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膏藥

BU GAO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7%
肺經 12%
心經 11%
胃經 10%
腎經 8%
膀胱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布膏藥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布膏藥多用於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而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局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 生地黃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生地黃作為布膏藥的組成成分,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改善瘡瘍腫痛等症狀。

布膏藥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當歸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滋陰補血: 當歸同時具有滋陰補血之效,能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對於氣血不足、經血不調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對於女性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經期疼痛、痛經等,當歸也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布膏藥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滋陰補血,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布膏藥中加入何首烏,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何首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2. 滋補肝腎、強筋壯骨:何首烏還具備滋補肝腎、強筋壯骨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腰膝酸軟、筋骨不適等症狀。

因此,何首烏加入布膏藥中,能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滋補肝腎等多方面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布膏藥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布膏藥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2. 通絡止痛: 川芎入肝經、膽經,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布膏藥中加入川芎,能增強其止痛功效,減輕患者的痛苦。

布膏藥中加入續斷,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一、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對於因肝腎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筋骨疼痛、骨折等症狀,續斷能起到滋補強壯的作用,有助於傷口癒合、骨骼再生。

二、活血化瘀: 續斷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能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布膏藥中加入續斷,能發揮其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腰膝酸軟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布膏藥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布膏藥通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消腫止痛: 紅花除了活血化瘀,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它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水腫,緩解疼痛。在布膏藥中加入紅花,可以起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

布膏藥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其辛溫之性,可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能驅散寒邪,溫通經絡,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烏頭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組織充血,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

但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應由專業醫師開方,嚴格控制劑量,避免中毒風險。

布膏藥中添加蒼朮,主要基於其 祛風濕、燥濕止痛 的功效。

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 燥濕化痰、祛風除濕、止痛 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在布膏藥中,蒼朮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濕熱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布膏藥中添加高良薑,主要源於其藥性與膏藥的療效互補。

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在膏藥中,高良薑能起到以下作用:

  1. 增強藥效: 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性,促進藥物滲透,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2. 溫經散寒: 適用於寒性疼痛,如風寒濕痹、腰腿疼痛等,可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3. 消腫止痛: 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高良薑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布膏藥中添加高良薑,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布膏藥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肉桂可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助藥力,增強藥效: 肉桂味辛,能開通氣血,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滲透,增強藥效。在布膏藥中,肉桂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布膏藥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等,香附能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消腫散結: 香附還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因血瘀、痰凝導致的腫塊,如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等,香附能起到消腫散結的作用。

因此,香附在布膏藥中,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綜合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消除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布膏藥中添加烏藥,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藥性。

烏藥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其溫陽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因寒氣入侵而導致的疼痛,而行氣止痛則能舒筋活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在布膏藥中添加烏藥,可以針對寒性疼痛,如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等,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布膏藥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瘀止痛的功效。布膏藥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枳殼可以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消腫散結: 枳殼亦可消食積,對痰飲、積滯引起的腫塊也有消散作用。布膏藥若針對腫塊、硬塊等,加入枳殼則有助於消散積聚,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癒目的。

布膏藥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行氣止痛:陳皮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布膏藥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陳皮加入其中,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緩解疼痛不適。
  2. 調和藥性:陳皮味辛性溫,可以調和膏藥中其他藥物的寒涼或燥熱之性,使其藥性更加平和,不易引起不良反應,提高膏藥的療效。

布膏藥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引起的疼痛。布膏藥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柴胡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消腫。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布膏藥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柴胡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療效。例如,柴胡可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合,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亦可與白芷、羌活等藥物配合,疏風散寒,止痛消腫。

布膏藥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腫止痛: 白芷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跌打損傷、外傷腫痛等病症,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 白芷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此外,白芷還具有芳香開竅、通鼻竅的功效,對於一些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布膏藥中加入獨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寒、濕痺、通經絡的功效。布膏藥多用於風寒濕痺所致的疼痛,而獨活可以有效地驅散寒濕,舒筋活絡,減輕疼痛。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布膏藥中通常會加入多種中藥,獨活可以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例如,獨活可與川芎、當歸等藥物配合使用,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頭痛、腰痛等症狀。

