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29)
中國醫學源流論 (29)
1. 幼科學
幼科之書,古蓋以顱囟名。《御覽》七百二十二,引張仲景方序,有云:衛泛好醫術,少師仲景,有才識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臟經》、《小兒顱囟方》三卷。今世所傳《顱囟經》,前有序文,托諸黃帝時師巫,論者多斥為荒誕,然《宋志》著錄即如是,《千金方》云:古有巫妨者,始立小兒《顱囟經》。(《病源》作巫妨。
)則其說初非無因,《宋志·錢乙傳》言乙始以《顱囟經》顯,則此書蓋自古專家相傳,至宋而始顯於世也。
宋時幼科書,晁陳所著錄者,有《嬰童寶鏡》、《小兒靈秘方》、《小兒至訣》、《小兒醫方妙選》等,今皆不傳。其存者,惟錢仲陽《藥證直訣》、閻孝忠《小兒方》、董及之《班疹方》、(周澂之《醫學叢書》本,閻董方各一卷,即附錢書之後,系據宋本重刻。案:此書本甚少,清《四庫》雖曾從《永樂大典》輯出,然與宋本不甚合。
)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薛氏醫案》及《痘疹大全本》。案:《痘疹大全》系明吳勉學所校刻,此書外,又有明蔡維藩《小兒痘疹方論》一卷、陳蔡二先生合併《痘疹方》一卷、明郭子章《稀痘方論》二卷、《痘疹寶鑑》二卷、《萬全痘疹全書》二卷、聞人氏《痘疹論》二卷。
按:《痘疹全書》實萬全所撰,楚人黃廉竊為己有,見全自書《痘疹碎金賦》,後勉學此刻,前亦列陸穩一序,誤為廉作。)及無名氏《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數種。《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系嘉定丙午何大任出其家藏本所刻,方論頗為完備,欲窺宋以前幼科治法者,莫善於此書已。《活幼新書》二卷,元衡州曾德顯撰,(名世榮。
)據自序,其書出於宋太醫戴克臣,(名堯道。)克臣傳諸劉茂先,而曾氏得之茂先五世孫直甫,(名思道,亦通醫。)則亦宋以前書也。此書中國久佚,而日本尚有刻本。又明徐用宣《袖珍小兒方》十卷,其中存古方論亦頗多。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兒童醫學的古籍。在古代,兒童醫學的書籍常被稱為「顱囟經」。根據《御覽》第722卷的記載,引用了張仲景的方序,提到衛泛熱愛醫術,年少時拜師於張仲景,編纂了《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臟經》和《小兒顱囟方》三卷。現存流傳的《顱囟經》有一篇序文,聲稱是出自黃帝時代的一位巫師,雖然許多人認為這種說法荒謬,但《宋志》的記錄就是如此,且《千金方》指出,古代有一位名叫巫妨的人,首次創立了《小兒顱囟經》。
在宋代,兒童醫學的專書由晁陳所著錄的有《嬰童寶鏡》、《小兒靈祕方》、《小兒至訣》、《小兒醫方妙選》等,但現在這些書籍都已失傳。目前還能見到的有錢仲陽的《藥證直訣》、閻孝忠的《小兒方》、董及之的《班疹方》以及陳文中的《小兒痘疹方》等。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是嘉定丙午年間,何大任從家中藏書刻印的,書中的方論十分完整,是想了解宋代以前兒童醫學治療方法的最佳選擇。此外,還有元代衡州曾德顯編寫的《活幼新書》兩卷,據他自己在序言中說,這本書源自宋代太醫戴克臣,再傳到劉茂先,最後曾氏從劉茂先的五世孫劉思道那裡得到,所以也是宋代以前的書籍。這本書在中國已經很難找到,但在日本仍有刻本存在。另外,明代徐用宣的《袖珍小兒方》十卷,其中保留了許多古方理論。
2. 痘疹學
痘疹之名,古代醫籍中所不見,(古書並無「痘」字,)其病究始何時,不可確考。要之古即有之,亦必至宋以後始盛也。當時治法,率宗錢仲陽、陳文中兩家,錢近涼解,陳偏溫補,朱丹溪出,乃折衷其間,解毒、發表、和中三者兼用,一時醫家翕然宗之。然治法究未完備。
近聶久吾之《活幼心法》、(此書有清代歐陽調律刻本,改名《痘疹慈航》。)魏桂岩之《博愛心鑑》出,始有一定之標準途轍可循。朱純嘏之《痘疹定論》、朱惠明之《痘疹傳心錄》,實原本二書更求完備者也。而其開示後學最切者,要無過萬密齋,故《世醫心法》一書,迄今醫家誦習不廢。
(翁仲仁《痘疹金鏡賦》十一篇,亦便誦習,清俞天池有註釋本,名《痘疹金鏡賦集解》。天池名茂鯤,句容人。)翟玉華(名良,青州人。)之《痘科類編》長於治郁,清唐威原(名維德,山東益都人。)之《痘科溫故集》宗之。費建中《救偏瑣言》,專為偏於溫補者說法,亦一時名家也。
清代人所著書,以葉大椿《痘學真傳》為最佳。(《摘星樓治痘全書》,明朱一麟撰。一麟字應我,涇川人。其書於古來治痘疹之書,網羅最為完備。一麟從孫遵先,為之編訂,成十八卷,道光六年,遵先侄珔始刊行之。)
