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3)
中國醫學源流論 (3)
1. 《難經》考證
八十一難之名,亦見仲景《傷寒雜病論》集。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隋蕭吉《五行大義》、唐李善《文選七發注》引此書文,並稱《黃帝八十一難經》。《隋書·經籍志》亦載,《黃帝八十一難》二卷。其以為秦越人作者,實始唐楊玄操,其言云:黃帝有《內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賾,殆難窮覽。越人乃採摘英華,鈔撮精要二部,經內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
既弘暢聖言,故首稱黃帝。(見《史記》扁鵲列傳正義。)案:《史記》扁鵲列傳,稱天下至今言脈者由扁鵲,則素女脈訣之學,扁鵲實傳之。玄操所言,必非無據,惟史公此傳,所包甚廣,玄操云云,似亦誤以扁鵲二字為越人一人之稱號也。
(又案:《文苑英華》載王勃《難經·序》云:《黃帝八十一難》,是醫經之秘錄也,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歷九師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湯,湯歷六師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歷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歷六師以授秦越人,越人始定章句,歷九師以授華佗,佗歷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曾夫子。曾夫子諱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云云。
其說自不可信,然亦可見此書自唐以前確有授受源流。)
白話文:
在《難經》中,有八十一個疑難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出現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裡。根據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所述,黃帝曾經命令雷公和岐伯討論經脈,並且延伸出八十一個疑難問題,這就是《難經》的來源。隋朝蕭吉的《五行大義》以及唐朝李善的《文選七發注》中都引用了這本書的內容,並且稱之為《黃帝八十一難經》。《隋書·經籍志》中也有記載,《黃帝八十一難》共有兩卷。然而,關於此書是由秦越人撰寫的說法,最早出自於唐朝楊玄操,他認為黃帝原本有兩冊《內經》,每冊都有九卷,內容深奧難解。秦越人於是摘取其中精華,摘錄了兩冊《內經》中的重點,共計八十一章,編纂成書。
因為這本書闡揚了黃帝的智慧,所以開頭就提到了黃帝。(此段出自《史記》扁鵲列傳正義。)然而,根據《史記》扁鵲列傳的描述,天下至今談論脈學的人都是沿襲扁鵲的理論,因此可以推測素女脈訣的學問,實際上是由扁鵲傳承下來的。楊玄操的說法必定不是空穴來風,但司馬遷的這篇傳記涵蓋範圍非常廣泛,楊玄操將扁鵲二字誤認為是秦越人一個人的名稱,顯然是錯誤的。
另外,根據《文苑英華》中載有的王勃的《難經·序》,《黃帝八十一難》是醫學的寶貴資料,過去岐伯將其傳授給黃帝,黃帝再傳給伊尹,伊尹傳給商湯,商湯傳給姜太公,姜太公傳給周文王,周文王傳給醫和,醫和傳給秦越人,秦越人開始確定章節和句子,傳給華佗,華佗再傳給黃公,黃公傳給曾夫子。曾夫子的名字叫元,字真道,自稱是京兆人。這個說法固然不能完全相信,但也顯示出在唐朝之前,這本書確實有明確的傳承過程。
2. 《靈樞經》考證
針灸派最古之書,當推《靈樞經》,然或以當皇甫謐所稱之《針經》,謂即《漢志·內經》十八篇之九,則非也。案:謐之言云,《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
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見《甲乙經》。)後人以今《靈樞經》與謐所稱之《針經》,卷帙適當,且其文與《甲乙經》多相復重,斷二者即一書。且云《靈樞》之名,《隋志》不載,而有《黃帝針經》九卷、《九靈》十二卷。至《唐志》則並無《針經》之名,但有《九經》十二卷。
