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絜度》~ 卷一 (10)
卷一 (10)
1. 卷一
王孟英曰:木熱則脂流,斷無肝火盛而無痰者。海䖳本水結成,煮水可化為水,故消火煉津液之痰。地慄清肝家之火最為神妙。
銀花解毒湯(錦庭)
主風火熱毒自衛入營,疫疹痧,神昏。
銀花(三錢),地丁(四錢),犀角(五分),甘草(一錢)
水煎服。
葉天士曰:疫癘穢邪,從口鼻吸入,風溫由皮毛襲入,自氣分而及血分,內伏為熱,久蘊成毒,逆走膻中,當清血絡,以防結閉。然必大用解毒,以祛其邪,庶無內閉外脫之虞。
瓊玉膏(鐵甕)
主血液衰少,乾咳,吐血。
生地黃(四斤,搗汁),茯苓(十三兩),人參(六兩,各研末),白蜜(二斤)
上四味調勻,磁器貯,用紙封口,隔水煮三日夜取出,懸井中,米飲沖服。
此潤燥主方也。地黃甘寒,多滋多汁,大補津血,啟腎水上滋於肺;人參益氣以生津血;茯苓培後天生長之氣;白蜜甘平柔潤,可以固肺元,可以潤肺燥,可以緩其急,可以滋津汁。其妙用在於生物隔水煮,則不失清和之氣,而無烈火之性。大凡治上焦者,皆當用生。此滋補之藥,恐生服力薄,故隔水煮之,則體質柔潤,滋養上焦津血。
其名曰膏。膏者,補物也。郭機云:起吾沉瘵,珍賽瓊瑤。膏名瓊玉,有取乎此。故徐氏贊為血症乾咳第一效方。凡滋補上焦之藥,皆宜仿此。
羚羊角散(錦庭)
主風熱夾肝陽上逆頭脹,耳腫,目赤痛,牙緊,鸕鷀瘟。
羚角(二錢),夏枯(三錢),象貝(二錢五分),桑葉(四錢),丹皮(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風溫偶襲少陽,肝陽上逆。羚角色白味辛,外散風熱,內熄肝陽;夏枯和陽泄風;貝母散風清熱;甘草解毒緩急;桑葉清少陽絡中氣分,宣表泄邪;丹皮清少陽絡中血分,兼泄火熱。合而論之,共襄熄風清熱之功耳。當與普濟消毒飲互相參用,庶無誤也。
桑菊飲(鞠通)
主風溫傷肺,咳嗽,身熱,畏風,頭痛。
桑葉,菊花,牛蒡(搗,各三錢),薄荷,甘草(各五分),杏仁(去皮尖),土貝(各二錢)
上以水煮沸,入薄荷,溫服取汗。
吳鞠通曰:肺為清虛之藏,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清肅上焦,宣通腠表,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可去實之能。此葉氏立法,所以迥出諸家也。
硃砂安神丸(明之)
主熱傷心胞,氣浮心亂,虛煩,口糜。
硃砂,黃連(各五錢),甘草(二錢),當歸(二錢五分),生地(三錢)
為末,蒸餅糊丸,硃砂為衣。
張石頑曰:凡言心經藥,都屬心胞。惟硃砂外稟離明,內含真汞,故能交合水火,真入心藏。但其性徐緩,無迅掃陽焰之速效,是以更需黃連之苦寒,以直折其勢。甘草之甘緩,以款其微,俾膈上之虛火、實火,悉從小腸而降泄。允為勞心傷神,動作傷氣,擾亂虛陽之的方,豈特治熱傷心胞而已哉?然其奧又在當歸之甘溫養血;地黃之濡潤滋陰,以杜火氣復熾之路。其動靜之機,多寡之制,各有至理。
白話文:
[卷一]
王孟英說:木氣過熱就會產生油脂分泌,絕對沒有肝火旺盛而沒有痰的情況。蛤蜊(海䖳)本來是水凝結而成,煮水可以化為水,所以能消除火氣,煉化津液形成的痰。地慄清瀉肝火的效果非常神奇。
銀花解毒湯(錦庭)
主要治療風熱毒邪從體表侵入營分,引起的疫疹、痧疹,以及神志不清等症狀。
