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1)
中國醫學源流論 (11)
1. 診脈學
言脈之書宋以來盛行者,為高陽生《脈訣》。呂復《群經古方論》以高陽生為六朝時人,元謝縉孫《脈經·序》謂在熙寧以後,馬貴與《文獻通考》則謂在熙寧以前。雖亦臆度之詞,然玩其詞義,當以出於北宋時之說為近。其書大致隱括《脈經》而成,而又自立七表八里九道之名,與《脈經》不盡合。
白話文:
從宋朝開始,最流行的脈象書籍就是高陽生的《脈訣》。呂復的《羣經古方論》認為高陽生是六朝時期的人;元朝的謝縉孫在《脈經·序》中認為是熙寧之後的人;馬貴與《文獻通考》則認為是熙寧之前的人。雖然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但仔細探究其詞義,應該是出自北宋時期的說法更為接近。高陽生的這本書基本上是概括《脈經》而寫成的,同時又創立了七表八里九道的名稱,與《脈經》並不完全一致。
宋以來傳習者,多誤以為王叔和作,以故攻之者極多。然書中並無偽託之據,則誤謂出於叔和者,乃習者之傳訛,非作者之託偽也。其書自不如《脈經》之古,然亦必自有師承,必視為淫辭邪說之流,則亦未免太過。蓋自宋元以來,攻此書者甚多,然醫家傳習,卒莫能廢。自李東壁之《瀕湖脈學》出,而此書之傳習始微。
白話文:
宋朝以後,許多人誤認為《脈經》是王叔和所著,因此對這部書的批評也特別多。然而,書中並沒有王叔和假託作家的證據,所以誤傳出自王叔和的說法,應該是後來學習者的訛傳,而不是作者假冒他人的。雖然這部書不如《脈經》古老,但也肯定有其師承淵源。如果將它視為不正確或邪門歪道的說法,那麼批評的就過分了。從宋朝到元朝,批評這本書的人很多,但醫家仍然流傳,《脈經》一直沒有被廢除。直到李東壁的《瀕湖脈學》出現後,這本書的流傳才逐漸減少。
《瀕湖脈學》所取以弁首者,為宋道士崔嘉彥所撰之《脈訣》,(稱《崔紫虛脈訣》,亦曰《崔真人脈訣》。紫虛者,嘉彥之號也。)實尚不如高陽生之書也。醫家所以群趨之者,亦不過樂其簡易而已矣。攻高陽生《脈訣》之書,始於元戴同父之《脈訣刊誤》,明汪石山為刻之,附以自著之《矯世惑脈論》一卷。吳鶴皋有《脈語》二卷,亦以攻《脈訣》而作。
白話文:
《瀕湖脈學》中作為第一章節引用的,是宋朝道士崔嘉彥所寫的《脈訣》(又稱《崔紫虛脈訣》或《崔真人脈訣》,紫虛是崔嘉彥的道號)。實際上,這本書還不如高陽生所寫的書。但是,醫家之所以紛紛追捧它,無非是因為它寫得簡單易懂而已。最早批評高陽生《脈訣》這本書的,是元朝戴同父的《脈訣刊誤》。明朝的汪石山刊刻了這本書,並附上了自己所著的《矯世惑脈論》一卷。吳鶴皋所著的《脈語》二卷,也是為了批駁《脈訣》而寫的。
而清李期叔(名延是,真定人。)之《脈訣匯辨》十卷最詳。其就其書而訂正之者,則有沈鏡之《刪注脈訣規正》四卷。信其書而為之作注者,則有明張天成之《圖注脈訣》四卷。
白話文:
清朝李期叔(名延是,真定人)的《脈訣匯辨》十卷內容最詳細。根據他的書作了訂正的人,是沈鏡的《刪注脈訣規正》四卷。相信他的書並為其寫注的人,是明朝張天成的《圖注脈訣》四卷。
宋元以來言脈者,當推滑伯仁為一家,其所著《診家樞要》,立說甚精,又著《十四經發揮》一書,於十二經外,益以督任二脈,亦於診家極有裨益。伯仁嘗傳針法於高洞陽,其學固有所受之也。《瀕湖脈學》雖無甚深義,而簡明易曉,與所著《奇經八脈考》,均足便初學循覽。
白話文:
自宋元以來討論脈象的人,當推滑伯仁為領頭人。他所著《診家樞要》,立論精闢;還著有《十四經發揮》一書,在十二經脈之外,增加了督脈和任脈,對診斷很有幫助。伯仁曾將針灸之法傳授給高洞陽,他的學問肯定有所傳承。《瀕湖脈學》雖然沒有特別深刻的見解,但簡明易懂,與他所著的《奇經八脈考》一樣,都能讓初學者輕易學習。
