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7)
中國醫學源流論 (17)
1. 醫家叢刻
醫家叢刻,網羅最博者,當推明吳肖愚之《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清代則程瘦樵之《六醴齋醫書》、王琢崖之《醫林指南》、丁松生之《當歸草堂叢書》、周澂之《醫學叢書》,所刻亦均精本。若能備此五書,則所費不及百元,而醫家要書善本略具,其餘購求易易矣。程觀瀾(名文囿,歙人。
白話文:
在眾多的醫學叢書中,蒐集最為廣博的要推明朝吳肖愚的《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清代則有程瘦樵的《六醴齋醫書》、王琢崖的《醫林指南》、丁松生的《當歸草堂叢書》、周澂的《醫學叢書》,這些書也都是精刻而成的。如果能收集這五本書,花費不足百元,就基本網羅了醫學領域的重要典籍。其餘的書籍就容易購得了。程觀瀾(名文囿,歙縣人。
)之《醫述》,專輯古書,不參己見,凡分七門,(曰溯源、曰傷寒、曰雜症、曰女科、曰幼科、曰痘疹、曰方藥。)所收者三百餘家,則醫家中之類書也。清乾隆中,吳中唐烈三等嘗輯《吳醫匯講》一書,(其例實仿諸過繹之之《吳中醫案》,見唐氏原敘。)集吳中諸醫方論,隨得隨刻,(終於十一卷。
)此則如今日之雜誌矣。
白話文:
(清朝)範濟仁的《醫述》,收集古代醫書,不摻雜自己的見解,一共分為七類,(分別是探討醫學起源、傷寒、雜症、婦科、兒科、痘疹、藥方)。收錄了三百多位醫家的著作,堪稱醫學界的百科全書。清朝乾隆年間,吳地的唐烈等人曾經編寫《吳醫匯講》,(它的編輯方式仿照過繹之的《吳中醫案》,詳見唐氏的序言)。收集了吳地各醫家的方論,隨到隨刻印製,(最終編成了十一卷)。
2. 中西匯通
中西匯通,自為今後醫家之大業。然其人必深通西洋醫術,而又真能讀中國之醫書,詳考脈證,確知中醫所謂某病者,即西洋所謂某病,或某與某病確有相同之處,而又能精研藥物之學,本諸格物之理,以探求古今驗方之所以然,而斷定何種方藥確為無效,方足以語於此。其事固非一手一足之烈,亦非一朝一夕之功。
白話文:
中醫與西醫結合是未來醫界的重大目標。但絕不能僅精通西醫,還必須真正能讀懂中醫典籍,仔細分析病脈證狀,準確瞭解中醫所說的某種疾病,就是西醫所說的某種疾病,或某種中醫疾病與某種西醫疾病確實有相似之處。同時,還必須深入研究藥物學,以探究古今驗方的原理,判斷哪些方劑確實無效,才能談得上中西醫結合。這項任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
凡事創始最難,近今醫家有能引此端緒者,如唐容川之《中西醫經匯通精義》之類,雖不免有牽強附會之處,然蓽路藍縷之功,固足以沒世不忘矣。今日治西國醫學者,動以今日之學術繩古人,而深於中醫舊學者,又一味深閉固拒,均無當也。
白話文:
所有創新的開始都是最困難的。近期醫學界有人能引導這個開端,例如唐容川的《中西醫經匯通精義》,雖然不免有些牽強附會的地方,但開闢道路的功勞,的確令人永遠難忘。現在學習西醫的人,總是用今天的學術來約束古人,而精通中醫舊學的人,又一味保守拒絕新的東西,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恰當的。
3. 東洋醫學