布膏藥中添加威靈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舒筋活絡: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其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對於布膏藥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具有重要意義。

2. 消腫止痛: 威靈仙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扭傷等引起的局部腫痛,可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布膏藥中加入麻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發散風寒,止痛止癢: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通鼻、止痛止癢之效。布膏藥常用於風寒濕痺、肩頸疼痛、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麻黃的加入有助於藥物發揮疏風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緩解疼痛、止癢。

二、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麻黃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快地滲透到患處。布膏藥常貼敷於患處,麻黃的加入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加速藥效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布膏藥中加入莪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莪朮具有破血行氣、消腫止痛之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消腫止痛:莪朮能抑制炎症反應,消炎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布膏藥以其貼敷方式,可將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配合莪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布膏藥中加入三稜,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布膏藥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三稜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三稜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一些布膏藥用於治療胸腹脹痛、氣滯血瘀等病症,三稜可疏通經絡,行氣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布膏藥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止癢消腫:荊芥性辛溫,具有疏風散寒、止癢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荊芥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布膏藥中加入荊芥,可以發揮其多方面的功效,改善皮膚病症,緩解疼痛,促進康復。

布膏藥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布膏藥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防風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2. 活血化瘀: 防風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滲透,進一步加強藥效,促進傷口癒合。

布膏藥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布膏藥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而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2. 清熱解毒: 赤芍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幫助消炎止痛。對於一些伴有炎症的跌打損傷,加入赤芍可以起到輔助消炎的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布膏藥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 青皮性辛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布膏藥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筋骨疼痛等病症,而青皮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患部位的恢復。

2. 疏肝理氣: 青皮還能疏肝理氣,解鬱散結。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青皮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從而減輕疼痛。

布膏藥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解毒的功效。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之效。

布膏藥通常用於治療外傷、炎症等,而大黃可有效 消腫止痛,並通過 引流排毒,加速病竈消散。同時,大黃還具備 活血化瘀 的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布膏藥中加入大黃,可發揮其多重藥效,起到治療外傷、消腫止痛、排毒解毒的功效。

布膏藥中添加豬牙皁,其主要原因在於其清潔去污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

豬牙皁本身具有去油污殺菌的功效,能夠有效去除患處的污垢,為藥物創造良好的吸收環境。同時,豬牙皁中的皁苷成分能軟化角質層,增加皮膚的通透性,使藥物更容易滲透到患處,提高藥效。

此外,豬牙皁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和組織修復。

布膏藥中加入藁本,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布膏藥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而藁本的藥性可以有效地驅散寒邪,止痛止癢,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藁本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因此,在布膏藥中加入藁本,可以更好地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

布膏藥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布膏藥常用於外敷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病症,連翹能有效清除局部熱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散結: 連翹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加速組織修復。對於因外傷、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局部腫脹,連翹能起到良好的消腫止痛效果。

因此,在布膏藥配方中加入連翹,可以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患者痛苦。

布膏藥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化痰止咳、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痰飲咳嗽、瘰癧結核、跌打損傷等病症,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布膏藥通常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病症。天南星加入布膏藥中,可以幫助疏通經絡、散寒止痛、消腫止痛,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布膏藥中加入山奈,主要基於其 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山奈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疼痛,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腰腿疼痛、關節疼痛等病症。此外,山奈還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至患處,提高藥效。因此,在布膏藥中加入山奈,可以起到溫經散寒、行氣止痛、促進藥效的作用。

布膏藥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濕止癢: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止癢之功,能有效祛除皮膚濕氣,緩解因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布膏藥常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濕熱病症,加入半夏可以增強其祛濕止癢的效果。
  2. 消腫止痛: 半夏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濕邪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布膏藥多用於跌打損傷、風溼關節痛等症,加入半夏可以加強其消腫止痛的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布膏藥加入半夏,充分利用其祛濕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可以更好地治療皮膚濕熱病症及跌打損傷、風溼關節痛等疾病。

