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5)
中國醫學源流論 (5)
1. 五運六氣說
中國醫學,至宋而新說肇興,非得已也。蓋萬事萬物,必有一理存乎其間,必得其理,然後可以應用於無窮。古代專門授受之醫學,魏晉而後,既已浸失其傳,其為後人所輯存者,皆不免於殘闕不完。夫古代之醫學,即使盡存於今,其理亦未必可據;況其所存者,又皆殘闕不具之說乎?然學術之真,必存於事物,後世解剖之學,既已絕跡;(偶有其事,不得云學,見後。
白話文:
中國醫學到了宋朝纔有了新的理論,這不是無奈之舉。因為任何事物必定有一個道理存在其中,掌握了這個道理,才能將其廣泛應用。古代醫學師徒相授的傳承,在魏晉以後就逐漸失傳。後人輯錄保存的醫學典籍,都難免殘缺不全。即使古代醫學全部流傳至今,其理論也不一定可靠;更何況所流傳下來的,都是殘缺不全的說法呢?然而,學術的真理必定存在於事物之中,後世解剖學的學問已經失傳(偶爾有些相關的記載,但還不能算是學問,見後文)。
)形下之學,又日湮晦,欲明醫理,果何所據以資推求哉?於是冥心探索,其說轉遁入於虛無,而五運六氣之說興矣。
白話文:
形下的學問又說深奧難懂,想要了解醫學原理,究竟根據什麼來推求呢?於是專心探討,但是理論卻逐漸偏離實際進入了空談,於是五運六氣的說法興起了。
五運六氣之說,非後世醫家所臆造也,而繆仲淳極攻之。其言曰:五運六氣之說,其起於漢魏之後乎?張仲景漢末人,其書不載也;華元化三國人,其書亦不載也。前之則越人無其文,後之則叔和解其說。今之醫者,學無原本,侈口而談,動云五運六氣,將以施之治病,譬猶指算法之精,為事物之實,豈有不誤哉。其言卓然不惑,可謂豪傑之士。
白話文:
五運六氣的理論,不是後世醫家杜撰的,但繆仲淳極力反對它。他說:五運六氣的理論,是從漢魏之後纔出現的嗎?張仲景是漢朝末年的名醫,他的著作裡沒有記載這個理論;華元化是三國時期的名醫,他的著作裡也沒有記載。在張仲景和華元化之前,沒有人提到這個理論;在他們之後,只有叔和解說過這個理論。現在的醫生,不懂得基本醫學理論,卻大言不慚地談論五運六氣,想要用它來治病,就好比把精湛的算法當成真實的事物,豈能不犯錯誤?他的話中肯有力,沒有絲毫的迷惑,可以說是醫學界的豪傑。
然以五行配五藏,今古文家皆有之,(今文家說同《素問》。古文家則曰: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六氣之說,亦明見左氏,安得盡指為虛誣。蓋中國自西周以前,本為陰陽五行之世界,東周以後,其說漸破,至漢遂成強弩之末,魏晉而降,玄學大興,而其說摧陷廓清殆盡矣。夫在古代,禮樂兵刑,政教之形質也;陰陽五行,政教之魂神也。
白話文:
然而,將五行與五臟相對應的說法,古今文人學者都有。
(現代文家說法與《素問》相同。古代文家則說:脾屬於木,肺屬於火,心屬於土,肝屬於金,腎屬於水。)
六氣的說法,在《左傳》中也能明確看到。怎麼能說它完全是虛構的呢?
