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瀾

《本草分經》~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6)

回本書目錄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26)

1. 豬脬

治疝氣遺溺。

2. (和)砂仁

見脾和。

3. 紫菀

見肺和。

4. 榆白皮

見大腸和。

5. 赤茯苓

見脾和注。

6. 赤小豆

見心和。

7. 赤石脂

見大腸和。

8. 雞肫皮

甘平性澀,能除熱消水穀,通小腸膀胱,治瀉痢崩帶食瘧諸病,男用雌女用雄。

9. (寒)白蘚皮

見脾寒。

10. 漏盧

見胃寒。

11. 瞿麥

苦寒而性善下,降心火利小腸,逐膀胱邪熱,破血利竅,決癰明目,通經治淋。

12. 燈心

見心寒。

13. 鮮生地

見腎寒。

14. 木通

辛甘淡平,上通心包下通大小腸膀胱,降心火而因清肺熱,導諸濕熱由小便出,兼通大便,利九竅血脈關節,治上中下三焦火症及脾熱好眠。

白話文:

辛甘淡平味道的藥物,向上通到心包經,向下通到大小腸及膀胱經。可以降低心火並清除肺熱,並將濕熱引導到小便中排出,同時也可以暢通大便,利於九竅、血脈、關節。治療上中下三焦火症及脾熱嗜睡。

15. 海金沙

甘寒淡滲,專除小腸膀胱血分濕熱,治腫滿通淋。

16. 車前草

見膀胱寒注。

17. 川楝子

見肝寒。

18.

見肺寒。

19. (補)紫河車

見通行補。

20. (和)烏藥

見肺和。

21. 榆白皮

見大腸和。

22. 豬苓

苦甘淡平,入膀胱腎,升而能降,利濕行水,與茯苓同而泄更甚,利竅發汗解濕熱。

白話文:

苦味、甘味、淡味、平性的中藥,可以進入膀胱和腎臟,能上升也能下降,可以利濕、行水。和茯苓一起使用,利水作用更強,可以利竅、發汗、解濕熱。

23. 茯苓

見脾和。

24. 琥珀

見肝和。

25. 雞肫皮

見小腸和。

26. 蠶繭

甘溫,能瀉膀胱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止消渴,去蠶蛹用。

27. (攻)葶藶

見肺攻。

28. 防己

見通行攻。

29. (散)前胡

見肝散。

30. 羌活

辛苦性溫,氣雄入膀胱當遊風,兼入肝腎氣分搜風勝濕,治督脈為病周身百節痛。

31. 防風

辛甘微溫,搜肝瀉肺,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濕,主上焦風邪、膀胱經症,又為脾胃引經去風勝濕之藥,同蔥白用能行周身。

白話文:

辛甘微溫,能搜風解表、瀉肺清頭,疏散頭目滯氣,化解經絡濕邪,主治上焦風邪、膀胱經症,又為脾胃引經藥,能去風勝濕,與蔥白同用,可行全身周遭。

32. 藁本

辛溫雄壯,為膀胱經風藥,寒鬱本經頭痛連腦者必用之,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又能下行去寒濕。

33. 麻黃

見肺散。

34. 桂枝

見肺散。

35. (寒)知母

見腎寒。

36. 龍膽草

見肝寒。

37. 白蘚皮

見脾寒。

38. 瞿麥

見小腸寒。

39. 茵陳

苦寒,燥濕勝熱,入膀胱經發汗利水以泄脾胃之濕熱,治黃疸陽黃之君藥。

40. 花粉

見胃寒。

41. 木通

見小腸寒。

42. 澤瀉

甘鹹微寒,瀉膀胱及腎經火邪,利小便,功專利濕行水,治一切濕熱之病,濕熱除則清氣上行,故又止頭旋,能損目。

白話文:

它具有甘鹹微寒的特性,可以去除膀胱和腎經的火邪,利小便,專門利濕行水,治療各種濕熱之病。濕熱去除後,清氣就會上升,因此也能止頭暈,但會損害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