布膏藥中加入海風藤,主要基於其藥性與膏藥的功效相輔相成。

海風藤,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布膏藥通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腰腿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而海風藤的藥性正好可以起到舒筋活絡、散寒止痛的作用。

此外,海風藤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揮發油、生物鹼等,這些成分可以透過皮膚吸收,達到治療效果,更能發揮布膏藥的局部治療優勢。因此,海風藤成為布膏藥中常用的藥材之一。

布膏藥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甘松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布膏藥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甘松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2. 芳香開竅: 甘松氣味芳香,具有芳香開竅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甘松可以驅散寒濕,通經活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布膏藥中加入麝香,主要是利用其開竅通竅、活血化瘀的功效。

麝香性溫,氣味辛香,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等作用。在布膏藥中,麝香可以透過皮膚吸收,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尤其適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瘀血腫痛等病症。

此外,麝香還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在一些寒性疼痛的布膏藥配方中,也常加入麝香。

布膏藥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經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附子可溫經散寒,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恢復。
  2. 祛風濕止痛:附子除了溫經散寒,還能祛風濕止痛。風寒濕邪侵襲筋骨,易導致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附子溫經散寒、祛風濕止痛,可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緩解關節僵硬。

布膏藥中加入冰片,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清涼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涼解毒、止痛消腫之效。對於因外傷、風溼、跌打損傷導致的疼痛腫脹,冰片可直接作用於患處,起到清熱消腫、止痛止癢的作用。

2. 透皮吸收: 冰片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有效滲透皮膚,進入體內發揮藥效。在布膏藥中加入冰片,可促進其他藥物成分的吸收,增強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布膏藥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腰痠背痛、跌打損傷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消腫散結:木香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局部腫塊、瘀血等,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消散。在布膏藥中,木香能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布膏藥中加入木香,可以發揮其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局部疼痛、腫脹等病症的目的。

布膏藥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布膏藥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傷口癒合。
  2. 生肌止痛: 沒藥還具有生肌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口癒合,並可緩解疼痛,減輕患者痛苦。

因此,布膏藥中加入沒藥,能發揮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布膏藥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解除局部寒凝,緩解疼痛。

具體而言,細辛可用於治療因寒邪侵襲引起的風寒濕痹、肢體麻木、關節疼痛、頭痛鼻塞等症狀。在布膏藥中加入細辛,可以更好地將藥力導入患處,發揮其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布膏藥中添加阿魏,主要基於其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的功效。

阿魏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 其藥性可 通絡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同時,阿魏亦具 散寒止痛 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因此,將阿魏加入布膏藥中,能有效提升藥效,促進傷患部位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布膏藥中使用八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通止痛: 八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氣凝滯、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例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等,八角能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止痛的效果。
  2. 消腫止癢: 八角還具有消腫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在布膏藥中加入八角,可以起到溫經止癢、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的作用。

因此,布膏藥中加入八角,可以起到溫通止痛、消腫止癢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和促進傷口癒合。

布膏藥中添加茴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經散寒: 茴香性溫,入脾、肝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在布膏藥中,茴香能溫暖局部,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寒性關節炎、腰腿疼痛等。
  2. 消腫止痛: 茴香中的揮髮油成分,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它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減輕炎症反應,有助於消除腫脹,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布膏藥」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布膏藥」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內外婦兒等多科疾病。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生殖系統疾病: 男子遺精、早洩,婦女產後惡露、白帶異常等。
  2. 筋骨疼痛: 跌打損傷、腰痠背痛、手腳無力、癱瘓、麻痺等。
  3. 脾胃消化系統疾病: 腹痛、嘔吐、腹瀉、痢疾等。
  4. 呼吸系統疾病: 哮喘、咳嗽等。
  5. 神經系統疾病: 頭痛、偏頭痛。
  6. 其他: 瘧疾、腫塊等。

