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絜度》~ 卷三 (12)
卷三 (12)
1. 卷三
主奇經不攝,崩帶淋濁。
禹餘糧(煅),赤石脂(煅),紫石英(煅),代赭石(煅,各四兩),乳香,沒藥,硃砂,五靈脂(各二兩)
為末,糯飯糊丸。
葉天士曰:崩帶不止,是沖、任、督、帶諸脈,不能固攝,病在下焦,故用此方直達衝任,以固之收之也。
青松藥酒(德軒)
主風痹攻痛,色紅。
松毛,海䖳,桑枝,黑豆,菊花,胡桃,白蜜(各四兩)
陳酒煎服。
錢韻之曰:松毛祛血中之風,菊花平肝生之風,桑枝流通關節,海䖳濡潤經絡,豆蜜胡桃緩肝潤血以熄風。用酒煮者,借酒性以行藥力也。
龜鹿二仙膏
主諸虛百損,羸瘦少氣。
鹿角,龜甲(各二斤),人參,杞子(各一斤)
熬膏服。
李時珍曰:鹿、龜皆靈有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補心、補腎、補血,以養陰也;鹿首常返回尾,能通督脈,故取其角,補命、補精、補氣,以養陽也。且血肉有情,接補身中氣血。人參益氣,枸杞補血,氣血交補,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填補之法,此為最穩。
樗皮丸(子和)
主濕熱下注,白帶不止,休息痢,遺精。
樗皮(一兩五錢),白芍(五錢),良薑(煅),黃柏(煅,各三錢)
為末,粥丸。
王晉三曰:帶下,熱勝於濕,滑脫不禁,故以樗皮苦澀,清熱勝濕以澀之,白芍收陰氣以約之,良薑入胃和陽,截生濕之源頭,黃柏入腎堅陰,固帶下之去路,炒黑則收澀固脫也。凡下部不固之因於濕熱者皆宜,豈獨一帶下而已哉?
五利大黃湯(叔承)
主風熱毒邪,大頭瘟,壯熱,目閉,紅腫。
元明粉(七分),大黃(酒炒,一錢),犀角(八分),牛蒡子(三錢),山梔(酒炒,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大頭瘟初起,表證悉具,宜普濟消毒飲散之;若散之不解,漸見陽明實熱,宜用此方。所謂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也。犀、粉鹹寒,瀉熱解毒;黃梔苦寒,泄火清熱。用酒以引其上升,升已而降,則熱毒悉從便解。復以牛蒡辛涼宣表,使風熱從表而泄,表裡雙解之法也。
禹功散(子和)
主水腫喘急,二便不通。
黑牽牛(薑汁炒),茴香(各等分)
為末,調服。
王晉三曰:此方消水腫如神禹決水之功。牽牛瀉水逐濕,以茴香引之,從戌入丙至壬,開通陽道,走泄濕邪,決之使下,一瀉無餘,而水土得平。然非體強脈實,不可輕投。
抑扶煎(宜亭)
主脾虛肝鬱,脘痛,吐酸。
白朮,赤芍(炒),神麯(各二錢),橘絡,玫瑰花,金柑皮(各七分),冬蟲夏草(一錢五分),穀芽(五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肝鬱土中,陽微運滯,故用朮、谷扶脾健運,玫、柑抑肝理氣,橘、曲開鬱醒脾,赤芍和其肝脾,冬蟲夏草交其心腎,五藏相生,則肝藏欣欣向榮,脾復健運之職,何恙不已?
