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捷

《醫方絜度》~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卷一

何首烏(搗,四錢),人參(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久瘧元虛,邪伏不出,必用人參以托邪外泄,扶養元氣,與露姜飲為對待。久瘧元津兩虧,腎液不潮,或暑入榮分,陰液被爍,心腎不交者,宜此方。人參以生津液,首烏調和氣血,外散客邪。邪退元振,病安從來?然交藤,首烏苗也。治不寐,交陰陽者,宜用交藤為妙;如液干便澀,首烏為宜。

香連丸(《局方》)

主濕熱內阻,食滯中宮,下利赤白後重。

廣木香(一錢五分),黃連(二錢)

神麯糊丸。

葉天士曰:夏秋利疾,固是濕熱積滯。古人稱曰:滯下謂滯在氣,滯在血,不獨食滯一因也。木香調氣導滯,黃連清化濕熱,二物相須,夏秋下利初起第一神方。

歸脾湯(《局方》)

思慮傷脾,驚悸健忘,不寐盜汗,心脾作痛,月經不調,面唇無色,失血過多,膚黃肢軟。

黃耆(炙),人參,白朮(各二錢),當歸(一錢五分),茯苓,棗仁(各三錢),木香(五分),遠志(一錢,去心),炙甘草(七分),龍眼肉(四錢)

水煎服。

羅東逸曰: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見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故脾陽苟不運,心腎必不交。彼黃婆者,若不為之媒合,而心陰何所賴以養?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思意不通,故少取木香,以開氣醒脾,使能速通脾氣,以上行於心。脾之所歸,正在斯耳。

徐靈胎曰:補脾有二法,一補心以生脾血,一補腎以壯脾氣。此乃心脾同治法,補後天以生心,即所以調經,又為血虛不復之聖方。

射影散(椿田)

主沙蜮吐利,肢麻而冷,目陷脈伏。

衛矛,雷丸,龍齒,中黃(各三錢),射干(一錢五分),肉桂,附子,炮姜,琥珀(各五分)

為末,黃土湯調服。

沙蜮一證,非六氣,非七情,是射工之所傷。其物也,如蟲如鬼,不能捕捉。其傷人也,含沙射影。人影被射,即吐利交作,須臾不救,病名沙蜮。自古迄今,療治之方,惟此而已。治之之法,因其蟲也,用雷丸以殺之;因其鬼也,用衛矛以殺之;因其毒也,用射黃以解之;因其陰邪也,用龍虎以鎮之;因其傷陽也,用桂附乾薑以挽之。面面周到,可謂神妙。

他如玉樞洗毒,俱可參入。若傳屍冷勞,亦可假用。但用此方,必須細審,如舌白滑,脈伏,而家家如是,然即疫證也。若有一毫熱象,忌服,宜用定亂等法為穩。

半夏茯苓天麻湯(明之)

主風痰頭痛,眩暈嘔吐。

半夏(薑汁製),天麻(各一錢五分),茯苓(三錢)

水煎服。

葉天士曰:治痰須健中,熄風可緩暈,此方是也。

汪訒庵曰:痰飲非苓半不能除,內暈非天麻不能定,且三味並皆益氣健脾也。

白話文:

[卷一]

何首烏人參湯

何首烏(搗碎,約15克),人參(約6克)

加水煎煮後服用。

錢韻之說:久病瘧疾導致身體虛弱,病邪潛伏體內無法排出,必須使用人參來幫助病邪向外發散,同時扶助正氣,可以與露姜飲搭配使用。如果久病瘧疾導致津液虧損,腎液不足,或是因為暑熱進入營分(血液循環系統),陰液被耗損,導致心腎不交的狀況,適合使用此方。人參可以生津液,何首烏可以調和氣血,向外發散病邪。當病邪退去,正氣恢復,疾病自然痊癒。何首烏的藤蔓,又叫交藤,可以用來治療失眠,調和陰陽,使用交藤效果更好;如果身體液體乾澀,則使用何首烏比較適合。