中國自西周以前,本來就是陰陽五行構成的世界。東周之後,這種說法逐漸衰落,到了漢朝就成了強弩之末。魏晉以後,玄學興起,陰陽五行的說法才被徹底擊潰。
在古代,禮樂兵刑是政教的外在形式;陰陽五行則是政教的內在精神。
然後世儒者,多言禮樂兵刑,而罕談陰陽五行者。何也?以人心變動,恆先乎事物。(歐人新婚後,夫婦相偕出遊,乃野蠻之世,掠奪得婦,以避女黨之反攻。今掠奪得婦之俗久變,而新婚夫婦相偕出遊之風仍在,此其一例也。)而陰陽五行之說,不足以範圍後世之人心故也。
白話文:
後來儒者大多重視禮儀、音樂、軍事、刑罰,卻很少有人討論陰陽五行。為什麼呢?因為人心的變化恆常先於外在的事物。(例如:古歐洲新婚夫婦一起外出旅遊,這源於野蠻時代掠奪得妻,為躲避女方的報復。這種掠奪的習俗早已改變,但新婚夫婦一起外出遊玩的習慣卻仍然延續,這就是人心變化後於外在事物的一個例子。)而陰陽五行之說不足以涵蓋後世人心變化,因此逐漸被忽視。
醫家則何以異此?張仲景之《傷寒》,自言撰用五行大論,(見《論集》。)而《素問》一書,魏晉後醫家亦皆誦習勿替,然卒不言五運六氣之說者。明堂之圖、針灸之法、本草之經、脈學之訣,猶儒家之有禮樂兵刑;五運六氣之論,猶儒家之有陰陽五行也。然當解剖之學既已廢絕,形下之學又日湮晦之時,而欲求一說使足以包括一切,則舍五運六氣之論固莫屬矣。
白話文:
醫家為什麼會和儒家有不同的看法?張仲景的《傷寒論》,他自述參考了五行大論。(見《論集》。)而《素問》這本書,魏晉以後的醫家也都在研讀和傳習,但醫家卻沒有提出過五運六氣的說法。明堂圖、針灸法、本草經、脈學訣,就好像儒家的禮樂兵刑一樣;五運六氣論,就好像儒家的陰陽五行一樣。但是,當解剖學已經廢棄,形而下的學問日漸衰微的時候,要想找到一種理論能包羅一切,那麼除了五運六氣論,恐怕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2. 劉河間學派
醫家新說盛於金元,而實起於北宋。有劉溫舒者,始撰《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而以《內經·素問遺篇》附刊其後,是為言運氣者之始,沈括之徒深信之。又有寇宗奭者,撰《本草衍義》二十卷,始論及運氣,前此所未有也。及劉河間出,而新說大盛。河間撰《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卷,闡明六氣皆從火化之理,又撰《宣明論方》三卷,其用藥多主寒涼,始與《局方》立異。
白話文:
中醫的新學說在金元時期盛行,但實際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有一位名叫劉溫舒的人,最早編寫了《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並附上了《內經·素問遺篇》。這是運氣學說的開端,沈括和他的學生們對此深信不疑。另外還有寇宗奭,撰寫了《本草衍義》二十卷,首次論及運氣,這在之前是沒有的。直到劉河間出現,新學說纔得到廣泛傳播。劉河間撰寫了《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卷,闡明六氣皆由火氣化生的道理。他又撰寫了《宣明論方》三卷,用藥多以寒涼為主,創立了一個與《局方》不同的學說。
(案:今本《河間六書》,乃明吳勉學所輯,凡《原病式》一卷、《宣明論方》十五卷、《病氣機宜保命集》三卷、《傷寒醫鑑》一卷、《傷寒直格方》三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傷寒心要》一卷、《傷寒心鏡》一卷。考《保命集》為張元素所撰,《醫鑑》馬宗素撰,《心要》劉洪撰,《心鏡》常德撰,實止四種。而《宣明論方》自序云三卷,今乃得十五卷,《標本直格》亦多竄亂。
白話文:
現在流傳的《河間六書》,是由明朝吳勉學所編輯的,其中包括:
- 《原病式》一卷
