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9)
中國醫學源流論 (9)
1. 隋唐間醫籍
然錢塘胡氏《百名家叢書》及《格致叢書》亦刻此書,又有《內照法》一卷,周氏又未之見也。)
白話文:
然而,錢塘胡氏的《百名家叢書》和《格致叢書》也刻印了這本書,此外還有一卷《內照法》,周氏卻沒有見過。
2. 宋明間醫方
中國經籍之傳世者,至宋而始多,,蓋鋟板之術盛於是時使然。然醫家之書,經宋人換輯傳世者,醫經類甚少,同一經方也,本草類亦甚少,而方書獨多。蓋醫理深邃,非盡人所能知,方藥則事足便民,好換輯之者較眾,而流傳亦易,但格物之學不明,徒知換輯成方以治病,而不復能研究藥性,所謂知有術而未足語於學也。職是故,醫經及經方中,本草一類之書,傳者遂少,雖欲換輯之,亦有無所取材之嘆。
中國曆代政府,重視醫學者,無過於宋,當時官纂之書,本草而外,亦不過《局方》及《聖濟總錄》二書,卒不能如隋代之採輯眾論,以成《病源》。則醫家專門授受之學,至宋而日以亡失,概可知矣。(此以輯舊說成書者言,至於宋人之自創新說者不在此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凡十卷,成於元豐中。時詔天下高手醫,各以得效秘方進,下太醫局試驗,依方製藥鬻之,仍摹本傳於世。(見《讀書志》。)政和中,徽宗御撰《聖濟經》十卷,又集海內名醫,出御府禁方,共相討論,成《聖濟總錄》二百卷。二書雖駁雜不純,然前此專家之遺,多在於是,終可寶也。
(岳柯程史,嘗譏《和劑局方》用藥差偽,以補虛門中山等丸,誤寫牛黃清心丸之後,蓋官修之書,往往不免如此。《局方》尚有完本,《聖濟總錄》久而佚脫,清程云來購求殘闕,用力至勤,尚闕百七十三至七十七五卷,就其所得,刪錄為《纂要》二十六卷。後震澤汪鳴珂,又展轉換補重刻之,中只三卷,有漫漶者百有三行,余皆完好矣。
)其私家所輯,傳於今者,則有王袞之《博濟方》五卷,(此書傳本久佚,清開四庫館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其中方藥多為他書所未載。)沈括之《蘇沈良方》八卷,(此書本沈括所輯方書,後人以蘇軾《醫論》附入,改名為《蘇沈良方》,實未妥。)陳直之《養老奉親書》一卷,(元鄒鉉續撰三卷,改名《奉親養老新書》。
)洪遵《洪氏集驗方》五卷,(遵字景嚴。此書久佚,李時珍《本草綱目》徵引宋代方書亦未及。清嘉慶中,吳縣黃丕烈得宋本刻之。)董汲《旅舍備要方》一卷,王貺《全生指迷方》四卷,(《宋·藝文志》作三卷,久佚。清四庫館從《大典》中輯出,改為四卷。)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十卷,夏德《衛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清四庫館從《大典》輯出。)吳彥夔《傳信適用方》二卷,東軒居士《衛濟寶書》二卷,(袁永之影宋刻本。
)嚴用和《濟生方》八卷,(清四庫館從《大典》輯出。)史堪《史載之方》一卷,(堪字載之,周學海《醫學叢書》中有之。)張銳《雞峰普濟方》三十卷,(此書第一卷為諸論,蓋銳所自撰,以下念九卷,皆褒葺成方,各分門目。《宋志》作張銳《雞峰備急方》一卷,馬氏《經籍考》同,今為全書中之第三十卷,蓋別有此單行刻本也。《本草綱目·引》亦稱《雞峰備急方》,則亦未見他卷。
白話文:
中國的經典書籍流傳下來的,到了宋朝開始變多,這是因為當時雕版印刷技術興盛的緣故。然而,醫學方面的書籍,經過宋朝人重新整理編輯流傳下來的,醫經類的非常少,同樣的經典藥方也是,本草類的也很少,反而藥方類的書籍特別多。這是因為醫學的理論非常深奧,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而藥方卻是實際可以方便民眾的,所以喜歡重新整理編輯的人比較多,也容易流傳下來。但是,因為研究事物本質的學問不夠透徹,只知道重新編輯成藥方來治病,卻不再深入研究藥物的性質,這就是所謂的只知道技術,但不足以稱為學問。正因如此,醫學經典、經典藥方以及本草之類的書籍,流傳下來的就比較少,即使想要重新編輯,也面臨沒有素材可用的困境。
