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3)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13)

1. 張景岳學派

繼東垣而起者為景岳,景岳之學,既攻河間、丹溪,亦攻東垣。東垣曰:相火為元氣之賊。景岳則云:相火為元氣之本。一以補陽為主,後來醫家,不分內傷外感,動云補正,補正則所以祛邪,實景岳有以開之。又時引《易》理以言醫,較之但言運氣者,尤為誕謾。然所著《景岳全書》,網羅諸科,僭稱謨典,幾有包括一切之概,醫家之崇奉其說者亦頗多。

(《景岳全書》,曰傳忠錄,曰脈神章,曰傷寒典,曰雜證謨,曰婦人規,曰小兒則,曰痘證詮,曰外科鈐,曰本草正,曰新方八陣,曰古方八陣,曰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凡六十四卷。)

白話文:

在東垣學派之後崛起的是張景嶽學派,張景嶽的學術觀點,他不僅批評了河間學派和丹溪學派,也對東垣學派提出了質疑。東垣學派認為:相火是元氣的盜賊,會消耗人的元氣。然而,張景嶽卻提出:相火是元氣的根本,是生命活力的來源。他的治療方法以補陽為主,這種理論影響後世醫家,導致他們在面對內傷或外感疾病時,常常首選補正的方法,認為補正可以驅除病邪,實際上這是受張景嶽的影響所致。

他還常用易經的哲理來闡述醫學,比那些只談論運氣的醫家更顯得玄奧。然而,他所編撰的《景嶽全書》,涵蓋了多種醫學專科,自稱為醫學的寶典,似乎有囊括所有醫學知識的意圖,醫學界推崇他的理論的人也不少。

《景嶽全書》包含的內容有《傳忠錄》、《脈神章》、《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痘證詮》、《外科鈐》、《本草正》、《新方八陣》、《古方八陣》以及《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總共六十四卷。

2. 薛立齋學派

明代醫家有網羅各科之概者,無如薛立齋。立齋本世為太醫,其治法不免貌似中庸,而實流於鄉愿。徐靈胎以其用藥偏於剛燥,遂與景岳連類而同譏,其實非也。觀其十三科一理貫之之論,外感遵仲景,內傷宗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主丹溪之說,則原欲奄有眾長,特志有餘而才識俱不足,遂不免流為鄉愿耳。

世所行《薛氏醫案》,於十三科之學,幾於靡所不包,正骨一科,前此傳書極少,薛氏書中獨有之。清修《醫宗金鑑》傷科之書,即取於是,其功亦未可沒也。(《薛氏醫案》,凡七十八卷,其自著者,為《外科樞要》四卷、《原機啟微》三卷、《內科摘要》二卷、《女科撮要》二卷、《癰瘍機要》三卷、《正體類要》二卷、《保嬰粹要》一卷、《口齒類要》一卷、《保嬰金鏡錄》一卷,訂正前人之書,為陳自明《婦人良方》二十四卷、不著撰人《外科精要》三卷、王綸明《醫雜》六卷、錢乙《小兒真訣》四卷、陳文中《小兒痘疹》一卷、杜引《傷寒金鏡錄》一卷、立齋《文鎧保嬰撮要》二十卷。)

白話文:

在明代的醫學界,能全面涵蓋各種醫學專科的醫學家,當屬薛立齋。他原本是御用太醫,他的治療方法表面上看似中庸,實際上卻傾向於過於保守。徐靈胎批評他開藥時偏向使用性質強烈且易燥的藥物,因此將他和景嶽一同批評,但這樣的評價未必公正。從他提出的十三科統一理論來看,對外感疾病遵循張仲景的原則,內傷則沿襲李東垣的理念,熱性疾病採用劉河間的方法,雜病則以朱丹溪的理論為主,可以看出他希望匯集各家之長,只是他的意願過高,但才華和見識卻未能相應,最終導致他的理論過於保守。

現今流傳的《薛氏醫案》,幾乎涵蓋了十三科的所有知識,特別是在正骨這門學問上,之前的文獻記載非常少,只有在薛立齋的書籍中才能找到。清朝編纂的《醫宗金鑑》中的傷科部分,就是取材自他的書籍,他的貢獻不容忽視。