香連丸

主要治療濕熱積聚在體內,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腹瀉,便中帶有紅白色黏液,以及排便不暢的症狀。

廣木香(約6克),黃連(約7.5克)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麯糊製成藥丸。

葉天士說:夏天或秋天容易發生的腹瀉,通常是因為濕熱積聚在體內。古人說的「滯下」,指的是氣滯和血滯,不單單只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木香可以調理氣機,疏導積滯,黃連可以清熱化濕。這兩種藥材搭配使用,是治療夏秋季腹瀉初期的特效藥。

歸脾湯

主要治療因為思慮過度導致脾虛,出現心悸、健忘、失眠、盜汗、心脾疼痛、月經不調、面色蒼白、失血過多、皮膚發黃、四肢無力等症狀。

炙黃耆、人參、白朮(各約7.5克),當歸(約6克),茯苓、酸棗仁(各約11克),木香(約2克),遠志(約3.7克,去心),炙甘草(約2.5克),龍眼肉(約15克)

加水煎煮後服用。

羅東逸說:心臟儲藏神,其功能是思考;脾臟儲藏智慧,其功能是產生意念。神的活動和智慧的產生,是火(心)和土(脾)相互配合的結果。如果脾陽不足,無法正常運作,心腎必然無法協調。脾就像黃婆(媒人),如果脾不能發揮作用,心陰就無法得到滋養。此方取用坎卦之水(腎)來補充離卦之火(心),所以必須歸於脾。藥方中一部分滋養心陰,一部分補養脾陽,目的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以此來壯大心,進而滋養母體(脾)。同時,因為擔心脾氣鬱結太久,導致思緒不通暢,所以加入少量木香,來疏通氣機,喚醒脾氣,使脾氣能夠快速通暢,向上運行到心。脾的作用,就在這裡。

徐靈胎說:補脾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補心血來滋養脾血,一種是補腎氣來增強脾氣。此方是心脾同治的方法,補益後天之本(脾),來滋養心,以此達到調經的效果,也是治療血虛不復的特效藥。

射影散

主要治療沙蜮病引起的嘔吐、腹瀉、四肢麻木冰冷、眼球凹陷、脈搏微弱等症狀。

衛矛、雷丸、龍齒、中黃(各約11克),射干(約6克),肉桂、附子、炮薑、琥珀(各約2克)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黃土湯調服。

沙蜮病並非由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或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引起,而是因為被一種叫沙工的生物所傷。這種生物像蟲又像鬼,難以捕捉。牠們傷人的方式是含沙射影。當人的影子被射到,就會立刻出現嘔吐和腹瀉等症狀,如果不及時救治,很快就會死亡,這就是沙蜮病。從古至今,治療此病的唯一方法就是這個藥方。治療的原理,是因為牠像蟲,就用雷丸來殺蟲;牠像鬼,就用衛矛來驅邪;牠有毒,就用射黃來解毒;牠屬陰邪,就用龍齒來鎮壓;牠會傷陽,就用桂附乾薑來挽回陽氣。可謂面面俱到,非常神奇。

其他像玉樞洗毒等方,可以參考使用。如果遇到傳屍勞病,也可以借用此方。但是使用這個方子,必須仔細辨別,如果舌苔白滑,脈搏微弱,且這種情況普遍發生,很可能是疫病。如果身體有一絲發熱的現象,就不能服用此方,應該採用其他方法來治療。

半夏茯苓天麻湯

主要治療風痰引起的頭痛、眩暈、嘔吐等症狀。

半夏(用薑汁炮製)、天麻(各約6克),茯苓(約11克)

加水煎煮後服用。

葉天士說:治療痰症要先健脾,熄風可以緩解眩暈,這個藥方符合這個原則。

汪訒庵說:痰飲這種病症,沒有茯苓和半夏就無法去除,內風引起的眩暈,沒有天麻就無法平定。而且這三種藥材都有益氣健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