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1)

1. 醫學大綱

中國醫學可分數期:自西周以前為萌芽之期;春秋戰國為成熟之期;兩漢之世為專門傳授之期;魏晉至唐為換葺殘缺之期;兩宋至明為新說代興之期;起自明末,盛於有清,為主張復古之期。此一切學術皆然,而醫學亦莫能外也。

白話文:

中國醫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 西周之前:萌芽時期
  • 春秋戰國:成熟時期
  • 兩漢時期:專門傳授時期
  • 魏晉到唐朝:補充補缺時期
  • 兩宋到明朝:新說興起時期
  • 明末開始,盛行於清朝:主張復古時期

所有學術都是如此,醫學也不例外。

2. 儒學比例

諸學之中,儒學最顯,今試藉以為喻。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詩》、《書》、《禮》、《樂》、《易》、《春秋》,皆西周以前古籍,孔子因之以成刪定之功。六經皆史之說,雖亦不免武斷,要其非前無所承決矣,所謂西周以前為萌芽之期也。及孔子出而集其大成,七十子後學之徒,傳播尤盛,所謂春秋戰國為成熟之期也。

白話文:

在各種學問中,儒學最為顯著。現在試著用它來舉例說明。孔子繼承了堯舜的思想,遵循了文武的典範。《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這些經典都是西周以前的古籍,孔子對它們進行了刪定和整理。六經都記載了歷史故事,雖然也難免武斷,但它們肯定是承接了前人的學說。所謂西周以前是儒家思想的萌芽階段。到了孔子,集大成於一身,他的七十位弟子積極傳播儒學,所謂春秋戰國時代是儒家思想的成熟階段。

遭秦焚書,六籍闕然,老師宿儒,猶各抱專門以相授受,其時承學之士,守家法皆極嚴,雖復不能相通,而亦不為臆論,所謂兩漢之世為專家授受之期也。漢末喪亂,傳緒載絕,後之學者,不復能親承口說,而徒求之於簡編,於是有南北朝、隋、唐義疏之學,所謂換葺闕佚之期也。

白話文:

秦朝焚書後,古籍散失殆盡。當時的老師和飽學之士仍然各自教授自己的專門領域,而學生們也嚴格遵循家傳學說。儘管不同學派之間無法交流,但也不會胡亂推測。所謂兩漢時期,是專家授受的時代。到了漢末,戰亂頻仍,傳承斷絕。後來的學者無法再親自接受口傳,只能從簡牘上尋求知識,於是有南北朝、隋、唐時期整理古籍的學問,這便是修補佚失的時代。

至於宋儒,乃排棄舊說,以意推求,自謂淵源直接洙泗,元明二代,其說大行,所謂新說代興之期也。明末諸儒,厭其末流之空疏,而復求之於古,至於清代,漢學乃代宋學而興,所謂主張復古之期也。中國治漢、宋二學者,每互相訾謷,其於自漢迄唐諸儒,遂各以意為好惡。

白話文:

至於宋朝的儒家學者,拋棄了以前的說法,根據自己的想法推論,自稱自己的思想源自孔子和孟子。元朝和明朝兩代,宋儒的學說廣為流行,這被稱為新學說盛行的時期。明朝末年的儒家學者厭倦了宋儒末流的空洞,轉而從古代典籍中尋找答案。到了清朝,漢學取代了宋學而興起,這被稱為主張復古的時期。中國研究漢學和宋學的人,經常互相詆毀,對於從漢朝到唐朝的儒家學者,他們都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評斷好壞。

平心論之,中國一切學術,規模皆大定於戰國以前,自秦以降,不過就古人之成說,引伸推衍之耳,未有能自創一說,卓然與古人並立者也。近之論者,謂中國學術自秦以降即停滯不進,誠不為過。夫既不能自創一學,而徒襲古人之學以為學矣,則其於古人之成說,焉得不視同拱璧。

白話文:

客觀地說,中國一切學術的規模,都在戰國時代之前奠定了基礎。從秦朝以後,只是擴展延伸前人的理論而已,沒有人能獨創新的學說,與古人並駕齊驅。近來有人說,中國學術在秦朝以後就停滯不前了,的確如此。既然不能自己創立新的學說,而是完全依賴前人的學說,那麼對於前人的既有理論,怎麼能不視若珍寶呢?