二十八脈之說,始於李士材,診家亦多宗之。清代醫家之於脈,實不過知此兩家已耳。(周夢覺《三指禪》,以緩字為平脈,餘脈乃分陰陽對待,亦頗有見。夢覺號小顛,邵陽人。以多病棄儒業醫,好言修煉,其書中亦多雜道家之說,頗傷駁雜。
白話文:
有關二十八條脈象的說法,是由李士材首先提出的,而後世的診脈醫生大多沿用他的說法。清代醫家對脈象的認識,實際上僅限於李士材和周夢覺這兩位醫家的理論。周夢覺在《三指禪》中提出,把緩慢的脈搏視為平和脈,其他脈象則按陰陽來區分,這種觀點也有一定的見解。周夢覺號稱「小顛」,是邵陽人。他因體質羸弱而放棄儒家學業,改學醫術。周夢覺喜好修煉養生之道,在他的著作中也摻雜了不少道家的說法,顯得內容駁雜繁瑣。
)清末周澂之於脈學用力至深,既評註滑伯仁之《診家樞要》,又自著《脈義簡摩》、(首部位,次診法,次形象,次主病,次名論彙編,次婦科診略,皆集前人之說,而以己意闡發之。)《脈簡補義》、(《簡摩》推演前人,《補義》則出自撰。)《診家直訣》、(抉前二種之精要,而簡其詞。
白話文:
清末周澂對脈學研究非常深入,不僅評註滑伯仁的《診家樞要》,還自著了《脈義簡摩》(包括首部位、診法、形象、主病、名論彙編、婦科診略,集前人論說,並加以闡述)。《脈簡補義》(《簡摩》對前人的推演,《補義》則是周澂自己的論述)。《診家直訣》(擷取前兩部著作的要點,並簡化文字)。
)《辨脈平脈章句》四書。又撮此四書之精要,而成《重訂診家直訣》,又著《外診簡摩》一種,以備四診。換討之博,研索之勤,宋以後一人而已。(清季張兆嘉《脈診便讀》亦有心得。林慎庵《四診抉微》八卷,先列經文,次匯舊說,而以己意附其後,別為一卷,曰管窺附余,其書於望聞問頗略,而於脈較詳,亦足以資參考。慎庵名之翰,烏程人。
白話文:
清代張兆嘉的《脈診便讀》也有一些心得。林慎庵的《四診抉微》八卷,先列出經文,再匯集舊說,並以自己的見解附在後面,另成一卷,稱為「管窺附余」。這本書對於望聞問三診略有提及,但對脈診部分比較詳細,也值得參考。慎庵名之翰,是烏程人。
(《辨脈平脈章句》)四本書。又摘取這四本書的精華,編成《重訂診家直訣》,還著述了《外診簡摩》一書,以備齊全四診。探討的範圍廣博,研究的勤奮,宋朝以後只有他一人。(清朝時期的張兆嘉《脈診便讀》也有心得體會。林慎庵《四診抉微》八卷,先列出經文,再匯集舊有說法,然後把自己的見解附在後面,另寫一卷,稱為《管窺附餘》,書中對於望、聞、問診述略,而對脈診較詳,也可以作為參考。慎庵的名字是翰,是烏程人。
)
白話文:
張景岳集結了四本書的內容,並將其精華整理成《重訂診家直訣》,還另外撰寫了《外診簡摩》一書,旨在完善四診的知識體系。他研究範圍廣泛,勤奮刻苦,在宋朝之後,醫學造詣無人能及。清朝時期的張兆嘉也有關於脈診的獨到見解。林慎庵則著有八卷本的《四診抉微》,書中先列舉經文,再匯集前人觀點,並附上自己的見解,另有一卷《管窺附餘》專門論述脈診。他的名字是林翰,是烏程人。
2. 驗舌學
舌法為古人所不詳,僅《傷寒論》有舌白、舌滑之說。元杜清碧《金鏡錄》始推至三十六圖,後又有所謂觀舌心法者,則推至百三十七圖。張誕先(名登,路玉子。)《傷寒舌鑑》就心法刪之,為圖凡百二十,然究未免穿鑿也。又有所謂《舌鑑辨正》者,乃茂名梁特岩(名玉瑜。
白話文:
古人對於舌診的方法並不詳細記載,只有《傷寒論》中提到過舌白、舌滑等說法。到了元朝,杜清碧在《金鏡錄》中首次將舌象推廣到了三十六幅圖,後來又出現了所謂的觀舌心法,將舌象推廣到了137幅圖。張誕先(字登,號路玉子。)在《傷寒舌鑑》中根據心法刪減,繪製了120幅圖,但仍不免有穿鑿附會之處。此外,還有一部《舌鑑辨正》,是茂名梁特巖(字玉瑜。)所著。
