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2)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2)

1. 上古醫派

針灸始於黃帝,本草肇自神農,脈訣傳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時耳。至按其學術之性質而為之分類,則為醫經、經方二家。醫經猶今言醫學,經方猶今言藥學也。神農本草,當屬經方家。針灸、脈訣,則同屬醫經。其書之傳最古者,在醫經當推《黃帝內經》,《漢志》作十八篇,皇甫謐以《素問》、《針經》各九卷當之。所謂《針經》當與今《靈樞》相出入,《素問》則即今本也。

其說如後。

白話文:

針灸這門技術起源自黃帝時代,而中藥的使用則是從神農氏開始,至於脈診的技巧則是由素女所傳授,這些只是在說明它們起源的時期。若按照學術的性質來做分類,則可以分成「醫經」和「經方」兩大類。「醫經」類似現在所稱的醫學,「經方」則類似現在的藥學。神農本草應該歸屬於「經方」家。而針灸及脈診的知識,則都屬於「醫經」的範疇。

其中,最古老的著作,如果是在「醫經」這個領域,就不得不提《黃帝內經》了。根據《漢志》記載,該書共有十八篇,而皇甫謐認為《素問》和《針經》各九卷就是對應的版本。他所說的《針經》可能跟現今的《靈樞》內容有相似之處,而《素問》就是現存的版本。

其餘的詳細說明如下。

2. 《素問》考證

素問之名,昉見仲景《傷寒雜病論》集。(言論所以集此書之意,宋本如此,後世刻本改為自序,非。)或疑仲景所撰用者,未必即今《素問》。然《北齊書·馬嗣昭傳》,有傳綜經方、《甲乙》、《素問》之言;《北史·崔彧傳》,又有以《甲乙》、《素問》善醫術之語;《南史·王僧孺傳》,亦云侍郎金元起欲注《素問》,訪以砭石。金元起,即世所稱全元起,字以形近而訛也,則其書自漢以來,醫學傳習未嘗失墜可知矣。

至唐王冰注之,乃大明於世。(惟《刺法》《本病》二篇,冰本亦闕。宋劉溫舒作《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始以此二篇附刊於後為一卷,稱為《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嘉祐中,遂以此二篇附刊於王本之後,頗不可信。《宋史·藝文志》載《素問遺篇》四卷,其卷數亦不符也。

《明史·藝文志》載趙簡王補刊《素問》一卷,請世傳王冰注本有闕簡,王得全本補之。案:簡王所刊,即世所傳趙府居敬堂本,其所刊者,亦即此二篇也。)

《素問》之素,王冰釋之為本,不過望文生訓耳。案:《雲笈七籤》引《真仙通鑑》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病,黃帝問之而作《素問》。與《孔疏》所引之說相符,當系古義。可見今之《素問》,實為古代素女脈訣一派之學,扁鵲傳之,故繼之而作《難經》也。

白話文:

《素問》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集裡,這是在說明他編纂該書的目的(在宋代版本中是這樣表達的,但後世的版本改成了自序,這是不正確的)。有人質疑張仲景所參考的《素問》,可能並非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然而,《北齊書·馬嗣昭傳》中提及了傳授《素問》和其它醫學典籍的情況;《北史·崔彧傳》中也提到了《素問》和《甲乙》是高超醫術的來源;《南史·王僧孺傳》中,也有侍郎金元起想對《素問》進行註解,並詢問關於針灸的內容。金元起,就是世人熟知的全元起,他的名字因為字形相近而被誤讀,由此可見,從漢代開始,《素問》在醫學界的傳承就未曾斷絕。

直到唐代,王冰對《素問》進行了註解,才讓這本書真正廣為人知。(只是其中的《刺法》和《本病》兩篇,王冰的版本也是缺失的。直到宋代,劉溫舒編寫了《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才把這兩篇補充進去,成為一卷,命名為《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在嘉祐年間,這兩篇又被加到王冰版本的後面,但真實性值得懷疑。《宋史·藝文志》中記載的《素問遺篇》共有四卷,與實際的卷數並不相符。

《明史·藝文志》中記載趙簡王補充出版了《素問》一卷,說現存的王冰註解版有缺頁,趙簡王找到了完整版本進行補充。根據考證:趙簡王出版的,就是流傳至今的趙府居敬堂版本,他補充的也正是這兩篇。)

《素問》中的"素"字,王冰解釋為"本",這只不過是他個人的文字理解罷了。根據《雲笈七籤》引用《真仙通鑑》的說法:天神降下素女來治療人類的疾病,黃帝向她請教,於是創作了《素問》。這和《孔疏》引用的說法相符合,應該是古老的解釋。由此可見,現存的《素問》,實際上是源自古代素女的脈訣學派,由扁鵲傳承下來,因此他接著寫出了《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