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7)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7)

1. 古代脈經

脈學原起亦甚古,近人多詆其術之不足恃。然古言四診,切本居末,後世醫論,遇有證脈相違者,亦多主舍脈從證,間有主舍證從脈者,則必逆知此證將有變動,不當徒泥目前之證以施治,而此證究竟將有變動與否,則借脈象以參之,非徒恃切脈遂可治病也。故切脈者,診察之一術,而未足語於診察之全也。

然世之知醫者少,皆視醫為神妙不測之事,以證為人人所共見,脈為醫家所獨知,遂謂醫之於脈,別有不可言傳之妙,而醫家亦藉此自炫,以欺愚昧,其流末幾謂專憑脈象,便可治病,甚至所謂太素脈者,可以決人生休咎,是皆惑世之談,非學人之論也。夫診察之術,望聞問切,四者豈足盡之?然今之醫家,於望聞問三者,講求尚罕,遑論其他,此誠中醫之過。

然謂脈不足盡診察之術則可,謂其並非診察之一術則不可,且中醫數千年來,以他種實驗之術均不講求,故乃獨致力於脈,其憑虛臆度,謬妄可笑之論誠極多,亦間有辨析精微足資參證者,固未可一筆抹煞也。

古代脈學換輯之功,首推王叔和《脈經》一書,包孕弘富,後世言脈學者,卒莫能越其範圍,且所引古籍,多與今本不同,《內》、《難》、《傷寒》,皆資參證,誠醫學之至寶矣。(此書《隋》、《唐志》皆著錄,五代時僅有傳本,且訛奪特甚。宋熙寧中,出內府藏本,令林億等校讎刊板行世,然其傳不廣。

嘉定間,陳孔碩以所得福建本刊之廣西漕司。元泰定四年,柳贇、謝縉蓀復刻陳本於江西宗濂書院。明吳勉學《古今醫統》,亦有刻本,頗多謬誤。萬曆三年,福建參政徐中行,屬袁表校刻,校讎少精,而又有以意刪改處。清《四庫》未著錄。道光時,嘉定王鋐始以所藏舊鈔本,與元泰定本、明童文舉重刻袁表本及趙府居敬堂本,互校刊行。同時金山錢熙祚亦得是書,刻入《守山閣叢書》中。

光緒辛卯,建德周學海又合校錢、黃二本,刻入所刊《醫學叢書》中焉,蓋此書若存若亡者,幾二千年,幾亡而倖存者數矣。中國醫家皆好言脈,而卒莫肯研討是書,俗陋之脈學則紛紛而起,亦可見醫家真能治學問讀古書者之少也。)《傷寒》中之平脈、辨脈,亦當出於叔和。

白話文:

脈學的起源非常古老,但近代許多人批評它不夠可靠。然而,古人說的四診法(望、聞、問、切),切脈雖然排在最後,但後世的醫學理論中,遇到病症與脈象不符的情況,多數會選擇相信病症而忽視脈象,偶爾會有人選擇相信脈象而忽視病症,這通常意味著他們預見到病症可能會有所變化,不能只根據眼前的病症來治療,而病症是否真的會有所變化,就要參考脈象來判斷了。因此,切脈只是診斷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全部。

然而,世上真正懂醫學的人很少,他們都認為醫學是神妙而無法預測的事,病症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而脈象只有醫生知道,於是認為醫生對於脈象有無法言傳的神奇能力,而醫生也利用這種觀念來自我炫耀,欺騙無知的人,有些人甚至認為單憑脈象就能治病,甚至有所謂的太素脈,能預測人的生死禍福,這些都是迷惑人心的談論,不是學者的觀點。診斷的技術,望、聞、問、切,四者豈能涵蓋所有?但現在的醫生,對於望、聞、問三者的研究還很少,更不用說其他的了,這確實是中醫的過失。

然而,說脈象不足以代表所有的診斷技術是可以的,但說它不是診斷的一部分是不可以的。而且,中醫幾千年來,對其他實驗技術都不研究,所以才專注於脈學,其中一些憑空臆測、荒謬可笑的理論固然很多,但也有些分析精細、值得參考的理論,不能一概否認。

在古代脈學整理的功績上,王叔和的《脈經》首屈一指,內容豐富,後世討論脈學的人,都無法超越它的範疇,而且引用的古籍,大多和現存版本不同,《內經》、《難經》、《傷寒論》都可供參考,確實是醫學的瑰寶。然而,中國的醫生都喜歡談論脈學,卻很少真正研究這本書,導致許多粗淺的脈學理論紛紛出現,也可以看出醫生中真正能深入研究學問、閱讀古書的人不多。

《傷寒論》中的平脈、辨脈,也可能是出自王叔和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