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是民國時期醫史學家謝觀先生於1935年編著的重要醫史著作。此書出版於中國醫學正經歷劇烈變革與中西醫爭鳴的時代背景下,旨在溯源中國醫學數千年來的發展脈絡、學術變遷與各家學說,為後世醫者及醫史研究者提供一份宏觀而深入的指南。謝觀先生以其廣博的學識和嚴謹的考證精神,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系統而客觀的中國醫學史畫卷。

謝觀先生,字利恆,武進人。其家學淵源,祖父為名醫,父親為名儒。謝觀先生自幼承襲家學,熟讀五經四子書,並廣泛涉獵史學、輿地之學,尤其對《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經典及經方、本草有深厚的積累。他早年曾以地理學教授於多所學堂,後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邀,專事地理書籍編纂,成果豐碩。民國初年,他更被委任主編篇幅浩瀚的《中國醫學大辭典》,歷時八載方告竣,達三百五十萬言,此項艱鉅工作極大地深化了他對古今醫籍與各家學說的理解與掌握,也為撰寫《中國醫學源流論》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了學術研究與編著,謝觀先生也是近代中醫教育的先驅。他在民國六年(1917年)受聘擔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校長,該校被視為中國中醫學校的首創,其辦學模式為海內外所取法。後又執掌神州醫學總會創辦的中醫大學,致力於提升中醫學理的研究水平。面對當時海上醫學界意見紛歧的局面,他更於1929年發起成立中醫協會,謀求團結和會。謝觀先生集醫史研究、醫學教育、醫著編纂、學術組織等多重身份於一身,是民國時期中醫學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中國醫學源流論》此書,正是在謝觀先生長期積累和廣泛實踐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如其基本介紹所示,書中專題論述了中國醫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分期、變遷,以及歷代湧現的醫書、醫方、學術流派、醫學各科(如內、外、婦、兒、針灸等)、治療方法、疾病認識的演變,乃至於近代備受關注的中西醫匯通問題。作者對這些內容進行了嚴謹的考證和客觀的評價,力求「由博返約地闡述醫學源流」。

在書中,謝觀先生提出了一套獨特的中國醫學史分期框架。根據提供的「醫學大綱」章節,他將中國醫學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 西周以前為萌芽之期:此時期醫學尚處於早期階段,缺乏系統理論。
  2. 春秋戰國為成熟之期:這一時期學術思想蓬勃發展,醫學開始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如《內經》的理論基礎應源於此時。
  3. 兩漢之世為專門傳授之期:秦漢大一統後,六經等古籍雖經秦火,但仍有老師宿儒抱守家法,進行專業化的傳授,學術傳承嚴謹。
  4. 魏晉至唐為換葺殘缺之期:漢末喪亂導致學術傳承中斷,後世醫者多從簡編中求索,此期主要是對殘缺的古籍進行整理、註釋和補充,如同義疏之學。
  5. 兩宋至明為新說代興之期:宋代以降,儒學領域出現排斥舊說、以意推求的新傾向,醫學界也隨之湧現出新的理論與學派,如金元四大家及明代醫學的發展。
  6. 起自明末,盛於有清,為主張復古之期:明末清初,一些醫家厭倦了後期學說的空疏,轉而尋求回歸古代經典,如同清代考據學(漢學)取代宋明理學一樣,形成一股復古思潮。

謝觀先生巧妙地運用「儒學比例」這一類比,將中國醫學史的這六個時期與儒學的發展階段相對應,說明了學術發展的普遍規律:皆發源於上古的基礎(萌芽),經歷集大成的階段(成熟),隨後是專業化傳承或整理(專門傳授/換葺),繼而出現新的闡釋與發展(新說代興),最終或回歸源頭(復古)。透過此類比,他指出中國學術自秦代以後,多是在古人已奠定的基礎上進行引申推衍,原創性較少。他也評論了漢唐時期抱殘守闕與宋明時期以意推求的兩種治學態度,並強調真正發明學術應「即事物而求其所以然」,而非僅在古人理論中打轉。

