以清熱降火,發汗解肌,緩和脾胃的虛弱,止渴發斑疹,也能夠止中暑自汗的症狀。這些藥物在使用時,需要先煎。

32. 犀角

苦酸鹹寒,清胃中大熱,涼心瀉肝,祛風利痰,解毒療血,治驚狂斑疹諸症,能消胎氣,角尖尤勝,磨汁用。

白話文:

苦酸鹹寒之味,能清除胃中的大熱,涼卻心火,瀉下多餘的肝火,祛風化痰,解毒療血,治療驚嚇狂亂和斑疹等症狀。還能消散胎氣,其中角尖尤為有效,磨成汁液使用。

33. 蟾蜍

辛涼微毒,入胃,退虛熱行濕氣,治蟲䘌癰疽療疳。蟾酥辛溫有毒,治疔毒諸疳,能爛人肌肉。

白話文:

辛涼微毒,效力強,入胃,退虛熱,化濕,治蟲咬、癰疽、治療兒童疳積。蟾酥辛溫有毒,治疔毒、各種疳疾,能腐爛人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