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絜度》~ 敘
敘
1. 敘
古醫方得人乃傳,非人勿言,故自漢以前皆稱禁方。至後漢張仲景,具濟世之才,憫死亡之苦,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特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條分縷析,審證處方,俾業醫者潛心考究,可以見病知源,宛如指南有針,皆可執此以治病,庶不致茫無頭緒也。良醫與良相同功,信非虛語。
自後名醫輩出,一人必有一證之專門,亦必有良方之傳述。先兄勤民秉性聰穎,細承庭訓,不僅醫道,即天文、地理、奇遁等書,無不洞悉原由。與儒人談古論今,互相辯論,均皆折服。此書乃君採擇後賢方義,匯成一書,名曰:《醫方絜度》,卷分三帙,方共二百六十有餘首。逐方註釋,間附以親手試驗之作,惟仲景經方概不採入。
雖非仲景之翼方,隱然有繼述聖賢之意,抑其一片濟世之慈心,亦可以同垂不朽,洵醫家之寶筏也。
上敘一首,原以另紙草稿夾於冊內,茲移錄卷首。一二筆誤之字,亦已改正。作此序者乃著者之弟錢緩之也。
白話文:
[敘述] 古代的醫方只會傳授給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適當的人選就不會告訴他,因此在漢朝之前,這些醫方都被人們稱為「禁方」。到了後漢時期,張仲景具備了濟世救人的才能,他深深同情人們面對死亡的痛苦,於是勤奮地研究古代的醫學典籍,廣泛地蒐集各種醫方,特別撰寫了一部《傷寒雜病論》,全書共有十六卷。他將醫理和病症條理分明地分析,仔細地根據症狀來開立藥方,讓從事醫學工作的人能夠用心地研究,如此一來,就能夠從病症中瞭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宛如有了指南針指引方向,大家都可以根據這本書來治療疾病,這樣就不會毫無頭緒了。好的醫生和好的藥方同樣重要,這句話確實不是空話。
從那之後,許多有名的醫生陸續出現,每位醫生必定有自己專精的疾病領域,同時也會傳述一些有效的醫方。我的兄長勤民天資聰慧,他仔細聆聽父親的教導,不僅僅是醫術,包括天文、地理、奇門遁甲等書籍,他都能夠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他和學識淵博的儒生們討論古今之事,互相辯論,對方都被他的見解所折服。這本書是我兄長收集了後世賢者的醫方義理,彙編成一本書,命名為《醫方絜度》,全書分為三卷,共收錄了超過兩百六十個醫方。每一個醫方都有詳細的註釋,並且間或附上了他親自實驗的成果,只是張仲景的經典醫方他並沒有收錄進去。
雖然這本書並不是為了補充張仲景的醫方而寫,但是隱約間可以看到他有繼承聖賢遺志的想法,而他那一片濟世救人的慈悲之心,也可以流芳千古,確實是醫學界的一塊瑰寶。
以上這段敘述,原本是寫在一張草稿紙上,夾在書冊裡,現在將它移到書的開頭部分。有些許的筆誤已經被修正。寫這篇序的人,正是作者的弟弟錢緩之。
2. 煎藥用水歌
急流迅速堪通便,宣吐回瀾齏水宜。百沸氣騰能取汗,甘瀾雨水意同之。陰陽霍亂與瘧用,經絡痹阻酒可醫。新汲無根皆取井,除煩去熱補陰施。地漿解毒露清暑,臘雪寒冰療疫奇。更有輕靈氣化水,奇功千古少人知。善調升降充津液,滋水清金更益脾。
白話文:
水流湍急快速,有助於通便,如果需要催吐或止嘔,則適合使用活潑的流水。煮沸的水氣蒸騰,有利於發汗,這點和甘美的雨水效果相同。對於陰陽失調所引起的霍亂或瘧疾,或是經絡被阻塞的情況,可以使用酒來治療。新抽取的地下水,不帶有地表的氣息,可用於除去煩躁、降低體內熱度,並有助於滋養陰虛。
地漿水能解毒,露水則有清涼解暑的效果,而冬至後的雪水和寒冰,對於治療瘟疫有奇效。還有一種輕靈的氣化水,其神奇的功效,自古以來少有人知曉。它能調節身體機能的升降,充盈體內的津液,滋潤腎臟,清潔肺部,更能增強脾胃的功能。
3. 服藥法則
急服:有通口直飲,重劑治下部宜之。有趨熱連飲,輕劑發汗宜之。
緩服:有趨熱徐徐小飲,治肺病宜之。有大劑頻頻連飲,虛證、熱證、消證宜之。有含在口,隨津自下,治咽喉病宜之。
冷服:有寒劑冷服,治大熱證宜之。有熱劑冷服,治假熱病宜之。
熱服:有熱劑熱服,治大寒病宜之。有寒劑熱服,治假寒病宜之。
溫服:有補劑溫服,氣血虛者宜之。有平藥溫服,病不犯大寒熱者宜之。
空心服:病在肝腎者宜。
食後服:病在上部者宜之。
有食遠方服:病在中部者宜之。
臨臥服:病在上部素有積者宜之。
一二滾服:發散治上部者宜之。
數十滾服:溫補治中下部者宜之。
白話文:
[服用藥物的方式]
急需服用:有的可以直接從口中喝下,用大劑量來治療下身的疾病。有的需要趁熱快速連續飲用,適合用小劑量發汗的治療方式。
慢慢服用:有的需要趁熱緩慢小口飲用,對治療肺部疾病有幫助。有的需要大劑量頻繁連續飲用,適合虛弱、發燒或消耗性疾病。有的需要含在口中,讓唾液自然吞下,適用於咽喉疾病的治療。
冷飲服用:有的需要用寒性藥物冷飲,對治療嚴重發燒的情況有幫助。有的需要熱性藥物冷飲,適用於假性熱病的治療。
熱飲服用:有的需要用熱性藥物熱飲,對治療嚴重寒冷的情況有效。有的需要寒性藥物熱飲,適用於假性寒冷病的治療。
溫飲服用:有的需要溫暖的補藥,適用於氣血虛弱的人。有的需要溫度適中的普通藥物,適合病症不屬於極端寒冷或極端發燒的情況。
空腹服用:若疾病位於肝臟或腎臟,此方式較合適。
飯後服用:若疾病位於身體上半部,飯後服用較為適合。
遠離飯餐時間服用:若疾病位於身體中間部位,這種服用方式較合適。
睡前服用:若上半身有積存的疾病,睡前服用較為適合。
一兩次服用:適用於發散治療上半身的疾病。
多次服用:適用於溫和補充,治療身體中下部位的疾病。
4. 丸藥法則
丸大而堅或蠟糊,治下焦病宜之。
丸小而鬆用水法或酒糊,治上焦病宜之。
丸如綠豆用蜜糊或曲糊,治中焦病宜之。
白話文:
[丸藥的使用原則]
如果藥丸做得大且硬,或是用蠟製成糊狀,這類型的藥丸適合用來治療下焦(下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
若藥丸做得小且鬆散,通常是以水或酒來製成糊狀,這種藥丸較適合用來治療上焦(心肺等上部器官)的疾病。
至於大小如綠豆的藥丸,常用蜂蜜或麴糊來製作,這種藥丸適用於治療中焦(脾胃等中間部位器官)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