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6)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6)

1. 《傷寒雜病論》考證

《內》、《難》、《本經》而外,醫家古籍,無過仲景之《傷寒雜病論》。案:史載仲景書目甚多,梁《七錄》有《黃素方》二十五卷,《傷寒身驗方》一卷,《平病要方》二卷;《隋志》有《療婦人方》二卷,《張仲景方》十五卷;新舊《唐志》亦載《仲景方》十五卷;《宋志》又載《脈經》、《五臟榮衛論》、《五臟論》、《療黃經》、《口齒論》各一卷。陳自明云:男子婦人傷寒,仲景治法別無異議。

比見民間有《婦人傷寒方》,書稱仲景所撰,而王叔和為之序,以法考之,間有可取,疑非古方,特借聖人之名以信其說於天下也。觀此則諸史所載,亦不免依託矣。孫真人稱,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其所秘者,豈果盡出於仲景哉。蓋自漢而後,明於針灸者惟元化獨傳,長於方藥者則仲景最著,二人實為當時兩大師,故從而依託之者眾也。(觀魏晉而後論列醫家者,恆以元化、仲景二人並舉可知。

)然書雖不必果出仲景,其中亦必多存古方,而今竟無一傳者,可惜也。(範陳二史,皆不為仲景立傳,論者多疑之。余謂此無足異也,古之視醫,不過執伎事上之流,越人、元化,蓋亦後世草澤鈴醫之類耳。仲景嘗為太守,則史家不復廁之方伎之列矣,然醫家則固奉為大師也。

白話文:

在《內經》、《難經》、《本草經》之外,中醫古籍中,最被推崇的莫過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根據歷史記載,仲景的著作非常豐富,如《黃素方》共二十五卷,《傷寒身驗方》一卷,《平病要方》兩卷;《隋志》中有《療婦人方》兩卷,《張仲景方》十五卷;新舊《唐志》也收錄了《仲景方》十五卷;《宋志》更收錄了《脈經》、《五臟榮衛論》、《五臟論》、《療黃經》、《口齒論》各一卷。陳自明表示,無論男女對待傷寒,仲景的治療方法並無太大差異。

近年來,民間出現一本名為《婦人傷寒方》的書,聲稱是仲景所作,王叔和為其作序,以內容來看,有些地方值得參考,但懷疑這並非古時的原版,而是借用聖人的名字讓其理論更具說服力。由此觀之,歷史上的記載也可能存在類似的借名情況。孫真人曾提到,江南地區的醫生們將仲景的重要處方保密,不願傳授他人,這些被保密的處方,真的都是出自仲景嗎?自漢代以後,精通針灸的唯有華佗一人,擅長方藥的則以仲景最為知名,這兩人實際上是當時的兩大醫學大師,所以很多人會借他們的名字來提升自己的作品。

然而,雖然這些書不一定真的是仲景所寫,但其中必定保存了不少古方,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任何一本傳承下來。歷史學家範仲淹和陳壽都未為仲景立傳,有人因此產生疑問。我認為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古代的人看待醫生,只不過是技藝人士的一種,扁鵲和華佗,大概也是後世鄉野間的郎中。而仲景曾經擔任太守,歷史學家便不再將他歸類在技藝人員之中,但在醫學領域,他依然被尊為大師。

2. 《金匱要略》考證

《傷寒雜病論》序文自言凡十六卷。《隋志》不載此書,而注引梁《七錄》,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唐書·藝文志》載《傷寒卒病論》十卷。案:卒病為雜病之訛,見郭雍《傷寒補亡論》。今諸篇皆冠以辨字,則《唐志》所謂《傷寒卒病論》者,實即梁《七錄》所謂《辨傷寒》。

其卷帙與《論集》所言不符者,蓋全書論傷寒者十卷,雜病者六卷,後人析而為二。《七錄》、《唐志》所載,皆其論傷寒之十卷,而《唐志》又以冒全書之名也。此書嘗改題曰《金匱玉函方》,《證類本草》所引悉然。觀《周禮·賈疏疾醫》,已有張仲景《金匱》之名,則其由來已久。