銀花(三錢),地丁(四錢),犀角(五分),甘草(一錢)
用水煎服。
葉天士說:疫病邪氣,從口鼻吸入;風溫病邪,從皮膚毛孔侵入,先從氣分傳入血分,潛伏體內形成熱,久而久之成為毒,向上侵襲胸部,應當清除血絡中的熱毒,以防止邪氣結聚閉塞。但必須大量使用解毒藥物,以祛除邪氣,才能避免內閉外脫的危險。
瓊玉膏(鐵甕)
主要治療血液虧少,乾咳,吐血等症狀。
生地黃(四斤,搗汁),茯苓(十三兩),人參(六兩,各研末),白蜜(二斤)
將以上四味藥調勻,放入瓷器中,用紙封口,隔水蒸煮三日三夜後取出,懸掛在井中,用米湯沖服。
這是滋潤乾燥的主方。生地黃味甘性寒,汁液豐富,大補津液和血液,能夠啟動腎水上行滋養肺部;人參補氣以生津血;茯苓培養後天生長的氣;白蜜味甘性平,柔潤,可以鞏固肺氣,滋潤肺燥,緩解急迫的症狀,滋養津液。其妙處在於用藥物隔水蒸煮,這樣不會失去藥物清和的特性,而沒有烈火的燥熱之性。一般來說,治療上焦疾病的藥物,都應當使用生的藥材。這種滋補藥,擔心生服藥力不足,所以隔水蒸煮,使其體質柔潤,滋養上焦的津液和血液。
這個方子稱為膏。膏,是補養之物。郭機說:它能使我沉疴痊癒,珍貴勝過瓊瑤。膏名為瓊玉,就是取這個意思。所以徐氏讚揚它是治療血症乾咳的第一有效方。凡是滋補上焦的藥物,都應該仿照這個方法。
羚羊角散(錦庭)
主要治療風熱夾雜肝陽上亢引起的頭脹、耳腫、眼睛紅痛、牙關緊閉、流行性腮腺炎等症狀。
羚羊角(二錢),夏枯草(三錢),象貝母(二錢五分),桑葉(四錢),丹皮(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用水煎服。
錢韻之說:風溫病邪偶爾侵襲少陽經,導致肝陽上亢。羚羊角味辛性涼,能向外疏散風熱,向內平息肝陽;夏枯草調和陽氣,疏散風邪;貝母散風清熱;甘草解毒,緩解急迫的症狀;桑葉清除少陽經絡中的氣分邪氣,宣散表邪;丹皮清除少陽經絡中的血分邪氣,兼清火熱。綜合來看,這些藥共同起到平息風邪、清除熱邪的作用。應該和普濟消毒飲相互參照使用,才不會出錯。
桑菊飲(鞠通)
主要治療風溫傷肺引起的咳嗽、身體發熱、怕冷、頭痛等症狀。
桑葉,菊花,牛蒡子(搗碎,各三錢),薄荷,甘草(各五分),杏仁(去皮尖),土貝母(各二錢)
用水煮沸後,加入薄荷,溫服取汗。
吳鞠通說:肺臟是清虛的器官,微苦的藥物能使肺氣下降,辛涼的藥物能使肺氣平復。這個方子能清肅上焦,宣通肌表,不侵犯中下焦,沒有開門揖盜的弊端,有輕靈驅邪的功效。這也是葉天士的創立法則,所以與其他醫家不同。
硃砂安神丸(明之)
主要治療熱邪損傷心包,引起氣浮心亂、虛煩、口瘡等症狀。
硃砂,黃連(各五錢),甘草(二錢),當歸(二錢五分),生地(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用蒸餅糊做成丸,再用硃砂包裹丸藥。
張石頑說:凡是提到心經的藥,都屬於心包。只有硃砂外表像太陽一樣明亮,內含真汞,所以能交合水火,真正進入心臟。但硃砂藥性緩慢,沒有快速掃清陽熱的功效,所以還需要黃連的苦寒之性,來直接折其勢頭。甘草的甘緩之性,慢慢地調和,使膈上的虛火、實火,都從小腸而排泄。這個方子確實是治療勞心傷神、動作傷氣、擾亂虛陽的有效方,不僅僅是治療熱邪損傷心包。然而,其奧妙之處又在於當歸的甘溫養血、生地黃的濡潤滋陰,以杜絕火氣再次熾盛。藥物的動靜、多少的配伍,都有其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