漢唐諸儒之抱殘守闕,自不能謂為無功,然其物已殘闕矣,徒能抱之守之,而不能觀其會通,勢必至於扞格而不可通,齟齬而不相入。宋儒起而以意推求,勢也。然學術之真必存於事物,古人之發明學術者,蓋靡不即事物而求其所以然。其在宋儒,雖亦曰即物窮理,實則徒託空言,而不免仍為古人之成說所囿,(蓋宋儒之所謂事物,即古人之學術,而非兩間之事物也。)其必不能盡當於事物之理之真,且必不能盡得古人立說之意,蓋可知也。

白話文:

漢朝和唐朝的儒生們固守殘缺的古籍,不能說是沒有貢獻,但那些書已經殘缺了。他們只會死守著殘本,卻不能從中看出融貫通達的道理。這樣勢必導致他們的思想不通達,相互之間也存在分歧。宋朝的儒生們興起,用自己的想法去推究古籍,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是,學術的真諦必然存在於事物之中。古人創立學說的過程,大多都是從事物本身出發,探究其規律。而宋朝的儒生們雖然也宣稱從事物中探討原理,但實際上只是空談,而且難以擺脫古人的成說。(因為宋朝儒生所謂的事物,實際上就是古人的學術,而不是世間的真實事物。)他們不可能完全符合事物原理的真實性,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創立學說的意圖,這是顯而易見的。

清儒之起而主張復古,亦勢也。勢之所必至,即為理之所固然。《易》曰:窮則變,變則通,相變也,而實相因,亦即所以相成。明於進化之理者,更不必存主奴之見矣,惟醫亦然。

白話文:

清朝中期以來,儒家提倡復古,這也是一種時代趨勢。趨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必然的道理。《易經》上說:「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產生變化,變化的過程中產生貫通,事物會互相變化,但實際上它們是相互依存的,也是互相促進的。」明白進化道理的人,就不會再堅持主奴觀唸了。醫學也是如此。

3. 醫學變遷

吾國醫學之興,遐哉尚矣。《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孔疏》引舊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云天子脈訣,此蓋中國醫學最古之派別也。其書之傳於後世者,若《靈樞經》則黃帝針灸一派也,若《本經》則神農本草一派也,若《難經》則素女脈訣一派也。其筆之於書,蓋亦在周秦之際,皆專門學者所為也。

白話文:

我國醫學的起源,真是久遠啊。《詩經》、《禮記》中記載:醫家傳承不到三代,不會使用他們的藥物。《孔穎達疏》引用舊說,認為三代指的是:一是黃帝的針灸法,二是神農的本草學,三是素女的脈訣。又說天子也有脈訣,這是中國醫學最古老的流派。這些書傳承到後世的,如《靈樞經》是黃帝針灸一派的,《本經》是神農本草一派的,《難經》是素女脈訣一派的。這些書的寫成,大概在周秦時期,都是由專門學者編撰的。

針灸之有黃帝,本草之有神農,脈訣之有素女,猶之仲尼所祖述之堯舜,憲章之文武也;其筆之於書之人,則祖述憲章之仲尼也。其傳承派別,可以推見者,華元化為黃帝針灸一派,張仲景為神農本草一派,秦越人為素女脈訣一派。仲景之師,元化之弟子,皆著見於載籍。

白話文:

就像孔子的《論語》追溯到堯舜,其法度源自文武一樣,針灸有黃帝,本草有神農,脈訣有素女。而將這些著作成書的人,則是繼承並效仿孔子的。從傳承派別上來看,華元化應該是黃帝針灸一派的祖師,張仲景應該是神農本草一派的祖師,秦越人應該是素女脈訣一派的祖師。張仲景的師父,是華元化的弟子,這一點在書中都有記載。