)所傳,而秀水陶拙存(名保廉。)為之筆錄,以蜀中所刊《舌鑑》為藍本,故名。據陶氏序謂光緒癸巳官新疆,患熱症,醫家誤投滋陰降火之劑,益劇,明年以友人言,求治於梁氏,梁氏觀其舌,決為實熱,投以苦寒多劑乃愈。叩其學,則出於家傳,以觀舌色舌苔為主,今是書首冠《全舌分經圖》,謂得之明季良醫秘授,以察五藏病機,遵之數世,確有微驗云。其或醫家之別傳歟。
白話文:
這本書是根據張景嶽所傳授的,由秀水陶拙存(名為保廉)筆錄完成。陶拙存以蜀地刊印的《舌鑑》為基礎,因此定名為《舌鏡》。
根據陶拙存的序言,他在光緒癸巳年擔任新疆官員時,患上熱症。一位醫生開錯了滋陰降火的藥劑,導致病情加重。隔年,在友人的介紹下,他向梁醫生求診。梁醫生觀察陶拙存的舌頭,判斷他患有實熱,開了許多苦寒的藥材才讓他康復。
陶拙存詢問梁醫生所學,得知是出自家傳。梁醫生以觀察舌色和舌苔為主。本書的首部分就是《全舌分經圖》,陶拙存說這是明朝末期一位名醫私下傳授的,用於察看五臟的病機。幾代人遵循此圖,確實有微小的驗證效果。這可能是醫家們之間流傳的祕方。
3. 辨症學
醫家多好言脈舌,其實言脈舌,尚不如辨症之切。脈舌有遊移,證象無假借也。脈舌者,醫家所獨知;證象者,人人所共見也。故病家之當略知證象,實較醫家為尤切。然從來言脈舌者多成書,而言證象者少專著,豈以其為人人所共見而忽之歟?抑以為但知證象,不足以言治歟?以予所見,惟鎮海蔣金鏞有《臨病考證》一卷,分別病證,本之六經。其自序謂治病者在辨症,辨症既明,服藥可無虛虛實實之禍。
白話文:
中醫非常重視脈象和舌象,但實際上,觀察脈象和舌象不如辨證來得準確。脈象和舌象可能會有所變動,但症狀卻不會虛假。脈象和舌象是醫家獨自了解的;症狀則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因此,病患應該略微瞭解症狀,這比醫家更切要。然而,歷來有許多著作談論脈象和舌象,但專門討論症狀的著作卻很少。難道是因為症狀是人人都能看到的,所以大家就忽略了嗎?或者認為僅僅瞭解症狀,不足以談論治療嗎?根據我的觀察,只有鎮海的蔣金鏞有一本《臨病考證》,將病證分門別類,根據六經而定。他在序言中說,治病的關鍵在於辨證,辨證清楚後,用藥纔不會虛實不分。
欲使病家先明表裡虛實寒熱大綱,亦得以考醫之良否,莫若摘述醫籍,使可按症而稽云云。書雖淺近,實於病家大有裨益,尊生者所宜家置一編也。
白話文:
為了讓患者先了解疾病是表症還是裡症,虛證還是實證,寒證還是熱證的基本概念,也可以藉此考驗醫師的醫術好壞,沒有比摘錄醫學書籍中的內容,讓患者可以根據症狀對照檢查的方法更好的了。這本書雖然淺顯易懂,但對於患者來說卻很有幫助,重視養生的朋友都應該在家裡放一本。
4. 清代學派
明清間諸醫,文辭優美者,當推黃坤載。坤載所著各書,雖不免偏激,且自許太過,然其中精闢之論亦多,非貌為中庸者所可及也。(坤載所著書,曰《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傷寒說意》、《金匱懸解》、《長沙藥解》、《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玉楸藥解》,凡十卷,理想多而經驗少。
白話文:
在明清時期的眾多醫生中,文筆優美者首推黃坤載。黃坤載所寫的各本書,雖然難免有些偏激,而且自我評價過高,但其中也有許多見解深刻的論述,不是裝腔作勢標榜中庸的人所能達到的。(黃坤載的著作有:《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傷寒說意》、《金匱懸解》、《長沙藥解》、《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玉楸藥解》,共十卷,理論豐富而實踐經驗較少。)