中國醫學,今雖衰敝,然自古東洋諸國,如朝鮮、日本等,靡不奉為圭臬,其流傳亦不可謂不廣矣。予所見朝鮮醫書,僅許浚之《東醫寶鑑》、康命吉之《濟眾新編》二種。(許書多采宋以來方論,康書則就許書刪繁補闕,皆李朝官纂之書。)至日本醫書,則所見者頗多,而其最佳者,則莫如楊惺庵所編之《聿修堂醫學叢書》,此書為日本丹波元簡及其子元胤、元堅所撰。楊氏遊日本時,有以原版求售者,傾囊購之以歸,而編次為是書。
白話文:
中國醫學雖然現在衰落了,但自古以來,東方各國,像朝鮮、日本等,都把它奉為指導原則,其流傳之廣也不必多說。我所見過的朝鮮醫書,只有許浚的《東醫寶鑑》和康命吉的《濟眾新編》這兩種(許浚的書多引用宋朝以來的藥方,康命吉的書是根據許浚的書刪繁補缺,都是李朝官方編纂的書籍)。至於日本醫書,我所見過的比較多,而其中最好的,沒有比得上楊惺庵編輯的《聿修堂醫學叢書》了。這本書是由日本人丹波元簡及其兒子元胤、元堅所撰寫的。楊惺庵遊歷日本時,有人以原版要賣給他,他傾盡所有買了回來,並編次成為了這本書。
計元簡《素問識》八卷,元胤《難經疏證》二卷,元簡《傷寒論輯義》七卷,元堅《傷寒論述義》五卷、《傷寒廣要》十二卷,元簡《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六卷,元堅《金匱要略述義》十二卷、《藥治通義》十二卷,元簡《脈學輯要》三卷、《急救選方》二卷、《醫勝》三卷,元簡之祖雅忠《醫略抄》一卷,元簡父之弟子小阪元祐《經穴纂要》五卷。(元簡《靈樞識》六卷、元堅《雜病廣要》四十卷,原以活字印行,故無存板。
白話文:
-
祁元簡的《素問識》8卷,祁胤的《難經疏證》2卷,祁元簡的《傷寒論輯義》7卷。
-
祁元堅的《傷寒論述義》5卷、《傷寒廣要》12卷,祁元簡的《金匱玉函要略輯義》6卷。
-
祁元堅的《金匱要略述義》12卷、《藥治通義》12卷,祁元簡的《脈學輯要》3卷、《急救選方》2卷、《醫勝》3卷。
-
祁元簡的祖父祁雅忠的《醫略抄》1卷,祁元簡父親的弟子小阪元祐的《經穴纂要》5卷。
(祁元簡的《靈樞識》6卷、祁元堅的《雜病廣要》40卷,原本以活字印刷,所以沒有存板。)
元簡又有《類抄》八十卷,體例略如鄭方坤之《經稗》,皆刺取《說部》中經驗良方,不專為醫家作者。元堅別有《醫籍考》一百卷,仿朱竹坨之《經義考》,而精核或過之。元胤別有《名醫匯論》八十卷,凡古人病論異同,條分縷析,可謂集證治之大成。三書皆以卷帙浩繁未刊。
白話文:
元簡另外著有《類抄》80卷,體裁格式略似鄭方坤的《經稗》,都是從《說部》中摘錄有用的良方,不僅適合醫學家讀者。元堅另著有《醫籍考》100卷,模仿朱竹坨的《經義考》,但內容精確度可能更高。元胤另著有《名醫匯論》80卷,把古人關於疾病的不同理論分門別類、條理清晰地分析講解,堪稱是治療方面的大成之作。這三本書因為篇幅浩大,都還沒出版。
元堅又有《名醫公案》、《病雅》、《藥雅》、《體雅》等書,皆少作,亦精核有家法,並見楊氏識語。)諸書皆博瞻精核。予謂治醫家之書,當用漢學家治經之術,此其庶幾,且中國醫家,好談《靈》、《素》,喜言運氣,遂病其空言無施。日本漢醫,則多遠宗《傷寒》、《金匱》,近師《千金》、《外臺》,盡心於研究證狀,肆力於鉤稽藥性,其切於實用,殊非中國醫家所及。楊氏謂自元以來,診察之士,殆罕其匹,誠非過言。
白話文:
元堅還寫過《名醫公案》、《病雅》、《藥雅》、《體雅》等書,這些都是他早期的作品,內容精簡且有自己的風格,而且都有楊氏的評論。這些書都博覽羣書,內容精煉。我認為研讀醫書,應該像漢學家研究經典那樣,這樣纔能有所收穫。而且中國的醫生喜歡談論《黃帝內經》,喜歡談論運氣,因此病在空談而沒有實際運用。日本的漢醫,則大多推崇《傷寒論》、《金匱要略》,近則學習《千金方》、《外臺祕要》,致力於研究症狀,用盡全力探究藥性,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遠遠超過中國的醫生。楊氏說自元朝以來,考察病人的醫生幾乎沒有人能與元堅匹敵,這並非誇張之詞。