- 《宣明論方》十五卷
- 《病氣機宜保命集》三卷
- 《傷寒醫鑑》一卷
- 《傷寒直格方》三卷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
- 《傷寒心要》一卷
- 《傷寒心鏡》一卷
但是考證後發現:
- 《保命集》是由張元素所撰寫的
- 《醫鑑》是由馬宗素所撰寫的
- 《心要》是由劉洪所撰寫的
- 《心鏡》是由常德所撰寫的
所以實際上只有四種書。而《宣明論方》的序言中說有三卷,但現在卻有十五卷;《標本直格》也經過了很多竄改。
《四庫書目》謂其竟出依託,勉學謬不至此,疑後來坊賈所為也。又《三消論》一卷,相傳為河間書,周澂之有評註本。)自是以後,《宣明論方》行於北,《局方》行於南,儼然成對峙之勢焉。河間之學,再傳而為羅知悌,由知悌傳諸丹溪,大暢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論,謂欲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必於《素》、《難》諸經。(見戴良九《靈山房集》、《丹溪翁傳》。
白話文:
《四庫書目》說這部書的作者是託名他人,像李勉這樣的學者不可能寫得這麼差,可能是後來的書商所為。另外,《三消論》一卷,相傳是河間張從正所寫,周澂之有評註本。
從這以後,《宣明論方》在北方流行,《局方》在南方流行,儼然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面。河間張從正的學說,傳了兩代到羅知悌,羅知悌再傳到朱丹溪,大力宣揚古代的方劑無法治療現代的疾病,認為要建立標準、制定規矩、稱量衡器,必須從《素問》、《難經》等經典中尋求依據。(見戴良九《靈山房集》、《丹溪翁傳》。)
)其所撰《局方發揮》,力闢溫燥之弊,始明目張膽以與《局方》為難,其論治以補陰為主,雖曰自創一家,實則承河間而漸變焉者也。(丹溪之書,凡《格致餘論》一卷、《局方發揮》一卷、《金匱鉤玄》三卷,皆有通行本。其《治法心要》八卷、《醫要》一卷、《脈因證治》四卷,傳本較少,周澂之以《金匱鉤玄》同刻入《醫學叢書》中。
白話文:
他編寫的《局方發揮》一書,極力駁斥溫燥藥性的弊端,大膽地質疑《局方》的觀點。他的治療以滋補陰津為主,雖然宣稱自創一家,但實際上是繼承了劉完素的理論,並逐漸加以改變。
丹溪的著作共有《格致餘論》一卷、《局方發揮》一卷、《金匱鉤玄》三卷,這些都有通行的版本。而他的《治法心要》八卷、《醫要》一卷、《脈因證治》四卷,流傳的版本較少。周澂之將《金匱鉤玄》收錄在《醫學叢書》中出版。
又《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一卷、《醫學發明》一卷、《活法機要》一卷,惟《古今醫統》中有之。)與丹溪同宗河間者,有張子和所著《儒門事親》,多以攻伐為宗。傳丹溪之學者,有戴原禮,嘗著《推求師意》一書,以闡丹溪之學。原禮之學,傳諸祁門汪機,所著《石山醫案》,亦皆以丹溪為宗。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卷《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一卷《醫學發明》,一卷《活法機要》,只有《古今醫統》中收錄了這些著作。與丹溪朱震亨同屬河間派的,還有張子和,他著有《儒門事親》,其中大多以批評抨擊為方針。繼承丹溪學說的學者有戴原禮,他曾著有一本《推求師意》,旨在闡述丹溪的學說。戴原禮的學說傳授給祁門人汪機,汪機所著的《石山醫案》,也都是以丹溪為師承。
(此書凡三卷,實機弟子陳桷所編,坊刻《石山》八種。於此書外,又有《素問鈔》三卷、《運氣易覽》三卷、《外科理例》六卷、《痘治理辨》一卷、《針灸問答》二卷,皆機作。其《脈訣刊誤》二卷,實戴啟宗之書,《推求師意》二卷,則機所輯戴原禮之書也。)而浙中之同時景從者,又有虞摶、王綸,亦丹溪一派之學也。
