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1)
中國醫學源流論 (11)
1. 五運六氣說
中國醫學,至宋而新說肇興,非得已也。蓋萬事萬物,必有一理存乎其間,必得其理,然後可以應用於無窮。古代專門授受之醫學,魏晉而後,既已浸失其傳,其為後人所輯存者,皆不免於殘闕不完。夫古代之醫學,即使盡存於今,其理亦未必可據;況其所存者,又皆殘闕不具之說乎?然學術之真,必存於事物,後世解剖之學,既已絕跡;(偶有其事,不得云學,見後。
)形下之學,又日湮晦,欲明醫理,果何所據以資推求哉?於是冥心探索,其說轉遁入於虛無,而五運六氣之說興矣。
五運六氣之說,非後世醫家所臆造也,而繆仲淳極攻之。其言曰:五運六氣之說,其起於漢魏之後乎?張仲景漢末人,其書不載也;華元化三國人,其書亦不載也。前之則越人無其文,後之則叔和解其說。今之醫者,學無原本,侈口而談,動云五運六氣,將以施之治病,譬猶指算法之精,為事物之實,豈有不誤哉。其言卓然不惑,可謂豪傑之士。
然以五行配五藏,今古文家皆有之,(今文家說同《素問》。古文家則曰: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六氣之說,亦明見左氏,安得盡指為虛誣。蓋中國自西周以前,本為陰陽五行之世界,東周以後,其說漸破,至漢遂成強弩之末,魏晉而降,玄學大興,而其說摧陷廓清殆盡矣。夫在古代,禮樂兵刑,政教之形質也;陰陽五行,政教之魂神也。
然後世儒者,多言禮樂兵刑,而罕談陰陽五行者。何也?以人心變動,恆先乎事物。(歐人新婚後,夫婦相偕出遊,乃野蠻之世,掠奪得婦,以避女黨之反攻。今掠奪得婦之俗久變,而新婚夫婦相偕出遊之風仍在,此其一例也。)而陰陽五行之說,不足以範圍後世之人心故也。
醫家則何以異此?張仲景之《傷寒》,自言撰用五行大論,(見《論集》。)而《素問》一書,魏晉後醫家亦皆誦習勿替,然卒不言五運六氣之說者。明堂之圖、針灸之法、本草之經、脈學之訣,猶儒家之有禮樂兵刑;五運六氣之論,猶儒家之有陰陽五行也。然當解剖之學既已廢絕,形下之學又日湮晦之時,而欲求一說使足以包括一切,則舍五運六氣之論固莫屬矣。
白話文:
[五運六氣理論]
中國醫學發展到宋代,開始出現了新的理論,這並非出於選擇,而是必然趨勢。任何事物背後都存在一定的道理,只有掌握了這些道理,才能無窮無盡地應用它們。從魏晉時代開始,古老的醫學知識逐漸流失,即使被後人整理保存的部分,也難免殘缺不全。就算古代醫學知識至今完整保存,其內容的真實性也值得懷疑,更何況現在留存的,都是殘缺不全的理論呢?
然而,真正的學術智慧必然根植於現實事物之中。後世的解剖學研究已經消失;形而下的學問也日益晦澀難懂。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探討醫學原理,我們該依據什麼進行推敲呢?因此,人們開始深入思考,但這些理論卻往往陷入抽象與空洞,這時「五運六氣」的理論便應運而生。
「五運六氣」的理論並非後世醫學家憑空捏造,但繆仲淳對此提出批評。他認為:「五運六氣」的理論可能是在漢魏時期才開始流傳。張仲景是漢末人物,他的著作中並未提及此理論;華佗是三國時代的人,他的書裡同樣沒有記載。往前追溯,扁鵲的著作中也找不到相關內容;直到王叔和的解釋,我們才得以瞭解「五運六氣」。現代醫學家缺乏根本知識,隨意談論「五運六氣」,妄圖以此治病。這就像把精確的計算方法當作實際的事物,顯然會產生誤差。繆仲淳的觀點清晰且毫不含糊,堪稱一代豪傑。
然而,將五行與五臟相結合的理論,在古今文獻中都有提及。同時,「六氣」的說法在《左傳》中也有明確記載,不能一概否認其真實性。事實上,自西周以前,中國社會就深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東周後期,這種思想逐漸衰落;到了漢代,其影響力已大不如前;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陰陽五行理論遭到嚴重打擊。在古代,禮樂、軍事、刑法等是政治教育的具體表現;陰陽五行則是其精神內涵。
然而,後世的儒家學者,多關注禮樂、軍事、刑法等具體事務,很少討論陰陽五行。這是因為隨著人心的變化,先於物質世界的演變。陰陽五行的理論無法完全涵蓋後世人心的變化,因此不再受到重視。
醫學界的情況有何不同呢?張仲景的《傷寒論》自稱採用了五行理論,而《黃帝內經·素問》一書,魏晉以後的醫學家也一直研讀學習。然而,他們並未提到「五運六氣」的理論。明堂圖、針灸法、本草經、脈學訣等,就像儒家學說中的禮樂、軍事、刑法;「五運六氣」理論,則類似儒家學說中的陰陽五行。然而,在解剖學研究已經廢棄,形而下學問日益晦澀的時代,若要尋找一種理論,使其能涵蓋所有領域,除了「五運六氣」理論之外,別無他選。
2. 劉河間學派
