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謝利恆先生傳 (2)

回本書目錄

謝利恆先生傳 (2)

1. 謝利恆先生傳

適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廢止中醫案」,中醫協會宣言否認,而召集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三月十七日開會,至者十有五省,醫藥團體百三十有二,出席代表二百六十有二人,提案百餘,成立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其後遂以三月十七為國醫節焉。會既終,推君為代表,入都請願,廢止中醫之案由是得免施行。

其秋,衛生署及教育部又頒中醫學校名稱及管理藥商規則,於本國醫藥業大為不便。十二月,又召集第二次全國醫藥代表大會,至者十有七省,團體二百二十有三,出席代表四百五十有七人。君見推為主席暨常務委員,始正中醫、中藥之名曰國醫、國藥。會既終,再推代表入都。

蔣主席善之,命撤消所布規則,中國醫藥始得無所束縛。二十年,中醫協會改組為上海市國醫公會,歷次大會,君仍見推為主席暨監察主席。是歲,中央國醫館成立,又見推為常務理事。二十二年,上海市國醫分館成立,君見推為常務董事。二十四年,中央國醫館改選,君仍任理事。

上海市衛生局試驗登記中醫者七,君五為試驗委員。蓋自民國六年以來,君於國醫公務,靡役不從,亦云瘁矣。是歲,君年五十有六,國醫節後,乃謝世務,居澄齋不復出,但日為弟子討論學術,而君弟子群謀輯君言論行事,以告當世。

曰《中國醫學源流論》、曰《中國醫話》、曰《中國藥話》、曰《澄齋醫案》、曰《澄齋驗方》、曰《澄齋雜著》、曰《澄齋年譜》,附以《葆初先生醫集》、《鍾英先生文集》,凡如千卷,將次第刊行。而訟言曰:君潛心醫學四十年,盡力醫事,餘二十年,問學弟子,無慮數千人。

朝鮮、日本、臺灣、暹羅、南洋群島、加拿大,凡華人足跡所至,無不耳君說,詒書與君相討論者,學說傳布之廣,近古以來,未之有也。其嘗問業於君者,學輒有心得,取君說以治病者,輒有驗。蓋君於醫學理法,研之至精,而於新知,融會貫通,無所隔閡。故能深探疾病之原,而參酌乎風土人情以為變化,是以放之寒溫熱三帶而皆準也,聞者以為信。

呂思勉曰,君真振奇人哉。予識君時,年未弱冠,今逾三十年矣。予頗讀古書,喜事考證,自度無以逾於君。於醫學則一無所知,顧君不以為無所知,讀古醫書,或時下問,相與賞奇析疑,其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如此,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

君所就之遠,固有由矣。世之知君者,以輿地、醫藥之學及古文辭。顧君之所長,初不止此。予嘗與君上下其論議,君於千載以前,湮沈晦塞之事,洞見其所由,若燭照而數計,其於當世之事,剖析其得失,而逆測其遷流之所屆,著蔡弗能違也。君真振奇人哉,而僅以輿地、醫藥、古文辭鳴,時為之乎,而豈君之志哉。

白話文:

謝利恆先生傳

適逢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廢除中醫的提案,中醫協會立刻發表聲明否認,並召集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三月十七日舉行會議,共有十五個省份,一百三十二個醫藥團體,二百六十二位代表出席,提案超過一百項。大會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並將三月十七日定為國醫節。會議結束後,推舉謝先生為代表,前往首都請願,最終成功阻止了廢除中醫的提案。

秋季,衛生署和教育部又頒布了中醫學校名稱及藥商管理規則,給國內醫藥業帶來很大不便。十二月,再次召集全國醫藥代表大會,這次共有十七個省份,二百二十三個團體,四百五十七位代表出席。謝先生被推舉為大會主席和常務委員,並正式將中醫、中藥改稱為國醫、國藥。會後,再次推派代表前往首都請願。

蔣主席同意了請願,下令撤銷之前的規則,中國醫藥終於擺脫了束縛。民國二十年,中醫協會改組為上海市國醫公會,歷次大會,謝先生都擔任主席和監察主席。同年,中央國醫館成立,謝先生被推選為常務理事。民國二十二年,上海市國醫分館成立,謝先生被推選為常務董事。民國二十四 年,中央國醫館改選,謝先生繼續擔任理事。

上海市衛生局試驗登記中醫師七人,謝先生擔任其中五人的試驗委員。自民國六年以來,謝先生為國醫事業奔走,辛勞備至。這一年,謝先生五十六歲,國醫節後,他辭去公職,退隱澄齋,不再外出,只是每天與弟子們討論醫學。他的弟子們將他的言論和事蹟編纂成書,以告慰世人。

這些著作包括《中國醫學源流論》、《中國醫話》、《中國藥話》、《澄齋醫案》、《澄齋驗方》、《澄齋雜著》、《澄齋年譜》,以及附錄的《葆初先生醫集》、《鍾英先生文集》,總計約一千卷,將陸續出版。書中記載:謝先生潛心研究醫學四十年,為醫事貢獻畢生精力,餘下二十年,他教授弟子,學生人數無數。

朝鮮、日本、臺灣、暹羅、南洋群島、加拿大,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聽聞過謝先生的名聲,許多人與他通信討論醫學。他的學說傳播之廣,在近代是史無前例的。向他求學的人,都能有所收穫;用他的醫學理論治病的人,也都見效。因為謝先生對醫學理論和方法研究精深,又能融會貫通新知,所以能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源,並根據各地風土人情加以變化,因此他的醫學理論適用於寒帶、溫帶和熱帶地區,人們都深信不疑。

呂思勉先生說,謝先生真是個奇才!我認識謝先生的時候,還不到二十歲,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我雖然讀過不少古書,喜歡考證,但自認不如謝先生。對於醫學,我是一竅不通,但謝先生從不因此輕視我,我們一起研讀古醫書,互相提問,探討疑難,他總是樂於將知道的知識分享給不知的人,將多的知識分享給少的人。正如同泰山不拒絕細小的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大海不拒絕細小的河流才能成就它的廣闊。

謝先生取得的成就,是有原因的。世人知道謝先生,是因為他的地理、醫藥和古文辭方面的學識。但謝先生的才能遠不止於此。我曾經與謝先生多次深入討論,他對於千年前湮沒無聞的事情,都能洞察其原因,如同燭照般清晰;對於當今之事,也能分析其得失,預測其發展趨勢,其判斷幾乎從未出錯。謝先生真是個奇才!但他只以地理、醫藥和古文辭聞名於世,這真是時代的悲哀,也絕非謝先生的志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