(綸所撰《明醫雜著》,主寒涼最甚。)
白話文:
這本書共三冊,是陳桷這個實際的學生編輯的,坊間刻印的《石山》八種。除這本書外,還有《素問鈔》三冊、《運氣易覽》三冊、《外科理例》六冊、《痘治理辨》一冊、《針灸問答》二冊,這些都是機編的。其中《脈訣刊誤》二冊,其實是戴啟宗的書,《推求師意》二冊,則是機編輯的戴原禮的書。而浙中的同時者虞摶、王綸,也是丹溪一派的學者。
3. 李東垣學派
少後於河間而崛起於北方者,有張潔古。李濂《醫史》載潔古嘗為河間療傷寒,然其學非出自河間者也。所著《珍珠囊》三卷,始創引經報使之說,而用藥之法一變。(又有《藏府標本藥式》一卷,在《醫學指歸》及周澂之《醫學叢書》中。
白話文:
稍後在河間派之後於北方崛起的是張潔古。李濂的《醫史》記載潔古曾替河間派治療傷寒,但他的學問並非源於河間派。他的著作《珍珠囊》三卷,首創引經報使的理論,且用藥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變。(此外,還有一本《藏府標本藥式》一卷,收錄於《醫學指歸》和周澂的《醫學叢書》中。)
)其學傳諸東垣,倡土為萬物母之說,著《內外傷寒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各二卷,(俗傳《東垣十書》,於此三書外,又增入《崔真人脈訣》一卷,云杲所評,此外則為朱震亨《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王履之《溯洄集》,齊德之之《外科精義》,王好古之《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極論寒涼峻利之害,實於河間、丹溪外別樹一幟。
白話文:
他的學說傳給了東垣,東垣提出「土生萬物」的理論,寫有《內外傷寒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祕藏》各兩卷。(民間流傳《東垣十書》,除了這三本書外,還增加了《崔真人脈訣》一卷,說是李杲評注的,而其他的則為朱震亨的《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王履之的《溯洄集》,齊德之的《外科精義》,王好古的《湯液本草》、《此事難知》。)他極力主張寒涼猛烈藥物的危害,實際上與河間、丹溪的學說不同。
其所著用藥法象,亦主陰陽升降浮沉之說,與潔古同。自制諸方,動至一二十味,而古來經方之面目,亦大變矣。東垣入室弟子為王海藏,(亦嘗受業潔古。)海藏著《湯液本草》三卷,大暢東垣、潔古之緒論,又著《醫壘元戎》十二卷、《此事難知》三卷、《陰證略例》一卷。東垣治傷寒之書已不可見,(書名《傷寒會要》,《元遺山集》中有其序。
白話文:
他們所使用的藥物法則是,同樣以陰陽升降、浮沉學說為基礎。他們自己配製的藥方,通常超過十幾味藥,而古代傳統藥方的面貌也因此而大大改變。東垣內科派的入室弟子是王海藏(他也曾跟隨潔古學習)。海藏著有《湯液本草》三卷,廣泛闡述了東垣、潔古的理論。此外,他還著有《醫壘元戎》十二卷、《此事難知》三卷、《陰證略例》一卷。東垣治療傷寒的著作現已失傳(書名為《傷寒會要》,《元遺山集》中收錄了它的序言)。
)其法實當於此書求之。而其晚年高弟為羅天益,嘗承師命作《內經類編》一書,(書不傳,序見劉因所著《靜修集》中。)實居張景岳《類經》之先,蓋舉一切治病用藥之法,而悉歸本於《內經》,實至東垣而集其大成也。
白話文:
要找到這些方法,確實應該從這本書中尋求。而張景嶽晚年時的高徒羅天益,曾經奉命撰寫《內經類編》一書(該書沒有流傳下來,序文見於劉因所著的《靜修集》中)。這本書其實早於張景嶽的《類經》,它羅列了所有治療疾病和用藥的方法,它們統統都能追溯到《內經》的根源。實際上,到了東垣才集其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