(《晉書·葛洪傳》,洪著藥方百卷,《肘後方》及《抱朴子》皆云所撰名《玉函方》,則玉函蓋古時方藥書之通名。)然《外臺》所引,均仍稱《傷寒論》,蓋從其朔也。宋時析行之《傷寒論》十卷猶存,而論雜病之六卷久亡。惟有一本,將全書十六卷刪節為三卷者,名《金匱玉函要略》,尚存於館閣中。

其書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下載其方,並療婦人。王洙於蠹簡中得之,以其論傷寒者,文多簡略,但取雜病以下至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五方,而仍其舊名。(見《書錄解題》。)林億等校理,又取此二卷分為三卷,以符原定之數,而改名曰《金匱方論》,即今《金匱要略》也。

蓋自針灸之術失傳,中國醫家治病,惟藉方藥一科,然古書或有方而無論,或有論而無方,求其方論兼全,傳之最古而條理分明者,莫要於《傷寒》、《金匱》兩書,而其闕佚不完又如此。蓋醫學之有待於張皇補苴者多矣,學者其可專己以自封哉!(《傷寒論》刻本精者頗少,《武陵山人遺書》中翻宋本較善。)

白話文:

在《傷寒雜病論》的序文中,作者自述該書共十六卷。然而,《隋書·經籍志》並未記載這本書,但其中的注釋引用了梁代的《七錄》,提到有《張仲景辨傷寒》共十卷。《唐書·藝文志》則記載了《傷寒卒病論》也是十卷。根據資料顯示,「卒病」是「雜病」的誤寫,這個觀點可以在郭雍的《傷寒補亡論》中找到佐證。現今各篇章都以「辨」字開頭,由此可知,《唐書·藝文志》中的《傷寒卒病論》實際上就是梁代《七錄》中的《辨傷寒》。

該書的卷數與《論集》所述的內容有所出入,原因是全書中論述傷寒的部分佔了十卷,雜病部分則佔六卷,後世將其分為兩部分。《七錄》和《唐書·藝文志》記載的都是論述傷寒的十卷,而《唐書·藝文志》甚至以此代表整本書。此書曾經被改名為《金匱玉函方》,《證類本草》中的引用皆沿用此名。從《周禮·賈疏疾醫》中可看出,張仲景的《金匱》之名早已有之,說明這個名字的使用已有一段歷史。

然而,《外臺祕要》中所引用的仍然稱之為《傷寒論》,這是因為遵循了最初的命名。到了宋代,單獨刊行的《傷寒論》十卷仍然存在,而論述雜病的六卷卻早已散佚。只有一個版本將整本書的十六卷刪減為三卷,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此書至今仍保存在藏書館中。

該書上卷討論傷寒,中卷講述雜病,下卷記錄方劑及婦女治療。王洙在蛀蝕的書簡中發現了它,認為關於傷寒的論述過於簡略,因此僅保留了從雜病開始到服食禁忌的部分,共計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五方,並且保留了原本的名字。(詳情可見《書錄解題》。)林億等人進行校訂整理,將這兩卷分成三卷,以符合原本的卷數設定,並將其改名為《金匱方論》,這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熟知的《金匱要略》。

自從針灸技術失傳後,中國醫家治病主要依靠藥方。然而,古籍中有的只有方劑而無理論,有的則只有理論而無方劑。若要尋找方論兼備、傳承最久且條理清晰的書籍,非《傷寒》、《金匱》莫屬,然而它們的缺失和不完整程度卻如此嚴重。由此可見,醫學領域尚待完善和補充的地方還很多,學者們不能僅憑自己的知識就自滿封閉!(《傷寒論》的精良刻本不多,《武陵山人遺書》中的宋版翻印本相對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