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瀾

《本草分經》~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8)

回本書目錄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8)

1. 茯苓

見脾和。

2. 赤茯苓

見脾和注。

3. 茯神

主治與茯苓同,而入心之用居多,安魂養神,療心虛驚悸。黃松節茯神心木,療筋攣偏風心掣健忘。

4. 琥珀

見肝和。

5. 蓮鬚

見腎和。

6. 百合

見肺和。

7. 小麥

甘微寒,養心止血,除煩利溲。浮小麥咸涼,止汗涼心退熱。麩皮甘寒,與浮麥同性,醋拌蒸,熨滯氣痹痛。麵筋甘涼,解熱和中。

白話文:

甘味,微寒,有養心、止血、除煩、利尿的作用。浮小麥味鹹,性涼,有止汗、涼心、退熱的作用。麩皮味甘,性寒,與浮麥性質相同,用醋拌勻蒸製,可熨帖於因氣血凝滯引起的疼痛。麵筋味甘,性涼,有解熱、和中野的作用。

8. 赤小豆

甘酸平,色赤入心,性下行而通小腸,行水散血,清熱解毒敷瘡,通乳汁下胞胎,最滲精液不宜久服。相思子苦平,研服,能吐邪氣及蠱毒。

白話文:

甘酸平,顏色是紅色的可以入心,性質是走向下行,並通利小腸,可以利水化血,清熱解毒,敷於瘡口,可以促進乳汁分泌,下胞胎,最能滲透精液,不宜久服。相思子味道苦,性平,研磨後服用,可以吐出邪氣和蠱毒。

9.

辛平有毒,鎮心肝安魂魄,治驚癇風熱之病。

10.

功用與金相同。

11. 食鹽

見腎和。

12. 龍骨

甘平澀,入心肝腎大腸,能斂浮越之正氣,澀腸益腎,安魂鎮驚,固精止汗,定喘解毒,皆澀以止脫之義。

13. 龍齒

見肝和。

14.

見肝和。

15. (散)桔梗

見肺散。

16. 細辛

見腎散。

17. 麻黃

見肺散。

18. 冰片

見通行散。

19. (寒)黃連

大苦大寒,入心瀉火,鎮肝涼血,燥濕開鬱,能消心竅惡血,亦瀉脾火,酒炒治上焦火,薑汁炒治中焦火,鹽水炒治下焦火。

白話文:

大苦大寒:性質非常苦寒。

入心瀉火:進入心經,清瀉心火。

鎮肝涼血:鎮靜肝臟,涼血。

燥濕開鬱:燥濕,疏解鬱結。

能消心竅惡血:可以消除心臟和頭部積滯的惡血。

亦瀉脾火:也清瀉脾火。

酒炒治上焦火:用酒炒去除上焦火。

薑汁炒治中焦火:用薑汁炒去除中焦火。

鹽水炒治下焦火:用鹽水炒去除下焦火。

20. 胡連

性味功用並似黃連,治小兒潮熱五疳,解吃煙毒。

21. 川貝母

見肺寒。

22. 黃芩

苦寒入心,勝熱折火之本,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為中上二焦之藥,亦治邪在少陽往來寒熱,中空者名枯芩,佐梔子瀉肺火,中實者名條芩,瀉大腸火。

白話文:

苦寒之藥能入心,勝過熱藥來減低火氣,用以排除中焦的實火,清除脾臟的濕熱,是治療中上二焦的藥物,也可用於治療邪氣在少陽經的來回寒熱,中空者稱之為「枯芩」,輔助梔子一起排除肺火,中實者稱之為「條芩」,排除大腸的火氣。

23. 白茅根

見脾寒。

24. 丹皮

見肝寒。

25. 麥冬

見胃寒。

26. 瞿麥

見小腸寒。

27. 燈心

甘淡微寒,降心火,利小腸,清肺熱,通氣止血利水。

28. 大青

見胃寒。

29. 鮮生地

見腎寒。

30. 射干

見肺寒。

31. 山豆根

大苦大寒,瀉心火以保肺金,去肺大腸之風熱,消腫止痛,治喉齒瘡痔諸疾,解藥毒,療人馬急黃。

32. 梔子

苦寒入心,瀉心肺之邪熱,使之下行由小便出,解三焦鬱火,最清胃脘之血,內熱用仁,表熱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