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5)
中國醫學源流論 (15)
1. 靈素學
《素問》非古代醫家之金科玉律也。仲景《傷寒》自言撰用《素問》,而書中曾未引及《素問》一語,可知證脈方藥,醫家自有真傳。如《素問》之注重學理者,不過藉資參證耳。自宋以後,言《素問》者始漸多。明以來,乃更奉為天經地義,而又益之以《靈樞》。(元呂復著《群經古方論》,尚不信《靈樞》為古書。
)其從事於註釋者,則有馬蒔之《素問注證發微》、張志聰之《素問集註》、高士宗之《素問直解》。其分類纂輯者,則有滑伯仁之《素問鈔》、(此書採王注甚略,明丁瓚有《素問鈔補正》十二卷,汪機有《續素問鈔》九卷,皆多采王注以補之。)張景岳之《類經》。(清虞庠有《類經纂要》三卷,王廷俊為之注,廷俊弟子陳滋和刻之浙江。
庠字西齋,歸安人。廷俊字壽芝,成都人。滋和繁江人,為浙江連市巡檢。)而其言錯簡者,則始於黃坤載,坤載著《素問懸解》,謂《本病論》實在《玉機真藏論》中,《刺志論》誤入《診要經》中,《刺法論》誤入《通評虛實論》中,又謂《經絡論》乃《脾部論》之後半篇,《脾部論》乃《十二正經經絡論》之正文。悉取以補闕,仍還八十一篇之舊。
其注《靈樞》,亦動以錯簡為言,可謂勇於自信者矣。然《素》、《靈》二書,實皆有訛亂,《靈樞》尤難讀,諸家之言《素問》者孔多,而能治《靈樞》者,卒無其人也。(《素》、《靈》二書,互相復重,又有自相矛盾者,汪昂《素靈類纂約注》,以《素問》為主。沈又彭《醫經讀》分平病診治四門,就二書去其矛盾,而存其可信者,頗合蓋闕之義。
蓋自明以來,《素》、《靈》二書,成為醫家之聖經賢傳,凡著書幾無不節鈔二書以冠其首,單行之節本尤多,皆不足語於著述也。)
白話文:
【靈素學】
《素問》並非古代醫學家所尊崇的不可更改的法規。仲景在《傷寒》中自稱參考使用了《素問》,但實際上,書中並未引用過《素問》的一句話,由此可見,證候、脈象、方劑和藥物,醫學界自有其真實的傳承。像《素問》那樣注重理論的書籍,只不過是借來作為參考證據罷了。自宋代以後,談論《素問》的人開始增多。到了明代,人們更將它奉為不可改變的真理,同時還加上了《靈樞》。
(元代呂復著有《羣經古方論》,他甚至不相信《靈樞》是一本古書。)那些致力於注釋的人,有馬蒔的《素問注證發微》、張志聰的《素問集註》、高士宗的《素問直解》。那些進行分類編輯的人,有滑伯仁的《素問鈔》、(這本書採用了王冰的注釋非常精簡,明代的丁瓚有《素問鈔補正》十二卷,汪機有《續素問鈔》九卷,都大量採用了王冰的注釋來補充。)張景嶽的《類經》。(清代虞庠有《類經纂要》三卷,王廷俊為之做了注釋,王廷俊的弟子陳滋和在浙江刊刻了這本書。
虞庠字西齋,是歸安人。王廷俊字壽芝,是成都人。陳滋和是繁江人,擔任過浙江連市的巡檢。)而對於那些認為書中有錯誤排序的人,則始於黃坤載,黃坤載著有《素問懸解》,他認為《本病論》實際上應在《玉機真藏論》中,《刺志論》誤置在《診要經》中,《刺法論》誤置在《通評虛實論》中,他又認為《經絡論》其實是《脾部論》的後半篇,《脾部論》纔是《十二正經經絡論》的正文。他將這些內容都補全,恢復到原本的八十一篇。
