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瀾

《本草分經》~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4)

回本書目錄

原例(次序略經更定) (14)

1. 烏梅

見肺和。

白話文:

肺和

肺主氣、宣肅、通調水道。

肺氣能推動氣機,維持呼吸順暢。肺氣還能調節津液代謝,促進水液運行。

肺開竅於鼻,合皮毛。

肺氣上行,通達於鼻子。肺與皮膚毛髮相表裡。

肺藏魄。

肺中藏有「魄」,主管神智活動。

肺為水之上源。

肺氣在上,能促進津液上行。

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通暢,大腸功能才能正常。

肺屬金,色白。

肺屬五行中的金,對應的顏色為白色。

肺喜潤惡燥。

肺喜潤,厭惡乾燥。

肺主秋,應白色。

肺與秋天相應,對應的顏色為白色。

肺氣虛則咳喘;肺陽虛則畏寒肢冷;肺陰虛則乾咳少痰;肺熱則痰黃粘稠。

肺氣虛弱會導致咳嗽氣喘;肺陽虛弱會感到畏寒肢冷;肺陰虛弱會引起乾咳少痰;肺熱會導致痰液黃稠。

2. 廣皮

見肺和。

3. 佛手柑

見肺和。

白話文:

肺和

肺和者,氣平聲和,不咳不喘,呼吸清利,無喉鳴而息定。

4. 山楂

酸甘微溫,健脾行氣,散瘀化痰,消肉積乳積,多食伐氣,小者入藥。核化食磨積,治疝催生。

白話文:

酸甘微溫,具有健脾開胃、疏肝行氣、活血化瘀、消肉積與乳汁積聚的功效。但過量食用會損傷元氣,故用量適宜。

其核仁可以化解飲食積聚,治療疝氣,促進生產。

5. 木瓜

見肝和。

白話文:

肝和

肝鬱脾氣 肝氣鬱結,木克土,則脾氣受阻,或脾氣虛弱,運化不暢,胸悶腹脹,舌苔白膩。 肝熱侵脾 肝火旺盛,熱及脾胃,則脾胃受損,消化不良,腹瀉或口苦口臭。 肝腎陰虛 肝腎陰精虧損,滋養不足,則肝脾受損,陰血不足,潮熱盜汗,口乾舌燥。 肝脾兩虛 肝氣不足,脾氣亦虛,氣血不足,面黃肌瘦,乏力倦怠。 肝脾濕熱 肝火旺盛,脾濕蘊結,則濕熱內生,身體沉重,舌苔黃膩。

6. 荷葉

苦平,裨助脾胃而升發陽氣,能散瘀血留好血。

白話文:

性質苦平,有助於脾胃運作,可提升陽氣,能化解淤血,留住好血。

7. 煨姜

辛溫,和中止嘔,不散不燥,與大棗並用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最為平妥。

白話文:

辛溫,能止住嘔吐,不傷耗氣血,不燥熱傷陰。與大棗一起使用,能促進脾胃津液運化,使氣血運行平和,是最適當的。

8. 麻仁

甘平滑利,緩脾潤燥滑腸,治胃熱便難,去殼用。

白話文:

此藥性味甘平滑順,能緩和脾氣,滋潤乾燥,潤滑腸道。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便祕,建議去除外殼後使用。

9. 穀芽

見胃和。

10. 蒸餅

見胃和。

11. 建曲

見胃和。

12. 甘爛水

甘溫,水性本咸而重,若揚之至千萬遍,則輕而柔,故能益脾胃而不助腎氣。

白話文:

甘溫之物,水性本就鹹重,若將其反覆揚起千萬次,則會變得輕柔,因此能益脾胃,而不助腎氣。

13. 九香蟲

鹹溫,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

白話文:

鹹溫,治療橫膈和胃部的氣滯、脾腎虛弱,壯大元陽。

14. (攻)薑黃

苦辛溫,性烈入脾肝,理血中之氣,專於破血散結通經,片子者能入手臂,治痹痛。

白話文:

藥品味道苦澀辛辣,藥性強烈,能作用於脾臟和肝臟,散佈於血液中,破血散結,疏通經絡,能治療手和手臂的痹痛。

15. 草果

辛熱,破氣除痰,消食化積,制太陰獨勝之寒,佐常山截瘧,煨熟用仁。

白話文:

