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瀾

《本草分經》~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0)

回本書目錄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0)

1. 龍膽草

見肝寒。

白話文:

見肝寒。

2. 青黛

見通行寒。

白話文:

見通行寒。

3. 蘆根

見胃寒。

白話文:

見胃寒。

4. 栝蔞

甘苦寒,潤肺清上焦之火,使熱痰下降,又能盪滌胸中鬱熱垢膩,理嗽治痢,止渴止血滑腸。近多用仁名婁仁,雖取油潤,嫌濁膩爾。

白話文:

栝蔞,味甘苦性寒,能夠滋潤肺部,清除上焦的火氣,使熱痰下降。它也能夠清除胸腔中鬱積的熱氣和污垢,可以治療咳嗽和痢疾,並能止渴止血,滑利腸道。現在大多使用栝蔞的種子,稱為「栝蔞仁」,雖然是取其油脂潤滑的功效,但嫌它性質較為混濁黏膩。

5. 木通

見小腸寒。

白話文:

見小腸寒。

6. 梔子

見心寒。

白話文:

見心寒。

7. 竹茹

見胃寒。

白話文:

見胃寒。

8. 竹葉

見心寒。

白話文:

見心寒。

9. 天精草

苦甘涼,清上焦心肺之客熱。

白話文:

味道苦中帶甘,性質偏涼,能清除上焦(指胸腔以上部位)心、肺的積熱。

10. 石花菜

甘鹹大寒而滑,去上焦浮熱,發下部虛寒。

白話文:

石花菜,味道甘甜帶鹹,性質非常寒涼且滑潤,可以去除上焦(指胸膈以上部位)的虛浮熱氣,但會引發下部(指腹部以下部位)的虛寒。

11. 石羔

見胃寒。

白話文:

見胃寒。

12. 滑石

見膀胱寒。

白話文:

見膀胱寒。

13. 浮石

見肺寒。

白話文:

見肺寒。

14. 足少陽膽

15. (補)棗仁

甘潤,生用酸平,專補肝膽,炒熟酸溫而香,亦能醒脾,斂汗寧心,療膽虛不眠,肝膽有邪熱者勿用。

白話文:

味甘甜而滋潤,生的酸味平和,專門補養肝膽。炒熟後酸味轉溫和且帶有香味,也能夠提振脾胃功能,有收斂汗液、安定心神的作用,治療因膽虛導致的失眠。如果肝膽有邪熱的人則不宜使用。

16. (和)川芎

辛溫升浮,入心包肝,為膽之引經,乃血中氣藥,升陽開鬱,潤肝燥補肝虛,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和血行氣搜風,散瘀調經療瘡,治一切風木為病。

白話文:

川芎,味辛性溫,藥性向上升散,主要作用於心包和肝經,可以引導藥效到達膽經。它屬於血分中的氣藥,有提升陽氣、疏解鬱悶的功效,能夠滋潤肝臟的乾燥,並補益肝臟的虛弱。藥性上行可以治療頭部和眼睛的疾病,下行可以調理血海(指衝脈和胞宮),有調和血液、運行氣機、祛除風邪的作用。能散瘀、調經、治療瘡瘍,對於一切因肝風引起的疾病都有療效。

17. 青蒿

見肝和。

白話文:

見肝和。

18. 連翹

見心和。

白話文:

見心和。

19. 半夏

見胃和。

白話文:

見胃和。

20. 郁李仁

辛苦甘平性降,下氣行水,補血潤燥,得酒則入膽,去皮尖,治標之品,津液不足者慎用。

白話文:

味道辛苦,帶點甘甜,性味平和且偏下降,能使氣往下走、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也能補血、滋潤乾燥。如果用酒浸泡,藥性會走入膽經。使用時要去除外皮和尖端。這是屬於治療症狀的藥物,但對於體內津液不足的人要謹慎使用。

21. 膽礬

酸澀辛寒,入膽經,性斂而能上行,吐風熱痰涎,斂咳逆而散風木相火,殺蟲。

白話文:

味酸澀辛,性寒涼,歸屬於膽經。藥性具有收斂作用,但又能向上走竄。可以催吐風熱引起的痰涎,也能夠止咳逆氣,並能疏散風木之氣與相火。此外,還能殺滅寄生蟲。

22. (攻)青皮

見肝攻。

白話文:

見肝攻。

23. (散)秦艽

見肝散。

白話文:

見肝散。

24. 前胡

見肝散。

白話文:

見肝散。

25. 柴胡

苦微寒,膽經表藥,能升陽氣下陷,引清氣上行,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宣暢氣血,鮮郁調經,能發表最能和里,亦治熱入血室,散十二經瘡疽,病在太陽者服之則引賊入門,病入陰經者服之則重虛其表,用宜詳慎。銀柴胡專治骨蒸勞熱、小兒五疳。

白話文:

柴胡,味苦,性微寒,是屬於膽經的表藥。它能夠提升下陷的陽氣,引導清氣向上運行,從而平息少陽和厥陰經的邪熱。柴胡能疏通氣血,使之暢通,並能使月經順暢。它具有發散外邪的功效,又能調和體內,也可用於治療熱邪侵入血室的情況。此外,柴胡還能散解全身經絡的瘡瘍腫毒。如果病邪在太陽經,服用柴胡反而會將病邪引入體內;如果病邪已深入陰經,服用柴胡則會加重體表的虛弱,因此使用時應特別謹慎。銀柴胡專門用於治療骨蒸勞熱和小孩的五疳病。

26. (寒)苦參

見腎寒。

白話文:

見腎寒。

27. 黃芩

見心寒。

白話文:

見心寒。

28. 龍膽草

見肝寒。

白話文:

見肝寒。

29. 槐實

見大腸寒。

白話文:

見大腸寒。

30. 桑葉

苦甘而涼,滋燥涼血,止血去風,清泄少陽之氣熱。

白話文:

味苦、甘,性涼,可以滋潤乾燥、涼血,能止血、祛除風邪,並能清除少陽經的熱氣。

31. 豬膽汁

見心寒。

白話文:

見心寒。

32. 手厥陰心包

33. (補)丹參

見心補。

白話文:

見心補。

34. 生地

見腎補。

白話文:

見腎補。

35. (和)川芎

見膽和。

白話文:

見膽和。

36. 鬱金

見肺和。

白話文:

見肺和。

37. 延胡索

見肝和。

白話文:

見肝和。

38. 連翹

見心和。

白話文:

見心和。

39. 益母草

辛微苦微寒,入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解毒利二便,辛散滑利並不補益。茺蔚子活血調經,明目行中有補,血滯血熱者宜之。

白話文:

益母草,味道辛辣帶點苦味,性質稍微偏寒涼,主要作用於心包經和肝經。它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促進血液循環,去除瘀血並產生新的血液,還能解毒、利尿通便。但它的藥性是偏向疏散、滑利,並不是滋補身體的藥物。

而茺蔚子的功效則偏向於活血調經,使眼睛明亮,在促進血液循環的同時具有滋補作用。對於血液循環不順暢、或是體內有血熱的人來說,茺蔚子是比較適合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