疹者,幼科中之一證也,而其後於幼科中蔚為大國。痘者,亦疹科中之一證也,而其後於疹科中蔚為大國。無他,其為害烈也。惟疹之為害,降而愈烈,故治疹之法,亦降而益詳。其初各家之書,皆痘疹不分,且多痘詳而疹略。至明呂坤,始著《疹科》一卷,專言治疹之法。
清洪謙鳴之《痘疹心法》、謝樸齋之《麻科活人全書》繼之,換輯更為完美。其名家專著,則有鄭卜年(名啟壽,鄞人,以治瘄名鄞、奉、象三邑及臺郡者數十年。)之《鄭氏瘄略》、(一卷。)夏云穎之《麻疹秘錄》、(云穎名子俊,黃岩人。有《醫理信述》六卷,乃其邑人柯琳所輯。
此書與《痘疹秘錄》各一卷,後刻總名《醫理信述補遺》。)孫安四(名能遷,昌化人。)之《闕待新論》(二卷,上卷為方論,下卷為治案。書名取闕疑待問之意。)亦均足資參考。晚近以來,梅毒益盛。交通便利之處,麻疹多與喉證併發,故言治疹之法,又多與喉科相出入,揚州夏春農遂有《疫喉淺論》,孟河丁甘仁亦有《喉痧概論》,學理愈後愈精矣。
種人痘之法,始見於朱純嘏《痘疹定論》中。種牛痘之法,則始於邱浩川之《牛痘新書》。(西洋牛痘之法,始入中國時,邱氏在廣東施種者數十年。此書又有金陵善後總局刻本,經丹徒王惇甫增刪,非復邱氏之舊。)邱氏之書,六傳而至蔣致遠,著有《牛痘要法》,在《白岳庵雜綴》中。
白話文:
關於「痘疹」這個名稱,在古代醫學書籍中並未出現。(古代書籍中沒有「痘」這個字。)這種疾病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出現,無法確切考證。總之,這種病自古以來就存在,但一定是到了宋朝以後才開始盛行。當時的治療方法,大多遵循錢仲陽和陳文中兩家的觀點,錢仲陽的治療偏向清涼解毒,陳文中的治療則偏向溫補。後來朱丹溪出現,他調和了兩者的觀點,主張同時使用解毒、發散、調和脾胃三種方法,當時的醫生都紛紛效仿。然而,這種治療方法仍然不夠完善。
後來,聶久吾的《活幼心法》(這本書在清代有歐陽調律的刻本,改名為《痘疹慈航》)、魏桂岩的《博愛心鑑》出現,才開始有了比較明確的治療標準和方法。朱純嘏的《痘疹定論》、朱惠明的《痘疹傳心錄》,實際上是基於前兩本書,並力求更加完善的作品。而對於啟發後學最為重要的,莫過於萬密齋,所以他的《世醫心法》這本書,至今仍被醫生們廣泛學習和應用。
(翁仲仁的《痘疹金鏡賦》共有十一篇,也方便人們背誦學習,清朝俞天池有註釋版本,名為《痘疹金鏡賦集解》。俞天池本名茂鯤,是句容人。)翟玉華(本名良,是青州人)的《痘科類編》擅長治療氣機鬱結,清朝唐威原(本名維德,是山東益都人)的《痘科溫故集》繼承了他的觀點。費建中的《救偏瑣言》,專門為那些過於偏向溫補的治療方法提出看法,也是當時的名醫。
清代人所寫的書籍中,以葉大椿的《痘學真傳》最為出色。(《摘星樓治痘全書》是明代朱一麟所著。朱一麟字應我,是涇川人。他的書對於歷代治療痘疹的書籍,收集得最為完整。朱一麟的曾孫遵先,對此書進行了編訂,共十八卷,道光六年,由遵先的侄子珔才開始刊行。)
疹,是兒科疾病中的一種,後來在兒科中發展成一個重要的病種。痘,也是疹科疾病中的一種,後來在疹科中也發展成了一個重要的病種。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它們的危害性都很大。但疹的危害,越是後期越嚴重,所以治療疹的方法,也越來越詳細。一開始,各家的著作都將痘疹混為一談,而且大多是痘的內容詳細,疹的內容簡略。到了明朝呂坤,才開始寫作《疹科》一卷,專門論述治療疹的方法。
清朝洪謙鳴的《痘疹心法》、謝樸齋的《麻科活人全書》繼承了這一方向,內容更加完善。一些名家的專著,則有鄭卜年(本名啟壽,是鄞縣人,以治療瘄病聞名於鄞縣、奉化、象山三縣以及台州地區數十年)的《鄭氏瘄略》(共一卷)、夏云穎的《麻疹秘錄》(夏云穎本名子俊,是黃岩人。他的《醫理信述》共有六卷,由他的同鄉柯琳編輯而成。這本書與《痘疹秘錄》各一卷,後來合刻總名為《醫理信述補遺》)、孫安四(本名能遷,是昌化人)的《闕待新論》(共二卷,上卷是方劑理論,下卷是治療案例。書名取自對存疑問題暫時保留,等待後續研究之意)等,這些書籍都值得參考。近代以來,梅毒越來越多。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麻疹常常與咽喉疾病同時發生,所以治療疹的方法,又常常與咽喉科的方法有所關聯,因此揚州的夏春農寫了《疫喉淺論》,孟河的丁甘仁也寫了《喉痧概論》,醫學理論越來越精進了。
種人痘的方法,最早見於朱純嘏的《痘疹定論》中。而種牛痘的方法,則始於邱浩川的《牛痘新書》。(西洋的牛痘方法剛傳入中國時,邱浩川在廣東推廣接種了數十年。這本書還有金陵善後總局的刻本,經過丹徒王惇甫的增刪,已經不是邱浩川的原貌。)邱浩川的書,經過六代傳到蔣致遠,他寫了《牛痘要法》,收錄在《白岳庵雜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