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謝利恆先生傳 (1)
謝利恆先生傳 (1)
1. 謝利恆先生傳
君武進謝氏,名觀,字利恆,世居縣西北之羅墅灣。羅墅灣濱孟河,孟河號多名醫,君祖葆初先生其一也。父鍾英先生,精輿地之學,工古文辭,為世名儒。君少承家學,性又穎悟,年十二,畢五經四子書。於古今山川形勢、郡邑沿革,已瞭如指掌。又熟誦《內》《難》經、《傷寒雜病論》集、本草、經方。
年十五,出就外傅,益肆力於史學輿地,精研史漢諸子,為文章,不懈而及於古。時直甲午戰後,海內爭言維新。邑故有龍城書院,課應舉之文,及是改為致用精舍,肄經史輿地之學。君與焉,試輒冠其曹。年二十一,肄業於蘇州東吳大學,以丁外艱廢。光緒乙巳,始以地理之學教授於廣州中學,已而兩廣優級師範。
遊學豫備科、陸軍中學、廣東法政、初級師範、陸軍小學、隨宦學堂聞君名,爭相延致。君口講指畫,學生咸欣然,自以為有所得,一時廣州地理教席,非君無以厭眾望。君以任課太繁,又母夫人不服嶺南水土,居三年,辭歸,為上海商務印書館編纂地理書籍。時澄衷學堂經費充裕,為海上私校冠,而辦理未善,風潮時起。
歲戊申,董校事者延君主焉。君至則嚴管理,勤教課,澄衷學則遂為諸校首屈。國體既革,武進人推屠君寄主縣政,以君鄉里碩望,延掌本縣教育事。君悉心擘畫,嚴考績,圖擴充,居二年而去。其始至也,學校三十,學生四千;其去也,學校百五十有八,學生六萬數千人。
教育部第全國二千縣成績,武進次二。袁總統召君入都,欲使長省教育廳,君豫燭洪憲之變,不欲仕,辭焉。民國三年,仍入商務印書館,主纂地理書籍,先後成圖書三十餘種。君以為一統志暨各省郡縣圖經,多詳於古蹟風景若行事,而於地形、地質、氣候、風俗、物產,罕能道其詳,失地學真意,闕經世之用,銳意欲纂各省新志,未果。而治中國醫學者,謀編辭典,以諗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以屬君。
君於醫,雖不以是為業,顧自幼熟誦醫經、經方,長而瀏覽弗輟,親故有疾,或為治療,遇儒醫、世醫、若草澤鈴醫,有一技之長者,必殷勤詢訪討論,未嘗一日廢也。及受委託,即欣然自任,縱覽古今醫籍,旁及朝鮮、日本之書,汰其蕪,去其復,存其精英,歷時八年,成書三百五十萬言。而君鬚髮白矣,乃謝商務印書館,寓上海,名其室曰澄齋。
以其技救人疾苦,又出其所心得,以詔後生,有志醫學者踵至。初,上海醫家設中醫專門學校於城中,延君長其校。君為定課程,編講義,時在民國六年,實為我國中醫學校之首創,海內繼起者,咸取則焉。十四年,神州醫學總會設中醫大學於閘北,又延君長其校,將以研究高深學理,為全國醫學升階,凡數年,以時局不靖中輟。海上醫學團體多,而意見不一,君謀所以和會之,十八年,乃發起中醫協會。
白話文:
謝利恆先生,名觀,字利恆,是武進謝氏人,世代居住在縣城西北的羅墅灣。羅墅灣靠近孟河,孟河一帶以出名醫著稱,他的祖父葆初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父親鍾英先生,精通地理學,擅長古文辭,是當時有名的儒生。謝利恆先生從小就接受家學薰陶,天資聰穎,十二歲時就讀完了五經四書。對於古代和現代的山川形勢、郡縣沿革,已經非常清楚。他還熟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經典和本草、經方等書籍。
十五歲時,他離開家裡到外面求學,更加努力鑽研史學和地理,精通《史記》、《漢書》等史書和諸子百家,寫文章也能達到古人的水平。當時正值甲午戰爭之後,國內興起變革的風潮。縣裡原有的龍城書院,只教應試科舉的內容,也改為致用精舍,學習經史和地理。謝利恆先生也在其中學習,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二十一歲時,他在蘇州東吳大學學習,因為家裡發生變故而中斷學業。光緒乙巳年,他開始在廣州中學教授地理,之後又到兩廣優級師範任教。
豫備學堂、陸軍中學、廣東法政、初級師範、陸軍小學、隨宦學堂等學校都聽說了他的名聲,爭相聘請他去教書。他講課時口述手畫,學生們都聽得很開心,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當時廣州的地理教師,沒有人比他更能讓大家滿意。但他因為課程太多,加上母親不適應嶺南的氣候,住了三年後,就辭職回家,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寫地理書籍。當時澄衷學堂經費充足,是上海私立學校中最好的,但辦學管理不好,常常發生風波。
戊申年,負責學校事務的人請謝利恆先生來管理學校。他到任後,嚴格管理,認真教學,澄衷學堂就成了各學校的榜樣。辛亥革命後,武進人推舉屠寄先生擔任縣長,因為謝利恆先生是本地有聲望的人,就請他負責縣裡的教育事務。他盡心規劃,嚴格考核,擴充學校,在職兩年後離開。他剛來的時候,學校有三十所,學生四千人;他離開的時候,學校增加到一百五十八所,學生有六萬多人。
教育部在全國二千多個縣的教育成績評比中,武進縣排名第二。袁世凱總統想請他到北京,擔任省教育廳長,但他預料到袁世凱稱帝會失敗,不願意當官,就拒絕了。民國三年,他還是回到商務印書館,主編地理書籍,先後編成了三十多種圖書。他認為《一統志》和各省郡縣圖經,大多詳細記錄了古蹟風景和歷史事件,對於地形、地質、氣候、風俗、物產卻很少有詳細描述,失去了地理學的真正意義,無法應用於實際,所以想編纂各省的新志,但沒有完成。當時,一些研究中國醫學的人,想編寫一本醫學辭典,就請商務印書館來辦理,商務印書館就委託給了謝利恆先生。
謝利恆先生雖然不是以醫為業,但從小就熟讀醫學經典和經方,長大後也經常翻閱醫書。親戚朋友生病,有時他也會幫忙治療。遇到儒醫、世醫或民間醫生,只要有一技之長,他一定會虛心請教討論,從不間斷。接受委託後,他立刻欣然答應,廣泛閱讀古今醫學書籍,甚至包括朝鮮和日本的書籍,去除糟粕,刪除重複,保留精華,花了八年的時間,編成了三百五十萬字的醫學辭典。這時,他的頭髮都白了,於是離開了商務印書館,住在上海,將自己的住處命名為澄齋。
他用自己的醫術來救治病患,又將自己的心得傳授給後輩,許多有志於學習醫學的人都來向他求教。起初,上海的醫生在城裡創辦了中醫專門學校,聘請他擔任校長。他制定課程,編寫講義,時間是民國六年,這是中國第一所中醫學校,之後國內的學校都以他為榜樣。民國十四年,神州醫學總會在閘北創辦了中醫大學,又聘請他擔任校長,想要研究更深入的醫學理論,提升全國的醫學水平,但幾年後因為時局動盪而中斷。上海的醫學團體很多,意見也不統一,他想要調和大家,在民國十八年,發起了中醫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