中國歷代政府,重視醫學的,沒有超過宋朝的。當時官方編纂的書籍,除了本草之外,也不過只有《局方》和《聖濟總錄》這兩本書。最終沒能像隋朝一樣,廣泛收集各家意見,完成《病源》這本書。由此可見,醫學家專門傳授的學問,到了宋朝就日益衰退,這是可以理解的。(這裡說的是整理舊有學說而成的書籍,至於宋朝人自己創新的學說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了。)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共十卷,成書於元豐年間。當時朝廷下詔,讓全國的醫學高手,各自獻上有效的祕方,送到太醫局試驗,然後依照藥方製作成藥出售,並且把藥方原本摹寫下來流傳於世。(見《讀書志》)政和年間,徽宗親自撰寫《聖濟經》十卷,又召集國內名醫,拿出皇宮珍藏的祕方,共同討論,完成了《聖濟總錄》二百卷。這兩本書雖然內容有些雜亂不純,但是之前專家的遺留,大多在這兩本書裡,終究是值得珍藏的。
(岳柯程史曾經批評《和劑局方》用藥錯誤,例如把補虛門中的山等丸,誤寫成牛黃清心丸之後,可見官方編修的書籍,也常常難免出現這種錯誤。《局方》還保有完整版本,《聖濟總錄》卻因為時間久遠而散失,清朝程云來為了蒐集殘缺的版本,非常努力,最終還是缺少第一百七十三卷到一百七十七卷這五卷。他將收集到的版本,刪減整理成《纂要》二十六卷。後來震澤的汪鳴珂,又重新校對補刻,其中只有三卷,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一百零三行,其餘都完好無損。)
至於私人編輯,流傳至今的,則有王袞的《博濟方》五卷,(這本書的流傳版本很早就散失了,清朝設立四庫館時,才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其中有很多藥方是其他書籍沒有記載的。)沈括的《蘇沈良方》八卷,(這本書原本是沈括編輯的藥方,後來有人把蘇軾的《醫論》附在後面,改名為《蘇沈良方》,其實不太恰當。)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一卷,(元朝鄒鉉續寫了三卷,改名為《奉親養老新書》。)洪遵的《洪氏集驗方》五卷,(洪遵字景嚴。這本書很早就散失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用宋朝的藥方時,也沒有提到這本書。清朝嘉慶年間,吳縣的黃丕烈得到宋朝的版本刻印出版。)董汲的《旅舍備要方》一卷,王貺的《全生指迷方》四卷,(《宋史·藝文志》記載為三卷,很早就散失了。清朝四庫館從《大典》中輯錄出來,改為四卷。)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十卷,夏德的《衛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清朝四庫館從《大典》輯錄出來。)吳彥夔的《傳信適用方》二卷,東軒居士的《衛濟寶書》二卷,(袁永之有影宋刻本。)嚴用和的《濟生方》八卷,(清朝四庫館從《大典》輯錄出來。)史堪的《史載之方》一卷,(史堪字載之,周學海的《醫學叢書》中有收錄。)張銳的《雞峰普濟方》三十卷,(這本書的第一卷是各種醫學理論,應該是張銳自己撰寫的,後面的二十九卷,都是收集整理的藥方,並且分門別類。《宋史》記載張銳的《雞峰備急方》一卷,馬氏的《經籍考》也是這樣記載的,現在是全書的第三十卷,可能另外有單行刻本。《本草綱目·引》也稱《雞峰備急方》,看來也沒有見過其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