《史記·扁鵲列傳》,載其所治諸人,多非同時,或疑史公好奇,不衷於實,不知扁鵲二字,乃治此一派醫學者之通稱,秦越人則其中之一人耳。此其各有師承,猶兩漢之經師也。特醫學之顯,不及儒術,故其傳授世次,不可得而考耳。其中絕不知何時,然亦必當漢魏之際,故後此治醫學者,若皇甫士安,若陶弘景,皆無復口說可承,而徒求之於簡編也。其換討掇拾之功最巨者,於隋則有巢元方,於唐則有孫思邈、王燾,此醫家義疏之學也。

白話文:

《史記·扁鵲列傳》記載了扁鵲治療的許多人,但大多不是同時代的人。有人懷疑史記作者好奇心重,不符合事實。其實,「扁鵲」是這一派醫學傳承者的通稱,秦越人只是其中一人。他們就像兩漢時期經書解讀專家,有不同的師承。只是醫學的影響力不及儒家學術,因此無法考證他們的傳承世系。扁鵲這個稱號出現的時間不詳,但肯定是在漢魏時期。所以,後世學習醫學的人,如皇甫士安和陶弘景,都沒有口耳相傳的知識可繼承,只能從簡編手冊中學習。隋代的巢元方和唐代的孫思邈、王燾在收集整理扁鵲醫學方面的著作成績最大,他們開創了醫學義疏學。

(南北朝隋唐諸儒,綴輯漢儒之說。孫、王等蓋亦綴輯漢後醫家所傳也。)北宋以後,新說漸興,(《四庫提要》云:儒家之門戶分於宋,醫家之門戶分於金元。此以其顯著者言也,實則其機亦肇自北宋。見後。)至金元而大盛,張劉朱李之各創一說,競排古方,猶儒家之有程朱陸王,異於漢而又自相歧也。至明末而復古之風漸啟,清代醫家多承之,則猶儒家之有漢學矣。

白話文:

南朝和隋唐的諸多儒家學者,蒐集整理了漢代儒家的說法。孫思邈、王燾等人也彙編了漢朝以後醫家的傳承。

北宋以後,新的學說逐漸興起。根據《四庫提要》記載:儒家在宋朝分門立戶,醫家則在金元時期分門立戶。這只是說的比較著名的學派,實際上這種趨勢從北宋就已經開始了(詳見後文)。到了金元時期,這種趨勢達到頂峯,張仲景、劉完素、朱震亨、李東垣等人各創一說,爭相排斥古方,就像儒家有程頤、朱熹、陸九淵和王陽明之分,既不同於漢代儒家,又互相不同。到了明朝末年,復興古學的風氣逐漸興起,清朝的醫家大多繼承了這一風氣,就像儒家有漢學之分一樣。

(均見後。)人不能無為時勢所限,而時勢之變遷,又率由一二人造之,還相為因,莫知其朕,欲明於學術之升降者,知人論世,二者固不容缺一矣。

白話文:

人無法不受時代潮流的影響,而時代的變遷,往往是由一兩個人引發的。這些人互相影響,卻難以預料變化的跡象。如果想要了解學術的興衰,那麼「知人論世」這兩件事都是不可或缺的。

4. 上古醫派

針灸始於黃帝,本草肇自神農,脈訣傳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時耳。至按其學術之性質而為之分類,則為醫經、經方二家。醫經猶今言醫學,經方猶今言藥學也。神農本草,當屬經方家。針灸、脈訣,則同屬醫經。其書之傳最古者,在醫經當推《黃帝內經》,《漢志》作十八篇,皇甫謐以《素問》、《針經》各九卷當之。所謂《針經》當與今《靈樞》相出入,《素問》則即今本也。

其說如後。

白話文:

針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藥物學的發端則在神農時期,而脈診的訣竅是由素女傳授的。這些說法只是講述了它們最早的起源時間而已。

