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至寶

《明目至寶》一書,雖撰人不詳,成書於元代,後經明代楊希洛、夏惟勤整理並於萬曆年間刊行,是中醫眼科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古代醫籍。全書共分四卷,而今次的分析主要立足於所提供的卷一內容,藉以勾勒此書在理論基礎、病因病機、診斷思路及治療原則上的整體框架與特色。

卷一開宗明義,以「明目賦」作引,將人眼比作天之日月,強調其重要性,並指出眼目失明的原因,歸咎於「四氣七情之為害」。這即確立了中醫眼科學的核心觀點:眼不僅是獨立器官,更是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狀態的反映。

書中詳述了眼科獨具的理論體系——五輪八廓。五輪與五臟相應:「肝屬木,曰風輪,在眼為烏睛;心屬火,曰血輪,在眼為二眥;脾屬土,曰肉輪,在眼為上下胞;肺屬金,曰氣輪,在眼為白睛;腎屬水,曰水輪,在眼為瞳子。」此處將風輪歸屬烏睛(虹膜與瞳孔區),水輪為瞳子(瞳孔),肺為白睛,脾為眼瞼,心為眼角,明確了眼的不同部位與五臟的對應關係,為望診提供了依據。

至於八廓,書中提到其「無位有名」,與膽、膀胱、命門、大腸、三焦等腑及後人調整的肺腑等相應,並列出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卦之象。雖然作者承認八廓的歸經關係「故無正名」,且存在命名變動,但仍強調其作為眼目之「本根」,與血脈包絡五臟共同維繫眼的功能,並指出病變會「形於證候」,診斷時需觀察病變在哪個經廓部位。五輪八廓理論是中醫眼科的核心辨證體系,此書對此的闡述簡明扼要,為理解眼病的發生與轉歸奠定基礎。

在病因病機方面,《明目至寶》延續並發展了前代醫家的觀點。卷一的「明目賦」、「眼科論」、「孫真人諭眼論」等多篇內容均反覆強調多種致病因素。外邪方面,首推「風寒暑濕」等四氣,如北方之人因「日冒風沙,夜臥熱炕,二氣交蒸」而多眼疾。內傷方面,「憂思喜怒」等七情鬱結不散,五勞七傷,以及飲食不節(如「餐五辛」、「飲酒過多,常食熱物」、「食毒鹹酸」)、房勞過度「耗散元陽」,都是損眼之源。此外,生活方式不當(如「早乘煙霧」、「久視燈光」、「起居無節」)也被視為致病因素。更特殊的是,書中提到溫熱病如「疹痘之後」,毒氣鬱於心肝二經,上攻眼目,甚至傷及瞳人,是素無治法之難證。

病機方面,其核心在於「五臟不和」,導致「血不能流傳」,「熱氣上攻」,或「肝氣不和則瘀血灌睛」,「肺氣不和則眼睛澀癢」,「脾氣不和則白仁淡黃」,「腎氣不和則多流冷淚」,「心氣不和則時常赤澀」。氣滯血虛是眼病自生的基礎,若「氣血調和」,則「安有斯患」。書中還提及邪氣在臟腑間傳變,如肝膽受風邪,因入膀胱而致冷淚;毒氣從丹田傳至脾胃、臟腑,最終循經上犯眼目,導致目赤、目痛、目癢、視物不明等不同表現,並根據不同臟腑受病闡述相應症狀,如「在肝而目痛」、「在肺而多癢」、「在腎而瞻視不明」、「在脾而爛眩倒睫」、「在肝膽而胬肉攀睛」等。這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在眼科的應用,強調眼病是全身狀態在局部的反映。

診斷思路上,書中強調「明辨患證,切宜細心醫治」,「隨證治之」。核心是通過觀察五輪八廓的變化,結合全身情況,辨識病因病機的虛實、冷熱、氣血偏頗。例如,根據五輪的顏色、形態、症狀判斷相關臟腑的功能狀態;根據八廓的病變部位推斷相關經腑的影響。書中提出要觀察病變是屬於外障還是內障,並指出「外障者,肝中得病;內障者,膽中用藥」,雖然這種區分方式與現代醫學不同,但在古代指出了病變層次的差異及其與臟腑的相關性。卷一的「四季五行發揮妙訣」更是將診斷與四時五行緊密結合,提示醫者需考慮季節變化對臟腑氣血的影響,進而判斷眼病的發生與轉歸。

治療原則與方法方面,《明目至寶》倡導「究其因」,強調針對病因病機施治:「風則攻散之,熱則清涼之,氣則調順之」。對於虛證,如腎虛導致眼目無光,則強調「補暖下元,益其腎水」。對於實熱證,如肝經實熱導致目赤深紅痛澀,則需「瀉肝、清心、涼脾」。對於虛熱證,如肝經虛熱目赤淡紅微澀,則需「溫涼調順驅逐」。書中列舉了一些具體治法,包括內服方劑(如地黃散、驅風散、清肺散、犀角飲、清涼散、消毒散、補肝散、補腎丸、消風散、五退散、白薇丸、洗肝散、柴胡散、通肝散、清肝散、涼脾、決明散、羚羊角散、還睛散、地黃丸、定心丸、檀香散、當歸散、二宜散等,雖然卷一僅提到方名及其主治梗概,詳細方藥當在卷三、卷四),以及外治法(洗、針、烙、割、封貼),甚至提及了用於赤膜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對治療的安全性提出了嚴格要求,強調「切不可輕用針刀點割,偶得其愈,出乎僥倖,倘或不然,為害不淺」,「又且不可過用涼劑恐冰其血脈,凝而不流,亦成痼疾」,並告誡醫者需「精通秘要,明其諸穴,得其真傳」方能施針取效,切戒「妄行針刺,藥有誤身」,體現了醫者仁心和對技術精確性的追求。

此外,書中還強調了整體調養的重要性,如在治療前建議患者「洗心滌慮」,強調「保陰護陽,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皆順」是維持眼目聰明健康的根本。對於特定人群,如婦人眼病,提示需先治頭風,再治眼疾,顯示了對病因複雜性的認識。

從文體上看,《明目至寶》如其別名《明目至寶賦》所示,卷一包含多篇「賦」或帶有歌訣性質的內容,如「明目賦」、「眼科論」、「孫真人諭眼論」、「四季五行發揮妙訣」等,文字精煉,讀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傳播,這也是古代醫學典籍常用的一種形式。書中提及「圖說」和「眼科問答」,雖未在提供文本中見到,但也顯示其內容編排注重圖文並茂和教學實用性。

總而言之,《明目至寶》卷一的內容展現了元代中醫眼科學的理論精華。它系統地闡述了眼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五行、四季的內在聯繫,以五輪八廓理論為基礎,深入分析了眼病的內外致病因素及傳變規律,並提出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和多樣化的治療方法。儘管書中內容被描述為「比較簡要」,且撰人不詳,但其理論體系完整,論述清晰,強調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並包含對治療風險的警示,為後世中醫眼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參考,無愧於「明目至寶」之名。書中對眼部精微結構與全身臟腑聯繫的認識,以及對情緒、生活習慣等致病因素的關注,即便在今天看來,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