白話文:
卷三
用於治療奇經八脈虛弱,導致崩漏、白帶過多、淋漓不盡的藥方
禹餘糧(煅燒)、赤石脂(煅燒)、紫石英(煅燒)、代赭石(煅燒,各四兩),乳香、沒藥、硃砂、五靈脂(各二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糯米飯糊做成藥丸。
葉天士說:崩漏、白帶不止,是衝脈、任脈、督脈、帶脈這些經脈不能固攝,病因在下焦。所以用這個藥方直接作用於衝脈和任脈,來加強它們的固攝功能,使其能收斂。
青松藥酒(德軒)
用於治療風濕麻痺引起的疼痛,皮膚呈現紅色
松毛、海藻、桑枝、黑豆、菊花、胡桃、白蜜(各四兩)。
用陳年老酒煎煮服用。
錢韻之說:松毛可以去除血液中的風邪,菊花可以平息肝臟產生的風邪,桑枝可以疏通關節,海藻可以滋潤經絡,黑豆、白蜜、胡桃可以緩解肝氣、滋潤血液以熄滅風邪。用酒煮的原因是,借用酒的藥性來增強藥效。
龜鹿二仙膏
用於治療各種虛損、身體瘦弱、氣短乏力
鹿角、龜甲(各二斤),人參、枸杞(各一斤)。
將上述藥材熬製成膏狀服用。
李時珍說:鹿和龜都是長壽的靈物。龜的頭經常縮向腹部,可以通任脈,所以取其甲,來補心、補腎、補血,以滋養陰氣。鹿的頭經常回向尾部,可以通督脈,所以取其角,來補命門、補精、補氣,以滋養陽氣。並且血肉有情,能接補身體中的氣血。人參可以補益氣,枸杞可以補血,氣血相互補充,陰陽平衡,精神自然恢復健康。這種填補虧虛的方法,是最穩妥的。
樗皮丸(子和)
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導致的白帶不止、休息痢(反覆發作的痢疾)、遺精
樗皮(一兩五錢),白芍(五錢),良薑(煅燒)、黃柏(煅燒,各三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粥做成藥丸。
王晉三說:白帶下,是熱邪勝過濕邪,滑脫不禁。所以用樗皮的苦澀之性,來清熱勝濕,使其收斂;用白芍來收斂陰氣,使其約束;用良薑進入胃部來溫陽,截斷產生濕邪的源頭;用黃柏進入腎臟來堅固陰氣,使白帶不再外洩。炒黑後可以增強收斂固脫的作用。凡是下部不穩固是因為濕熱引起的都適合用此方,不單單是白帶的問題。
五利大黃湯(叔承)
用於治療風熱毒邪導致的大頭瘟、高熱、眼睛閉合、紅腫
元明粉(七分),大黃(酒炒,一錢),犀角(八分),牛蒡子(三錢),山梔(酒炒,一錢五分)。
用水煎煮服用。
錢韻之說:大頭瘟剛開始的時候,會出現一些表證,可以使用普濟消毒飲來發散;如果發散後症狀沒有緩解,逐漸出現陽明經的實熱,就應該用這個藥方。這就是所謂的“熱邪在內,用鹹寒之藥治療”。犀角、元明粉性味鹹寒,可以瀉熱解毒;大黃、山梔性味苦寒,可以泄火清熱。用酒可以引導藥力向上走,向上走之後再向下走,熱毒就會從大便排泄出去。再用牛蒡子的辛涼之性來宣散表邪,使風熱從體表發散出去,這是表裡雙解的方法。
禹功散(子和)
用於治療水腫、氣喘急促、大小便不通
黑牽牛(薑汁炒),茴香(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服。
王晉三說:這個藥方消除水腫就像大禹治水一樣有效。牽牛子可以瀉水逐濕,用茴香來引導它,從戌時進入丙時,到壬時,可以開通陽氣,疏通水道,使濕邪從下排出,一瀉無餘,這樣水土就能恢復平衡。但是如果體質虛弱、脈象微弱,不能輕易使用此方。
抑扶煎(宜亭)
用於治療脾虛肝鬱導致的胃脘疼痛、吐酸水
白朮、赤芍(炒)、神麴(各二錢),橘絡、玫瑰花、金柑皮(各七分),冬蟲夏草(一錢五分),穀芽(五錢)。
用水煎煮服用。
錢韻之說:肝氣鬱結於脾土之中,陽氣虛弱,運化失常,所以用白朮、穀芽來扶助脾胃的運化功能,用玫瑰花、金柑皮來疏肝理氣,用橘絡、神麴來開鬱醒脾,用赤芍來調和肝脾,用冬蟲夏草來調和心腎。五臟互相促進,肝氣就能欣欣向榮,脾胃也能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疾病自然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