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分經》~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6)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6)
1. 豬脬
治疝氣遺溺。
2. (和)砂仁
見脾和。
3. 紫菀
見肺和。
4. 榆白皮
見大腸和。
5. 赤茯苓
見脾和注。
6. 赤小豆
見心和。
7. 赤石脂
見大腸和。
8. 雞肫皮
甘平性澀,能除熱消水穀,通小腸膀胱,治瀉痢崩帶食瘧諸病,男用雌女用雄。
白話文:
這種藥物性味甘淡而具有收斂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熱氣,促進消化,通利小腸和膀胱,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崩漏、帶下以及食瘧等多種疾病,男性應使用雌株,女性則使用雄株。
9. (寒)白蘚皮
見脾寒。
10. 漏盧
見胃寒。
11. 瞿麥
苦寒而性善下,降心火利小腸,逐膀胱邪熱,破血利竅,決癰明目,通經治淋。
白話文:
性質寒涼且善於下行,能降低心火、利尿通小腸,驅除膀胱的邪熱,活血化瘀、疏通孔竅,治療癰瘍、明目,暢通經絡、治療淋症。
12. 燈心
見心寒。
13. 鮮生地
見腎寒。
14. 木通
辛甘淡平,上通心包下通大小腸膀胱,降心火而因清肺熱,導諸濕熱由小便出,兼通大便,利九竅血脈關節,治上中下三焦火症及脾熱好眠。
白話文:
辛甘淡平味道的藥物,向上通到心包經,向下通到大小腸及膀胱經。可以降低心火並清除肺熱,並將濕熱引導到小便中排出,同時也可以暢通大便,利於九竅、血脈、關節。治療上中下三焦火症及脾熱嗜睡。
15. 海金沙
甘寒淡滲,專除小腸膀胱血分濕熱,治腫滿通淋。
白話文:
味甘、性寒、淡滲,專門清除小腸和膀胱血液中的濕熱,治療水腫和尿道不通。
16. 車前草
見膀胱寒注。
17. 川楝子
見肝寒。
18. 梨
見肺寒。
19. (補)紫河車
見通行補。
20. (和)烏藥
見肺和。
21. 榆白皮
見大腸和。
22. 豬苓
苦甘淡平,入膀胱腎,升而能降,利濕行水,與茯苓同而泄更甚,利竅發汗解濕熱。
白話文:
苦味、甘味、淡味、平性的中藥,可以進入膀胱和腎臟,能上升也能下降,可以利濕、行水。和茯苓一起使用,利水作用更強,可以利竅、發汗、解濕熱。
23. 茯苓
見脾和。
24. 琥珀
見肝和。
25. 雞肫皮
見小腸和。
26. 蠶繭
甘溫,能瀉膀胱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止消渴,去蠶蛹用。
白話文:
味甘溫,能夠清除膀胱的熱火,引導清氣上升至口腔,可以止渴,去除蠶蛹的作用。
27. (攻)葶藶
見肺攻。
28. 防己
見通行攻。
29. (散)前胡
見肝散。
30. 羌活
辛苦性溫,氣雄入膀胱當遊風,兼入肝腎氣分搜風勝濕,治督脈為病周身百節痛。
白話文:
這藥物性質溫熱,氣味濃烈,主要作用於膀胱,可以祛除遊走的風邪,同時也能影響肝腎,有助於排除濕邪和風邪,適用於治療因督脈問題引起的全身關節疼痛。
31. 防風
辛甘微溫,搜肝瀉肺,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濕,主上焦風邪、膀胱經症,又為脾胃引經去風勝濕之藥,同蔥白用能行周身。
白話文:
辛甘微溫,能搜風解表、瀉肺清頭,疏散頭目滯氣,化解經絡濕邪,主治上焦風邪、膀胱經症,又為脾胃引經藥,能去風勝濕,與蔥白同用,可行全身周遭。
32. 藁本
辛溫雄壯,為膀胱經風藥,寒鬱本經頭痛連腦者必用之,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又能下行去寒濕。
白話文:
辛溫且藥性強烈,是膀胱經用來治療風邪的藥物,對於因寒邪阻滯本經所引起的頭痛連及腦部的情況一定會使用它。此外,它還能治療督脈疾病導致的脊背僵硬和手足厥冷,並且能夠向下驅除體內的寒濕。
33. 麻黃
見肺散。
34. 桂枝
見肺散。
35. (寒)知母
見腎寒。
36. 龍膽草
見肝寒。
37. 白蘚皮
見脾寒。
38. 瞿麥
見小腸寒。
39. 茵陳
苦寒,燥濕勝熱,入膀胱經發汗利水以泄脾胃之濕熱,治黃疸陽黃之君藥。
白話文:
這味藥性質苦寒,能燥濕去熱,進入膀胱經可以發汗利水,用來排出脾胃中的濕熱,是治療黃疸(特別是陽黃)的主要藥物。
40. 花粉
見胃寒。
41. 木通
見小腸寒。
42. 澤瀉
甘鹹微寒,瀉膀胱及腎經火邪,利小便,功專利濕行水,治一切濕熱之病,濕熱除則清氣上行,故又止頭旋,能損目。
白話文:
它具有甘鹹微寒的特性,可以去除膀胱和腎經的火邪,利小便,專門利濕行水,治療各種濕熱之病。濕熱去除後,清氣就會上升,因此也能止頭暈,但會損害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