《薛氏醫案》總共有七十八卷,其中他自己撰寫的包括:《外科樞要》四卷、《原機啟微》三卷、《內科摘要》二卷、《女科撮要》二卷、《癰瘍機要》三卷、《正體類要》二卷、《保嬰粹要》一卷、《口齒類要》一卷、《保嬰金鏡錄》一卷,此外,他也訂正了前人的著作,例如陳自明的《婦人良方》二十四卷、無名氏的《外科精要》三卷、王綸明的《醫雜》六卷、錢乙的《小兒真訣》四卷、陳文中的《小兒痘疹》一卷、杜引的《傷寒金鏡錄》一卷、以及他自己編輯的《文鎧保嬰撮要》二十卷。

3. 趙獻可學派

薛氏之流失,為趙獻可一派。《醫貫》一書,幾欲以八味六味二丸統治天下之病。徐靈胎著《醫貫砭》痛斥之。宗趙氏之學者,在清有高鼓峰、董廢翁、呂晚村。高氏《醫宗己任編》中四明心法一篇,於八味六味二方論列最詳,讀之可見此派宗旨之所在。《晚村東莊》一卷,凡五十八案,無一案不用人參、地黃者,可謂奇談。

廢翁有《西塘感證》三卷,其作法亦宗高、呂二家。(此三書有光緒十七年,施德、王汝謙補註合刻本。)

白話文:

薛氏的學說流傳下來,成為趙獻可的一個學派。《醫貫》這本書,幾乎想要用八味和六味兩種藥丸來治理天下的所有疾病。徐靈胎寫了《醫貫砭》一書,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在清代,跟隨趙氏學說的有高鼓峯、董廢翁、呂晚村等人。在高氏的《醫宗己任編》中,有一篇名為四明心法的文章,對於八味和六味兩種藥方的討論最為詳細,讀了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這一學派的主要理念。

呂晚村寫了一卷名為《晚村東莊》的書,總共有五十八個案例,其中沒有一個案例是不使用人參和地黃的,這可真是奇特。

董廢翁寫了《西塘感證》三卷,他的方法也是跟隨高、呂兩家。這些書在光緒十七年,由施德和王汝謙進行了補註和合刻。

4. 李士材學派

明末諸家中雖無特見,而大體平正不頗者,當推李士材。《松江府志》列士材所著書,凡數十種。《江南通志》則惟載《傷寒括要》、《內經知要》、《本草通玄》、《醫宗必讀》、《頤生微論》五種。今行世者,此五種外,亦惟士材三書中之《診家正眼》、《病機沙篆》兩種而已。

(其一為《本草通玄》。)疑《松江志》之言,不盡實也。諸書中,《醫宗必讀》通行尤廣,頗平易有裨初學,惟以諸血證書入虛癆,貽誤亦頗巨。凡士材書,原非盡出自撰也。士材之學,一傳為孫朗仲,再傳為馬元儀,三傳為尤在涇。《病機匯論》十八卷,本朗仲所輯,元儀晚年與在涇參訂成之。

凡分六十門,首脈,次因,次證,次治,輯前賢方論,皆終於士材,實士材一派之學最完全之書也。(元儀《印機草》卷,附此書後。)

白話文:

在明朝末年的眾多醫家中,雖然李士材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新見解,但他的醫學理論整體上公正無偏,可謂是當時的佼佼者。根據《松江府志》的記載,李士材一生編著了數十種醫書。然而,《江南通志》只記錄了他的《傷寒括要》、《內經知要》、《本草通玄》、《醫宗必讀》和《頤生微論》五本書。現今流傳於世的,除了這五種之外,就只有《診家正眼》和《病機沙篆》兩本書了。

我懷疑《松江府志》所記載的,未必全然真實。在這些書中,《醫宗必讀》的普及程度最高,內容淺顯易懂,對初學醫術的人很有幫助。但是,他將各種出血病症歸入虛勞症,這樣的誤導影響也是相當大的。實際上,李士材的書籍並不全是出自他本人之手。

李士材的醫學知識,首先傳給了孫朗仲,孫朗仲再傳給馬元儀,馬元儀又傳給了尤在涇。《病機匯論》十八卷,原本是由孫朗仲編輯的,馬元儀晚年時與尤在涇一起修訂完成了這本書。

全書共分為六十個部分,首先講述脈象,接著是病因,再來是病症,最後是治療方法,其中收錄了前輩們的方劑和理論,最終都歸結到李士材的理論上,可說是李士材學派醫學理論最完整的書籍。(馬元儀的《印機草》一卷,被附在這本書的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