蓋中國士夫之治醫術,與專家之篤守傳授者,截然兩途。而日本則醫有專官,能世其業,既能收新說之妙,又不失固有之長,故其卓越如是。中國之醫家所當借鏡者也。(《診病奇侅》二卷,亦丹波元堅撰。論診腹之術,其原出於《內經·刺禁論》及《難經》,中土早已失傳。
白話文:
綜合來看,中國文人從事的醫術和專家世代相傳、嚴格遵循的醫術,是截然不同的。而日本則設立醫官,醫術可以世代相傳。他們既能吸收新的醫學理論,又不會失去原有的優點,因此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是中國醫家應該借鑑學習的。
日本尚存秘授,有沈梅使者、供職使署,屬元堅再傳弟子松井操譯以漢文,光緒戊子。慈溪王仁乾刻之,近年群趨新說,譯東瀛漢醫書者日多矣。)
白話文:
日本仍然保留着一些秘传医术,其中有沈梅使者的医术,供职于使署。这些医术属于元坚再传弟子松井操翻译成汉文的,是在光绪戊子年(1898年)完成的。慈溪王仁乾刻版出版。近年来,许多人追随新的学说,翻译日本汉医书籍的人也日益增多。
4. 民國醫學
民國以還,東西醫學流傳中土者漸廣,國人受其濡染,中醫蒙其影響,於是結團體以資研究,設黌舍以宏造就,刊雜誌以資鼓吹,發揚之途多矣。又有異軍突起,高揭新中醫之旗幟者,揆其初衷,欲以科學方法整理醫籍,未始非迎合潮流之舉。然成績未著,而囂囂然有入主出奴之象,此中醫之一大變局也。
白話文:
民國以來,西方和中醫在中國逐漸普及。國人受到影響,中醫也受到波及。於是,國人組建團體進行研究,設立學校培養人才,發行雜誌宣傳推廣,發揚中醫的方法很多。此外,還有一股勢力異軍突起,高舉「新中醫」的大旗。其初衷是希望用科學方法整理中醫文獻,這原本是迎合時代潮流的舉措。然而,成效不顯,卻鬧得很厲害,一副咄咄逼人的氣勢。這對中醫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變局。
此時天津有張壽甫,著《衷中參西錄》,滬上有惲鐵樵,作《傷寒輯義按》,一重藥物之實驗,一重學理之闡發,頗能博得時譽。蓋喜新厭故,人情所同,醫亦不能例外,惟末流變本加厲,摭採西醫皮毛,誹詆先哲之實效,以為中醫有大部份應譭棄,論者惜之。
白話文:
當時,天津有位張壽甫,寫了《衷中參西錄》這本書。上海有一位惲鐵樵,寫了《傷寒輯義按》。一個注重藥物的實驗,一個注重學理的闡述,都很受當時的讚譽。說來奇怪,人們總是喜新厭舊,醫學界也不例外。但後來逐漸變本加厲,只拾取西醫的皮毛,卻詆毀先人的實效,認為中醫應該被絕大部分拋棄。很多學者都為此感到惋惜。
東瀛醫學,本傳自吾國,雖維新之後西醫盛行,而漢醫之研究依然不斷。中醫界中輒喜瀏覽,以資引徵,於是劉泗橋之《皇漢醫學譯本》得以大行。沈石頑繼之,有《和漢醫學真髓》、《漢方醫學解說》等之迻譯。惟平心以論,日本漢醫之猛晉,殊足驚人,而始終不能跳出《傷寒》範圍,亦未免太隘。然能得吾國人之尊奉,亦可見中醫風氣轉移之一也。
白話文:
日本的醫學,原先傳承自中國。明治維新之後,雖然西醫興盛,但對中醫的研究仍然沒有中斷。中醫界的人們時常喜歡閱讀日本醫書,以作為論證的依據,所以劉泗橋的《皇漢醫學譯本》就能廣為流傳。接著,沈石頑也有《和漢醫學真髓》、《漢方醫學解說》等譯作。但公平地說,日本的漢醫雖然突飛猛進,但卻始終無法跳脫《傷寒論》的範疇,這未免有些侷限。不過,日本漢醫受到中國醫界如此尊崇,也算是中醫風氣的一種轉變。