治療原理分析

「布膏藥」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其配方中藥物種類繁多,功效各異,但總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其治療機理: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中當歸、川芎、紅花、赤芍、沒藥、阿魏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瘀血作痛、筋骨疼痛等症狀。例如《醫門補要》中提到用布膏藥外貼腫處連兩腰眼,治療相關疾病。
  2.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生地黃、何首烏、續斷等藥物能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改善腰膝酸軟、手足無力等症狀。《類證治裁》中也提到使用鹿角膠配合布膏藥貼背脊,以增強療效。
  3.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烏頭、蒼朮、高良薑、肉桂、附子、獨活、威靈仙、麻黃、細辛等藥物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麻痺等症狀。
  4.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香附、烏藥、枳殼、陳皮、半夏等藥物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腹痛、嘔吐、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
  5.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大黃、連翹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疾病。
  6. 開竅醒神,疏散表邪: 麝香、冰片、荊芥、防風等藥物具有開竅醒神、疏散表邪的作用,可治療神志不清、外感表證等。例如《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中用截瘧餅放於布膏藥上,貼於脅下或眉心,治療瘧疾。

綜上所述,「布膏藥」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發揮活血化瘀、補益肝腎、溫陽散寒、理氣健脾、清熱解毒等多重功效,從而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病症的病因病機,靈活運用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生地3錢,當歸3錢,首烏3錢,川芎3錢,川斷3錢,紅花3錢,加皮3錢,川草烏3錢,茅朮3錢,良薑3錢,官桂3錢,香附3錢,烏藥3錢,枳殼3錢,陳皮3錢,柴胡3錢,白芷3錢,羌獨活3錢,靈仙3錢,麻黃3錢,莪朮3錢,三稜3錢,寄奴3錢,荊芥3錢,防風3錢,赤芍3錢,青皮3錢,桃紅3錢,川軍3錢,牙皂3錢,藁本3錢,連翹3錢,南星3錢,山奈3錢,薑半夏3錢,海風藤3錢,甘松3錢,細料方:麝香1錢,附子2錢,冰片5分,洋樟3錢,木香3錢,肉桂1錢,乳沒藥3錢,細辛3錢,阿魏3錢,八角3錢,茴香3錢(共研末)。
麻油4斤,入藥煎枯,下淨血余3兩,溶化,再下飛廣丹30兩,熬膏。再下後細料藥,攪勻用之。
筋骨疼痛,腰腿酸軟,四肢無力,貼兩膏盲及腎俞;男子艱嗣,夢遺精滑,貼命門;婦女漏下半產,白帶,貼子宮穴;左癱右瘓,手足麻木,貼肩井、曲池、環跳;跌打損傷,貼痛處;鶴膝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布膏藥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咳血白帶遺精腹股溝疝氣肺氣腫咳嗽子宮內膜異位症肩中部肩痛氣喘子宮肌瘤坐骨神經痛瘧疾子宮崩漏心內膜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相同名稱方劑


布膏藥,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生地3錢,當歸3錢,首烏3錢,川芎3錢,川斷3錢,紅花3錢,加皮3錢,川草烏3錢,茅朮3錢,良薑3錢,官桂3錢,香附3錢,烏藥3錢,枳殼3錢,陳皮3錢,柴胡3錢,白芷3錢,羌獨活3錢,靈仙3錢,麻黃3錢,莪朮3錢,三棱3錢,寄奴3錢,荊芥3錢,防風3錢,赤芍3錢,青皮3錢,桃紅3錢,川軍3錢,牙皂3錢,藁本3錢,連翹3錢,南星3錢,山奈3錢,薑半夏3錢,海風藤3錢,甘松3錢,細料方:麝香1錢,附子2錢,冰片5分,洋樟3錢,木香3錢,肉桂1錢,乳沒藥3錢,細辛3錢,阿魏3錢,八角3錢,茴香3錢(共研末)。 主治:男子艱嗣,夢遺精滑,婦人半産漏下,白帶及跌打損傷,遍身筋骨疼痛,腰腳痠痛,足膝無力,左癱右瘓,水瀉痢疾,手足麻痹,腰脅氣痛,哮喘咳嗽,癥瘕痞癖,心腹肚痛,嘔吐,木腎疝氣,偏正頭風,漏肩鶴膝,瘧疾,瘀血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