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4)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4)

1. 《神農本草經》考證

本草之名,始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五年,徵天下通知逸經、古紀、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藥、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所在為之勸駕,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十人。)及《樓護傳》,(傳云:護少隨父為醫長安,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

)乃學科之名,非書名也,故《漢志》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無以本草名者。至梁《七錄》,乃有《神農本草經》之名,而《隋志》同之,則猶今人言藥物學書耳。(神農本草四字,為學科之名,經字為書名。)蓋針灸之術,必深明於人之藏府經脈,非若藥劑之易施,其為用較廣,故其書亦較通行也,其著之簡策,蓋亦在晚周之時,陶弘景所謂與《素問》同類者也。其書專家相傳,頗多竄亂,至弘景始從事於校理。

其言云:世傳《神農本草》只此三卷,所出郡縣,多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案:仲景、元化,為當時醫家兩大師,故舉以概其餘。言若仲景、元化一流人,非實指仲景、元化也,下吳普、李當之徒同。)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

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徒,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雜,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知識亦有淺深。余輒苞綜諸經,研括繁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別品》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合為七捲雲云,蓋合諸專家所傳,而折衷於一是也。自是以後,歷代相因,屢加修輯。

其在唐顯慶中,蘇恭、長孫無忌等,奉敕所修者,世謂之《唐本草》,亦曰《唐新修本草》。孟蜀時韓保昇又奉命重修,稍增註釋,世稱《蜀本草》。宋太祖開國,命劉翰、馬士等修輯,士又為之注。先是唐開元中,有陳藏器者,撰《本草拾遺》十卷,以補《名醫別錄》之闕,及是亦採入焉,是為《開寶新詳定本草》。後以或有未合,又命翰等重加詳定,為《開寶重定本草》。

嘉祐時,掌禹錫奉勅加註,為《嘉祐補註本草》。大觀中,蜀人唐慎微,兼合諸家,兼採經史中言醫事者,隨類附入,名曰《證類本草》,於諸本中稱最善焉。蓋自李時珍《綱目》以前,官修者凡五,私修者凡二,實皆以隱居所修為藍本,而輾轉附益者也。

古代所傳之《神農本草經》,至陶弘景時已多竄亂,弘景始為之分別,於舊所傳者,書之以朱,後來所附益者,書之以墨,其所分別,固未必盡當,然終相去不遠。嗣後輾轉相傳,淆亂又甚。《開寶新詳定·序》,所謂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異者也。然淆亂雖甚,其區別卒未嘗廢,至《證類本草》猶然。

白話文:

關於「本草」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漢書·平帝紀》和《樓護傳》中,那時候是指一個學科的名稱,而不是指一本書的名字。所以《漢書·藝文志》裡記載的醫方書籍有十一家,共二百七十四卷,都沒有用「本草」來命名。到了梁朝的《七錄》才有《神農本草經》這個名稱,而《隋書·經籍志》也沿用了這個名稱,這就像現在人說的藥物學書籍一樣。(「神農本草」四個字是指學科的名稱,「經」字是指書的名稱。)

針灸的技術,必須要深入了解人體的臟腑經脈,不像藥物那麼容易使用,而且它的應用範圍比較廣泛,所以相關的書籍也比較通行。關於它的著作,大概是在晚周時期就出現了,陶弘景認為它和《素問》是同一類型的書籍。這本書是專家們口耳相傳的,內容有很多錯亂的地方,直到陶弘景才開始整理校對。

陶弘景說:「世上流傳的《神農本草》只有三卷,書中所記載的郡縣,大多是後漢時期的制度,懷疑是張仲景、華佗等人所記錄的。」(這裡用仲景、元化來代表當時的醫學大師,並不是指他們本人,下面的吳普、李當之等也是一樣。)另外還有《桐君採藥錄》提到藥物的花、葉、形狀、顏色以及藥物的配伍關係。

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人又對《神農本草》進行了增減,有的版本有五百九十五種藥,有的有四百四十一種,有的只有三百一十九種,甚至還有把上、中、下三品藥物混雜在一起,藥性冷熱搞錯,草、石不分,蟲、獸不辨的情況。而且,各版本的藥物主治功效也各有不同,醫生們沒辦法全部了解,所以知識水平也參差不齊。陶弘景於是綜合各家之說,整理刪繁就簡,以《神農本經》的三百六十五種藥物為主,又加入了《名醫別錄》的三百六十五種,總共七百三十種,不論藥物精細或粗劣,都收錄其中,沒有遺漏,合編成七卷。這可以說是綜合了各家專家的傳承,並進行折衷而成。從此以後,歷代都根據這個版本進行修訂。

唐顯慶年間,蘇恭、長孫無忌等人奉皇帝的命令修訂的,被稱為《唐本草》,也叫《唐新修本草》。孟蜀時期,韓保昇又奉命重新修訂,稍微增加了一些註釋,被稱為《蜀本草》。宋太祖建立宋朝後,命令劉翰、馬士等人修訂,馬士還為它做了註解。在這之前,唐開元年間,陳藏器撰寫了《本草拾遺》十卷,用來補充《名醫別錄》的不足,這次修訂也將其內容採納進來,形成了《開寶新詳定本草》。後來因為內容可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又命令劉翰等人重新修訂,形成了《開寶重定本草》。

嘉祐年間,掌禹錫奉皇帝的命令為其加註,形成了《嘉祐補註本草》。大觀年間,四川人唐慎微綜合了各家之說,還採納了經史中記載的醫學相關內容,按類別附加入來,命名為《證類本草》,在各個版本中被認為是最好的。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之前,官方修訂的版本有五個,私人修訂的版本有兩個,實際上都是以隱居者修訂的版本為基礎,然後輾轉增補而成的。

古代流傳的《神農本草經》,到了陶弘景時期已經有很多錯亂的地方,陶弘景開始對其進行辨別,用朱砂筆標記舊傳的內容,用墨筆標記後來增加的內容,他所做的區分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大致還是比較接近的。後來經過輾轉傳抄,內容更加混亂。《開寶新詳定本草》的序言中說,朱砂筆標記和墨筆標記的內容,已經沒有辦法區分了;舊的註釋和新的註釋,內容互相矛盾。雖然內容混亂嚴重,但區別還是沒有完全廢止,直到《證類本草》仍然保留著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