宋紹興中,史崧乃以家藏舊本《靈樞》獻之,蓋《隋志》之《九靈》,即《唐志》之《九經》,其《針經》即史崧所獻之《靈樞》,當唐暫晦,至宋乃出也。然《宋史·哲宗紀》,元祐八年正月庚子,嘗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元祐、紹興,相距幾何時,雖遭喪亂,豈有即亡之理?縱云已亡,校理者豈皆不及見,而誤謂崧家藏舊本久晦復出耶?則宋時實不以此書為《針經》可知。呂復《群經古方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與《唐志》所載卷數不合。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謂好事者從《內經·倉公論》中鈔出,名為古書,亦毫無實據。予謂此等專門家之書,昔時傳者頗多,皇甫謐所見已有三種,實尚不止此數也。《靈樞》亦此類書之一耳,必欲以配《素問》為《內經》十八篇之九,固非。然其確為古籍,則斷斷無可疑矣。
(《針經)等書,當皇甫謐時,必已極難讀,所謂錯互非一也,故謐重定之為《甲乙經》。《甲乙經》既成,當時必推為善本,《針經》等書遂罕傳習,觀馬嗣昭與崔彧傳,皆以《甲乙經》與《素問》並舉,可知其書遂在若存若亡之間,隋時僅存,迄唐而亡,至宋乃復得之高麗,固理之可信者也。)
白話文:
針灸學派最古老的書籍,應首推《靈樞經》。然而有人認為這本書就是皇甫謐所提到的《針經》,也就是《漢書·藝文志》裡記載的《黃帝內經》十八篇中的九篇,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根據皇甫謐的說法,《七略》和《藝文志》中都記載了《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計十八卷,這就是《內經》。此外還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這些都是黃帝和岐伯的精華之作。
這三部書的內容有很多重複之處,相互之間的關聯也很複雜。(可參照《甲乙經》)。後來的人因為發現現在的《靈樞經》和皇甫謐所說的《針經》卷數相符,而且內容上與《甲乙經》有很多相似之處,就斷定這兩本書其實是同一本書。同時還指出,《隋書·經籍志》中並未記載《靈樞》的名字,只記載了《黃帝針經》九卷和《九靈》十二卷。到了《唐書·藝文志》,已經沒有《針經》這個名字,只有《九經》十二卷。
在南宋紹興年間,史崧將他家藏的舊版《靈樞》獻給朝廷,可以推測《隋書·經籍志》中的《九靈》就是《唐書·藝文志》中的《九經》,而《針經》就是史崧獻出的《靈樞》,在唐代暫時消失,直到宋代才重新出現。然而,根據《宋史·哲宗紀》的記載,在元祐八年正月初一,朝廷曾經將高麗進獻的《黃帝針經》頒布到全國各地。元祐和紹興兩個時期相隔的時間並不算長,即使經歷了戰亂,也不應該那麼快就遺失。即使真的遺失了,負責校對整理的人也不可能都沒有見過,怎麼可能誤以為這是史崧家藏的舊版書籍,久違之後再次出現呢?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實際上並沒有將這本書視為《針經》。呂復在《羣經古方論》中說,王冰將《九靈》改名為《靈樞》,但是這和《唐書·藝文志》中記載的卷數不符。
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中說,有人從《內經·倉公論》中抄錄了一些內容,命名為古書,但這種說法毫無根據。我認為,像這樣專業性的書籍,以前流傳的很多,皇甫謐看到的就有三種,實際上肯定不止這些。《靈樞》也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硬要將它和《素問》配成《內經》十八篇中的九篇,當然不對。然而,它的確是一本古籍,這一點毫無疑問。
在皇甫謐的時代,《針經》等書籍一定非常難讀,所謂的“錯互非一”,所以他重新整理編纂成《甲乙經》。《甲乙經》編成後,當時必定被認為是最好的版本,《針經》等書籍於是很少被人們學習傳閱。從馬嗣昭和崔彧的傳記中可以看到,他們都把《甲乙經》和《素問》並列舉出,可以看出這些書籍當時處於一種若存若亡的狀態。到了隋代,這些書籍仍然存在,但到了唐代就消失了,直到宋代才從高麗重新獲得,這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