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
中國醫學源流論 (1)
1. 中國醫學源流論
2. 醫學大綱
中國醫學可分數期:自西周以前為萌芽之期;春秋戰國為成熟之期;兩漢之世為專門傳授之期;魏晉至唐為換葺殘缺之期;兩宋至明為新說代興之期;起自明末,盛於有清,為主張復古之期。此一切學術皆然,而醫學亦莫能外也。
白話文:
【醫學大綱】
中國醫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從西周之前,是醫學概念的初生和萌芽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醫學理論逐漸成熟和完善;兩漢時代,醫學開始成為一種專業知識,並有了系統性的傳授;從魏晉到唐代,醫學理論經歷了修補和完善的過程;兩宋到明代,則是新醫學理論和方法不斷湧現的時期;從明代末期開始,尤其是在清朝,醫學界開始強調對古代醫學理論的回歸與重視。這種學術發展的脈絡,在所有學術領域都存在,當然,醫學也不例外。
3. 儒學比例
諸學之中,儒學最顯,今試藉以為喻。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詩》、《書》、《禮》、《樂》、《易》、《春秋》,皆西周以前古籍,孔子因之以成刪定之功。六經皆史之說,雖亦不免武斷,要其非前無所承決矣,所謂西周以前為萌芽之期也。及孔子出而集其大成,七十子後學之徒,傳播尤盛,所謂春秋戰國為成熟之期也。
遭秦焚書,六籍闕然,老師宿儒,猶各抱專門以相授受,其時承學之士,守家法皆極嚴,雖復不能相通,而亦不為臆論,所謂兩漢之世為專家授受之期也。漢末喪亂,傳緒載絕,後之學者,不復能親承口說,而徒求之於簡編,於是有南北朝、隋、唐義疏之學,所謂換葺闕佚之期也。
至於宋儒,乃排棄舊說,以意推求,自謂淵源直接洙泗,元明二代,其說大行,所謂新說代興之期也。明末諸儒,厭其末流之空疏,而復求之於古,至於清代,漢學乃代宋學而興,所謂主張復古之期也。中國治漢、宋二學者,每互相訾謷,其於自漢迄唐諸儒,遂各以意為好惡。
平心論之,中國一切學術,規模皆大定於戰國以前,自秦以降,不過就古人之成說,引伸推衍之耳,未有能自創一說,卓然與古人並立者也。近之論者,謂中國學術自秦以降即停滯不進,誠不為過。夫既不能自創一學,而徒襲古人之學以為學矣,則其於古人之成說,焉得不視同拱璧。
漢唐諸儒之抱殘守闕,自不能謂為無功,然其物已殘闕矣,徒能抱之守之,而不能觀其會通,勢必至於扞格而不可通,齟齬而不相入。宋儒起而以意推求,勢也。然學術之真必存於事物,古人之發明學術者,蓋靡不即事物而求其所以然。其在宋儒,雖亦曰即物窮理,實則徒託空言,而不免仍為古人之成說所囿,(蓋宋儒之所謂事物,即古人之學術,而非兩間之事物也。)其必不能盡當於事物之理之真,且必不能盡得古人立說之意,蓋可知也。
清儒之起而主張復古,亦勢也。勢之所必至,即為理之所固然。《易》曰:窮則變,變則通,相變也,而實相因,亦即所以相成。明於進化之理者,更不必存主奴之見矣,惟醫亦然。
白話文:
在眾多學問中,儒學是最為顯著的一門,我們現在試圖用它作為一個比喻。孔子追溯到堯舜,遵從文武,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都是西周之前的古籍,孔子以此為基礎完成了修訂整理的工作。說六經皆為歷史的觀點,雖然有些武斷,但肯定的是,這些都不是無根之談,我們可以說,西周之前是儒學的萌芽期。直到孔子出現,他將儒學集大成,七十弟子及其後學廣泛傳播,這就是所謂的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的成熟期。
經歷秦朝焚書坑儒,六經一度消失,然而,一些年長的儒學大家仍然堅持他們的專業知識,進行師徒相傳。當時的學生,對他們的師承家法都非常嚴格,即使他們無法相互交流,也不會胡亂發言,這就是所謂的兩漢時期,專家們進行知識傳授的時代。漢朝末年,社會動蕩,傳統的傳承被切斷,後來的學者無法直接聆聽先師的教導,只能從書籍中尋找答案,因此有了南北朝、隋、唐的注釋學,這就是所謂的補充缺失的時代。
到了宋代的儒學家,他們排斥舊有的解釋,憑自己的理解去探討,自稱直接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元、明兩代,這種觀點非常流行,這是所謂的新學說興起的時代。明朝末年的學者,對這種淺薄的學風感到厭倦,重新回到古籍中尋找答案,到了清朝,漢學取代了宋學,這就是所謂的提倡復古的時代。中國的漢學和宋學研究者,經常互相批評,對於漢到唐的學者,他們各自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評價。
公正地說,中國所有的學術,在戰國之前都已經有了大致的框架,自秦朝以來,不過是在古人既有的理論上進行延伸和推演,並沒有能夠創立新的學說,與古人並駕齊驅。近來有人認為,自秦朝以來,中國的學術就陷入了停滯,這樣的說法並不過分。既然無法創立新的學術,只是沿襲古人的學術,那麼對古人既有的理論,自然會視為珍貴。
