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0)
中國醫學源流論 (10)
1. 宋明間醫方
道光八年,長州汪士鍾,得南宋刊本復刻之,目錄闕一至九葉、第十卷五葉、二十卷十五十六葉、二十二卷四五葉、二十五卷半葉、以下二十三卷一至十一葉,亦皆闕,余均完好。)王璆《是齋百一選方》二十卷,(日本寬政己未,醫官千田子敬,假荻元凱所藏元本重刻。璆字孟玉,山陰人,是齋其號。
仕為漢陽使,其人非醫,而前有章璆序,謂其生長名家,畜良方甚富。千田氏亦謂,試之刀圭,屢獲奇效云。陳造《江湖長翁集》謂是書撰集,凡十九年乃成,蓋亦非苟焉而已。全書凡三十一門,為方千餘,《曝書亭集》有此書跋,謂《書錄解題》載此書三十卷,《宋志》作二十八卷,而其所藏本,止二十卷,與千田氏所刻同。
)王碩《易簡方》一卷,(此書中國亦佚,予所見者,為日本文化十三年,和氣惟亨校刻本。碩字德膚,書中往往引用三因玄兔煎,則在此二書之後,自序謂取常用之方,可以外候用者,詳著大義於篇,以治倉卒之病、易療之疾,輕者自愈,重音亦可藉此以待招醫云云,蓋為不知醫者而設。)施發《續易簡方論》六卷。
(發字政卿,永嘉人,以攻王碩《易簡方》,不待識脈明證之非為主,謂與德膚早歲有半面之好,以人命所關,不容緘默云云,則與碩同時人。)其今已亡佚者,尚不在此數。迄於元代,此風未沫,,其書之傳於今者,有薩理彌實《瑞竹堂經驗方》五卷、(四庫館從《大典》輯出。)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二十卷,(積其高祖以下五代所藏醫方而成,所載古方甚多。
)而明周定王之《普濟方》起而集其大成。《普濟方》四百二十六卷。(惟第三十一卷眼科五百八十八方有單行刻本,見《冷廬醫話》。明代藩王多好方書者,又有《醫方選要》十卷,為蜀獻王侍醫周文採所葺;《魯王府秘方》四卷,為魯王府侍醫劉應泰所輯;周定王又有《救荒本草》四捲雲。)蓋換葺醫方之風,起於唐而盛於北宋,其流風餘韻,迄明清猶未艾也。
白話文:
宋明間醫方
道光八年,長州人汪士鍾得到南宋刊本的重刻本,但目錄缺失了第一至第九頁、第十卷第五頁、第二十卷的第十五、十六頁、第二十二卷的第四、第五頁、第二十五卷的半頁,以及後續第二十三卷的第一至第十一頁,其他部分都完整無缺。王璆的《是齋百一選方》二十卷,是日本寬政己未年,醫官千田子敬根據荻元凱所藏的元本重刻的。王璆字孟玉,山陰人,是齋是他的號。他曾擔任漢陽使,本身並非醫生,但書的前言有王璆的序文,說明他生長於醫學世家,收藏了很多良方。千田氏也說,他親自試驗過這些藥方,屢屢收到奇效。陳造在《江湖長翁集》中說,這本書的編撰耗時十九年才完成,可見其用心之深。全書共三十一門,收錄了千餘個方劑。《曝書亭集》中關於此書的跋文提到,《書錄解題》記載此書有三十卷,《宋史》記載為二十八卷,但他們所收藏的版本只有二十卷,與千田氏重刻的版本相同。
王碩的《易簡方》一卷,此書在中國已經失傳,我所見到的版本是日本文化十三年和氣惟亨校刻的。王碩字德膚,書中多次引用三因玄兔煎,說明此書的編撰時間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和《玄兔集》之後。他在自序中說,這本書選取的是常用的、可以根據外在症狀判斷病情而使用的方劑,詳細闡述了治療原則,用於治療急症和容易治愈的疾病,輕症可以自愈,重症也可以藉此延緩病情等待醫生治療,大概是用於不懂醫術的人。
施發的《續易簡方論》六卷,施發字政卿,永嘉人,這本書是批判王碩《易簡方》的,他認為王碩的書不注重辨證論治,並說他和王碩年輕時曾有過一面之交,因為關係到人命,所以不能沉默,可見他和王碩是同時代的人。此外,還有更多已經失傳的醫書,數量不在此列。直到元代,這種編纂醫書的風氣仍然盛行,流傳至今的醫書還有薩理彌實的《瑞竹堂經驗方》五卷(四庫全書館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二十卷(積累了他高祖以下五代人所收藏的醫方而成,其中收錄了很多古方)。明代周定王的《普濟方》則集其大成,共四百二十六卷。(只有第三十一卷眼科五百八十八方有單行本,見於《冷廬醫話》。明代藩王大多喜好醫書,還有《醫方選要》十卷,是蜀獻王侍醫周文採編纂的;《魯王府秘方》四卷,是魯王府侍醫劉應泰編纂的;周定王還有《救荒本草》四卷。)總之,編纂醫書的風氣始於唐代,在北宋達到鼎盛,其影響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