他注釋《靈樞》時,也常常提到錯誤排序,可謂是對自己的觀點極度自信。然而,《素問》、《靈樞》兩本書,實際上都有許多的舛誤和混亂,《靈樞》尤其難以閱讀,各家談論《素問》的非常多,但能夠理解《靈樞》的人,卻始終找不到。(《素問》、《靈樞》兩本書,內容互相重複,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汪昂的《素靈類纂約注》,以《素問》為主。沈又彭的《醫經讀》分為平病診治四個部分,從兩本書中刪除了矛盾的地方,保留了可信的部分,非常符合留有餘地的原則。
自明代以來,《素問》、《靈樞》兩本書,成為醫學界的聖經和賢傳,幾乎所有的書籍都會摘錄這兩本書放在開頭,單獨出版的節選本更是數量龐大,這些都不足以稱為真正的著作。)
2. 難經學
黃坤載可謂醫家中言錯簡之一大家也。前世治《難經》者,吳有太醫令呂廣、歙縣尉楊玄操,宋有丁德用、虞庶、周與權、(字仲立。)王宗正,(字誠叔。)金有紀天錫、(字齊仲。)張元素,元有袁坤厚、(字淳甫。)謝縉孫、(字堅白。)陳瑞孫,(字廷芳。)皆僅散見於滑伯仁《難經本義》中。
(周學海又有增輯本,仍以滑氏書為主,名《增輯難經本義》。)伯仁而後,註釋者亦有數家,(為張世賢之《圖注難經》等。)皆因襲舊文,無所心得,等諸自鄶。今言《難經》,當以滑氏書為古義之淵藪矣。坤載著《難經懸解》,始亦謂舊本有訛,多所更定,仍其治《內經》之故智也。
其後徐靈胎著《難經經釋》,又援《內經》以攻《內經》,其實《內》、《難》同為專家相傳之書,未必《內經》果出岐黃,為天經地義而不可變,徐氏必是彼而非此,亦未免依傍門戶之見也。
(又有丁錦者,字履中,號適廬老人,乾隆時松江人,嘗著《古文難經闡注》二卷,自序謂遊於武昌,客參政朱公所,得讀古本《難經》,以校今本,誤者有三十餘條,因而為之闡注云云。丁氏所見之本,豈能古於滑伯仁,則亦明人之意為竄亂者耳。)
白話文:
可以說,黃坤載在醫學界中,是指出古籍錯誤的重要人物。在過去研究《難經》的人中,有吳國的太醫令呂廣和歙縣尉楊玄操;宋朝有丁德用、虞庶、周與權(字仲立)、王宗正(字誠叔);金朝有紀天錫(字齊仲)、張元素;元朝有袁坤厚(字淳甫)、謝縉孫(字堅白)、陳瑞孫(字廷芳)。這些人的觀點只零星出現於滑伯仁的《難經本義》中。
(周學海編輯了增輯版,仍然以滑伯仁的書為主,命名為《增輯難經本義》。)在滑伯仁之後,也有幾位進行注釋的人,(如張世賢的《圖注難經》等),但他們都是沿用舊有的文字,沒有新的理解和領悟,如同在模仿前人。現在談論《難經》,應以滑伯仁的書作為理解古義的深奧源泉。黃坤載撰寫了《難經懸解》,他認為舊版本中有許多錯誤,並對此進行了大量修正,這是他研究《內經》的舊有智慧。
隨後,徐靈胎寫了《難經經釋》,他利用《內經》來批判《內經》,實際上,《內》、《難》兩書都是由專門家傳承下來的,不一定《內經》真的出自岐伯和黃帝,成為不可改變的真理,徐靈胎堅持認為其中一方正確而另一方錯誤,這種觀點也未免過於倚賴前人的學說。
(另有一位名叫丁錦的人,字履中,號適廬老人,是乾隆時期的松江人,曾撰寫了《古文難經闡注》二卷,在自序中提到,他在武昌遊歷時,在參政朱公處閱讀到古本的《難經》,與現行版本相比較,發現有三十多條錯誤,因此進行了闡釋和注釋。丁錦所看到的版本,怎麼可能比滑伯仁的更古老呢?所以,這可能只是明朝人擅自修改的版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