如果按照學術的性質將其進行分類,則可以分為醫經和經方兩派。醫經就像今天的醫學,而經方則類似於今天的藥學。神農本草自然屬於經方派,而針灸和脈訣則都屬於醫經。

醫經中流傳最久遠的著作應該是《黃帝內經》,《漢書·藝文志》記載它有十八篇,皇甫謐認為《素問》和《針經》各九卷與之相符。所謂《針經》應該與現在的《靈樞》內容相近,《素問》則就是現在的版本。

5. 《素問》考證

素問之名,昉見仲景《傷寒雜病論》集。(言論所以集此書之意,宋本如此,後世刻本改為自序,非。)或疑仲景所撰用者,未必即今《素問》。然《北齊書·馬嗣昭傳》,有傳綜經方、《甲乙》、《素問》之言;《北史·崔彧傳》,又有以《甲乙》、《素問》善醫術之語;《南史·王僧孺傳》,亦云侍郎金元起欲注《素問》,訪以砭石。金元起,即世所稱全元起,字以形近而訛也,則其書自漢以來,醫學傳習未嘗失墜可知矣。

白話文:

「素問」一書的名稱,最早出現於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集註中。(註解書用來集註本書之意,宋朝版本就是這樣,後世刻本改為序言,不正確。)有人懷疑仲景當時引用的是否就是現在的《素問》。然而,《北齊書·馬嗣昭傳》記載了馬嗣昭傳授《綜經方》、《甲乙》、《素問》的內容;《北史·崔彧傳》記載了崔彧以《甲乙》、《素問》精通醫術;《南史·王僧孺傳》也記載了侍郎金元起想要註解《素問》,詢問砭石的方法。金元起,就是世人所稱的全元起,名字因為形狀相似而訛傳。由此可知,《素問》這本書從漢朝以來,一直被醫家傳授,從未失傳。

至唐王冰注之,乃大明於世。(惟《刺法》《本病》二篇,冰本亦闕。宋劉溫舒作《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始以此二篇附刊於後為一卷,稱為《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嘉祐中,遂以此二篇附刊於王本之後,頗不可信。《宋史·藝文志》載《素問遺篇》四卷,其卷數亦不符也。

白話文:

到了唐代王注才將其發揚光大(只有《刺法》《本病》兩篇,王注本中也遺失了。到了宋代劉溫舒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才將這兩篇附在《素問》卷後成為一卷,稱作《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嘉祐年間就將這兩篇附印在王注本之後,其中真偽不可靠。《宋史·藝文志》記載《素問遺篇》四卷,其卷數也不符。

《明史·藝文志》載趙簡王補刊《素問》一卷,請世傳王冰注本有闕簡,王得全本補之。案:簡王所刊,即世所傳趙府居敬堂本,其所刊者,亦即此二篇也。)

白話文:

《明史·藝文志》記載,趙簡王補刊《素問》一卷,世傳王冰注本有所缺失,趙簡王得到全本後補充了缺失部分。考證:趙簡王所刊印的版本,就是現在流傳的趙府居敬堂本,他所刊印的兩個篇幅,就是《五運行大論》和《逆調論》這兩篇。

《素問》之素,王冰釋之為本,不過望文生訓耳。案:《雲笈七籤》引《真仙通鑑》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病,黃帝問之而作《素問》。與《孔疏》所引之說相符,當系古義。可見今之《素問》,實為古代素女脈訣一派之學,扁鵲傳之,故繼之而作《難經》也。

白話文:

《素問》的「素」字,王冰解釋為「本」,不過是望文生義罷了。考證:《雲笈七籤》引用《真仙通鑑》說:天上降下素女來醫治人的疾病,黃帝向她請教而寫成《素問》。這與《孔疏》引用的說法相符,應該是古義。由此可見,現在的《素問》實際上是古代素女脈訣一派的學問,扁鵲傳承了它,因此接著寫了《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