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絜度
《醫方絜度》是清代醫家錢敏捷所撰的一部重要中醫著作,全書的核心在於對醫方的整理、解析與應用指導,旨在為後學者提供一套衡量和應用醫方的準則與方法。「絜度」一詞,本身便蘊含著度量、衡量、標準化的意味,這也體現了本書對醫方精選與闡釋的用心。
本書結構上分為上、下兩卷,不過從提供的內容與其書名來看,其重心顯然在於「方」,即醫藥方劑。雖然基本介紹提到上卷涵蓋中醫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四診八綱、六經辨證,這些理論確實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應用方劑離不開這些診斷框架。然而,從提供的「卷一」和「卷二」選段來看,內容皆是以具體的方劑為主體,如四君子湯、生鐵落飲、導赤散、甘露消毒丹、六一散、茯苓丸等,並輔以歷代醫家的評註與闡發。這顯示本書可能並非純粹的基礎理論教材,而是將基礎理論融會貫通於具體方劑的應用之中,或是基礎理論僅佔部分篇幅,更多頁面用於方劑的詳解。
書中對方劑的介紹頗為詳盡,不僅列出組成藥物與劑量,更重要的在於附錄了錢鬥保、汪訒庵、吳鞠通、王孟英、徐靈胎等後代醫家對該方的理解、應用心得乃至藥物機理分析。這種引證多位名家見解的方式,使得本書對方劑的闡釋更為豐富與深入,不僅僅是單純的方劑羅列,而是一個集歷代智慧於一爐,帶有批判性吸收與應用的綜合體。這也體現了作者錢敏捷「採擇後賢方義,匯成一書」的編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敘」中明確提到「惟仲景經方概不採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及其中的方劑(如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等)是中醫經典方劑的源頭與基石。錢敏捷特意不收錄仲景方,可能是基於多方面考慮:一是仲景方已是經典中的經典,有專門的著作及大量的研究,無需在此重複;二是作者可能更側重於展示仲景以後,歷代醫家在臨證實踐中發展出的、運用基礎理論指導下的各類有效方劑,藉此擴展醫者的用方視野;三是藉由對「後賢方義」的梳理與闡釋,突顯這些方劑在特定病症或特定辨證模式下的應用特色與價值。這種編選策略,使得《醫方絜度》成為一部非經典方集,而是更偏向於經驗方、時方以及後世常用方的精選與解析,為臨證提供了另一批寶貴的方藥資源。
除了大量的方劑解析,本書還收錄了一些極具臨床實用價值的內容,如《煎藥用水歌》、《服藥法則》和《丸藥法則》。《煎藥用水歌》精練地總結了不同水源對藥效的影響及適用病證,如急流水通便、雨水宣吐、百沸水取汗等,這是對藥物煎煮細節的重視,體現了「藥性賦形」的觀點。《服藥法則》與《丸藥法則》則詳細闡述了不同劑型、不同病證下的服藥時間、方法(如急服、緩服、冷服、熱服、空腹、飯後等),這些看似細微的環節,實則關乎藥效能否充分發揮、藥物能否直達病所,是臨證不可或缺的經驗總結。這些內容的加入,使得《醫方絜度》不僅是一本方劑書,更是一本涵蓋了臨床應用細節的實用指南,為醫者提供了從辨證、選方到用藥、煎服的全方位指導。
本書的成書,用作者之弟錢緩之在序言中的話來說,是錢敏捷「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並融入自己的見解與「親手試驗之作」的成果。序中稱讚錢敏捷醫道精深,且兼通天文、地理、奇遁等,這說明其學識淵博,並非固守一隅。這種廣博的學識背景,或許也影響了他對醫方的理解和應用,使其能從更宏觀、更立體的角度去審視病證與方藥的關係。將本書稱為「醫家之寶筏」,是肯定其對學醫和臨證的指引作用,如同渡河的工具,能幫助醫者在浩瀚的醫海中找到方向。
從影響來看,《醫方絜度》作為清代錢敏捷的著作,系統地整理和闡釋了清代以前(主要是仲景以後)的醫方精髓,並融入了後世醫家的臨床經驗與理論見解。在清代中後期,本書的廣泛流傳無疑對當時的醫學教育和臨證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幫助醫者掌握豐富的方藥知識和應用技巧。尤其是在清末民初,面對西方醫學的衝擊,中醫界需要對自身的理論體系和臨床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而《醫方絜度》這類系統性的方劑學著作,為堅守和發展中醫提供了寶貴的文獻支持與臨床依據。
時至今日,儘管醫學不斷進步,但《醫方絜度》作為一部彙集了豐富方劑和臨床經驗的著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是研究清代中醫方劑學發展的重要文獻,也能幫助現代中醫工作者理解傳統方劑的配伍原理、應用範圍及歷代醫家的臨證思路。書中對煎服方法的強調,對臨床細節的關注,對不同醫家見解的並列與分析,都能啟發當代醫者更深入地思考和靈活應用中醫藥理論與方法。
總而言之,《醫方絜度》是一部以醫方為核心,集理論應用、方劑解析、臨床指導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它通過精選和評註大量「後賢方義」,補充了仲景經典之外的方藥體系,並輔以詳細的煎服方法,為清代乃至後世的中醫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指引與資源。其系統性的整理和豐富的內容,使其無愧於「醫家之寶筏」的稱譽,至今仍對中醫學研究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