性味辛熱,能疏通氣機、化痰消滯,適用於治療太陰寒氣過剩引起的疾病。配合常山使用可治療瘧疾,建議將藥材煨熟後食用。

16. 南星

見肝攻。

17. 大黃

見胃攻。

18. 青皮

見肝攻。

白話文:

看到肝臟的病症就會想要治療它。

19. 大腹皮

辛溫,泄肺和脾,下氣行水,寬胸通腸,酒洗淨,黑豆湯再洗,煨用。子辛溫澀,與檳榔同功,而力稍緩。

白話文:

辛溫性質,可以宣洩肺氣和脾氣,能夠導向下氣、利水,使胸廓通暢、腸胃通暢;先用酒洗淨,再用黑豆湯洗淨,然後煨熟即可使用。川楝子辛溫性質,澀味,與檳榔有相同功效,但作用稍緩。

20. 麥芽

甘溫,能助胃氣上行,健脾寬腸下氣,消食化積散結,祛痰善通乳,亦消腎氣,炒用。

白話文:

溫和甘味,能幫助胃氣上升,增強脾胃功能,緩解腸胃脹氣,消化食物,化解積滯,消散結塊,祛痰散瘀,並能增強腎氣。炒用。

21. 紅曲

甘溫,治脾胃營血,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陳者良。

白話文:

性溫甘,主治脾胃血虛,破血行血,燥胃消食,陳久者佳。

22. (散)升麻

甘辛微苦,性升脾胃,引經藥,亦入陽明肺大腸經而表散風邪升散火鬱,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引甘溫之藥上行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兼緩帶脈之縮急,解藥毒殺精鬼。綠升麻治下痢。

白話文:

甘、辛、微苦,性質升發脾胃,引導藥物,也進入陽明肺大腸經,而表散風邪,升散火鬱,能夠把陽氣提升到極陰之下,引導甘溫藥物上行來補充衛氣的散失,並充實體表,兼能緩解帶脈的緊縮急迫,解除藥毒殺死精怪。綠升麻治療下痢。

23. 前胡

見肝散。

白話文:

肝散

組成: 柴胡、香附、川芎、當歸、白芍、甘草、升麻、柴胡、白朮、茯苓、澤瀉、石斛、黃連、生地黃、丹皮、赤芍、防風、黃芪

功效: 疏肝解鬱,活血止痛

主治: 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兩肋疼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產後惡露不盡、產後腹痛

24. 防風

見膀胱散。

白話文:

膀胱散

米仁(炒)、茵陳、澤瀉、滑石(煅)、蓯蓉(去心)、牡丹皮、陳皮、茯苓、白朮、肉桂、山藥、木通、車前子、玉竹、何首烏、瞿麥、懷牛膝、當歸尾、黃柏、益智仁、巴戟天。

功效:利尿消腫,清熱涼血,益氣養顏。

主治:膀胱炎、尿道炎、腎炎、水腫、高血壓、痛風、濕疹。

用法:以上藥材研末,每服6克,每日2次,飯後溫開水送服。

25. 葛根

見胃散。

26. 冰片

見通行散。

白話文:

這是一種常見的藥方。

27. (寒)黃連

見心寒。

28. 胡連

見心寒。

29. 黃芩

見心寒。

30. 白茅根

甘寒,入心脾胃,涼血消瘀,除熱行水,引火下降。針能潰膿,酒蒸服,一針潰一孔。花止血。

白話文:

性質:甘涼,歸心、脾、胃經。

功效:涼血化瘀、清熱利水、引火歸元。

外治:可針刺潰膿,以酒蒸服,一針可潰一孔。

花:可止血。

31. 白蘚皮

苦寒,性燥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除濕熱行水道,治風痹瘡癬。

白話文:

性寒,屬燥,能入脾胃,也能入膀胱小腸,能去除濕熱,暢通水道,治療風濕痺痛和皮膚癬疾。

32. 茵陳

見膀胱寒。

33. 射干

見肺寒。

34. 木通

見小腸寒。

35. 竹葉

見心寒。

36. 甘蔗

見胃寒。

37. 冬瓜

甘寒,瀉熱益脾,利二便,消水腫,散熱毒。子補肝明目,凡藥中所用瓜子皆冬瓜子也。

白話文:

冬瓜性味甘寒,能夠瀉熱益脾,有助於排尿和排便,消水腫,還能散發熱毒。冬瓜籽可以補肝明目,所有藥物中所使用的瓜子都是冬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