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絜度》~ 卷一 (4)
卷一 (4)
1. 卷一
為末,黃蠟一兩五錢,酒煮一時,去酒,將蠟入麻油七錢,拌勻,趁熱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
冷積於脾,非香、蔻、乾薑不能溫,巴、杏、麻油不能下。飲食於胃,全賴命火烹煮,乃能輸散。若火一衰,則食冷而停滯。百草霜釜下之墨,能扶命火,所謂釜底添薪之法。蠟和則不傷中而緩下積滯也。
徐靈胎曰:用蠟之義最精。凡治積,新病宜急下,久病宜緩下。此方治久患寒積之症,乃緩下法也。
補心丹(《道藏》)
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舌瘡。
生地(四錢),人參,元參(炒),丹參(去頭尾),茯神,桔梗,遠志(炒,各五錢),棗仁(炒),柏仁(炒,去油),天冬(炒),麥冬(炒),當歸身,五味子(炒,各一兩)
為末,蜜丸,朱衣,淡鹽湯送下。
柯韻伯曰:心者屬火,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則神困。心藏神,補神者必調其心,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則心能任物矣。
葉天士曰:養神通志,補而兼清,制伏蹺陽道路,則榮液升降如常矣。
此方之妙,在於桔、遠。凡思慮過度,必心氣抑鬱,鬱則化火,火盛則血液傷而心神困憊矣。若徒用參、地、冬、歸等滋陰清火,不特郁不能開,而脾胃素弱者得無妨食作瀉之慮乎?佐此二味則藥不礙鈍,且桔梗能宣心之郁,遠志可交通心腎。心郁開,則火鬱散,而滋血清火得其益矣。
腎水上濟,則心神得養,則聰明開而記憶強矣。然病來非暴,故用丸劑以緩調也。若歸脾之木香,妙香之麝香,逍遙之柴胡,皆此意也。
致和湯(天士)
主溫熱病後津液不復,胃氣不醒,口渴不寐,寐醒咽乾,不飢不食,便不通爽。
石斛(三錢),穀芽(五錢),南沙參(一錢五分),麥門冬(搗,一錢),貝母(去心,二錢),茯神(二錢五分),枇杷葉(去毛,四錢),甘草(五分)
水煎服。
華岫云曰:凡著書立說,竟將脾胃總論。今觀葉氏之書,始知脾胃當分析而論,蓋藏府體用各殊也。其立論云: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宜柔潤。凡遇稟質木火之體,患燥熱之證,或病後熱傷津液,以致九竅不和,都屬胃病。
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此義即宗《內經》所謂「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
徐靈胎曰:此病解之善後方也。蓋大病之後必有留熱,治宜清養。後人概用峻補,以留其邪,則元氣不能驟復,愈補愈虛矣。
王孟英曰:凡溫病後氣液兩虧,不能峻補,皆可以此湯調理。方出葉案,惜未有名,世人每多忽略,故因名其方曰:致和。謂於撥亂返正之後,以致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化日舒長,更何復病之有哉?
白話文:
卷一
將黃蠟磨成粉末,取一兩五錢,用酒煮一個時辰,去除酒液,再將蠟加入七錢麻油中攪拌均勻,趁熱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
寒氣積聚在脾臟,不用香附、豆蔻、乾薑等溫熱藥物就無法溫暖,不用巴豆、杏仁、麻油等攻下藥就無法排除。食物進入胃部,全靠體內的命火來烹煮消化,才能輸送到全身。如果命火衰弱,就會因為吃了寒冷的食物而停滯。百草霜(鍋底的黑灰)能夠扶助命火,就像是給灶底添柴一樣。用蠟來調和,就不會傷害脾胃,而且能緩和地排除積滯。
徐靈胎說:用蠟的道理最精妙。凡是治療積食,新發的病應該快速攻下,長久的病應該緩慢攻下。這個方子是治療久患寒積的病症,所以是緩慢攻下的方法。
補心丹(《道藏》)
主要治療思慮過度、心血不足引起的驚悸、健忘、舌頭生瘡。
藥材包括:生地(四錢)、人參、元參(炒)、丹參(去頭尾)、茯神、桔梗、遠志(炒)(各五錢)、酸棗仁(炒)、柏子仁(炒,去油)、天冬(炒)、麥冬(炒)、當歸身、五味子(炒)(各一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外面裹上朱砂,用淡鹽水送服。
柯韻伯說:心臟屬火,主宰心臟的是神。火氣太旺盛,神就會困頓。心臟藏神,補養神必須調理心臟,補養心臟必須清除心火,這樣神才能安寧,心才能正常運作。
葉天士說:養神要同時安定心志,補養要同時清熱,抑制過於亢盛的陽氣,這樣身體的精液才能正常升降。
這個方子的精妙之處,在於使用了桔梗和遠志。凡是思慮過度,必然導致心氣鬱結,鬱結就會化成火,火氣旺盛就會損傷血液,使心神困憊。如果單純用人參、生地、天冬、當歸等滋陰清火的藥物,不但鬱結不能打開,而且脾胃虛弱的人還可能因此出現腹瀉的問題。加入桔梗和遠志這兩味藥,就能避免藥性過於遲鈍。桔梗能夠宣散心氣的鬱結,遠志可以交通心腎。心氣鬱結打開了,火鬱散去,滋養血液、清除心火的藥物才能發揮作用。
腎水上行滋養心臟,心神得到滋養,就會變得聰明,記憶力也會增強。但這個病不是突然發生的,所以用丸劑來慢慢調理。就像歸脾湯中的木香、妙香丸中的麝香、逍遙散中的柴胡一樣,都是這個道理。
致和湯(葉天士)
主要治療溫熱病之後,津液沒有恢復,胃氣不振,口渴難眠,睡醒後咽喉乾燥,沒有食慾,大便不通暢。
藥材包括:石斛(三錢)、穀芽(五錢)、南沙參(一錢五分)、麥門冬(搗,一錢)、貝母(去心,二錢)、茯神(二錢五分)、枇杷葉(去毛,四錢)、甘草(五分)。
用水煎服。
華岫云說:一般醫書都把脾胃混在一起討論,現在看了葉天士的書,才知道脾胃應該分開來講,因為臟腑的體質和作用各不相同。葉氏的理論是:胃負責接受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脾宜上升才能健康,胃宜下降才能平和。太陰濕土得到陽氣才能運轉,陽明陽土得到陰氣才能安穩。脾喜歡剛燥,胃喜歡柔潤。凡是體質偏木火的人,患有燥熱的病症,或是病後熱邪損傷津液,導致身體不適,都屬於胃病。
葉天士先生一定會使用降胃的方法。所謂的「胃宜降則和」,不是用辛味開竅、苦味下降的藥物,也不是用苦寒的藥物來強行瀉下,損傷胃氣,而是用甘平或甘涼濡潤的藥物來滋養胃陰,這樣津液就能恢復,使胃氣正常下降。這個道理是遵循《內經》所說的「六腑是傳送食物而不儲藏食物的」,強調「通」的原則。
徐靈胎說:這是治療大病之後很好的善後方。因為大病之後必然會有殘留的熱邪,治療應該以清熱滋養為主。後人常常用峻補的方法,反而會使邪氣留存,導致元氣不能快速恢復,越補越虛。
王孟英說:凡是溫病之後氣液兩虛,不能用峻補的藥物,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調理。這個方子出自葉天士的醫案,可惜沒有名字,世人常常忽略它,因此給它命名為「致和」,意思是說在撥亂反正之後,使身體達到中和的狀態,這樣天地就能各安其位,萬物生長,還有什麼病會再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