醫家新說盛於金元,而實起於北宋。有劉溫舒者,始撰《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而以《內經·素問遺篇》附刊其後,是為言運氣者之始,沈括之徒深信之。又有寇宗奭者,撰《本草衍義》二十卷,始論及運氣,前此所未有也。及劉河間出,而新說大盛。河間撰《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卷,闡明六氣皆從火化之理,又撰《宣明論方》三卷,其用藥多主寒涼,始與《局方》立異。
(案:今本《河間六書》,乃明吳勉學所輯,凡《原病式》一卷、《宣明論方》十五卷、《病氣機宜保命集》三卷、《傷寒醫鑑》一卷、《傷寒直格方》三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傷寒心要》一卷、《傷寒心鏡》一卷。考《保命集》為張元素所撰,《醫鑑》馬宗素撰,《心要》劉洪撰,《心鏡》常德撰,實止四種。而《宣明論方》自序云三卷,今乃得十五卷,《標本直格》亦多竄亂。
《四庫書目》謂其竟出依託,勉學謬不至此,疑後來坊賈所為也。又《三消論》一卷,相傳為河間書,周澂之有評註本。)自是以後,《宣明論方》行於北,《局方》行於南,儼然成對峙之勢焉。河間之學,再傳而為羅知悌,由知悌傳諸丹溪,大暢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論,謂欲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必於《素》、《難》諸經。(見戴良九《靈山房集》、《丹溪翁傳》。
)其所撰《局方發揮》,力闢溫燥之弊,始明目張膽以與《局方》為難,其論治以補陰為主,雖曰自創一家,實則承河間而漸變焉者也。(丹溪之書,凡《格致餘論》一卷、《局方發揮》一卷、《金匱鉤玄》三卷,皆有通行本。其《治法心要》八卷、《醫要》一卷、《脈因證治》四卷,傳本較少,周澂之以《金匱鉤玄》同刻入《醫學叢書》中。
又《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一卷、《醫學發明》一卷、《活法機要》一卷,惟《古今醫統》中有之。)與丹溪同宗河間者,有張子和所著《儒門事親》,多以攻伐為宗。傳丹溪之學者,有戴原禮,嘗著《推求師意》一書,以闡丹溪之學。原禮之學,傳諸祁門汪機,所著《石山醫案》,亦皆以丹溪為宗。
(此書凡三卷,實機弟子陳桷所編,坊刻《石山》八種。於此書外,又有《素問鈔》三卷、《運氣易覽》三卷、《外科理例》六卷、《痘治理辨》一卷、《針灸問答》二卷,皆機作。其《脈訣刊誤》二卷,實戴啟宗之書,《推求師意》二卷,則機所輯戴原禮之書也。)而浙中之同時景從者,又有虞摶、王綸,亦丹溪一派之學也。
(綸所撰《明醫雜著》,主寒涼最甚。)
白話文:
在金元時期,新的醫學理論開始盛行,但實際上,這股風潮起源於北宋時代。當時有位名叫劉溫舒的人,首次編撰了《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並在其後附上了《內經·素問遺篇》,這成為了談論「運氣」理論的開端,當時的學者如沈括等人深信不疑。另一位寇宗奭,撰寫了《本草衍義》二十卷,也是首次將「運氣」理論引入其中,這是前所未有的。
到了劉河間出現後,新的醫學理論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他撰寫了《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卷,闡述了六氣皆從火化的道理,又撰寫了《宣明論方》三卷,他的用藥大多以寒涼為主,開始與《局方》產生分歧。
現代版本的《河間六書》是由明代的吳勉學整理的,其中包括了《原病式》一卷、《宣明論方》十五卷、《病氣機宜保命集》三卷等。然而,這些作品的真實性存在爭議,有些可能是後人偽造的。
自此之後,《宣明論方》在北方流行,《局方》在南方流行,兩者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劉河間的學說,經過兩代傳承,傳到了羅知悌手中,再由他傳給了丹溪。丹溪大力倡導古方無法治療現代疾病的觀點,認為要制定標準,必須基於《素問》和《難經》等經典。他撰寫的《局方發揮》一書,強烈反對溫燥的治療方法,公開挑戰《局方》的權威,他認為治療應以補陰為主。
與丹溪同樣受到劉河間影響的,還有張子和,他著有《儒門事親》,主張以攻伐為主要治療手段。丹溪的學說傳到了戴原禮,他著有《推求師意》一書,進一步闡述了丹溪的學說。戴原禮的學說又被汪機繼承,他所著的《石山醫案》都是以丹溪的理論為基礎的。
在浙江地區,同時期也有虞摶、王綸等人,他們也是丹溪學派的一份子。王綸所著的《明醫雜著》,極力倡導寒涼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