張山雷授徒於蘭溪,議論獨能平正,著有《中風斠詮》、《脈學正義》,《瘍科綱要》、《女科輯要箋正》等書,能守中醫之特長,參以西法之精義,不以匯通相標榜。包識生掌教於滬上中國醫學院,就日常講述,輯《包氏醫宗》二集,發揮《傷寒》、《金匱》,獨具心得。長安黃謙又有《傷寒雜病論集註》數十萬言,亦近今之傑作也。
白話文:
張山雷在蘭溪收徒授課,他的議論獨特公正,著有《中風難症精論》、《脈學正確解說》、《外科疾病綱要》、《婦科要點集要註解》等書籍,能夠堅持中醫的特色,同時借鑒西醫的精髓,並不以中西匯通自標榜。包識生在上海中國醫學院擔任教授,根據日常講授內容,編纂了《包氏醫宗》兩集,深入闡發《傷寒論》、《金匱要略》,見解獨到。長安的黃謙還著有《傷寒雜病論集註》,內容達數十萬字,也是近現代的傑作。
醫為實用之學,應使固有之特長保持勿失,以前之缺陷設法彌補,不在議論之動人、新奇之眩人耳目也。近人中瞭解此義者,有秦伯未、張贊臣、許半龍輩。秦氏輯《清代名醫醫案、醫話精華》,蒐羅綦富。《實用中醫學》、《中醫指導叢書》等,均能供初等之梯階,《國醫講義》六種,編制新穎,取材謹嚴,尤為中醫界放一異彩。
白話文:
醫學是注重實用的學科,應該保持固有的優點,補足以前的缺陷,不必追求言論的動人或新奇的點綴。近代中醫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有秦伯未、張贊臣、許半龍等人。秦伯未編撰了《清代名醫醫案、醫話精華》,蒐集的資料非常豐富。《實用中醫學》、《中醫指導叢書》等書籍,可以作為初學者的入門教材,《國醫講義》六種,編排新穎,取材嚴謹,在中醫界獨樹一幟。
張氏之《診斷學綱要》、《咽喉新鏡》、《歷代醫學史略》,許氏之《藥籢啟秘》、《外科學大綱》,都能適合於臨床之用,良由曾任醫校教務,故於材料編輯,均能權衡切要也。
白話文:
張氏的《診斷學綱要》、《咽喉新鏡》、《歷代醫學史略》,許氏的《藥籢啟祕》、《外科學大綱》,都適合臨牀使用。這是因為他們曾擔任醫學院的教務,因此在編輯教材時,都能權衡取捨,突出重點。
近人新著之外,能發揚先哲幽光,以貢獻醫界者,杭州三三醫社有叢刊數集,上海中醫書局又有《古本醫學叢書》之刻,書凡十種。丁錦之《難經闡注》、王夢祖之《傷寒撮要》、周學海之《辨脈平脈章句》、寇宗奭之《本草衍義》、釋輪應之《女科秘旨》、黃坤載之《難經懸解》、呂𣗪村之《傷寒尋源》、朱丹溪之《金匱鉤玄》、趙竹泉之《醫門補要》、高武之《針灸要旨》。
昔人著作,每多獨到之處,惜流傳甚鮮,不能普遍,實為中醫阻滯之一大原因,知此則知此類書集之可貴矣。
白話文:
除了近人的新著作,能夠發揚古代醫學先驅的智慧,為醫界做出貢獻的,有杭州三三醫社出版的《叢刊》數集,上海中醫書局出版的《古本醫學叢書》,共十種書籍:
- 丁錦的《難經闡注》
- 王夢祖的《傷寒撮要》
- 周學海的《辨脈平脈章句》
- 寇宗奭的《本草衍義》
- 釋輪應的《女科祕旨》
- 黃坤載的《難經懸解》
- 呂𣗪村的《傷寒尋源》
- 朱丹溪的《金匱鉤玄》
- 趙竹泉的《醫門補要》
- 高武的《針灸要旨》
大抵醫家學說,多隨病症為變遷,議論紛紜,由來已久。無如古今病症,萬有不齊,綜計情形,可歸兩類:自其縱者言之,含有歷史性質者,當稱為時代病;自其橫者言之,含有地理性質者,當稱為地方病。茲再分述之。
白話文:
大多數醫學理論都根據疾病症狀變化而改變,不同的觀點層出不窮,由來已久。但是,古今中外的疾病千差萬別,總結起來,可以分為兩類:從歷史角度來看,具有歷史特徵的,稱為時代病;從地理角度來看,具有地理特徵的,稱為地方病。下面分別說明。