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4)
中國醫學源流論 (14)
1. 唐宋學說之異
唐以前之醫家,所重者術而已,雖亦言理,理實非其所重也。宋以後之醫家,乃以術為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此自宋以後醫家之長。然其所謂理者,則五運六氣之空理而已,非能於事物之理有所真知灼見也。惟重術,故其所依託者,為專門授受之大師,而不必謬托於神靈首出之人以為重。
(如孫真人時,江南諸師所秘要方,皆云出自仲景是也。又如前所載王勃《難經·序》,雖亦溯其源於黃帝、湯、文,然其意在自詡其授受之有本,與宋儒之所謂道統,自謂遙接二帝三王及周孔之心傳者不同。)惟重理,乃以儒家所謂道統者,移而用之於醫家,於是神農、黃帝,猶儒家之二帝三王,仲景、元化,猶儒家之有周公、孔子矣。於是言醫者,必高語黃、農,侈談《靈》、《素》,舍是幾不足與於知醫之列矣。
率是道而行之,其第一步必以己意註釋古書,而蔑棄前此專家相傳之說;其第二步必且以己意竄改古書,或刪其衍,或補其亡,或移易其篇第矣。此風也,其在儒家開於宋,而橫決於金元,醫家亦然。
白話文:
在唐代以前,醫生們主要重視的是技術層面,雖然他們也會討論理論,但事實上理論並不是他們關注的核心。到了宋代以後,醫生們開始認為單純的技術並不可靠,必須進一步探究其背後的理論基礎,這是從宋代開始醫學領域的一個重大進步。然而,他們所稱的理論,大多數都是關於五行運轉和六氣變化的抽象理論,並未能對具體的事物原理有深入和透徹的理解。
因為他們重視技術,所以他們依賴的,是那些有專業技能和經驗的大師,而不必去假借神靈或先賢的名義來增加自己的權威。(例如孫思邈時代,江南地區的醫學大師們所珍藏的祕方,都聲稱源自張仲景。又如前面提到的王勃在《難經·序》中,雖然追溯醫學的起源至黃帝、商湯、周文王,但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他所學的醫術是有根據的,這和宋代儒學家所謂的「道統」,即自稱接續了上古帝王和周公、孔子的心法傳承,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由於他們重視理論,於是把儒學中所謂的「道統」概念移植到醫學領域,因此神農、黃帝,就像儒學中的上古帝王,張仲景、華佗,就像儒學中的周公、孔子一樣被尊崇。因此,談論醫學的人,必然會高度推崇黃帝、神農,大肆討論《靈樞》、《素問》等古典醫籍,如果不懂這些,幾乎就無法進入醫學的知識領域。
按照這種趨勢發展,首先,他們會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古書,而輕視過去由專家長期相傳的解釋;其次,他們可能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篡改古書,或是刪減冗餘的部分,或是補充遺失的內容,或是改變篇章的順序。這種風氣,在儒家思想中起始於宋代,到了金元時期更是盛行,醫學界也是如此。
2. 宋學之弊
宋學末流之弊,在於過尊空想,遂致憑臆見以進退,古人所謂六經皆我註腳,實其致誤之原也。夫為學之道,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於一本。孔子所謂一以貫之,孟子所謂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名學家歸納演繹二法,實即此理。宋學之興,原因漢唐儒者過於泥古,而不復能推求其所以然,以致窮而思變,故其為學之法,莫不偏重於演繹。
夫推論事物,必有其所憑之理,猶幾何學之有公理也,本公理以釋題,必有所據之理,所據之理不誤,而後其所釋之題不誤。《語》不云乎:差以毫釐,謬以千里。宋學之始,雖或偏重空想,然其所執之理,固猶從推求事物而得,雖有差謬,不至大甚也。及其後來,乃不復推求事物,而惟執宋儒所說之理以為理,即就此理推衍之,以得其所謂理者,更執此推衍所得之理,以為推衍之資,而其差謬有不可勝窮者矣。宋學末流之橫決,弊實由此。
我國古代專門授受之醫學,魏晉而後,統緒久亡。自宋以後之醫學,實由醫家以意推闡得之。其人多本治儒學,即非儒家,亦不能無囿於風氣,遂移儒者治經談道之說,以施之於醫,而其紛紜不可究詰矣。
白話文:
宋代學術風格的問題在於過度崇尚抽象思考,導致學者們只憑個人主觀看法來評價古人,這正符合古人所言「六經皆我注腳」的批評,其實這正是導致錯誤的根源。學習知識的道理,原本是單一的原則可以發展出無數種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終又回歸到那單一原則上。這就像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以及孟子所說的「廣泛學習並詳細解釋」,目的是為了回到簡約的理解。西方邏輯學中的歸納和演繹方法,實際上就是這個道理。宋代學術的興起,是因為漢唐時代的學者們過於拘泥於古人的理論,不再探討其背後的原因,導致了他們的思想僵化,因此宋代學者們改變了學習的方法,更傾向於使用演繹推理。
然而,推論任何事情,必須要有根據的理論,就像幾何學中的公理一樣,根據公理來解釋問題,必須有正確的依據,如果依據的理論沒有錯誤,那麼解釋的結果也不會有錯。《論語》不是說過嗎:「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宋代學術的初期,雖然過度強調抽象思考,但是他們所堅持的理論,仍舊是從對事物的研究中獲得,即使有錯誤,也不至於太離譜。但到了後期,學者們不再研究事物本身,只堅持宋代儒學家的理論,並且根據這些理論進行推導,得到他們所謂的理論,再堅持這些推導出的理論,作為進一步推導的依據,這樣產生的錯誤是無窮無盡的。宋代學術的極端化,正是由此產生的問題。
中國古代醫學,自魏晉之後,其傳統系統早已消失。宋代以後的醫學,實際上是由醫學家們憑自己的理解來闡述醫學知識。這些醫學家大多本來是儒學家,即使不是儒學家,也無法完全擺脫當時社會的影響,於是他們將儒家學者解讀經典、討論道德的理論,用於醫學上,導致了醫學理論的混亂和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