書生愛其文詞,憑此習醫,往往未能恰當,蓋醫為實驗技術,文詞優者技術未必佳,技術優者無暇習文學,而今人每喜以文字評騭醫生優劣,皆未諳事實之故也。)浩瀚精博者,當推王肯堂。所著《六科準繩》一百二十卷,集歷代醫說,為後學津梁,採摭繁富,條理分明,《四庫提要》稱其博而不雜,與時珍《綱目》為吾國醫藥兩大淵藪。(肯堂,字宇泰,又字好古,金壇人,明萬曆時進士,至清初而沒。
白話文:
讀書人喜歡醫書裡面的文辭,就憑著這點知識來學醫,往往學得不恰當。因為醫學是一門實踐技術,文筆好的不代表技術優良,技術優良的往往沒有時間學習文學。而現在的人,經常喜歡用文字來評價醫生的好壞,都是因為不瞭解事實。
醫學知識最廣博的人,要推王肯堂。他寫的《六科準繩》一共有120卷,收集了歷代的醫學理論,是後輩學習醫學的橋樑。書中的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讚它雖然內容廣博但卻不雜亂,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並稱為我國醫藥學的兩大寶庫。(王肯堂,字宇泰,又字好古,是金壇人,明朝萬曆年間的進士,一直活到清朝初期纔去世。)
著有《傷寒準繩》、《證治準繩》、《類方準繩》、《女科準繩》、《幼科準繩》、《外科準繩》六種,稱為《六科準繩》。都數百萬言,所輯多精當適用,為儒醫之能通達事理者。)其崛起於江西者則為喻嘉言,嘉言之《尚論篇》,雖不免多臆斷,然《寓意草》及《醫門法律》,持論皆謹嚴,能示醫家以一定軌範。
白話文:
他寫了六本書:《傷寒準繩》、《證治準繩》、《類方準繩》、《女科準繩》、《幼科準繩》、《外科準繩》,合稱《六科準繩》。總共上百萬字,收錄的內容精準實用,是儒家醫生通曉醫理典範之作。其中,崛起於江西的代表是喻嘉言,他的《尚論篇》雖然難免有些主觀臆斷,但《寓意草》和《醫門法律》的論調都非常嚴謹,能夠為醫家提供一定的規範。
其繼《準繩》而由博返約者,則為張路玉之《醫通》及《傷寒纘論》、《緒論》、《本經逢原》等書,採取之書百數十種,體例一本諸《準繩》,方藥則多采立齋、景岳兩家,可謂用力深而搜討勤矣。(張路玉,名璐,長洲人。書成於康熙初年,聖祖南巡時,其子進呈。)其次則吳謙之《醫宗金鑑》,以政府之力,集全國醫家學說,取中正平和者,釐為十一科,綱舉目張,常識充足,遂為有清一代醫林之楷範,與喻嘉言、張路玉稱為清初三大家。
白話文:
在《準繩》之後,由博返約的醫家,有張路玉的《醫通》、《傷寒纘論》、《緒論》、《本經逢原》等著作。這些著作彙集了上百種書籍,體例秉承《準繩》,方藥則多取法於立齋和景嶽兩家,可謂用心至深,採集廣博。
接著是吳謙的《醫宗金鑑》,這部著作由政府之力彙集全國醫家的學說,取其公正平和者,編成十一科,條理分明,內容豐富,成為清朝醫界的典範,與喻嘉言、張路玉並稱為清初三大醫家。
(是書為乾隆初年詔太醫院諸人合各省醫家共同編輯,故名《御纂醫宗金鑑》,實則吳謙一人之原稿所擴充修正者。書成後頒布天下。乾嘉道咸同五朝之習醫者,於《內》、《難》、仲景之外,即以此書為入手方去。蓋其平正通達,條理分明,所集方藥雖多,而以理法為重,不拘泥於一偏之說,故全國可以通行。以徐靈胎之精博不阿,尤稱熟讀此書,可以名世,則內容之優美可知。
白話文:
這本書是在乾隆初年,皇帝命令太醫院的人和各省醫家一起編纂的,所以取名為《御纂醫宗金鑑》,但實際上是吳謙一個人寫的原稿擴充修改而成的。這本書寫成後,下發到全國各地。從乾隆到同治年間學習醫術的人,除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仲景的書之外,都會以這本書作為入門的途徑。這是因為這本書平實暢達,條理清晰,所蒐集的藥方雖然多,但更注重理論和方法,不拘泥於單一的看法,所以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通行。徐靈胎學識淵博,不拘泥於成規,他特別稱讚這本書,認為認真學習後可以名揚天下,可見這本書的內容之精妙。
余始創中醫專校時,即以此書為教科藍本,今人薄其官書平庸,不肯注意,惜哉。)張路玉之前,則張隱菴以注《內》、《難》、《傷寒》、《金匱》、《本經》名。(皆集諸及門之力參訂而成,高士宗,其弟子也。)清廷編《御纂醫宗金鑑》外,又有《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則更浩如煙海矣。
白話文:
當我創立中醫專門學校時,就用這本書作為教科書。現在的人輕視這本官方書籍,因為它平庸無奇,不願意重視,真是可惜。在張路玉之前,張隱菴因為註解了《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經》而聞名。這些註解都是眾多學生共同努力,反覆修改才完成的,高士宗就是他的弟子。清朝編纂了《御纂醫宗金鑑》,除此之外,還有《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這兩本書浩瀚無垠,像大海一樣。
此外負盛名於吳中者,則為葉天士與薛生白。天士於溫熱證及幼科,生白於濕溫症,均各具心得,而葉名尤著,然互相攻訐,傳書多偽,今世所行《臨證指南》,已多不可信,其他更無論矣。(天士名桂,生白名雪,均蘇州人。因天士名盛,故依託者尤眾,陳修園早年著書亦多託名天士,後乃改正,見《修園醫書》例言中。
白話文:
此外,在蘇州享負盛名的,就是葉天士和薛生白。葉天士在溫熱病和兒科方面見解獨到,薛生白對濕溫症也很有研究。其中,葉天士的名聲更為響亮。但是,他們倆互相攻擊,傳揚的書信多為偽造。現在流傳的《臨證指南》,大多已經不可信,其他著作就更不用說了。(葉天士名叫桂,薛生白名叫薛,都是蘇州人。由於葉天士名氣大,所以託名的人也很多,連陳修園早年寫書,也多假借葉天士之名,後來才改正,見《修園醫書》例言中。)
今世所傳各書,稱為天士所著者,《景岳全書發揮》為無錫姚頤真所撰,坊賈因其滯銷,乃改刊天士名,見《冷廬醫話》。《醫效秘傳》及《葉薛繆三家醫案》為吳子音名金壽者所刻,《秘傳》已極無謂,《醫案》三家,如出一手。又有《本草經注》、《本事方釋義》,及光緒甲午常熟繆萼聯所刻之《醫衡》,皆鄙陋至甚,不知誰所作偽。
白話文:
現在流傳的這些書,都被稱為是天士所著。
- 《景嶽全書發揮》是無錫人姚頤真寫的,因為書本賣不出去,書店就改用了天士的名字,詳見《冷廬醫話》。
- 《醫效祕傳》和《葉薛繆三家醫案》是吳子音(真名金壽)刻印的。其中《祕傳》一點用處都沒有,《醫案》三家寫得都像是同一個人寫的。
- 還有《本草經注》、《本事方釋義》和光緒甲午年間常熟人繆萼聯刻印的《醫衡》,都非常粗糙不堪,不知道是什麼人偽造的。
《臨證指南》為無錫華南昌岫云所輯,岫雲實不知醫,既欲藉此牟利,書又錯雜殊甚,續篇刻未成而岫云卒,其友岳廷璋勸徽蘇商人共成之。又有《葉案存真》者,為天士玄孫萬青所刻,云為《臨證指南》所遺,亦無甚可取。《葉薛繆三家醫案》者,謂天士、生白及繆方彥也。
白話文:
《臨證指南》是由無錫人華南昌岫雲編纂的,岫雲其實不懂醫術,只是想以此牟利。這本書錯誤很多,續篇還未刻成,岫雲就去世了。他的朋友嶽廷璋勸說徽蘇商人共同完成這本書。還有一本《葉案存真》,是天士玄孫萬青刻印的,聲稱是《臨證指南》的遺佚,但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可取之處。《葉薛繆三家醫案》指的是天士、生白和繆方彥三家的醫案。
方彥字遵義,亦舊時吳中名醫。生白無著述,已見前。陸九芝云繆氏我之所自出,初不聞其有此方案,其不足信概可見矣。坊刻又有《醫經原旨》六卷,亦題薛生白名,尤少意義。葉氏《眼科方》一卷,在《荔牆叢刻》中,乃當時眼科醫傳授之書,亦託名天士,可見偽託者之多。)其卓然可稱大家者,實無過徐靈胎。
白話文:
方彥字遵義,也是以前蘇州著名的醫生。他生前沒有留下任何著作,這一點前面已經說過了。陸九芝說繆氏是我師父,最初並不聽說有方彥這樣的人,可以看出他的話不足信。民間刻印的還有《醫經原旨》六卷,也署名薛生白,更加沒有什麼意義。葉氏的《眼科方》一卷,收錄在《荔牆叢刻》中,是當時眼科醫生傳授的書籍,也假託名為天士,可見假冒他人名著的有很多。真正傑出堪稱大家的人,其實沒有超過徐靈胎的。
(靈胎名大椿,一字洄溪,吳江人。博極群書,兼精技擊,性情肫摯,文詞茂美,所著除醫籍外,又有《道德經註釋》、《陰符經註釋》、《太乙神針》、《洄溪道情》等種。)靈胎於各科古書,靡不攻究,實足當博大精深之目,其所著《醫學源流論》一書,持論既極通達,《蘭臺軌範》一編,體例尤為謹嚴,(此書方論多取諸《內》、《難》、《傷寒》、《金匱》、《千金》、《外臺》,宋以來書所取者甚鮮。
白話文:
靈胎,名為大椿,字洄溪,來自吳江。他博學多識,精通武藝,性情誠摯,文章優美。除了醫學書籍之外,還著有《道德經註釋》、《陰符經註釋》、《太乙神針》、《洄溪道情》等作品。
靈胎涉獵各類古書,廣泛深入,堪稱博大精深。他所著的《醫學源流論》論述精闢通達,《蘭臺軌範》一書,體系嚴謹。(此書中的方論,大多取材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和《外臺祕要》,而宋朝以後的書目引用較少。)
)其評騭攻砭及開示流俗諸書,亦皆精博切用,(所評騭者,如《外科正宗》及《臨證指南》等是。所攻砭者,如《醫貫砭》等是。開示流俗之書,如《慎疾芻言》是。王孟英嘗重刻《慎疾芻言》,改名《醫砭》,靈胎所批閱之書,凡千餘種,見王孟英《醫砭》序述秀水呂慎庵之語,然傳者不多。今坊間所見《徐評瘍科選粹》,舛誤頗甚,決非靈胎作也。
白話文:
關於王孟英對《外科正宗》、《臨證指南》等書的評論、對《醫貫砭》等書的批判,以及《慎疾芻言》等面向大眾的著作,都非常精闢實用。王孟英曾重刻《慎疾芻言》,改名為《醫砭》。王孟英在書序中提到靈胎批閱過的書籍共有上千種。但流傳下來的不多。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徐評瘍科選粹》,錯誤很多,肯定不是靈胎的作品。
《洄溪醫案》一卷,亦王孟英所刻,又《洄溪秘方》一卷,在余嘯松《白岳庵雜綴》中,嘯松得之呂慎庵,慎庵得之王孟英,孟英得之金復邨,復邨乃洄溪之弟子也。)所謂學識俱深,明清以來醫家殆無其匹也。與靈胎同時研究古書,足稱精到者,有柯韻伯。(見前。)而後起諸家中之博大者,莫如魏玉璜。
白話文:
《洄溪醫案》一卷,也是王孟英刻印的;另外《洄溪祕方》一卷,收錄在餘嘯松的《白嶽庵雜綴》中。餘嘯松從呂慎庵那裡得到了這本書,呂慎庵從王孟英那裡得到了它,而王孟英則是從金復邨那裡得到的,金復邨就是洄溪的弟子。所謂德才兼備、學識淵博,自明清以來,醫家中幾乎無人能與他相比。與靈胎同時研讀古書,達到精通透徹境界的,還有柯韻伯(詳見前文)。而後起諸家中知識廣博者,沒有人能比得上魏玉璜。
