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2)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12)

1. 李東垣學派

少後於河間而崛起於北方者,有張潔古。李濂《醫史》載潔古嘗為河間療傷寒,然其學非出自河間者也。所著《珍珠囊》三卷,始創引經報使之說,而用藥之法一變。(又有《藏府標本藥式》一卷,在《醫學指歸》及周澂之《醫學叢書》中。

)其學傳諸東垣,倡土為萬物母之說,著《內外傷寒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各二卷,(俗傳《東垣十書》,於此三書外,又增入《崔真人脈訣》一卷,云杲所評,此外則為朱震亨《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王履之《溯洄集》,齊德之之《外科精義》,王好古之《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極論寒涼峻利之害,實於河間、丹溪外別樹一幟。

其所著用藥法象,亦主陰陽升降浮沉之說,與潔古同。自制諸方,動至一二十味,而古來經方之面目,亦大變矣。東垣入室弟子為王海藏,(亦嘗受業潔古。)海藏著《湯液本草》三卷,大暢東垣、潔古之緒論,又著《醫壘元戎》十二卷、《此事難知》三卷、《陰證略例》一卷。東垣治傷寒之書已不可見,(書名《傷寒會要》,《元遺山集》中有其序。

)其法實當於此書求之。而其晚年高弟為羅天益,嘗承師命作《內經類編》一書,(書不傳,序見劉因所著《靜修集》中。)實居張景岳《類經》之先,蓋舉一切治病用藥之法,而悉歸本於《內經》,實至東垣而集其大成也。

白話文:

在河間學說之後,北方出現了一位名爲張潔古的醫家。據李濂的《醫史》記載,張潔古曾爲河間治療傷寒病症,然而他的醫學理論並非源自河間學派。他著有《珍珠囊》三卷,首次提出了引經報使的說法,對用藥的方法進行了革新。他又著有一卷《藏府標本藥式》,收錄於《醫學指歸》和周澂的《醫學叢書》中。

他的學說被傳給了東垣,提倡土爲萬物之母的觀點,著有《內外傷寒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祕藏》各兩卷。民間流傳的《東垣十書》,在這三本書之外,還加入了《崔真人脈訣》一卷,這是雲杲的評論,除此之外,還有朱震亨的《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王履的《溯洄集》,齊德之的《外科精義》,王好古的《湯液本草》、《此事難知》。他強調了使用寒涼峻利藥物的危害,這在河間、丹溪學說之外另闢蹊徑。

他的用藥方法也主張陰陽升降浮沉的理論,與潔古一致。他自創的各種方劑,常常包含十幾到二十種藥材,使得古來的經方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垣的親傳弟子是王海藏,他也曾師從潔古。海藏著有《湯液本草》三卷,發揚光大了東垣、潔古的學說,又著有《醫壘元戎》十二卷、《此事難知》三卷、《陰證略例》一卷。東垣關於治療傷寒的書籍已經無法找到,他的方法實際上可以在這些書中找到。而他晚年最傑出的弟子是羅天益,他曾遵照師父的命令編寫了一本《內經類編》,這本書沒有流傳下來,但序言可以在劉因的《靜修集》中看到。他實際上比張景嶽的《類經》更早,將所有治病用藥的方法都歸結於《內經》,實際上到了東垣,這個學說達到了集大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