漢唐的學者堅持殘缺的知識,不能說他們毫無貢獻,但是那些知識已經殘缺不全,他們只能堅持,卻無法融會貫通,勢必會導致阻礙,無法進一步理解。宋代學者因此開始憑自己的理解去探討,這是勢所必然。然而,真正的學術必須基於事實,古人發明學術,都是從事實中探索其道理。宋代學者雖然也說要從事實中探求真理,實際上卻只是空談,仍被古人的理論所束縛,他們所說的事實,其實是古人的學術,而不是真實的事物,因此他們的理論必定無法完全符合事實,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理論的真正意義,這是可以預料的。
清代學者因此提倡復古,這也是勢所必然。勢必如此,即是理所當然。《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變化是相互的,其實是相互依存,也促成了彼此。明白進化道理的人,就不必有主次之分,醫學也是如此。
4. 醫學變遷
吾國醫學之興,遐哉尚矣。《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孔疏》引舊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云天子脈訣,此蓋中國醫學最古之派別也。其書之傳於後世者,若《靈樞經》則黃帝針灸一派也,若《本經》則神農本草一派也,若《難經》則素女脈訣一派也。其筆之於書,蓋亦在周秦之際,皆專門學者所為也。
針灸之有黃帝,本草之有神農,脈訣之有素女,猶之仲尼所祖述之堯舜,憲章之文武也;其筆之於書之人,則祖述憲章之仲尼也。其傳承派別,可以推見者,華元化為黃帝針灸一派,張仲景為神農本草一派,秦越人為素女脈訣一派。仲景之師,元化之弟子,皆著見於載籍。
《史記·扁鵲列傳》,載其所治諸人,多非同時,或疑史公好奇,不衷於實,不知扁鵲二字,乃治此一派醫學者之通稱,秦越人則其中之一人耳。此其各有師承,猶兩漢之經師也。特醫學之顯,不及儒術,故其傳授世次,不可得而考耳。其中絕不知何時,然亦必當漢魏之際,故後此治醫學者,若皇甫士安,若陶弘景,皆無復口說可承,而徒求之於簡編也。其換討掇拾之功最巨者,於隋則有巢元方,於唐則有孫思邈、王燾,此醫家義疏之學也。
(南北朝隋唐諸儒,綴輯漢儒之說。孫、王等蓋亦綴輯漢後醫家所傳也。)北宋以後,新說漸興,(《四庫提要》云:儒家之門戶分於宋,醫家之門戶分於金元。此以其顯著者言也,實則其機亦肇自北宋。見後。)至金元而大盛,張劉朱李之各創一說,競排古方,猶儒家之有程朱陸王,異於漢而又自相歧也。至明末而復古之風漸啟,清代醫家多承之,則猶儒家之有漢學矣。
(均見後。)人不能無為時勢所限,而時勢之變遷,又率由一二人造之,還相為因,莫知其朕,欲明於學術之升降者,知人論世,二者固不容缺一矣。
白話文:
我們國家的醫學起源,歷史悠久。根據《曲禮》中的記載,如果醫生沒有三代的醫學傳承,就不應該服用他開的藥。《孔疏》引用舊說指出,三代醫學分別是:一是黃帝的針灸,二是神農的本草,三是素女的脈訣,另有一說是天子的脈訣,這大概就是中國醫學最古老的流派。這些醫學著作流傳到後世,《靈樞經》代表了黃帝針灸的流派,《本經》代表了神農本草的流派,《難經》則代表了素女脈訣的流派。這些著作的創作時間大約在周秦之際,都是由專業的醫學研究者所寫。
如同孔子推崇的堯舜,以及遵循的文武之道,黃帝的針灸、神農的本草、素女的脈訣,也是醫學界的重要典範。這些著作的作者,就像是醫學界的孔子。他們的傳承流派,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華佗屬於黃帝針灸流派,張仲景屬於神農本草流派,秦越人則屬於素女脈訣流派。仲景的老師和華佗的學生,在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史記·扁鵲列傳》中記載扁鵲治療過的人,許多並非同時期的人物,有人懷疑司馬遷為了追求新奇,未盡事實,但實際上,扁鵲是這一派醫學的通用稱呼,秦越人只是其中的一個人物。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師承關係,就像漢代的經學家一樣。只是醫學的影響力不及儒家學術,所以他們的傳承世系無法詳細考察。在某個時期,醫學的傳承中斷,但這個時間點未知,可能是在漢魏之際。因此,後世的醫學家如皇甫士安、陶弘景等,只能從書籍中尋找知識,無法直接從師傅那裡學習。
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孫思邈和王燾,他們整理了大量的醫學資料,為醫學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了北宋以後,新的醫學理論逐漸興起,特別是在金元時期,張元素、劉完素、朱震亨和李杲等人各自創立了自己的理論,與古方相抗衡,這種情況類似於儒家學派中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既與漢代的理論不同,又互相爭鳴。到了明代末年,復古的風氣逐漸興起,清代的醫學家大多繼承了這種思想,這與儒家學派中的漢學相似。
時代的變化往往由少數人推動,而這些人的行為又受到時代的影響,這種相互作用難以預測。要想了解學術的發展趨勢,瞭解人物和時代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