(見後。)此外一時前後,南北之以醫名者尚多,然多以外感證著稱。(如秦皇士、周禹載、程郊倩、吳鞠通、吳坤安、章虛谷、劉松峰、余師愚等。均見前。)其奄有眾長者,當推王孟英。(孟英名士雄,海寧人。
白話文:
古文:
此外一時前後,南北之以醫名者尚多,然多以外感證著稱。
另外,同時前後,南北以醫術聞名的人還有很多,但大多以治療外感疾病而著名。
所著有《溫熱經緯》、《霍亂論》、《俞氏古今醫案案語》、《潛齋簡效方》、《四科簡效方》、《蓬窗錄驗方》、《聖濟方選》、《隨息居飲食譜》、《潛齋醫活》、《歸硯錄》等。其中惟《聖濟方選》一卷未見刊本。其醫案初刻曰《回春錄》,為周鑅所輯。續刊曰《仁術志》,為趙夢齡等所緝。
白話文:
他的著作有《溫熱經緯》、《霍亂論》、《俞氏古今醫案案語》、《潛齋簡效方》、《四科簡效方》、《蓬窗錄驗方》、《聖濟方選》、《隨息居飲食譜》、《潛齋醫活》、《歸硯錄》等。其中只有《聖濟方選》一卷沒有見過印刷本。他的醫案集最初刻印時名為《回春錄》,是周鑅編輯的。後續刊印時名為《仁術志》,是趙夢齡等人編輯的。
《回春錄》多雜證,《仁術志》則感證為詳。道光三十年,楊照藜合為一編,易其名曰《王氏醫案》,加評點刻之,又《重慶堂隨筆》,為孟英曾祖學權所撰,今坊間亦與孟英諸書合刻。學權字秉衡,子國祥,字永嘉;國祥子升,字大昌;世以醫名。)而陳修園之明白曉暢,足以啟悟初學,亦自有獨到處。
白話文:
《回春錄》包含許多不同的疾病,而《仁術志》則詳細介紹了感染性疾病。道光三十年,楊照藜將它們合編為一本,改名為《王氏醫案》,並在書中添加了自己的評點,刻印出版。另外,孟英的曾祖父孟學權所著的《重慶堂隨筆》,現在也和孟英的其他作品一起合在一起刻印出版。學權字秉衡,兒子國祥字永嘉,國祥的兒子升字大昌,他們家族以來都以醫術聞名。陳修園的著作明白易懂,很適合初學者啟蒙,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修園名念祖,長樂人。所著者凡十五種,曰《神農本草經讀》、曰《靈素集註節要》、曰《傷寒論淺注》、曰《長沙方歌括》、曰《金匱要略淺注》、曰《金匱方歌括》、曰《傷寒醫訣串解》、曰《傷寒真方歌括》、曰《景岳新方砭》、曰《時方歌括》、曰《時方妙用》、曰《醫學從眾錄》、曰《醫學實在易》、曰《醫學三字經》、曰《女科要旨》。今坊間所刻陳修園醫書,乃至六七十種,甚至以元明人之作羼入其間,謬矣。
白話文:
陳修園,名念祖,是長樂人。他著有十五種醫書,包括:《神農本草經讀》、《靈素集註節要》、《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金匱要略淺注》、《金匱方歌括》、《傷寒醫訣串解》、《傷寒真方歌括》、《景嶽新方砭》、《時方歌括》、《時方妙用》、《醫學從眾錄》、《醫學實在易》、《醫學三字經》、《女科要旨》。
現在市面上流傳的陳修園醫書,多達六七十種,甚至有人將元明時期其他人的著作冒名頂替,混雜其中,這是錯誤的。
)其餘有所著述,為醫家所宗仰者,若沈芊綠、(《沈氏尊生書》。)景嵩崖、《嵩崖尊生書》。)程鍾齡、(《醫學心悟》。)羅淡生(《名醫匯粹》及《方論》。)之流,則指不勝屈矣。
白話文:
其他有著作傳世的,為醫家敬仰尊崇的,例如沈芊綠(《沈氏尊生書》)、景嵩崖(《嵩崖尊生書》)、程鍾齡(《醫學心悟》)、羅淡生(《名醫匯粹》和《方論》)等人,多得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