《中國醫學源流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醫史事件與人物,更重要的是謝觀先生在書中貫穿的治史理念和醫學思想。他主張醫學研究者應具備廣闊的視野,除了醫學本身,還必須略涉歷史、地理、生物、自然、社會等諸多科學領域。這是因為醫學的發展與變遷,受到水土、氣候、地域差異以及社會環境(治亂安危)等因素的深刻影響。只有將醫學置於更廣闊的背景下考察,才能「會其通而觀其變」,從而掌握醫術的全貌,避免「執一隅之見,以概萬有不齊之病」。這解釋了為何歷代醫家在溫涼攻補等療法上會出現分歧,這些分歧往往根源於地域環境和臨證經驗的差異,而非簡單的對錯問題。

更為深刻的是,謝觀先生在書中承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學與修養道德相結合的思想。他在序言中引述《素問·上古天真論》等篇,強調醫者不僅應精研醫術(藝),更應砥礪修養,通過「懲忿窒欲以養肝腎之陰」、「寧靜淡泊以葆固有之靈明」等方式來完善自身。他認為,醫學不僅是治療疾病的技術,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途徑,「合修身養性為一途,成己利人為一事」。他以傅青主、徐洄溪等歷史名醫為例,說明其高超醫術與長壽皆與其高潔品行和潛心修煉密不可分,醫者應效法其德行。

秦伯未在序言中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稱其「原原本本,若網在綱」,能啟迪後學,樹立醫林典範。他用長江源遠流長的比喻,說明中國醫學雖然博大精深、普濟眾生,但也難免在發展過程中泥沙俱下、學說紛歧。謝觀先生的《源流論》正是要幫助讀者「沿流溯源,集眾說之長,而去其偏蔽」,使中醫學說更加昌明,造福人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系統的梳理、客觀的分析以及融會人文精神的視角,是研究中國醫學史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總而言之,《中國醫學源流論》是謝觀先生憑藉深厚的醫史積累、廣博的學術視野和嚴謹的考證方法撰寫的一部經典醫史著作。書中提出了系統的醫學史分期,透過儒學發展史的類比揭示學術變遷的規律,強調醫學與歷史、地理及社會環境的關聯,並闡述了醫術與醫德並重的傳統思想。它不僅為後人理解中國醫學數千年的發展歷程提供了清晰的脈絡,更為醫學研究者樹立了融會貫通、客觀求實的治學典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啟示意義。


謝利恆先生傳 (1)

謝利恆先生傳 (2)

謝利恆先生傳 (3)

序言

中國醫學源流論 (1)

中國醫學源流論 (2)

中國醫學源流論 (3)

中國醫學源流論 (4)

中國醫學源流論 (5)

中國醫學源流論 (6)

中國醫學源流論 (7)

中國醫學源流論 (8)

中國醫學源流論 (9)

中國醫學源流論 (10)

中國醫學源流論 (11)

中國醫學源流論 (12)

中國醫學源流論 (13)

中國醫學源流論 (14)

中國醫學源流論 (15)

中國醫學源流論 (16)

中國醫學源流論 (17)

中國醫學源流論 (18)

中國醫學源流論 (19)

中國醫學源流論 (20)

中國醫學源流論 (21)

中國醫學源流論 (22)

中國醫學源流論 (23)

中國醫學源流論 (24)

中國醫學源流論 (25)

中國醫學源流論 (26)

中國醫學源流論 (27)

中國醫學源流論 (28)

中國醫學源流論 (29)

中國醫學源流論 (30)

中國醫學源流論 (31)

中國醫學源流論 (32)

中國醫學源流論 (33)

中國醫學源流論 (34)

中國醫學源流論 (35)

中國醫學源流論 (36)

中國醫學源流論 (37)

中國醫學源流論 (38)

中國醫學源流論 (39)

中國醫學源流論 (40)

中國醫學源流論 (41)

中國醫學源流論 (42)

中國醫學源流論 (43)

中國醫學源流論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